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9667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社会学》复习.docx

《教育社会学》复习

2003秋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考试题型:

一、填空(每空0.5分共8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四、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

复习举要

一、填空

1、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4、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5、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

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6、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7、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

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8、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9、学生文化因学生在学校机构中的地位而定。

在高能力的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亲学校文化,在低能力班级中,大多形成反学校文化。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

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失范的社会学解释有:

差异交往说、控制缺乏说、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理论、等。

12、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

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1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有: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14、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15、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6、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7、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两大基本途径实现的。

18、沸洛伊德提出人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

二、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教师职业声望: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3、教师的角色期待:

是指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通过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指对全体教师的期望,二是对个别教师的特殊期望。

4、重要他人:

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5、社会规范:

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财结。

6、教育规范:

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包括三层内容:

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7、失范行为:

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课堂控制:

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8、显性知识:

学科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

9、隐性知识:

学校生活经历及非正式教育影响

10、学校文化、学校中以教学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一切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

学校文化的实质是隐性知识。

从众行为:

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1、校的组织结构:

是指学校社会成员的构成善、内部群体的结构、内部职务、权力与地位的分配圾其联系方式等。

12、制度:

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13、教育规范系统:

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用于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协调学校成员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

14、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5、社会分层结构:

是对社会成员在财富、政治、声望三个方面特征的描述。

16、社会问题:

广义上说是驿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

狭义上说是以社会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冲突导致人的正常生活放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17、狭义教育问题:

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不利于人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并需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的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

18、文化失调论: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9、失误性教育问题:

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20、教育平等:

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本个基本前提。

21、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

22、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

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教育的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23、过分社会化:

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24、社会化: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也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5、可持续发展:

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问答: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

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

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

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

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

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4)究范围的扩大

90年代后的新趋向

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

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

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

3、评述教育的功能理论

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

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

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

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

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

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

有四种功能:

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

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4、功能主义优缺点

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5、简述教育规范的类型:

•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

•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

•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6、简述班级组织的功能:

•社会化功能•

•选择功能

••个性功能

••保护功能

7、简述学校组织结构的特征

依据学校组织对成员的约束来看学校组织的性质:

(一)是种功利性组织

•对教师来说是种功利性组织,对学生来说具有功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对学生则是辅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具有普遍性,对学生不具有;

•对教师价值具有双向性,对学生只有单向性。

(二)学校对师生来说均为规范性组织

•(三)学校组织还带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强制性;

•根据学校的运作过程看:

•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

8、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9、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就社会变迁对教育制度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从教育导致人们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引发社会变迁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从教育对社会变迁的影响而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10、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11、简述教育功能的类型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整合功能与限制功能;导向功能与传递功能。

12、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并对应于三个阶段:

1、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我们领悟了别人对自已行为的判断;3、基于对他人反映的理解来评价自己的行为。

即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外表来理解自我。

13、科层制理论

•从需要和效率出发建立一套所有组织成员都认可的规则,全部活动都按此进行;

•设置职务系列,分工明确,分权合理;

•在等级基础上确立各级办事机关;

•以文件及专门人员为基础进行行政管理;

•根据专业技术资格任命行政人员;

•对任职者的升迁,待遇及发展机会均有明确合理的保障;

•重视专家权威;假定组织的需要与成员的需要一

14、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系统是由若干相联系、相区别的子系统构成;

•各子系统间有一定的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履行各自的办界功能;

•根据子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开放系统与封闭系统,系统以输入输出的方式与环境发生作用,并发挥整体功能。

权变理论

•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性,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和方法;

•组织的总目标要受到其他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目标的影响和牵制;

•组织的效率了取决于组织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于管理者处理偶然事件的能力;

•管理者无法了解他周围信息的变化;

•对组织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15、科学管理与学校

•目标管理法:

一种管理上的激励技术。

1、目标的设定,具体可行,形成目标链;

2、过程管理,采用管理控制技巧使员工完成各自的任务;

3、考核绩效,对照既定的目标考评效果。

16、人际管理与学校

•出于对人性的某种假设而采用不同的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措施——X、Y理论

•X理论代表传统的指挥和控制观点,其假设为:

人类具有一种不喜欢工作的本性,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必须采取强迫、控制或惩罚

•的手段侃侃他们进行工作;人们有一种逃避责任的倾向。

宁愿接受指挥,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Y理论

•工作是人类的天性

•人们能对从事的工作进行自我控制和睚我指挥,因而对控制和惩罚并非是唯一的管理方法;

•人们的工作报酬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重要的满足;

•一般的人在恰当的条件下会追求责任;

•现代社会多数人的智慧只能得到部分发挥。

Z理论

•人性是复杂的,组织管理应因人因地而宜地进行,其假设是:

•个人加入组织的动机和需要是十分多样的,主要是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同的人能采取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需要;

•当组织、个人、职业达到最佳配合时,自我实现感能最大程度地被满足;

•不存在任何适用一切的管理措施,组织管理因人因地而宜。

三、论述

1、联系工作实际谈谈教师的权威来源:

教师权威的来源:

•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

•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2、分析学生同辈集体的功能及其影响:

•同辈群体:

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

它具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3、造成失范行为的直接社会原因

•帮派群体的影响

•同伴之间的压力

•传媒的影响

•其他因素的作用

4、学校教育原因

•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

•学校文化及评估标准的适应性问题

•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

5、如何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教育控

•理论方面:

对实际失范行为的控制和改造;对失范行为的预防工作;

•实践层面,动员全社会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控制。

•加强对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范成本;

•全社会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

•实施补差教育;

•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6、试述课堂角色结构动态变化类型及影响

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课堂冲突

教师处理课堂问题技巧

•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

•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尽量做到前后台行为的一致性

•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行为

8、什么是课程,试从社会学角度加以分析

••课程表所列的教育课目;

•学生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

•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社会价值的实现途径,也即进行社会控制的基本途径。

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

9、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

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10、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入学机会上的不均等

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均等

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均等

教育机会不均等的新趋势

成因:

城乡经济差别

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影响

家庭经济背景差别

制度化教育

应试教育模式

教育指导思想问题

学业成败的标准

11、联系实际,就当前教育公平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2、试析教育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把潜在的生产力转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教育使个体养成:

社会责任感、全新的价值观念、人口控制、环境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持续发展意识。

13、试析教育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教育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教育对人的发展促进上;体现在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全新的价值观念;人口控制、环境意识、社会持续发展意识的养成。

其途径是加强以上各方面的教育。

教师的权威来源于何处?

比较严谨与细致地研究教师权威的学者,是克利夫顿与罗伯兹,他们在“教师权威:

一种社会学观点”(1990)一文中,以韦伯的“权威三类型说”为基础,提出了教师权威的四层面说:

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育制度;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这两者均源于教师的个人因素。

四者的互动构成了教师的实际权威。

三、        当今教师权威的弱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当前,教师权威处于不断弱化的情境,教师权威中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并为人们所认同;教师的感召权威和专业权威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弱化教师权威的因素在本人看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对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误读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平等、公平、民主和创新的理念,导致了人们对课堂教学价值、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传统教师权威在实践中与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理念是相悖的,而教师又不能取得有效的调整,这就使得广大人们对教师权威产生了质疑,“权威消失论”与“权威无用论”一时间很有市场。

但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不是使教师权威消失,而是对教师权威的重新解读;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对知识价值的重新界定,因此人们需要深刻认识新课改的实质支持教师权威。

(二)、教师角色的模糊性和不适应性是教师权威弱化的主因

按照社会学理论,当社会期望随着社会变迁发生变化时,人们必须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否则就会导致角色冲突和角色的不适应性。

可是由于这种变化对现今很多教师而言来的太过于突然,超出了他们的短期调节能力;使得他们很难适应新的客观环境;不能调整自身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对自身角色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位。

这使得社会对教师的表现很失望,从而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

(三)、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带来教育资源的多样化和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使得教师不再成为分配教育资源的唯一阶层,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介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使教师对教育资源的控制失去了意义从而导致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

在网络时代,人类社会正从米德所说的“后象征文化”向“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转变。

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知识优势,教师“知识上位者”的角色逐渐被消解。

(四)、收入因素对教师权威的挑战

由于当前社会教师行业经济收入微薄,使得人们对该职业敬而远之,从而影响到教师从教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自尊心,影响到教师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教师权威的树立。

(五)、代际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他们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

不同的代际关系对教师权威有不同的影响,而当前社会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中,代际差异非常巨大。

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教师的传统权威已经慢慢失去了意义,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丧失。

参考书籍:

马和民

《新编教育社会学》

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

教师的角色与角色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