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理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20413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机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危机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危机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危机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危机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机理论.docx

《危机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机理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危机理论.docx

危机理论

危机理论(CrisisTheory)

壹、理论源起

一、早期临床研究

Lindemann在1944年CoconutGrove大火后,开始从事于火灾后悲伤反应的研究。

接着,精神病学家GeraldCaplan与社会工作者HowardParad的后续研究,使危机处遇理论在1960及1970年间迅速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

其间,Tyhurst(1958)指出一般健康的人在遭受严重压力后的反应,会对于创伤经验进行立即性的处理,以获得正向成果。

故其界定危机为短暂的情绪沮丧,乃因危险的事件所引发,故将研究焦点集中在创伤之事件。

而Caplan则强调危机是体验个人较好或较差情绪上的平衡之珍贵的经验。

嗣后,他成为以小区为基础之危机介入服务的倡导者。

1949年,ReubinHill受系统理论的影响,研究因战争所造成的家人离散与重聚,关注于家庭压力的社会性结构,并建立家庭压力理论(ABCX模式),Hill的理论,嗣后被广泛运用在解释和预测家庭的失功能及家庭的解组。

A(事件)-相互影响B(家庭对压力掌握之资源)-相互影响C(家庭对危机之界定)-产生X(危机)。

BC视其家庭本身之结构与价值之不同。

二、压力与疾病

危机理论受心理学对压力反应的研究影响很深,Selye(1956)对生活史的研究,指出在自然状况下,有机体会与环境达其平衡,但一旦部份改变时,则会造成全部与环境失衡,而产生压力,故有机体会产生机制去应付改变。

倘有机体长期处于对压力对抗失败的情境中,则会导致疾病。

三、压力与因应

Lazarus(1966)强调对压力的响应,是在于对压力反应之中介因素,诸如:

个人对事件之认知及所赋予之意义,就该事件所掌握之有效资源视为威胁或挑战。

因应理论(copingtheory)假设人是很少正向去面对生活事件,但是会积极去改变压力或个人对事件的解释。

生态学对压力与因应的认知,强调长期角色之紧张,造成压力。

因社会地位、性别、种族、年龄、婚姻状态所造成之疾病比例(含精神失序),低社经地位的人所占比例较高。

贰、基本假设

一、危机理论的假设(Golan,1987;Slaikeu,1990)

1.对个人而言,面对突然压力情境及危机事件,所经历的情感失衡、社会失序、认知失调及生理症状,都是不平常的。

2.严重情境的苦恼,是一种生活经验,也属于在稳定情绪、认知、身体状况下的一种沮丧,而非病态,它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有时亦发生在大多数人的生活。

3.特殊的生活事件将会造成破坏。

4.在失衡状态的期间,人会主寻求生活的平衡与和谐,评估事件之意义,及检视个人生活中,可资运用以因应危机之个人与社会资源。

5.当致力于情绪的再平衡时,个人常会处于心理易受伤害的紧张状态(某些情况是生理的)。

6.当个人受伤的状况升高时,特别会寻求心理上的协助。

7.危机反应之特征在整个阶段中,不论调适或适应不良,都会显现出来。

8.危机和负向结果一样,都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机会。

环境因素亦会对危机之因应产生影响,因社经地位、长期处于压力生活、或缺乏支持系统,都是较易处于危险状态,较易受到危机之负面影响。

当团体共同遭遇危机时,则危机的漫延,其正负向冲击都可能受环境影响而扩散。

例如学校中的一名学生或老师受枪击,则会造成学生全体与学校的危机。

类似地,暴风的发生可能阻碍或增强社会支持之交换,当瓦解社会支持系统有可能导致伤亡时,则有可能产生小区利他行为。

二、原则概念

危机理论视个人人格为重要因素,影响其个人对危机之因应。

而突如其来之事件特质及危机之症候,则为危机理论之二大重要要素。

1.压力事件

危机在生活经验中可区分为正常生活经验及异常生活经验,前者指因成熟过程所生之,例如出生、青春期、结婚、更年期、退休等,对大多数人而言,正常发展的压力事件,会带来短暂的情绪沮丧,但亦会累积因应资源与策略。

只有少数的人,无法因应危机,而造成生理及功能失调,而需专业介入矫治。

创伤生活事件,是属于异常生活经验,包含对生活威胁之疾病或创伤、至爱离世、自然或人为之灾难(如火灾、水灾或战争),和暴力犯罪(强暴或攻击)。

在某些状况,长期重复压力之事件,会导致危机,例如儿童虐待。

长期压力的生活,会使人变得脆弱,增加危机的发生及减低因应的能力,无力与无助的感觉增强。

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处遇上,对于性虐待和家庭暴力这类长期造成之创伤,即属失功能及生理失序之高危险群。

2.危机状态

危机是一种严重的情绪沮丧,常伴随着困扰、焦虑、忧郁、愤怒和社会功能失调和生理症状。

在危机期间,人会格外显得无助及脆弱,但危机是有期限的,研究显示期间通常会维持六至八周,有时会更久依其事件及个人因应模式及资源而有异。

危机并非病态,透过危机的处理,可以增强对事件掌控及因应的能力,减低心理沮丧的强度,在悲伤过后重新建构好心情。

其对危机的成功调适,有助于对未来事件处理能力之增强。

另外,依据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AM-IV),创伤事件后的反应常会伴随着害怕、无助和憎恶,而在小孩子部份,则常有失序及骚动的行为表现。

3.病态结果

依据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AM-IV),对严重压力失序和创伤后压力失序之定义为:

极端的创伤压力,含个人对濒临死亡及严重伤害之亲身经历,及目睹死亡或严重伤亡事件,或学习而来。

依据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AM-IV),对创伤后压力失序之十七项症候分为三类:

1.对创伤事件之再经验(如梦魇、幻觉);2.逃避和麻痹(避免创伤之勾起、远离人群);3.过于敏感警觉(过度失眠、易怒)。

倘个人经验一个再经验症状,三个逃避和麻痹症状及二个敏感症状以上者,且持续达一个月者,即被认定为创伤后压力失序症候群。

倘失序时间在三个月以内者,则被界定为急性(acute);失序达三个月以上者,则界定为慢期(chronic);失序症状持续六个月以上或更久者,则称之为延滞(delayed)。

危机除了创伤后压力失序外,其它负向的演变包括:

忧郁、反社会人格失序、性官能障碍、恐慌症、妄想被迫行为、人际问题、社会失功能、犯罪行为及自杀。

研究显示,危机事件会带来儿童在学校的行为问题,诸如离婚、生理重大疾病及重要他人去世,对儿童都会造成影响。

而遭性虐待的儿童,更有高比例的精神失常。

 

参、危机理论

一、危机定义

依Ell(1996,p.169)对危机所下的定义是:

在个人正常稳定情况下的一种心情沮丧,伴随着一般应对处理能力的瓦解。

这极端的沮丧,可藉由生理、心理、认知和合理的压力和症状显现之。

而危机的经验可能是个人的,亦可能是个人与其它团体成员或家人共同经验。

危机可界定为压力生活的事件,所意识到的失落、失落的威胁或挑战。

危机是有时间性的,在历经数星期或数月后,即可有可适应的或适应不良的解决方法。

顷近对危机的研究,集中在灾难发生后所产生之症状。

例如,在1970年间在研究越南退伍老兵之经验,发现了创伤后压力失序症候群。

类似症状,亦发生在大屠杀的生存者、战俘间。

灾难的生活事件,亦扩展到自然和科技的灾害及家庭、学校、工作场所及小区之暴力。

二、负面结果的扩散

在美国,约有65%的人口经历过创伤事件。

其中,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人,在创伤事件经历后,出现了生理失调现象。

创伤后压力失序是对于受到创伤事件忍受程度之重要指标。

犯罪被害者及家庭暴力之受虐者,常有许多负向的影响,而近来研究显示,烧伤、心脏病患、事故和癌症病人,亦有创伤后压力失序的症状发生。

三、危险和保护因素

危险的因素含社经地位、之前的精神病症状、儿虐、青少年。

压力事件环绕在儿童的相关研究较少,但逐渐有较多的研究证明儿童的易于受伤,是处于危机的危险因素。

有坚毅力的家庭特质,常被认定是较能成功因应生活的压力及悲剧。

相同地,对具有坚毅力儿童的研究,发现纵处于长期贫穷、父母亲有精神病、家庭解组、疏忽和战争,仍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儿童,能发展为一健康的成人。

四、危机处遇

实务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在降低个人对压力及无助的感觉,活化社会资源和建构有效因应策略。

实务上,服务输送的系统,包括对个人、团体和家人之悲伤治疗,二十四小时危机响应计划及建立救灾小组。

当危机发生时,可能许多人都共同经验了危机,但有些人是可以成功地因应该危机,而不需要专家的介入,同样地,社会工作者也不可能对于每一个人都予以危机处遇治疗,故社会工作者是要即早诊断并找出许要协助者。

1.治疗目标的原则

在危机处遇的初级预防,是在减低经历危机的人数。

次级预防,是使危机的状态最小化及减低因危机所造成功能失调和心理失序的人数。

第三级预防,减轻失功能的程度及预防失调之恶化。

简言之,危机处遇的目标是预防、重建、改善和维持。

Gordon(1983)将危机处遇,区分为普遍、选择及征兆。

普遍性预防,是针对特殊族群的每个人,例如对所有军队的人力;在学校的系统对青少年问题解决的训练;和新父母的支持团体。

选择性预防,是针对已有感受危机之个人或团体所为之处遇。

征兆预防,是针对经历之表达,显示已处于压力失序、PTSD及家庭组织的危险中。

2.危机处遇的原则

主要危机处遇的原则有:

(1)尽快提供协助,常透过计划以外的资源。

(2)处遇是有时间限制且简短的。

(3)实务工作者的角色是积极的。

(4)协助症候之减轻,是主要处遇之目标。

(5)提供实际的信息与实质的协助支持。

(6)建构社会支持系统。

(7)鼓励对感觉、症状及担心的表达。

(8)提供有效的因应模式及尽早重建自助的能力。

(9)强调面对创伤经验的现实感。

当个人经历危机时,支持性和行为治疗皆有助于症状之减轻。

倘被诊断有创伤后压力失序症候群时,认知治疗是有必要的,并配合药物对忧郁和紧张加以控制。

对初级及二级预防之受害者,类似的处遇原则,亦有所帮助。

 

肆、危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之运用

在心理卫生及社会服务资源中,社工员在危机处遇模式,提供短期的处遇和服务,包括紧急情况处遇、危机支持、危机干预和环境危机干预等。

Caplan的研究强调环境资源(特别是小区服务系统),在危机的处遇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早期危机处遇的焦点,是以个人和家庭为主,但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以小区为基础的处遇模式已迅速成长,相对的以学校为基础的预防计划和其它的危机处理小组、热线及危机处理人力之培训,亦皆在发展中。

一、以个人为焦点的处遇

社工员运用教育心理、短期精神治疗、压力预防、情绪疏通和药物的处遇,以协助个案对危机之因应。

认知行为处遇,包含用真实和想象的技巧,逐渐被运用在PTSD的处遇计划。

二、危机干预团体

实务广泛运用,当成人和小孩在经历类似的危机时,所组成的危机干预团体,而经历危机的家庭所组成的团体也在增加中。

对紧急事故压力的因应,危机干预团体是可选择的方法。

三、家庭危机干预

社工员广泛运用危机干预方法在家庭处遇,而家庭的危机如:

分居、家庭照顾的提供、青少年意图自杀和严重的身体创伤等。

四、多元模式策略

社工员透过动员环境资源的方案提供危机干预,因应不良的社会、物理环境所产生的人类问题,以减少危机事件的产生或减轻症状的痛苦程度。

此外,亦透过心理的危机干预和其它为个人、家庭、团体和小区危机所形成的多元模式、多元目标的干预相结合,形成多元的处遇模式。

五、以人口群为基础的预防性干预

社工员为提高人们对压力生活因应的能力和减少危机产生的可能性,所运用之策略含:

危急事故的情绪疏通、开放的支持团体以,及透过教育因应技巧的训练等,以预防危机事故之发生。

这些干预包括对学校、工作场所、医院、小区和特殊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和目睹者等的目标群体的外展工作。

六、服务输送系统

许多的行政和组织透过健康与人群服务系统提供服务,包括危机处理小组、机动处遇单位、热线电话、强暴或家庭暴力危机处遇中心、儿童保护、个人和家庭谘商与团体治疗等。

 

伍、分居时的危机处遇(RobertM.Counts&AnitaSacks)

表一:

社会调适比例等级

排名生活事件平均值

1配偶去世100

2离婚73

3分居65

4入狱63

5至亲去世63

6个人受伤或生病53

7结婚50

8免职47

9婚姻的破境重圆45

10退休45

资料来源:

F.H.Holmes&R.H.Rahe(1967)TheSocialReadjustment

Scale,in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11,pp.213-218.

依据Holmes和Rahe对压力生活事件之研究,分居在生活压力事件中排名第三。

但Counts&Sacks指出,分居相较于配偶去世,在立即及长期的结果,是较具有压力的,而其恢复期通常需要四至五年之久。

分居的事件,是否会造成压力事件,可由三个向度观之:

1.分开时的环境;2.内在精神状态;3.分居后如何重拾早期依附记忆与他人建立新关系。

配偶死亡,是生病的延伸,仅在世者感到失落,但分居的状况,通常这个决定是会带来双方的沮丧。

相较于大人,儿童对父母分居事件,亦受到极大的压力。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与儿童一起将心理的障碍,减至最低。

实例解说:

W先生和太太结婚十五年,育有三子。

夫妻感情不和,太太决定搬去父母亲的家,夫妻即决定在期末卖房子。

孩子也意识到将来与父亲联系上之困难。

而夫妻双方对于居所的改变、对好朋友及至亲的失落、社交生活的重建、家人聚餐的改变及财务状况等等,都产生压力。

处遇策略:

强调对整个家庭的处遇,让每个家人述说因分居所带来的失落,父母离开熟悉环境及儿童离开学校之压力。

Steinberga建议去瓦解夫妻间的战场,特别是有小孩涉入时,作者建议由专家介入,以免在法院裁量过程中,乃以儿童福利及未来为最大考虑,个人利益可能会被忽略。

作者亦建议,最好是采共同监护,父母亲彼此住得近些,则孩子容易到父母的住居所,亦可每天与父母亲联系。

专家介入的目的是:

1.降低怨恨和摩擦;2.协助重新规划生活;3.鼓励对分居结果的情感表达;4.强调个人内在精神问题,与其对于痛苦与失落的调适有关。

 

任务中心模式(Task-CenteredModel)

 

壹、理论源起

任务中心模式是在1960年代中期,由Reid与Epstein在美国所提倡,发展而成的一种个案工作方法。

该处遇模式主张为有效达成处遇目标,在处遇过程中,必须先明订清楚确定的计划及期限。

在发展初期阶段,任务中心模式深受Perlman与Studt两人的观点影响。

Perlman认为个案工作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Studt主张个案的责任是该个案工作处遇服务的重心。

任务中心模式也运用心理暨社会学派的处遇流程与技巧。

由于早年学校社会个案工作课程之理论取向以问题解决学派为主,因此,任务中心模式的运作过程,亦含有浓厚的问题解决色彩。

至1970年代,经Reid与Epstein不断地提倡,并于1972年合着Task-centredcasework一书,此后该理论即日趋发展,特别是芝加哥大学社会服务行政学院,对此模式在教学及研究上,多所贡献。

 

贰、基本假设

任务中心模式的目标是协助个案解决问题,而这主要改变的行为人是个案,而非社工员。

社工员的角色,是依个案之意愿,协助其改变。

任务中心模式不讨论问题的起源和发展,而是致力于探知问题的阻力和助力,以协助个案清楚界定问题,了解问题解决之资源与障碍。

人类不像心理分析所说,是潜意识驱力的俘虏;也不是行为学派认为的,完全受环境所影响。

人类是有自我意志的,不是内在及外在操纵下的产物。

人们的困扰来自于处理问题的能力暂时缺损,此困扰正是引发改变的动力。

个案行为既受自身及和世界之想法所影响,

因此,信念会协助他们形成和执行计划,而其问题既属心理社会方面,计划即包括其它个体、团体、组织。

任务中心模式是采短期处遇,督促个案则焦点关注问题之界定。

个案在短期处遇中的获益并不少于长期处遇,而处遇的时间限制,将促使个案和社工员一起更努力。

 

参、任务中心模式:

基本特质和原则

一、经验取向

喜好经实证研究证实或支持的方法或理论,对个案的假设和概念,皆来自对个案所收集之资料,以避免对个案的问题与行动为推测。

有系统的收集每个个案在评估、处遇过程、及结案时之数据。

持续不断地发展研究计划,以改善工作模式。

二、整合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整合许多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如问题解决学派、认知学派等。

三、焦点集中案主认同的问题

以个案关注及确认之问题,为处遇的工作重点。

四、系统与脉络

问题的发生受许多脉络复杂的系统影响,因此解决问题或避免问题再发生,都会使脉络改变,而减缓困扰。

五、短期的计划

处遇服务的设计是短期的,大约在四个月内进行六到十二次。

六、合作的关系

强调社工员和个案的关系是关心和合作的,社工员应分享对数据的评估,避免隐藏目标和处遇过程,这样的处遇策略,不仅可有效的处遇,亦有助个案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七、结构

所设计的处遇计划,包括会谈次数及清楚建构的活动内容。

 

肆、理论的知识基础

 

二、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的定义

所谓任务指案主为缓和问题的严重性,所欲采取的行动,这不仅代表案主所欲达到的直接目标,也代表其达到最大目标的方法,并可为其所采取的行动作一概括的说明,并且此任务是与工作者共同认定的。

二任务中心模式特质

任务中心模式最主要的特色在于「简要」与「有时间限制的」,属于短期处遇。

强调短期介入,约在二至四个月的时间内安排八至十二次会谈,平均每周有一次的会谈。

三问题类别

任务中心模式对于问题的认知是广面性的,其重心放在问题的分类上,重点是问题类型的剖析与处遇,它将案主的问题归纳为八类:

1.人际冲突:

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不协调,通常是指家庭成员间的冲突。

人际冲突通常是在两个人发生互动时所引起的,当其中一个人的行为与另一个人的行为不相和谐时,尤其是在无法接受他人行为时更容易产生。

2.社会关系的不协调:

案主不满意和他人或特定的人之间的某些关系,且将这些关系定义为是痛苦的。

案主可能集中问题本身(如我没有足够朋友、我对他人太具侵略性),或是集中于他人对自己的行为上(如我太太一直责骂我)。

3.与正式组织间的问题:

指个人与特定组织或机构间的冲突,如病人家属与医院间、学生与学校间等。

4.角色执行困难:

个人对于执行某种特定的角色有其困难,此类问题常是有关于家庭角色的(如:

父母、配偶等),困难的型态与案主所参与的角色有关。

5.决定的问题:

在做特殊的决定时所面临的困难(如:

我不知是否应留在学校或休学)。

6.反应性情绪压力:

指个人遭遇到问题时产生焦虑、紧张、沮丧、挫折等的现象,其中的原因往往不只是它对突发的事件不知所措,并且这种突发事件是在他的能力控制之外(如:

失业、亲人过世)。

7.资源不足的问题:

因为个人缺乏具体、特定的资源,这些资源大多指的是金钱、食物、住宅及工作方面。

8.其它未分类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含习惯上的失调、成瘾行为、恐惧反应、自我形象等问题。

任务中心模式的处遇目标是在协助个案解决其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案主一个好的问题解决经验,增进案主处理未来困难的能力,提高受助意愿。

(二)处遇策略

1.协助案主澄清问题,给予清楚的定义。

2.拟定契约,得到双方的共识,作为工作过程的导引。

3.具体分析问题,减少案主在执行过程中的阻力。

4.帮助案主选择任务,予以承诺,同时激发案主动机。

5.与案主回顾工作过程,给予回馈,作为案主发展新任务的参考。

6.当资源匮乏时,工作员可适当的作为案主的支持系统。

7.协助案主决定需求,并修改为有助问题解决的行动,工作员在案主的行动中提供有矫正作用的回馈,修正将妨碍问题解决的信念。

(三)处遇程序

1.问题探索与详述:

预测

探索焦点在案主的需求上,工作员可指出案主未意识到的潜在问题或这些问题未被注意所导致的结果。

故标的问题是工作员与案主讨论后所共同决定的。

将问题以具体可数且可被改变的特殊情况描述。

以案主可了解的说法详细描述,并建立可被测量的改变对照基准。

问题的探索对预估来说是一种资料搜集的工具。

社工员于预估时应审视相关知识理论,提出可能的解释。

预测的目的是要确认:

行动要件:

任务执行过程必备的条件。

行动阻碍:

任务执行过程可能的阻力分析。

不可改变的限制:

对任务的完成不可改变的阻碍。

2.确认问题

协助案主以自己的方式叙述问题,以确认潜在的问题,对问题形成暂时的共识。

挑战未解决的或不合理的问题定义。

提出额外的问题,以呈现不被案主接受或了解的问题。

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参与。

若为非自愿案主,评估转介原因。

了解问题何时、何地发生的细节。

以书面方式详述问题。

对问题建立基线。

决定所要的改变。

3.订立契约

建立工作共识,详述案主所定义的问题。

安排问题的优先级。

界定所要的处遇结果。

设计第一阶段的任务。

同意所拟定的契约及工作时限。

4.任务规划与执行

任务计划过程

确认可能的任务

达成共识

计划执行的情况

任务摘要

任务的执行

设立记录系统,尤其契约中要求有系列的或重复的行动时。

确认策略

确认完成任务的动机、诱因与奖赏。

确定案主了解完成任务的价值及任务将如何协助达成目标。

藉由模仿或引导式练习,练习完成任务的相关技巧。

分析与去除障碍(动机、理解力、信念、情绪、缺乏技巧)

规划工作者的任务

工作员的任务

与案主以外的人合作协助案主达成任务。

安排引发成功的诱因

在案主技巧或资源不足时,与案主共同分担以达成任务。

在每次会谈时与案主一起回顾已达成的任务及关联性改变的分析。

5.结束阶段

描述以前和现在的标的问题样貌。

由工作员、案主及与改变有关的他人共同评估。

计划未来及协助案主处理未来的问题。

额外的契约,使过程完整结束或建立新任务。

若案主与工作员或机构仍将持续接触,要有一明确的结束。

朝向长期处遇过程或安排追踪。

转介其它机构接受其它服务。

二、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是属于社会工作学者在实务经验中发展而来,此模式发展之初即应用在个人、家庭及团体的社会工作,因其不但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假设,且在社工员普遍个案量大的压力下,备受欢迎,发展至今已受到社会工作各领域广泛的使用。

以下仅以家庭、团体及个案管理等三种社会工作实施方式,说明任务中心在社会工作的应用情形。

(一)家庭

家庭的处遇如同个别案主的处遇一样,处遇焦点放在案家认可的问题及所欲改变的脉络。

家庭成员经常被视为是一体的,家庭的问题则定义为互动的问题,会谈中所讨论出来的任务,便由家庭成员及工作者共同完成,尤其前者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在处遇期间的任务通常是由工作者增强家庭成员沟通的技巧,并使成员面对面地为问题解决努力,此外尚有角色扮演或订定生活公约等的任务,成员在处遇期间对问题所策划的任务是他们在家中实践任务的基础。

家庭成员共同承担完成任务的责任,正是改善家庭成员沟通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藉以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