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824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docx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目的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科学理解和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

主要内容:

第一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时间:

4课时

前一章我们已经概括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个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中国的不同国情和历史任务、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果,它们有各自的特色和理论侧重点,但同时又是一脉相承的,贯穿这三大理论成果的一根红线就是实事求是,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坚持还是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系到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认真学习和科学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而且还将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应用。

在本章中,我们主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来源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

我们党所遵循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将前人已有的有关“实事求是”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实事求是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因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必然成为我们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基础和指针。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用过“实事求是”这个名词,但他们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强调实践精神是马克思、恩格斯看待自己理论的基本视角。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恩格斯语)中,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阐明了新世界观的要点,如主张把事物、现实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去理解,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56页)。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捍卫和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决地反对拘泥于“本本”及个别结论,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的错误做法,反复强调,他和马克思的理论是科学的方法与行动的指南,必须随着实践与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得教条。

他说: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列宁也十分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方法论意义,他指出:

“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

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还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作了科学的概括,他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2、实事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源意义

实事求是这个词,源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

汉书作者班固评论河间献王刘德时写道:

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意思是说,刘德做学问,特别注重搜集和研究历史资料。

唐代史学大师颜师古,把“实事求是”四个字释意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

”就是务必取得事实根据,逐一探求真实的结论。

到了宋代,湖南长沙创建了一个书院,名字叫岳麓书院,素称人才荟萃之地,曾出了不少著名哲学家和知名学者,书院讲堂的正上方挂有书写“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匾额,把“实事求是”作为书院的办学的宗旨、院风。

毛泽东同志早年曾多次住在岳麓书院从事主编《湘江评论》等革命活动,所以实事求是这种学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录像7821岳麓书院)

从整个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解释来看,“实事求是”是对严谨治学学风的概括,本非哲学命题。

但它强调做学问要脚踏实地、以事实史料为依据,反对浮夸和做作,这与我们今天讲的实事求是命题在内涵上仍具有一致性。

这也是毛泽东会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一词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因。

(二)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做出的贡献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继承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并赋予其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是毛泽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

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应当说是由毛泽东同志首先确立起来的。

中国革命是在一个比俄国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进行的,情况更为复杂和特殊。

如何把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中国共产党人为此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我们党在建党初期没有确立一条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三次唯上、唯书、不唯实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曾使中国革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毛泽东在总结我们党流血牺牲取得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早认识到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这条思想路线,是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模式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告诫全党: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5页)为了纠正一切从本本出发的教条主义,他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注重实际调查,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在这里,他就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高度,提出了确立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在延安为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形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重要著作,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在政治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成为实事求是的模范。

1941年5月,毛泽东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详尽阐发了实事求是科学命题的全部涵义,并把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提高到对待马列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空前高度。

在《整顿党的作风》中,他又把党风问题、实事求是问题提高到全党思想方法即思想路线高度。

1941年12月底,毛泽东应当时中央党校教育长彭真请求,指示中央党校校训就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并且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这既是中央党校的校训,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党训。

从此,在中国共产党人中间,“实事求是”成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化、通俗化的概括和表述。

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以简明朴实的中国语言形式,概括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给我们党确立了一条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正是在毛主席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但遗憾的是,毛泽东晚年严重脱离实际,采取了一系列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左”的方针政策。

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而复失,导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因而遭受重大挫折。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一)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

他通过《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针对“大跃进”的“左”的错误,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

但是,这一时期,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录像4637毛泽东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讲话;4640大炼钢铁)

文化大革命期间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几乎被完全背离。

党内外形成了严重思想僵化的局面。

从总体来看,导致思想僵化的原因主要是: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不科学的认识;二是苏联体制模式的束缚;三是林彪、“四人帮”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禁锢;四是“两个凡是”的束缚。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录像4676两个凡是)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晚年错误,许多人把它当作真理,在脑子里根深蒂固,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因而造成了许多人思想的僵化或半僵化,使人无法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新的问题和各种理论政策问题。

当时理论界有人用韩愈的两句古话形容这种局面,叫做“口将言而嗫嚅,足欲进而趑趄”。

意思是说,有很多话想说,但思想受束缚不敢说,或说不清楚;想往前走,但手脚捆绑着迈不开步子。

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用它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

(二)邓小平对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做出的贡献

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之后,我们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从“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中摆脱出来,其中的关键又是要使人们从“两个凡是”等“左”的僵化和半僵化的思想状态下摆脱出来。

“两个凡是”在形式上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但实际上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历史经验和教训的科学总结,组织上的清理整顿,经济上的调整改革,未来道路的正确选择,所有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邓小平反复强调,思想路线是政治路线的基础,“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在他看来,我们党之所以出现文化大革命那样严重的错误,就是因为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因此,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必须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入手。

为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几经曲折终于出来主持工作后,做了如下方面的工作。

1、邓小平同志第一个走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基本原理,从积极的意义上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著名论断。

首先区分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晚年毛泽东个人思想之间的界限,还毛泽东思想以科学真理的本来面目,否定了晚年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邓小平强调要对毛主席的一生的功过做客观、完整的评价,我们要继承他的一切有价值的思想,但也不能盲目崇拜。

搞个人崇拜不符合毛泽东本人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拉开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序幕。

(录像4634邓小平评价毛泽东)

2、邓小平坚决支持和亲自领导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虽然讨论的是哲学问题,但它的敏感性、尖锐性恰恰在于它的政治意义。

因为,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一切拨乱反正和整个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

邓小平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

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3页)正是树立了“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观念,使邓小平实事求是的思想出现了新的升华,这也决定了他能旗帜鲜明地否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而针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工作重心,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引导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真理标准讨论的系列录像:

4703胡福明讲话、4720邓小平讲话、4719光明日报文章、5071真理标准讨论的评价、6067邓小平的评价)

3、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作了新的概括。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并提。

这样,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丰富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

邓小平同志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的科学涵义:

“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9页)“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4页)我们知道,在毛泽东的实事求是里面,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的科学要求。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还要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丰富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八个大字,而对“解放思想”特别加以强调呢?

如前所述,文革以后,我们党面临的主要是思想僵化问题,邓小平把解放思想提到首位,就是要打破思想僵化局面,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进而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才能真正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没有解放思想这一先决条件,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就是一句空话。

人们的思想就仍然会被“习惯势力”捆住、被“主观偏见”禁锢住。

这种被捆住、被禁锢住的思想,是不可能正确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事物的,它必然会使主观背离客观,思想脱离实际,绝对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

这就是为什么邓小平把解放思想提到首位的原因。

(录像4721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

当然,解放思想不是无根据地胡思乱想,随心所欲,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真正的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制约;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思想僵化,更好地从实际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然后在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实现主观认识向客观实践的飞跃。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这种关系用一句化概括就是: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录像507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

4、邓小平把党的思想路线系统化,揭示了这条思想路线的丰富内涵。

邓小平深刻揭示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和“精髓”。

邓小平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新概括。

那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否就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全部内涵呢?

毛泽东曾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围绕实事求是提出过一些著名的原则,如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

邓小平的一个重要理论功绩,就是依照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把这些原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一步使党的思想路线系统化、理论化。

1980年2月,他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78页)这一完整、科学地表述揭示出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四个基本的方面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总起来看,在邓小平那里,实事求是具有三个方面涵义:

一是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党最基本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二是把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最根本的体现;三是把实事求是作为我党的思想路线,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运用。

第一个涵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直接继承;第二个涵义是邓小平出于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深沉思考而获得的新认识;第三个涵义是邓小平在把获得的新认识用来指导实际工作时提炼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既继承又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原则性和创造性的高度统一。

(《邓小平实事求是哲学论》,姚润皋、林源,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三)江泽民、胡锦涛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地位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

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他说:

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

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下面我们先逐一分析其内涵。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地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根据中国的特殊情况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适合中国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思想路线和斗争策略。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最主要的内容和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首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他指出:

“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中国的具体国情为基本出发点。

因而毛泽东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始终坚定地认为: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虽然曾经被人讥为‘狭隘经验论’的,我却至今不悔;不但不悔,我仍然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大兴调查研究的开创者。

在民主革命期间,毛泽东是有名的农民运动大王,也是个大力进行调查研究的大王。

早在1917年夏季,24岁的毛泽东邀同学“游学”,走遍长沙周围5个县,了解社会民俗风情,调查农民和其他阶层的社会状况。

1920年3月,他就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到,作为中国人,关于“中国”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和研究。

他最早的光辉著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如果没有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中国农村亲身的细致入微的调查,是不可能写得这样实在、深刻和准确的。

1926年,他在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期间,主编和出版了26种《农民问题丛刊》,除了自己发表调查研究的文章,其余大部分都是组织农讲所学员在各省农村所作的社会调查。

1927年初中国革命发展到一个重要关头,面对着决定中国命运之运动的迅猛兴起,革命和反革命,革命队伍中的正确主张和错误主张,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争论。

毛泽东到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农村作了32天调查,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它以调查所得的事实,雄辩地驳斥了种种反革命谰言和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先后作了永新调查、宁冈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农村调查,为开创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们来看一下关于毛泽东当年在革命根据地调查研究情况的寻访录像。

(录像7751毛泽东做调查、7808毛泽东寻乌调查)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邓小平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以中国的这个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的,他对社会主义的性质、任务、目标、动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也深刻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

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理论联系实际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在全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学习行动的指南;另一方面,我们又面对着纷繁复杂、独具特色、发展变化着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

在实践中,应如何处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

二者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主观主义。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同各种各样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做不妥协的斗争。

例如,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对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做出了错误的分析和判断。

他们不懂得或者不愿意看到1927年革命失败后的形势变化,坚持照搬照抄俄国十月革命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经验,千篇一律地要求各地党的组织举行城市武装起义,举行危险性极大的飞行集会,要求毛泽东等领导的红军配合中心城市的起义等等。

而根本不懂得中国的革命只能在农村中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发展壮大,也不懂得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这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唯书”、“唯上”错误倾向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害。

在中国共产党内占统治地位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竟让根本不了解红军的德国人李德来指挥红军,强迫红军打阵地战,打攻坚战。

这种硬打蛮干导致红军伤亡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被迫长征。

所以,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在1938年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严肃地指出: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