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515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6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docx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

选修5自然灾害及防治教材解析

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灾害是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现象和过程,它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自然灾害(Naturaldisaster)是灾害的一种主要形式,指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条件的自然变异现象和过程。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然灾害。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自然界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都是自然灾害呢?

气温升降、刮风下雨属于正常的自然变化,但是如果气温短时间内骤然下降10℃,就可能出现冷冻,造成农作物减产,发生自然灾害。

2.自然变异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运动。

3.自然灾害的属性表现为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阅读教材材料“日本:

地震频繁的国家”

首先,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一方面,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很广。

只要有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就有可能发生。

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又决定了自然灾害的区域性。

【学生活动】作教材P.5活动题。

(1)分析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并导致灾情严重的原因:

①地理位置特殊,是飓风多发区②湾口呈喇叭口朝向印度洋③沿岸地势低平④人口密集

(2)孟加拉国多水灾的原因

①地势低平②是两条大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入海口,地势低洼,易积水③印度洋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在西南季风强烈的一年会形成较大的水灾④北部是喜玛拉雅山脉,水流迅即⑤孟加拉湾沿岸风暴潮频发

其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增加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难度。

第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主要指灾害过程、损害结果的不可重复性。

第四,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表现在区域之间和灾害之间的联系性。

【学生活动】作教材P.7活动题。

点拨: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接连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第五,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第六,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一、气象灾害

大气圈中,高低压的强弱及其控制范围的大小、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移动路径的不同,都可能引起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的频繁波动,产生突变,这种突变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

(一)干旱

1.干旱的概念

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干旱的危害

干旱的危害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3.干旱的分布

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二)洪涝

1.洪水灾害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

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

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三)热带气旋

1.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P14说明:

(1)台风在世界范围的分布情况;

(2)台风的主要源地和主要影响区域。

据此可分析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2.热带气旋强度等级

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二、地质灾害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及量度指标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2.地震的危害

3.地震烈度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引申]: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有一样。

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

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

划分烈度有定性和定量标准。

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二)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引申]:

滑坡活动强度的主要因素

滑坡的活动强度,主要与滑坡的规模、滑移速度、滑移距离及其蓄积的位能和产生的功能有关。

一般讲,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移动距离越远,则滑坡的活动强度也就越高,危害程度也就越大。

具体讲来,影响滑坡活动强度的因素有:

(1)地形:

坡度、高差越大,滑坡位能越大,所形成滑坡的滑速越高。

斜坡前方地形的开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阔程度,对滑移距离的大小有很大影响。

地形越开阔,则滑移距离越大。

(2)岩性:

组成滑坡体的岩、土的力学强度越高、越完整,则滑坡往往就越少。

构成滑坡滑面的岩、土性质,直接影响着滑速的高低,一般讲,滑坡面的力学强度越低,滑坡体的滑速也就越高。

(3)地质构造:

切割、分离坡体的地质构造越发育,形成滑坡的规模往往也就越大越多。

  

(4)诱发因素:

诱发滑坡活动的外界因素越强,滑坡的活动强度则越大。

如强烈地震、特大暴雨所诱发的滑坡多为大的高速滑坡。

2.泥石流

(1)概念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2.)特点

(3)危害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对居民点的危害:

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如1969年8月云南省大盈江流城弄璋区南拱泥石流,使新章金、老章金两村被毁,97人丧生,经济损失近百万元。

(2)对公路、铁路的危害:

泥石流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有时泥石流汇入河道,引起河道大幅度变迁,间接毁坏公路、铁路及其它构筑物,甚至迫使道路改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1978年7月暴发泥石流,堵塞自龙江,公路因此被淹l公里,白龙江改道使长约两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及渡槽全部被毁。

该段线路自1962年以来,由于受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3次被迫改线。

建国以来,泥石流给我国铁路和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损失。

(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主要是冲毁水电站、引水渠道及过沟建筑物,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

(4)对矿山的危害:

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埋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造成停工停产,甚至使矿山报废。

滑坡会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三、海洋灾害

1.概念:

因海洋自然环境异常性激烈变化,而导致海上或海岸地带发生的自然灾害称为海洋灾害。

2.种类:

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

(1)风暴潮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

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即风暴潮的潮高)一般数米,最大可达二三千米。

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

通常把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如中国北方海区)和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如中国东南沿海)两类。

(2)海啸

[点拨]: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所激起的巨浪。

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

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0。

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

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

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3)赤潮

[点拨]: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

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

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

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

四、生物灾害

1.概念:

由动植物的活动和变化所造成的灾害,就是生物灾害

2.种类:

(1)农林牧生物灾害

[点拨]:

在农作区、林区、牧区,病、虫、鼠等有害生物有一定环境下暴发或流行,因此破坏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的现象。

(2)森林火灾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

(3)草原火灾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2)土壤侵蚀的后果

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

(1)原因

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

(2)危害

损伤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大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

2.矿区采空区的沉降、地裂缝、塌陷问题。

3.工程建设诱发崩塌、滑坡。

4.修建水库诱发地震。

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

一、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如下图所示:

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山前的人类活动较为集中的地带,分为三大灾害带。

即沿海灾害带、沿江灾害带、山前灾害带。

二、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分组讨论我国三大自然灾害带的主要灾害类型和灾害多发的原因。

沿海地区:

是我国陆海交接地带和西北太平洋地震带,是受海洋风暴潮、台风、地震等影响显著的地区,又是夏季风首当其冲的位置,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我国沿海地区的旱涝灾害频繁。

加之沿海地区承载着全国41%的人口,50%的大中城市,创造了60%以上的国民经济产值。

因此,沿海地区遭受灾害后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沿江地带:

包含了河流的上中下游各河段。

在河流上游山区,如果地势起伏大、暴雨集中、河流流速快,则有山洪暴发或伴随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在中下游平原,很多地区地面高程多在洪水位以下,往往同时受到当地雨水内涝和江河洪水的双重威胁,加上很多河道,泥沙淤积严重,泄洪能力和洪水来量不相适应,又是工农业人口集中地区,因此水旱灾害也很严重,是我国又一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山前地带:

从地质上看是破碎板块的剥蚀地带,近代隆起和沉降带相间出现,地震异常活跃。

从地形上看,从西向东,从南向北呈阶梯形塬面跌落。

这一地带为中国的气候、地质、地形交界带,是一个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都不稳定的地带。

因此在山前大斜坡上为自然灾害多发区,山崩、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及冰雹等非常活跃。

1.比较说明我国沿海与内地、南方与北方自然灾害的类型差异。

沿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灾害类型为主。

内地地区:

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类型为主。

北方地区:

以暴雨、洪涝、干旱、地震、沙尘暴、寒潮等灾害类型为主。

南方地区:

以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类型为主。

2.读下表,回答问题。

我国各类自然灾害的专业管理部门

灾害类型

灾种

专业管理部门

气象灾害

干旱、雨涝、洪水

水利部

热带气旋、低温、高温、雹、雾、陆地风

中国气象局

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冰、海潮、海浪、海雾

国家海洋局

地质灾害

地震、火山

中国地震局

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面塌陷、地裂缝

国土资源部

生物灾害

农业病虫害、鼠害

农业部

林业病虫害、林火

国家林业局

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旱灾

1.旱灾的三大特征

(1)出现的次数多

(2)持续时间长

(3)影响范围广

2、旱灾的危害:

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做教材第3页活动题

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分析我国四大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社会条件,理解其成因。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旱灾频次居首位。

(3)江淮地区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2.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1)降水方面的因素----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水资源方面的因素----水土资源不平衡

(3)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

思考:

我国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的原因?

耕地复种指数的增加

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增加

人口的增加

二、我国洪涝灾害

1.洪水的成因

锋面雨带、热带气旋→降雨(尤其暴雨)→洪水

2.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南方地区

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南方雨季时间长

思考:

南方的雨季为什么比北方长?

冬夏季风间形成的锋面雨带就会在我国东部地区产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的移动是北进慢、南撤快,所以造成:

1、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多而且比较均匀;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少而且集中。

2、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河流自南往北相继入汛,而且汛期一般也越往北越短。

3、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因锋面雨带的徘徊停留出现梅雨;七、八月份盛夏时节又因雨带北进出现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在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挺快,则会出现北涝南旱;若在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偏慢,则又会出现南涝北旱。

 

3.洪涝灾害的发生季节—春夏秋,以夏季最为集中

4.洪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原因

上游地区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重,造成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为什么七大江河流域是我国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

我国的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七大江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农业和工业发达,人口和城市集中,洪涝可以导致严重的灾情,因此是防洪的重点地区;七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状况,使得下游泥沙淤积,河道堵塞,直接影响中下游的排洪泄洪情况,因此七大江河流域也是我国防治水土流失的重点;也可以认为防洪和防治水土流失是七大江河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概念:

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温度较低的冷空气侵蚀现象

2.特点:

降温快、温度低、来势猛、风力强、规模大、范围广

3.源地:

北冰洋地区和西伯利亚北部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

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

4.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图2-8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

影响我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

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响我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我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我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我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5.寒潮的危害

由寒潮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给工农业生产和民众的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影响我国的台风

1.台风的形成

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之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之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

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

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

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2.台风的发生时间

每年的5-10月,尤以7-9月最多

3.台风的路径

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

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10-11月,2006年就是典型的例子;

②登陆型:

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登陆,并逐渐减弱为低气压。

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近年来对江苏影响最大的“9015”和“9711”号两次台风,都属此类型,7-8月基本都是此类路径;

③抛物线型:

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

4.台风造成的影响

有利:

减轻干旱、缓解高温酷暑

不利:

大风、暴雨、风暴潮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种类齐

2.分布广

3.危害大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阅读唐山大地震

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①我国地震的强度大;

②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有:

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主要有:

③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④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⑤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2.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

处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汇处,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地震带之间。

3.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地震带:

就是地震集中分布的地带,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沿着构造活动带呈带状分布,形成地震带。

我国境内有许多地震带,常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

我国主要地震带是分布情况:

东部主要有郯城——庐江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陕西汾渭地震带、燕山——渤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西部主要有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祁连山地震带、昆仑山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中部有斜穿大陆腹地的南北地震带。

另外还有台湾地震带,属西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

说明:

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灾情比西部大。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点拨:

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

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

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1.泥石流的分类

泥石流的成因分类有:

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

暴雨泥石流:

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

冰川泥石流:

东经1020以西的高原上

2.泥石流的成因

阅读泥石流的基本成因

(1)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

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2)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当的开挖、堆积等扩大和加快了泥石流的发生。

3.泥石流的分布

界线: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

该线以西的华北山地、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川滇山地和西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泥石流呈带状或片状分布

该线以东的辽东、华东和中南山地以及台湾、海南山地,泥石流呈零星分布

泥石流的分布和我国的地形有密切关系,从分布图上还可以看出,泥石流的分布区也是暴雨频发的地区,当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泥石流的形成水源是冰川融化。

4.滑坡的成因

内在因素:

岩体或土体的性质、内部结构、外表形态

外在因素:

地下水活动、暴雨、地震、河流冲刷、人工爆破,其中暴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

5.滑坡的分布

界线:

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极密集区:

秦岭-川西-滇西山地

频率最高的省:

四川省,约占全国同类灾害的25%

(1)影响滑坡形成的因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