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1940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doc

民企科技创新之困及解决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加速了产业的技术改造,扩大了经济份额,提高了政治地位,促进了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面对经济国际化、竞争全球化趋势下的激烈竞争,民营企业的许多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诸如:

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企业的竞争力持续下降等,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慢,上不了档次和水平。

在这种情形下,加强科技创新成为实现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与部分国企天生缺乏创新动力相比,民营企业自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创新的冲动和内在需求。

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我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面临不少困难,创新动力明显不足,甚至许多创新潜能被扼杀,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民营企业科技创新遇到的困境

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遇到的困境很多,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之困

当前,无论对于传统的中小民营企业还是新近成长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阻碍他们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大障碍因素,就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由于经济实力影响,加之融资渠道不畅,绝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用于技术创新的费用还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占销售收入1.5%的水平,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技术创新。

对于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需要的研发投入一般都非常大,而且风险很大。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比较弱,在研发投入上相对处于劣势,与国有大企业相比,新技术研究开发的风险和费用通常均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时常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可是企业又很难从资本市场融通资本,也很难从货币市场中获得资金支持,一旦技术开发失败则少有回旋的余地。

资金的缺乏首先造成的是科研创新人才的不足。

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原因,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更难吸引到人才。

多数民营企业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的缺失,难以保证技术研究队伍的稳定性。

人员流动性大,是大多民营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

资金的缺乏同样制约着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由于融资困难,很多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导致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比较低,技术实力薄弱,对外部技术与技术力量依赖性过大,缺乏稳定的技术源,很难在技术上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从而为技术创新带来一定难度。

缺少启动资金,同样成为了制约成果转化的第一道门槛。

即使民营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已经获得成功,在商业化过程中也会由于资金短缺等困难,很难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实现技术开发的投资回报。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很多民营企业至今仍相当于一个大的生产车间,根本谈不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

(二)克隆之困

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紧缩以及利润的快速下降,经过多年粗放型发展的民营企业已经从不思创新的梦中醒来,但一些地区习惯于模仿、跟风甚至完全克隆的现实环境,使得民营企业不敢创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盲目仿冒的最大负面影响是遏制了企业的研发能力、创品牌的冲动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

由于知识产权未得到有效保护,企业间仿冒成风,造成行业产品雷同,缺乏个性。

大面积、恶性侵犯知识产权的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屡禁不止,仿冒产品以低价进行恶性竞争,窃取他人现有的成果据为己有,销售环境日益恶化,维权行动困难重重,这些情形已严重挫伤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原创技术与通过购买方式获得的技术,获利差别不大,影响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我国不少行业正面临产业技术空心化的威胁。

近些年,国家、各省市相继出台了鼓励自主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多被束之高阁,致使许多专利发明无法得到合法保护。

(三)人才之困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创新的效果如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而这恰是民营企业的薄弱环节。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国有大企业,在民营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并且科技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人员数量不足且流失严重。

对于传统型的中小民营企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低、科技人员短缺现象尤为严重,一些技术人员常常忙于日常技术性工作,很难独立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科技人才的匮乏与流失是影响民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另外,民营企业大多缺乏正确的人才意识,忽略人才的长期培训,对培育人才缺乏信心,既担心投入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又担心人才不能长期为他们服务,科技人员失去了长期发展的动力。

民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既用不好人,也留不住人。

民营企业相对缺乏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容易造成重复开发和研发方向的偏差,导致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

由于民营企业在工资福利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难以保证研究开发人员的稳定性,容易导致研究开发人员的流失,还造成研究开发项目的失败以及知识产权的外流。

(四)动力之困

由于技术创新是风险投资,成本高、回收慢,技术投入回报的预期难以把握,许多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心存疑虑和恐惧,因此创新愿望不强,动力不足。

不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满足现状,小富即安,忽视长期性的研发投入,热衷于保守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的技术创新发展规划。

(五)合作之困

在技术创新项目的开发与实施上,出于财力限制和技术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民营企业多是只身上阵、单兵作战,突出“短平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

即使进行了项目联合与社会合作,也往往停留在浅层次上,形式单一,结合松散,合作水平较低。

由于缺乏有效协调,许多研发往往集中于产业链的同一层次,导致部分层面出现空白。

另外产业链的相同层面重复操作,浪费巨大的资源,为产业的雷同埋下隐患。

在一些行业的技术研发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情况下,更需要政府牵头,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在人才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协同攻关,寻求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

此外,信息流通不畅、技术搜索成本较高等,也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特别是在那些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的地区,这一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解决科技创新困境的办法

所有具战略远见的企业,都舍得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企业也都往往能因之获得丰厚的回报。

针对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制约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一)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1、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力度,国家R&D占GDP的比重应提高到发达国家的1/2,大型民营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应在2%以上。

在投资结构上,要加大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力度。

2、理顺银企关系,解决贷款难问题。

通过债转股,将民营企业的债权变为股权,既可降低企业的压力,又可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

同时,应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大力发展证券市场,积极探索建立供高新技术上市的第二板块,多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

3、鼓励银行特别是政策性银行,以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为己任,协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融资问题。

另外,商业银行可以用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形式为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资金紧、融资难的问题。

4、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积极鼓励引导全民投入。

建议培育和发展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小金融机构,尽快给予社区银行“准生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准入与退出机制。

(二)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

深化企业改革,确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

政府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社会资金,组建各类创业投资公司;通过建立担保机制、支持风险投资等联合手段,努力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推动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力争使2/3的大型民营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与联合,创造优惠政策吸引院士、博士、硕士到企业去,充实企业的技术创新力量。

培养造就一批职业企业家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逐步建立和健全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进一步激活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通过较好的创新机制使职工热心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并逐渐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专利保护,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动力

自主创新,已成为许多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把利器,专利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以专利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缺失,产业链条的支离破碎,成为自主创新的一大障碍。

突破专利之困,也即意味着突破了自主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

知识产权保护部门作为企业的坚强后盾,应采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共同迎击跨国公司的挑战。

比如,加强网络建设,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帮助企业将专利战略的分析研究及运用提升到更高水平。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申请了相关专利,申报数量呈每年递增的趋势,但大都集中在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质量水平还不高,具有原创性的发明专利严重缺乏。

民营企业在与外企和大型国企的合作中,大多只是成为加工车间和组装厂,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成效与预期目标差距甚远。

不掌握关键知识产权,企业就成了世界生产链中最低端的利润环节,并动辄受到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大棒的侵扰。

民营企业要加快发展,最终还要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在竞争中不断进化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民营企业模仿、克隆的市场和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政府要建立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培训和宣传,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有潜力的民营企业尽快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知识产权库,以争取在国际舞台上的平等竞争地位。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技术创新机制,形成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宽松、自主的工作环境。

对一线的科技人员,在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在工作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机会,在成长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使企业真正具有家庭的温暖和吸引力,真正成为聚集人才的大家庭。

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过程中培养人才,在创新事业中锻炼人才。

科技人员的工作时间可以灵活多样,看淡过程,注重结果,使科技人员能够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自主地完成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应尽量避免科科技人员参加与其专业研究无关的工作,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专心投入于技术创新工作。

要给予科研开发人员一定的机会学习进修,不断充实和扩大其知识面,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适度提高科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住房设施,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科技人员激发灵感的环境,从而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

把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收益,与企业领导者、技术人员挂钩,对那些在技术创新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功人员要给予重奖,真正实现企业领导班子以及职工与企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要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营造平等开放、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

要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重视优先从企业内部选拔人才,同时做好重点人才的引进工作。

在工作实践中,要加强科教兴企战略思想的宣传教育,使每一个员工真正树立起科技创新的意识,坚持把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作为调动员工积极性的重要载体,使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满时代感,富于创造性。

要注重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展示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创建科技创新型企业。

应注重在职工中创建学习型组织,普及创造学知识,大力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职工,切实增强职工的创造能力,推动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