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211439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docx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冀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六单元

26古诗二首

塞下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来展示背诵以前学习过的军旅方面的古诗。

(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

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

《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纶:

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

草惊风:

草忽然被风吹动。

引弓:

拉弓准备射箭。

没:

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

《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

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教学目标:

1、深情朗诵,感受爱国之情;

2、合作鉴赏,体会用词之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诗人里面,有两位最让我感动,一位是“诗圣”杜甫,一位是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认识一下这位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读准一首诗: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自学指导一: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学生试读,点评。

集体朗诵。

三、读懂一首诗:

自学指导二:

结合注释,合理想象,四人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检查反馈。

四、读懂一种情:

自学指导三:

找一找,品一品:

从诗中哪些词、句,你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学生发言。

僵卧:

诗人年迈体弱,赋闲在家,无事可做;

孤村:

孤寂荒凉,远离朝堂,诗人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只能泪洒荒村。

大家是不是觉得可悲可叹呢?

然而诗人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了吗?

为什么?

没有,“不自哀”,他还在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

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夜阑:

夜已将近,诗人忧思难眠。

入梦来:

窗外寒风呼啸,如战马嘶鸣;雨打柴扉,似万箭齐发。

在梦里,他终于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

这是一个多么豪壮的梦啊!

然而,这只是一个梦呀!

找同学朗读这两句。

这一个梦,陆游竟做了一辈子。

陆游三岁的时候,金兵的铁骑就踏破了中原,攻占了北宋都城汴梁,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被金兵侵占,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他从小就立志杀退金兵,收复中原。

十几岁:

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临死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一生从未得到重用,多次遭到打击,晚年更是落魄困窘,但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一生都在想着江山社稷。

陆游的一生就像一本书,一边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一边却是热血沸腾的理想。

在这本书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爱国。

而这种情感也时刻在老师的心中激荡,于是,在一个深夜,我写下了这样的诗行:

年迈的诗人

瘦成一杆长矛

被遗弃在,这穷乡僻壤

他在黑夜里闪着锈迹的寒光

怀想着曾经的战场

北望北望

死,也要死在这片曾经的土地之上

葬我在黄河的边上,替大宋守卫着这辽阔的北疆

天地之间,您是南宋铁骨铮铮的绝响

孩子们,时间跨越了千年,但这种爱国的情感早已融入了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就让我们全体起立,让世界听一听我们每一个爱国者的声音!

师生齐诵。

下课。

板书设计:

僵卧孤村爱戍轮台

夜阑听雨国铁马冰河

现实理想

27军神

教学目标:

 

1.以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为主线,读懂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2.感悟文中着重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写作方法。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读出语气、语调,正确表达语意。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神态、情绪变化的主线,读懂表现刘伯承为“军神”的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

 

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着重写沃克医生的神态、情绪变化来衬托刘伯承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27课《军神》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真响亮,知道谁是军神吗?

出示刘伯承图片简介:

刘伯承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人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杰出领导之一,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

其后参加领导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无数战役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师: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其中,一起来学习这位传奇人物的英雄事迹。

二、初读生字、整体感知

看来同学们读课文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不知道生字掌握了没有,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

先自己小声的试一试。

谁想读?

(指名读)同位两个互相读一下,指正对方存在的问题,

齐读。

看来生字大家掌握的比较不错,现在老师让生字回到课文,谁想起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进了一个诊所,拒绝使用麻醉剂的经过)

三、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我们展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军神,请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到描写军神的这个句子。

(示:

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你堪称军神!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

带着体会到的这种感情,再次读读这个句子。

师:

读得真好。

读了这个句子此刻你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沃克为什么惊呆了?

为什么说他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

板书:

钢板。

为什么要说刘伯承是军神?

为什么说刘伯承是真正的男子汉。

板书:

男子汉

会提问题就会读书,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浏览全篇,如果你在读课文当中,发现哪句话能回答这个问题,就用笔画下来。

当然可以把你画下来的句子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交流。

师: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记叙的,我们也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学。

就诊时,你画的哪个句子。

谁来说。

生(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我治治……只有军人才能如此镇定)

这些句子能说明什么?

沃克医生的不悦,刘伯承的镇定谁能从朗读中表达出来。

师:

就诊时哪些句子还能说明刘伯承受伤非常严重。

(第14自然段)你是怎么认为的?

理解得真好,刘伯承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呢?

(平静)

抓住这个词,谁能读一读这句话?

病人平静地回答:

“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指名读)

沃克医生又有什么反应呢?

(沃克医生再一次怔住了……你能忍受吗?

你是怎么理解的?

同学们能抓住人物特点分析课文,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刚才同学们说了这是普通人不能忍受的痛苦,为什么刘伯承还极力要求不使用麻醉剂呢?

师:

这一切都是因为刘伯承有一个清醒的大脑。

可此时此刻他却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话。

师:

刘伯承的精神的确让人感动,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沃克医生手术前和手术中神态的变化。

谁想起来谈一谈:

(术前沃克先生对刘伯承冷冷的,甚至有些不悦听说他不用麻醉剂有些吃惊,手术中他的手都颤抖了,语气也变得关切起来)

那他是怎样说的呢?

(你要是……可以叫出声来)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沃克这句话有哪些感情。

生读。

师:

你体会到了什么?

带着关切的语气谁来读读这句话

放电影片断:

沃克医生和刘伯承手术前的对话及手术过程。

师:

同学们,你看见了什么?

师:

你听见了什么?

师:

你的心情怎样?

从课文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疼(第18自然段)

多么顽强的意志啊,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啊,指导朗读。

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此时擦着汗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语气充满了关切,他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师:

此时此刻刘伯承在做什么?

(生在忍受痛苦。

生:

他可能在数刀数)师:

同学们,你有过受伤的经历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摘除眼球比我们摔破口子要疼几百倍几千倍,而刘伯承在不使用麻醉的情况下,因此沃克医生惊呆了,失声喊道——生读。

师:

同学们请大声地再读一次。

生读。

师:

刘伯承以他超凡的毅志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让我们再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文中包含的深深感情。

从冷冷的态度到俯下身子,沃克医生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深地被刘伯承的精神所感动,此时此刻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刘伯承说点什么呢?

军神的所作所为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感动。

我们唯有加倍的学习才能报答英雄们血的付出,你们能做到吗?

作业设计: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我在本堂课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只设计了一个主干问题:

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提出这个质疑后,由教师将这个疑问进一步内化为可操作性更强的具体问题: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军神”?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领学生走进课文。

本堂课的教学就此展开,最终以这个问题的解决而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朗读是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刘伯承忍受剧痛却一声也不吭,把床单都抓破了的句子。

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刘伯承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我又让学生观看刘伯承实施手术过程中的影视片断,孩子们看完电影后,我让他们再读句子,这时,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已经深深地融入到朗读中了,学生和文本真正地产生了共鸣。

在注重朗读的同时,我也设计了引领学生通过想象情景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指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亲眼目睹了这次手术可能会看到什么,可能会听到什么,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

通过入情入境的感悟和朗读,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步步深入,课前预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感悟文章的时候,难以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只能在教师的步步引领中“挤牙膏”式的说出一个个孤立的词语,难以形成完整的语言。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将是为一段时间中日常教学中的重点。

 

28*球王贝利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引导学生自学生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球王”称号的是谁?

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

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

(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六、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七、板书: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真诚+机会=成功

 

12、《球王贝利》问题设计

相信自己,只要小组协调合作一定行!

1、课文主人公个是谁?

他是哪个国家的?

2、“球王”是什么意思?

3、第二段中“球感”是什么意思?

4、第二段中哪一句话表现出贝利小时候球技很高?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5、圣诞节时小孩做了一件什么事?

从这件事中教练看到贝利的什么品质?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6、第六段中,“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7、贝利取得了什么成就?

(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8、从贝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9黄继光

教学目标:

1.学习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英雄的优秀品质。

2.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了解英雄

1.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

2.黄继光是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剥削和压迫。

1950年参加民兵,第二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2年10月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

使这场战斗取得了胜利。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表现了黄继光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黄继光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授予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预习。

说说预习给我们提出了什么学习要求。

(1)学习黄继光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

(2)理解不懂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课文生字词的读音,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认读生字词卡片。

战役、营、黎明、屡次、启明星、负伤、暴风雨、塌、晕倒、规定、胸膛、报仇。

4.处理多音字:

“朝鲜”在本课读“鲜xiǎn”

5.指名读书,找出思考、练习1问题的相应内容,使学生知道全文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①上级下达命令,夺下597.9高地;

②突击受阻,黄继光请战;

③黄继光堵住枪口,完成任务;

④战斗取得胜利。

得到分段的启示。

(第一段是第1、2自然段。

第二段是第3~6然段。

第三段是第7~11自然段,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

6.小结: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我们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课文分成了四段。

第二课时

一、点名朗读课文,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学习第1段。

(1)默读,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什么命令?

(学生思考后回答:

黄继光所在的营在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要在黎明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的命令。

(2)从第2自然段中划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夜晚”“黎明”,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紧迫。

(3)从“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体会战斗的激烈程度和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4)小结:

这就是文章的第1段。

讲的是战斗非常激烈,黄继光所在的营于夜晚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2.学习第2段。

(1)指名读,思考: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向指导员请求摧毁敌人火力点的任务的?

(进攻597.9高地主峰时,受到了敌人火力点的疯狂阻击,如果不尽快摧毁这个火力点,攻不下597.9高地的主峰,已经夺得的那些山头就会全部丢失。

(2)从哪看出敌人的火力很凶猛;出示幻灯片,指名读句子。

(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3)理解句子。

“屡次”是什么意思?

(“屡次”就是多次的意思。

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屡次突击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敌人的火力太凶猛了。

为什么战士们被枪弹“压”了回来?

用这个词好在哪儿?

(“压”不仅有阻挡的意思,而且说明敌人当时气势咄咄逼人,也突出了黄继光在完成任务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

(4)黄继光是怎样请战的?

(5)他“愤怒地注视”“坚定地对指导员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的决心来自对敌人的恨,来自高度的责任感。

(6)读句子,回答问题。

“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这句话表达了黄继光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完成任务,夺取胜利。

(7)小结:

这部分是文章的第二段,讲的是进攻受阻,黄继光坚决请战。

3.学习第2段。

(1)指名读书,学生思考:

黄继光在完成任务时处境怎么艰难,他又是怎样顽强地战斗的?

(2)通过对“敌人发现了他们”等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明白,黄继光参加的是一次最激烈的战斗,处境极其险恶,完成任务的困难极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通过分析黄继光的行动,再现英雄形象。

①黄继光共站起来几次?

②第一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站起来的?

结果怎样?

③第二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站起来的?

结果又怎样?

(通过学习让学生抓住这些词语,匍匐→爬→站起→举起→晕倒→又站起→扑向→堵住,理出英雄的行动线索,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清楚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体会到英雄多么顽强,多么勇敢。

(4)读句子体会省略号和数字的作用。

(意在表现黄继光的顽强意志。

“20米、10米”的距离是很短的,但对身负重伤的黄继光来说,每移动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他凭着坚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接近了敌人的火力点。

(5)指导朗读

①第一次站起来。

“啊!

”仅一个词,内容很丰富。

它既是对黄继光顽强意志的赞叹,又表达了战友们的期待、惊喜之情。

“突然站起来了”要突出黄继光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②第二次站起来。

表达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心献出自己的生命。

(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6)指导学生看图,体会第1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

他为什么要“张开双臂”?

(身负重伤,必须用尽全力扑得远些,胸膛堵住枪口才更有力量。

他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必须扫清战友冲上高地的障碍。

他感到战友们在期待着他,他想到的是祖国人民的重托。

因此,他这时明知会牺牲,还偏偏这样做。

指导看图,升华英雄的境界。

4.学习第4段。

(1)齐读。

(2)回答问题。

①这段讲的是什么?

(战士们夺下高地。

②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这个结果说明了黄继光的壮举为取得胜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

1.黄继光的故事对你有什么鼓舞,我们应该学习黄继光什么精神?

2.看板书总结。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读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检查背诵。

4.指导学生分析记忆字形。

5.比一比,再组词。

负()暴()规()

付()瀑()归()

晕()仇()营()

6.读本课的生字词。

7.指导书写。

(注意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工整、规范。

30登山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十月革命前,列宁与波兰革命者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坚持走靠近深渊的小路锻炼意志。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列宁自学锻炼意志的品质,联贯系实际与同学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锻炼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吗?

知道关于他的什么事情呢?

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

   谈学习、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说我们学过的有关他的什么文章。

   (学生自由发言)

   师: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又讲述了这位伟人的什么故事呢?

(板书:

30课《登山》)

  二、自由阅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或轻声读,或默读,或边读边画,或两人一起读,读通文句,了解课文内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学生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三、研读课文谈谈体会

  1.带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进行研读。

  2.鼓励学生放胆地读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记到课本空白处。

  3.同桌和小组交流读书体会。

  4.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点拨、辅导。

  问:

(1)列宁两次是怎样走过那段危险小路的?

    a.找出文中写列宁上山、下山的部分读一读。

    b.找两名学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

(两次走小路,借助想象,进行表演)

   通过表演,让学生感受两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2)山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一种怎样境界?

   (生:

自然景色优美,衬托出列宁和巴果茨基历险登顶后的喜悦之情。

   师:

作者借景抒情,赞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质,将这段话背下来。

   (3)列宁为什么要在走过险路后才肯解释重走那条路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师:

列宁是个重实践的人,说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说。

这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一种品质。

  (4)列宁最后所说的话应该怎样理解?

   “就是因为我害怕它”,表明列宁毫不掩饰自己的弱点;

   “我们不应该让害怕把自己压倒”,表明了一个革命者应该具有的敢于和胆怯做斗争的正确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