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掌握群众工作方法.docx
《教案1掌握群众工作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掌握群众工作方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1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掌握群众工作方法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教学提要
教学对象:
社区民警
教学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
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公安的各项警务活动都必须直接面对广大群众,当前的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紧张,甚至个别有对立状况。
而部分民警尤其是年轻民警在观念、素质、能力、作风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与做群众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
因此我们要通过本课教学,让受训民警明确群众工作的重要性,认真总结自身在开展群众工作时存在的问题,转变意识和作风,掌握适合自己的群众工作方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教学内容:
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当前公安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融入到群众之中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要求:
授课教官要广泛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案例,用案例引导教学,分清课程重难点,进行课程讲授。
参训民警应在授课教官的课堂讲授和引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其中开展在群众工作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掌握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1、当前民警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及途径。
教学难点:
1、融入群众中的方法及途径。
2、掌握融入群众之中工作方法。
教学安排:
总课时:
120分钟
第一部分:
以四川大竹事件导入课程(7分钟)
第二部分:
具体阐述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意义(15分钟)
第三部分:
当前民警在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5分钟)
第四部分:
社区民警融入群众之中的方法及途径(60分钟)
第五部分:
教学小结(3分钟)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种利益矛盾、冲突不断加剧,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
公安的各项警务活动都直接面对着广大的人们群众,就会造成当前的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紧张,甚至个别对立的状况。
案例:
四川大竹群体性事件:
2007年1月17日,大竹县莱仕德酒店门前聚集了2000多人,后来事态升级为打、砸、抢、烧,万人观火。
一场人为的大火使大竹县的四星级酒店--莱仕德酒店变得面目全非,酒店与广场之间的道路被封闭数日。
而这场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是酒店迎宾小姐杨代莉的离奇死亡。
死者杨代莉,清秀美丽、身材高挑,12月1日起正式做迎宾小姐,工作不满一个月。
12月30日杨代莉的父亲却在大竹县人民医院,看到的是16岁女儿的尸体(脖子和背上已经起了尸斑,下阴有血迹)。
警方下午进行了尸检,但直到1月17日也没有告诉杨的家人死因。
这时民间对杨代莉死因的传言风行全城:
三位省里的高官,也是酒店老板的朋友,强求杨代莉陪酒,而后对其轮奸并进行野蛮摧残。
还有这样的描述:
杨死亡时几颗牙齿掉落,脖子上有乌黑的掐握痕迹,下阴被弄烂。
警方欲以杨系醉酒而死结案。
从杨家人对尸体的描述来看这种情形并不存在。
警方也否认了这些传言。
1月17日,莱仕德门前的公众情绪在杨代莉死因民间版本的推动下迅速走向失控。
12月30日凌晨二时许,酒店调酒师刘持坤和两个同事下班后回宿舍,三人经过一个包间时,看到杨代莉仰躺在地上昏迷不醒。
杨已经换下了酒店的工作服并叠好放在了沙发上,下身的衣服也换上了,但上衣还没有穿好。
刘持坤把她背回了大竹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招待所杨的居室。
刘看到杨一直昏迷不醒,而且室内又没有其他人,即对杨代莉实施强奸。
事后刘看到杨脸色苍白,嘴唇青紫,忙叫来酒店保安一起将杨送到了医院,却隐瞒了自己强奸一节。
凌晨4时许,杨代莉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互联网上恶意编造并传播谣言的张某被公安机关刑拘,参与打砸抢烧的曹某等9人被刑拘,大竹县公安局局长赖劲松、大竹县委书记王伟被停职。
案例分析:
大竹事件从一起刑事案件,发展到一场严重的打、砸、抢、烧恶性群体性事件,这两者本来风马牛不相及。
不幸的是,四川省大竹县发生的严重群体性事件,将这两者联结在了一起。
发生这件事,是因为长期积累的矛盾,没得到及时处理。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大竹事件的发生,理解为一种“偶然的必然性”作用。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大竹群体性事件背后真正的问题,在于民众对当地政府、公安机关的不信、不满、不服。
而这种民众与政府、公安机关关系上的“三不主义”,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的存在。
引入课程:
这也要求我们公安民警在开展群众工作时能融入群众,服务群众、保护群众,提升自身的群众工作能力。
一、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意义
公安民警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直接面对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群众工作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公安工作的成败,制约着基层基础建设的发展和公安机关战斗力的发挥,甚至影响了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提高公安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完成公安职责任务的重要保证。
公安机关作为党和人民的专政机关,担负巩固党的领导,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公安机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大历史使命;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是公安工作的主要职责和首要任务。
各种公安警务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做好公安工作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群众基础工作。
2、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紧张,甚至个别有对立状况。
只有提高公安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坚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坚持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进一步改善新时期警民关系。
3、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
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基础工作的核心是群众工作。
公安工作只有合民心、顺民意,才能赢得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只有把公安工作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才能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公安工作奠定最坚实的群众基础、凝聚最广泛的群众力量。
4、夯实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
群众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最高标准。
公安民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党委政府的放心感、认可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而提升公安民警群众工作能力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有效保障。
5、推进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为公安工作注入永恒动力;不会使用群众语言,不了解群众心理,不懂得与群众感情交流,就会导致公安工作的孤立与被动。
因此必须把提升基层民警群众工作能力作为队伍建设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才能有效推进队伍和谐发展。
二、当前公安民警群众工作能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二十公”会议以来,公安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但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人民群众对公安民警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而部分民警尤其是年轻民警在观念、素质、能力、作风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与做群众工作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不愿做群众工作,存在“三轻”思想
1、重打击,轻基础。
不少民警在工作中主要围绕打击、管理的工作指标转,忽视了群众工作的基础性,缺乏做好群众工作的主动性。
往往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上“浅尝辄止”,造成群众支持度、赞誉度、满意度下降,工作开展难、成效差。
2、重管理,轻服务。
由于历史传统和特权思想作祟等因素影响,不少民警更习惯于靠行政命令来做群众工作,不愿意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实打实地交流、手把手地服务,给群众留下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印象,最终将群众越推越远。
讨论: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忽视服务的职能,我们又应如何看待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由学员自由讨论)
小结:
公安服务包括公共服务、安全服务两方面,公安民警所做的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群众服务,我们切勿把为群众服务于做好人好事等同起来,虽然上级机关倡导我们关爱、帮助有困难的群众,但不是要求我们每一个民警都这么做,我们应通过管理(执法)去服务,为了服务去管理。
案例:
社区民警在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时,发现辖区的一家网吧消防通道被堵死,灭火器过期,存在安全隐患,对老板进行处罚并责令整改。
案例分析:
社区民警处罚网吧老板体现了我们的管理职能,处罚的目的是为了群众的公共安全,同时也体现了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从管理中体现服务。
3、重形式,轻实质。
在“大走访”、警民恳谈等实践活动中,也暴露出宗旨意识弱化、工作态度敷衍、社会效果低下,甚者直接交给协警辅警代做,工作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这种“蜻蜓点水”式和形式化的群众工作很难收到成效。
(二)不会做群众工作,缺乏“三个”能力
1、缺乏协调应变能力。
面对工作中突发情况,一些民警由于缺乏群众支持和信息支撑,因而缺乏协调应变的能力,一时难以理清来龙去脉,开展群众工作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例:
2、缺乏动脑思考能力。
一些民警在处理群众问题时不善于从多角度思考,不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不善于“先动脑后动手”,处理问题简单化,容易陷入被动僵持局面,将自己的情绪升级转化为“强制性”行动,增强群众抵触情绪,造成事态扩大的窘境。
例:
3、缺乏解决问题能力。
一些民警欠缺扎实的法律知识和理论水平,面对群众利益受到侵害需要出面“主持正义”时,往往“说理不明、站位不稳”,存在爱莫能助的尴尬局面。
既解决不了问题,也影响了群众的信任感。
例:
(三)做不好群众工作,存在“三种”现象
1、不深入群众之中,与群众脸不熟。
不少民警把绝大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处理事务性、突发性工作,很少深入到群众中认真开展群众工作,“露脸”率偏低,导致对辖区群众、情况不熟悉,甚至连重点人员和监管对象都存在漏管失控。
案例:
2、不了解群众语言,与群众谈不上话。
一些民警做群众工作时是典型的“皮鞋干部”,不愿踏进村间田头、不愿坐上群众板凳,造成警民交流障碍;也不学习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缺失群众性语境艺术和草根情怀,导致群众感情疏远“生分”;也没有掌握说话技巧,交流话语不入群众耳,不得群众心。
例:
3、不了解群众心理,与群众交不了心。
一些民警尤其是新民警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和做群众工作的“套路”,又不勤于向老民警请教或在实践中摸索反思,工作中往往摸不准群众的思想脉搏,加上方法简单粗暴,有的甚至将自己也卷入纠纷漩涡。
这在现场处置警情和群体性事件中所带来的深刻教训就是最好的折射。
例:
(四)做不实群众工作,缺失“三项”作风
1、不善于始终如一。
一些民警开始群众工作扎实,汇集大量民意,在随后的落实、反馈和回访中“断点断层”,缺乏善始善终的作风。
社情民意得不到回应,群众就会逐渐丧失对民警的信任和联系,造成群众工作后劲乏力。
2、不善于真情交往。
一些民警在需要群众支持时,能主动加强与群众联系,一旦不需要时,便彻底与群众脱离“干系”,功利性作风太强,这种非真心实意的群众工作态度势必将警民关系推向淡漠化。
案例:
3、不善于总结提高。
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作风,不善于从社会环境、自身素质、群众意识等角度去全面把握和认真分析制约群众工作的症结所在,以致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停滞不前。
三、社区民警融入群众之中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公仆观念,强化敬业意识
1、树立公仆意识。
树立了公仆意识,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但是如何树立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做到的,要深刻的认识到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解决好了为什么当警察,当警察为什么的问题,才能摆正位置,放下架子,弯下身子,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才能走近群众,融入群众,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
案例:
1、一位老社区民警在谈到他从事了十几年的社区民警工作时,感触最深的就是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要求其实很简单、很直接,就是希望平安,希望社区民警放下架子,能够耐心听他们说话,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到他们,只要你真心对他们,他们一定会把你当朋友。
(这个案例不好,缺乏说服力)
2、苏祠派出所芙蓉社区的刘春梅,从当上社区民警那一天开始,就把主动与辖区居民打招呼作为每日的必修课,不论认识与否,他都笑脸相迎,问上一句“你好!
我是这里的社区民警刘春梅”。
他还在日常与群众的交流中记住见面群众的名字,无论群众的大事小情都主动帮助,日积月累的成果就是成为了辖区居民周知的“刘警官”。
所以,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们只要能放下身段,对人民群众真心、细心、耐心,就一定会换来与群众的“心连心”。
总结:
我们要明白群众的需要,摆在心态,心系群众,才能融入群众。
2、提高政策水平和法制意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意识,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准则,任何权利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并把法律意识贯穿于我们的行政决策中,做任何决策都要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把依法办事的原则贯穿于具体问题的决策中。
只有提高了政策水平和法制意识,认识到了自己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的重要意义,才能在具体工作中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作为根本要求,就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去想问题,办事情。
(二)熟悉公安业务,熟悉社情民意
1、熟悉各方面的公安业务知识。
全面熟悉了各方面的公安业务知识,以及关系到群众日常急需的法律法规常识,在群众有疑问时,能答得上;在群众出现纠纷时,能调得了;在群众不理解时,能解释得通,做好人民群众的法律顾问。
2、熟悉社情民意和生活常识。
社区民警工作中所碰到的绝大多数是群众生活中的家事、琐事。
要处理好,就必须成为一个“生活百事通”,这就要求社区民警必须加强日常的学习积累,真正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辖区还要做到“两个心中有数”。
一是对辖区地理、人口、经济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辖区风土人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人民群众的生活顾问。
案例:
通惠所庄店社区的吴强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社区顾问,既办得了案件,又调得了纠纷;既进得了厨房,又修得了水电;既看得了小病,又养得了花草,庄店社区的群众不论大小事都喜欢找“吴哥”咨询,和“吴哥”说上两句,在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同时,他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社区动态信息,社区群众基础、信息基础不断夯实。
(三)找准切入点,建立一座桥
群众常说到政府部门(包括公安机关)办事时“门难进,脸难看”,但我们在上门走访、调解纠纷时也会遇到敲不开群众的门,群众给我们开了门却没有好脸色的问题。
问题:
如何进群众的门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提示:
有很多同事会告诉我可以借力,就是借物业、水电工、居委会等人员的帮助,让我们走进群众的家,但这只是治标的办法,那么我们就要与群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融入到群众之中,搭起一座警民间心与心的桥梁,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与群众先做朋友,再谈工作。
注重把握三个要素,即“时、地、事”:
1、把握时间要素。
就是要针对群众工作生活特点,科学运用弹性制、错时制等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群众空闲、休息时间开展入户调查。
早晚上门。
群众日常生活习惯就是:
一般早7点都已起床,晚8点大多数已经回家,因此老人有晨练的习惯宜早上走访,上班族宜晚上走访,这时入户调查效果最佳。
双休上门。
工作稳定的群众(如干部、教师等)“双休日”一般都正常休息,这时入户调查既保证了调查时间充足,也易得到群众支持。
节日上门。
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群众,一般在春节、元旦、清明、端午、五一、十一节回家,这时入户调查既可增加亲和力,又可增加凝聚力。
预约上门。
由于社区居民职业的不同,受工作性质、工作地域、上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家的时间也不固定。
因此对外出务工、经商等时间不定的居民,出国刚回家的群众,社区民警可事先根据其在家休息的时间特点,与他们或他们的家人预约入户时间。
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密切了警民关系。
以上的四种上门工作法都是都体现出错时制、弹性制的基本原则,群众的作息习惯、归家特点等因素决定了民警的上门走访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社区民警应该根据辖区群众的习惯,采取弹性制的上门方式。
坚持“三不进”原则:
群众休息时、急于外出时、家中有事有客时不进门,注意亲民而不扰民,要在群众愿意交流的时间出现。
案例:
江公社区的民警陈竟科采取弹性工作法,在每天上午9时到11时,下午3时到5时,晚上7时到9时,在社区群众集中的小公园、小广场走访,与群众拉家常,聊治安,认真倾听群众所说所讲,做有心人,从中发现重点、疑点,根据获取信息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社区工作,成为社区的“活字典”、“活地图”,在2012年处理一宗非法传销举报时,陈竟科准确判断,第一时间明确该举报非其管辖的江公社区,而为崇礼派出所的江公村社区,为解救被困人员争取了时间。
2、把握地点要素。
就是要立足社区,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广泛参与、多方接触,融入群众、拉近距离、增进友谊。
活动见面。
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参加社区活动(文娱、宣传、庆典、咨询、促销、公益等),让居民认识、了解,赢得群众的信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场所见面。
利用社区活动室、文化室、健身处、休闲处等场所,同居民谈心、聊天,让居民熟悉、认可,从而拉近距离,增进友谊,加深感情。
会议见面。
结合本职工作,利用居民会、党员会、治保会、报告会等平台,自我介绍,自我推销,自报工作,从而宣传群众、发动群众。
单位见面。
主动上门联系小区单位、学校超市、商业门点等单位,依托组织,了解员工,促进互动,实现互信。
就是要充分利用社区公开活动、自身特点为自己造势,增加自身在社区的曝光率与参与率,将自己干什么和打算怎么干主动告诉社区居民,与社区居民共同研究和解决社区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难点问题,构建良好的警民沟通渠道。
3、把握事情要素。
就是要扎根社区、依靠群众,从点滴、细小入手,心系百姓、行于民众、服务现实。
安全上门。
发生案件、破获案件要上门回防;机动车辆、防范设施要上门管理;安全漏洞、消防隐患要上门督促整改;公共场所、三资企业要上门检查;易燃易爆、违禁物品要上门督查。
服务上门。
“小”服务换“大”信任。
社区干群生病、家中有事,要上门探望;居民留言、群众求助,要上门解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要上门帮助;弱势群体、关注人员,要上门看望;办理户口、办理证照,要上门服务。
管理上门。
涉访人员、涉诉案件,要见面宣传;外来人口、寄住人员,要见面登记;新户迁入、房屋出租,要见面走访;高危人群、嫌疑人员,要见面调查;群众举报、抓获犯罪,要见面致谢。
执法上门。
刑释解教、矫正对象,要见面谈话;吸毒人员、失足青年,要见面帮教;港澳台胎、外国人员,要见面了解;逃犯家属、受害家庭,要见面宣传;发生纠纷、治安问题,要见面解决。
对于群众来讲,治安好不好、生活困难能不能解决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要想敲开群众的门,就要拿群众最关心的事作为“钥匙”。
(四)掌握群众语言,学会交流沟通
展示错觉图片
案例:
鲁迅先生在谈到《红楼梦》时说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人是感性动物,社区的群众由于授教育程度不同,社会看法想法不同,身份背景不同,决定了他们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对待同样事物会有不同看法。
因此,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到因人而异。
1、因人而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就是要按照社会活动相近、价值取向相近、喜好习俗相近、话题谈吐相近的原则,从兴趣爱好入手,从衣食住行入手,从家庭子女入手,投其所好,做到对待孩子要有“童心”,对待老人要有“关心”,对待青年要有“爱心”拉近我们和群众之间的距离。
因年龄而异。
与老年人聊天要从子女谈起,与青年人聊天要从时尚谈起,与中年人聊天要从工作谈起。
见了老人问身体好不好,子女孝不孝;见了小孩问学习紧不紧,活动多不多;见了青年人问上不上网、旅不旅游。
因性别而异。
对待女同志要从漂亮、年轻谈起,对待男同志要从健康、理财谈起。
另外,与妇女聊天要多谈家庭、生活话题,与男性聊天要多谈政治、经济话题。
因职业而异。
对不同职业的人,要从不同的话题谈起。
农民要从收成谈起,工人要从收入谈起,干部要从前途谈起,老板要从生意谈起,学生要从学校谈起。
切忌与下岗人员谈发财,与打工的谈当官等。
因身份而异。
(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定的社交范围、生活范围、工作范围等,具有特定的身份。
根据公安工作的需要,可将人群划分为“社会身份人群”、“违法犯罪人群”、“失业下岗人群”、“特殊技能人群”等10多种,分门别类,因人而异,并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挖掘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2、学会说话,掌握交流沟通中的说话艺术。
(教师阐述)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警察使用最多的交往方式。
虽然人人都会讲话,但讲话的质量和效果却各不相同。
要想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就需要懂得交往中谈话的艺术。
正例:
反例:
称呼要恰当。
称呼是日常见面的最基本的礼节,它反映了人们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爱憎谦骄的态度。
因此,一定要恰当地使用称呼。
一是根据年龄来称呼,对年老的可称、“老先生”、“大爷”、“太婆”,对年少的可称“小弟弟”、“小妹妹”、“小朋友”等;对年长者可称“老王”、“老李”,对年轻者或晚辈可称呼为“小赵”、“小张”等。
二是根据职业、职称、职务来称呼。
如“吴医生”、“王教授”、“张工程师”,也可以“赵校长”、“李经理”等。
三是根据身份来称呼。
称呼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用“同志”,“科长”、“局长”。
四是根据亲近关系来称呼。
如邻居或长辈的同事、朋友,可按亲属关系来称呼,必要时前面可加上姓氏,如“张叔叔”、“李阿姨”等。
问候要主动(要占先机)。
问候是交往的开端。
主动问候,表现出对对方的亲切和友好。
寒暄和问候的内容没有特定的限制,如“你好!
”“你早!
”“上班?
”“回家?
”“吃了吗?
”,但是在问候对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当时环境。
只要与交往的特点和情境相符合即可。
问候时,目光要正视对方,面带微笑,语音语调清晰温和,切忌表现出一幅漫不经心、无可奈何的样子。
要想获得对方好感,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能在见面时叫出对方的名字。
态度要诚恳。
要想让交往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进行下去,诚恳的谈话态度是不可缺少的。
夸夸其谈或者是假、大、空话连篇,将对方根本不放在眼里,都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感觉。
如果谈话时态度过于谦恭,又容易使人觉得虚情假意,高傲瞧不起人。
做到目光正视对方,当对方在讲述或评价某个事件或问题时,在目光上、表情上要有回应,但尽量不打断对方的谈话,应该等他说完之后再提问或表述自己的看法。
如果中间有必要插上一两句话,一定要预先打招呼:
“对不起,我插一句。
”当表述完自己的意思后,请谈话者继续讲下去。
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表示出对谈话者的尊敬,能够使交往顺利进行下去。
因此,在交往中只有态度坦诚,才能使交往气氛和谐,交往双方心理相容,才能达到预想的交往结果。
语音要适中。
交往中语音语调的强弱高低、语速的快慢都直接反映出谈话者的感情变化。
谈话者可以根据交谈的内容,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语速、语调、音量(以对方听得清楚为原则),来帮助交往对方理解谈话者的情感。
语音语调的使用要自然,与谈话内容协调一致,切记矫揉造作、故弄玄虚。
多少要适度。
在交往的过程中,要根据对方谈话的内容,适当做出回应。
交往中要听说结合,切忌把自己当成交往的“主角”,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垄断整个交往过程,根本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同时也不能只听不说,使交往很难进行。
用语要通俗。
在和一般群众交谈的时候,语言一定要准确,通俗易懂,不要使人费解,尽量不使用公安业务专业术语,除非交往对象学过相关知识。
语言通俗,老百姓一听就懂,有助于交往的进行,使之感到朴实真诚,愿意交往。
切忌咬文嚼字,滥用辞藻,使老百姓产生烦厌。
笑话要得体。
由于职业的性质,许多人都认为警察是副冷面孔,与之交往紧张呆板,很难与之心理相容。
要想改变人们的这种印象,在交往中警察就应该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地说一些幽默笑话,开开玩笑,让人觉得警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与警察交往同样轻松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