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9688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5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数学 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 大纲人教版必修.docx

高中数学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数学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二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公式法证明不等式.

2.两正数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求最值.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用公式法证明不等式.

2.理解并掌握用两正数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求最值.

(三)德育渗透目标

利用公式法证明不等式,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应变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公式法证明不等式.

1.a,b∈R,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2.a>0,b>0,,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1)若ab为定值P,则当a=b时,a+b有最小值2.

(2)若a+b为定值S,则当a=b时,ab有最大值S2.

3.利用求最大值最小值是解决最值问题常用的方法,在具体解题过程中应注意三点:

(1)两数均为正数;

(2)两正数之和或之积为定值;(3)在两正数的取值范围内,两正数可以相等.

●教学难点

1.对一些条件不等式,条件的合理利用.

2.求最值时,找和为定值或积为定值,如何凑和或积为定值.

●教学方法

读、议、练、讲单元教学法

●教具准备

幻灯片两张

第一张:

记作§6.3.2A

公式法证明不等式

一、基本公式

(1)若a,b∈R,则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若a,b∈R,则,当且仅当a=b时取“=”号.

①若ab为定值P,则当a=b时,a+b有最小值2.

②若a+b为定值S,则当a=b时,ab有最大值S2.

二、基本公式的等价形式及推广

(1)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ab≤()2(a>0,b>0),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2(ab>0),当且仅当a=b时取“=”号.

第二张:

记作§6.3.2B

基本公式及其推广的应用:

[例1]已知a>0,b>0,且a+b=1,求证:

(1)≥4;

(2)a2+b2≥;

(3)≥8;(4)a3+b3≥;

(5);(6)(1+)(1+)≥9;

(7)(1-)(1-)≥9;

(8)(a+)2+(b+)2≥;

(9)(a+)2+(b+)2≥.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今天,我和同学们来共同探索“公式法”证明不等式.这节课并不难,而涉及的题目变形灵活,只要我们理解并掌握了“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均值不等式)”,这一重要定理,在此基础上,灵活利用它的推广及其变形(几个重要的不等式),就能学会并把握好“公式法”证明不等式这一重要方法.相信同学们能获得成功.

(打出幻灯片§6.3.2A,引导学生阅读基本公式及基本公式的变形及推广)

我们要重点掌握下面的基本公式及变形:

(1)若a,b∈R,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2)若a>0,b>0,,当且仅当a=b时取“=”号.

①若ab为定值P,则当a=b时,a+b有最小值2.

②若a+b为定值S,则当a=b时,ab有最大值S2.

(3)a,b∈R,则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4)a>0,b>0,则ab≤()2,当且仅当a=b时取“=”号.

(通过阅读幻灯片§6.3.2A,疏理出重点知识,引导同学们完成下面例1的证明过程)

Ⅱ.讲授新课

(打出幻灯片§6.3.2B,引导学生阅读例1)

[例1]已知a>0,b>0,且a+b=1,

求证:

(1)≥4;

(2)a2+b2≥;

(3)+≥8;

(4)a3+b3≥;

(5);

(6)(1+)(1+)≥9;

(7)(1-)(1-)≥9;

(8)(a+)2+(b+)2≥;

(9)(a+)2+(b+)2≥.

[师]解题时,正确、迅速地把握解题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而“切入点”的选择一方面要依靠对题设的分析,另一方面来自解题的“经验”,本题中由目标不等式发现含有形如ab,a+b,a2+b2等式子,故由“经验”马上联想公式a2+b2≥2ab(a,b∈R)及(a,b∈R+),即可很快得证.在不等式证明中,两个正数a,b的和为1(即a+b=1),作为条件出现在题设,这时用好这个“1”常常成为解题的关键.

[生]

(1)∵a>0,b>0,

.

(2)∵a>0,b>0,且a+b=1

∴a2+b2=(a+b)2-2ab=1-2ab

≥1-2·()2=1-=

故a2+b2≥.

(3)∵a>0,b>0,且a+b=1

故≥8.

(4)∵a>0,b>0,且a+b=1.

∴a3+b3=(a+b)3-3ab(a+b)

=1-3ab≥1-3·()2=

或a3+b3=(a+b)(a2-ab+b2)

=a2+b2-ab=(a+b)2-3ab

=1-3ab≥1-3·()2=

故a3+b3≥.

(3)∵a>0,b>0,且a+b=1

∴()2=a+b+2=1+2≤1+(a+b)=2

故≤.

(6)∵a>0,b>0,且a+b=1

∴(1+)(1+)=1+++

=1++=1+

≥1+

=9

故(1+)(1+)≥9.

(7)∵a>0,b>0,且a+b=1

故(1-)(1-)≥9.

(8)∵a>0,b>0,且a+b=1

∴(a+)2+(b+)2=a2+b2+4++

≥(a+b)2-2ab+4+

故(a+)2+(b+)2≥.

(9)∵a>0,b>0,且a+b=1

∴(a+)2+(b+)2

=a2+b2+2(+)+

故(a+)2+(b+)2≥.

注:

以上各题中均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师生共析]运用“公式法”证明不等式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对所证命题进行变形,使其反应出某种形式的“和”与“积”之间的关系(不妨简记为“和”不小于“积”).那么,我们在解题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来选择公式及其等价形式求得证明.

[例2](必要时此题可打在幻灯片上)小强家住在农村,十月一日,国庆节放假回家,正赶上父亲收割庄稼,由于今年大丰收粮食太多,自家的谷仓已全部装满,还剩下很多.这时爸爸想出了一个主意,决定用一个长方形木板,借助两面墙,在西屋的墙角处围了一个直三棱柱的谷仓,木板可立,可横.小强心想,这么多的粮食,怎样围才能装最多的粮食呢?

经过测量和运算,小强得到了满意的方案,向父亲提供了建议.请你叙述小强的作法.如果换成任意的两面墙,如何处理?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寻求数量关系,找准“切入点”,求得解答)

[师]显然,围成直三棱柱的底面为直角三角形,若两直角边分别为x和y,则x2+y2是长方形木板的长或宽(定值)的平方.这样,本例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均值不等式的应用上.

[生]小强用直尺测出木板的长为a,宽为b,依题可知:

a>b>0,且两墙夹角(即二面角)为90°.

(1)a作底边,设S底为底面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两直角边一个是x,一个是y,则有:

S底=xy,V1=(xy)·b,且x2+y2=a2

∵x2+y2≥2xy

∴xy≤

∴V1≤,当且仅当x=y=a时取“=”号.

(2)b作底边,同

(1)可得V2≤,当且仅当x=y=b时取“=”号.

又a>b>0∴ab>0,a-b>0

∴V1-V2=-=ab(a-b)>0

∴V1>V2,即>

故把长方形木板的长边放在底面,且围成的直三棱柱的底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容积最大.

若两面夹角(即二面角)换成α时,解答如下:

设用矩形木板长a作直三棱柱的侧棱,宽b作为底面的一条边,底面三角形的另两边的长分别是x,y,体积为V1,则有:

∴xy=,x2+y2=b2+≥2xy

∴b2+≥

整理得:

V1≤ab2·cot,当x=y时取“=”号.

设矩形木板的宽b作侧棱,则

当x=y时,V2=a2b·cot.

∵a>b>0,∴ab>0,a-b>0

∴a2b>ab2即V2>V1

故把矩形木板的长边放在底面,且围成的直三棱柱的底面是等腰三角形(顶角为α)时,容积最大,且最大值Vmax=a2b·cot.

[师生共析]均值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相当广泛,解题过程为:

(1)建模(即函数关系式),

(2)构造定值(构造“积”或“和”为定值),(3)验证“=”号成立.

Ⅲ.课堂练习

1.已知a>0,b>0,a+b≤4,求证:

≥1.

分析:

公式:

若a>0,b>0,则(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的应用.

证明:

∵a>0,b>0,a+b≤4

∴2≤a+b≤4

∴≤2,即

故≥2≥2×=1

即≥1.

2.已知a,b,c为不等的正数,且abc=1,

求证:

.

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对abc=1作适当变形,即

然后利用公式(a>0,b>0)得证:

证明:

∵a,b,c是不等的正数,且abc=1

3.求证:

>2.

分析:

考虑分子、分母的关系可知:

x2+5=(x2+4)+1,所以用基本公式(a>0,b>0)即可得证.

证明:

∵x∈R∴x2≥0

∴x2+5>0,x2+4>0

∵时有x2+3=0,这不可能,∴上述均值不等式中等号不成立.

故>2.

4.设a>b>c,求证:

.

分析:

我们通常在不等式两边均为正值时,才能考虑公式ab≤()2的应用.

证明:

∵a>b>c

∴a-b>0,b-c>0,a-c>0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公式法(均值不等式)”证明不等式,其核心是灵活变形.关键在于认清公式(均值不等式)的结构特点和取“=”条件,要在证明不等式的具体问题中寻求运用公式(均值不等式)的适当形式和具体方式,自觉提高解决遇到不同题型的应变能力.

Ⅴ.课后作业

(一)练习

1.已知:

lg(x2+1)+lg(y2+4)=lg8+lgx+lgy,求x,y的值.

分析:

应用对数的运算法则将原方程转化为:

lg+lg=0.

解:

∵x2+1≥2x>0(依题知x>0,y>0)

∴≥1

即lg≥0

同理可知:

lg≥0

对于两非负数,当且仅当它们都为零时,其和才为零,即lg=0,lg=0.所以,x2+1=2x,y2+4=4y.

故x=1,y=2.

2.已知a>0,b>0,求证:

a+b+.

分析:

本题采用公式法.题中含有形如:

a+b,ab等式子,多次运用公式[,(a>0,b>0)]即可得证.直接使用公式时,要从式子的形式和条件两个方面进行观察.

证明:

∵a>0,b>0∴a+b>0,ab>0.

∴a+b+

≥2

故a+b+.

(二)1.预习内容:

课本P14“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2.预习提纲:

(1)什么是综合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它适合证明哪类不等式?

●板书设计

§6.3.2不等式的证明

(二)

一、基本公式例题

若a>0,b>0,则课堂练习

二、基本公式的变形课时小结

若a>0,b>0,则ab≤()2.课后作业

2019-2020年高中数学6.3不等式的证明(第五课时)大纲人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证明不等式常用的其他数学方法:

(1)分析综合法;

(2)反证法;

(3)判别式法;(4)换元法;

(5)放缩法;(6)数学归纳法等.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的综合运用.

2.理解掌握分析综合法、反证法、判别式法、换元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等证明不等式的基本原理和思路.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变化的观点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不断探求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析综合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命题的两头向中间“挤”来论证数学命题;

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否定结论,导出矛盾,从而肯定结论;

判别式法:

对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母的不等式,若能够整理成一边为零,另一边为关于某个字母的二次三项式,若该二次三项式的判别式小于零,则该二次三项式在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时,恒大于零;若二次项系数小于零时,二次三项式恒小于零;

换元法:

若原不等式的代数式,经过适当的三角换元,或代数换元,使证明过程简化时,则可通过换元法去证明之;

放缩法:

借助不等式的传递性,要证明A≥B,只须证得A≥C,C≥B方可,或借助其他途径放缩,如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

数学归纳法:

是证明与自然数有关命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综合法关键在于如何缩短“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

反证法证题的核心在于依据假设找矛盾;

判别式法要注意根的范围和题目本身的条件限制;

换元法,要注意换元的等价性,如a+b=1,a,b∈R,则不可换为a=cos2θ,b=sin2θ,必须在a≥0,b≥0时,才可以这样换;

放缩法,有时需舍去一些正项或负项,要舍得恰到好处;

数学归纳法要注意它的步骤格式.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即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结合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其他证明方法,以致于提高灵活应变的解题能力.

●教具准备

幻灯片三张

第一张:

例题(记作§6.3.5A)

1.已知0

loga(ax+ay)≤loga2+.

2.已知a,b,c∈(0,1),求证:

(1-a)b,(1-b)c,(1-c)a不能都大于.

3.已知x2-2xy+y2+x+y+1=0,求证:

.

4.已知-1≤x≤1,n≥2且n∈N,求证:

(1-x)n+(1+x)n≤2n.

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列不等式:

若a>0,b>0,且b∈N+,证明.

6.用放缩法证明下列不等式:

(1)若n∈N,n>2,则logn(n-1)·logn(n+1)<1.

(2)若tanθ=ntanφ(tanθ≠0,n>0),则tan2(θ-φ)≤.

(3)已知a>0,b>0,c>0,d>0,求证:

1<

<2.

第二张:

课堂练习(记作§6.3.5B)

1.已知x2+y2=1,求证:

|x2+2xy-y2|≤.

2.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c,且m>0,求证:

.

3.已知a,b,c,d∈R,a+b=c+d=1,且ac+bd>1,

求证:

a,b,c,d中至少一个是负数.

4.设x,y,z∈R,求证:

x2-xz+z2+3y(x+y-z)≥0.

第三张:

课后作业(记作§6.3.5C)

1.如果a,b,c,x,y,z∈R,且满足关系式:

ac-b2>0,az+2by+cx=0,xyz≠0,求证:

xz-y2<0.

2.已知a>0,b>0,c>0,且a+b>c,求证:

.

3.若0

b<.

4.证明x2+m+2>3mx-m2.

5.设a>b>c,且a,b,c满足等式a+b+c=1,a2+b2+c2=1,求证:

(1)1

(2)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探讨学习了证明不等式的几种基本方法:

比较法、公式法、综合法、分析法.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学习证明不等式的其他常用的数学方法,如分析综合法、反证法、判别式法、换元法、放缩法、数学归纳法等等.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对下面典型例题进行讨论和认真剖析,使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上述其他常用证明方法的基本思想和证题步骤.

Ⅱ.讲授新课

(打出幻灯片§6.3.5A,学生阅读题目,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针对教学情况,选定4至5个例题,和学生共同分析剖解,以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探索研究不等式的证明.

[例1]已知0

loga(ax+ay)≤loga2+.

[师生同议]由于0

(师生同议下,教师板书简要证明过程)

证明:

∵ax>0,ay>0

∴①

由已知y=-x2代入①式右边得:

ax+ay≥2a

∵0

loga(ax+ay)≤loga(2a)

=loga2+

=loga2-(x-)2+≤loga2+②

∵①②两式中等号成立的条件是:

这与已知x2+y=0矛盾.

∴①②两式中等号不同时成立.

故loga(ax+ay)≤loga2+成立.

[师生共析]本题中,如果缺乏了前面的分析转化,我们定会感到不知从何下手,从这里我们也体会到,分析法与综合法联用,对处理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例2]已知a,b,c∈(0,1),求证:

(1-a)b,(1-b)c,(1-c)a不能都大于.

[师生同议]此题如果直接用综合法从正面去证明结论成立,即三个代数式的值不都大于,则需考虑7种情况.但其反面只有一种,因而就比较容易证明.因此,本题易于用反证法.

证明:

假设三式均大于,即

∵00

即1-a+b>1

∴b-a>0①

同理可证:

c-b>0②

a-c>0③

由①+②+③得:

0>0,矛盾.

所以假设不成立,故原命题成立.

[师生共析]反证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之一,反证法常用于证明:

(1)难于直接使用已知条件导出结论的命题.

(2)惟一性命题.

(3)“至多”或“至少”性命题.

(4)否定性或肯定性命题.

[例3]已知x2-2xy+y2+x+y+1=0,求证:

.

[师生同议]本题题设是关于x,y的二元二次方程,若令t=,并代入已知式,则可得到关于x的二次方程,故可考虑运用判别式法.

证明:

令t=,则y=tx,将其代入已知式得:

x2-2x·tx+t2x2+x+tx+1=0

即(t-1)2x2+(t+1)x+1=0

(1)当t=1时,<1<3∴不等式成立.

(2)当t≠1时,

∵x∈R,∴其判别式Δ≥0

即(t+1)2-4(t-1)2≥0

∴(t-3)(3t-1)≤0

解之得:

≤t≤3

∴不等式成立.

[师生共析]此题使用判别式法,首先应构造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这时若二次项系数含有参数时,要注意讨论.

[例4]已知-1≤x≤1,n≥2且n∈N,求证:

(1-x)n+(1+x)n≤2n

[师生同议]因为-1≤x≤1,这与正弦、余弦的值域一致,考虑到目标不等式左边有1+x与1-x,故可运用二倍角余弦公式进行化简,从而采用三角换元法证明.

证明:

∵-1≤x≤1,故可设x=cos2α,(0≤α≤)

则1-x=1-cos2α=2sin2α,

1+x=1+cos2α=2cos2α

∵n≥2,且n∈N

∴sin2n-2α≤1,cos2n-2α≤1

∴sin2nα≤sin2α,cos2nα≤cos2α

∴(1-x)n+(1+x)n

=2nsin2nα+2ncos2nα

≤2nsin2α+2ncos2α=2n

故原不等式(1-x)n+(1+x)n≤2n成立.

[师生共析]有些不等式证明问题中,含有一些特殊的条件及特殊的运算关系,这些条件或运算关系,恰好满足三角关系,则可采用三角代换法证明.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三角代换法.

(1)若题目中含有|a|≤1,则可设a=sinα,(-≤α≤或设a=cosα,0≤α≤π).

(2)若题目中含有a2+b2=1,则可设a=cosα,b=sinα,其中0≤π<2π.

(3)若题目中含有,则可设x=cosx,其中0≤α≤π.

(4)若题目中含有,则可设x=tanx,其中.

(5)若题目中含有x+y=r(其中x>0,y>0),则可设x=rcos2α,y=rsin2α,其中α∈(0,).

(6)若题目中含有a2+b2=m2(m>0),则可设a=mcosα,b=msinα,其中0≤α<2π.

[例5]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下列不等式:

若a>0,b>0且n∈N*,证明.

[师生同议]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要注意步骤格式,在假设n=k+1(k∈N*)时,如何确定增加的项.

证明:

(1)当n=1时,左边=,右边=

∴不等式成立.

(2)假设当n=k时,不等式成立,即.则当n=k+1时,

∵(ak+1+bk+1)-(akb+abk)=(a-b)(ak-bk)

又a>0,b>0

∴(a-b)(ak-bk)≥0

∴akb+abk≤ak+1+bk+1

.

∴n=k+1时,不等式也成立.

(1)

(2)得,对于n∈N*有.

[师生共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个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例如n0=1或2)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n=k(k∈N*且k≥n0)时结论正确,证明当n=k+1时结论也正确.

在完成了这两个步骤以后,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于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正确.

[例6]用放缩法证明下列不等式:

(1)若n∈N,n>2,则logn(n-1)logn(n+1)<1;

(2)若tanθ=ntanφ(tanθ≠0,n>0),则tan2(θ-φ)≤;

(3)已知a>0,b>0,c>0,d>0,求证:

1<

<2

[师生同议]证明不等式常常需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对原不等式的一端进行“同向”变形,即进行放大或缩小.这种利用放缩原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叫做放缩法.在放缩代换中常用下列变形:

①A>B,B>C,则A>C;

②A=B,B>C,则A>C;

③A>B,B=C,则A>C.

证明:

(1)∵n∈N,且n>2

∴logn(n-1)>0,logn(n+1)>0,且logn(n-1)≠logn(n+1)

∴logn(n-1)logn(n+1)

<[]2

=[logn(n2-1)]2<[lognn2]2=1

故原不等式成立.

(2)∵tanθ=ntanφ,且tanφ≠0

∴tan2(θ-φ)=()2

=[]2

.

故原不等式成立.

(3)∵a>0,b>0,c>0,d>0,则

将以上各式相加得:

即:

1<

<2成立.

[师生共析]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时,经常用到如下放缩技巧:

(1)适当增加或舍弃一些正项或负项,或非正项或非负项.如A+a2≥A,B-|a|≤b.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均为正数,则可把分式的分子或分母适当放大或缩小,以达到对分式放缩的目的,如本例中第(3)题的证明.

(3)利用已知不等式进行放缩,如本例中第

(1)、

(2)题的证明,使用了均值不等式进行放缩.

(4)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进行放缩,如本例中第

(1)题的证明,用到了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5)利用基本函数的值域进行放缩.如:

|sinx|≤1,|cosx|≤1等等.

Ⅲ.课堂练习

(打出幻灯片§6.3.5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步骤地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用换元法、放缩法、反证法、判别式法证明不等式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已知x2+y2=1,求证:

|x2+2xy-y2|≤.

分析:

常见的换元形式有:

①x2+y2=a2,可令x=acosθ,y=asinθ;②x2+y2<1,可令x=tcosθ,y=tsinθ(|t|<1);③|x|<1,可令x=cosθ;④x∈R,可令x=tanθ等.

本题中,由x2+y2=1可联想到三角公式sin2θ+cos2θ=1,故考虑三角换元法,即设x=cosθ,y=sinθ.

证明:

令x=cosθ,y=sinθ,则

|x2+2xy-y2|=|cos2θ+2cosθsinθ-sin2θ|

=|cos2θ+sin2θ|

=|sin(2θ+)|≤.

故命题得证.

2.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a,b,c,且m>0,求证:

.

分析:

考虑到△ABC的三边a,b,c均为正数,且m>0,由目标不等式形式可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