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9042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docx

暑期校本培训通识理论教育技术

2011年暑期校本培训

教育技术

(一)知识梳理

1.教育技术的含义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教育技术一直发挥着丰富学习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作用。

2)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

3)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单元化规划,问题化设计,多样化活动,主题化教学资源,全空间环境创设和多元化评价。

5.在主题单元计划中开展技术整合的优势

作为知识创建、展示、演示工具

作为资源获取、加工、利用工具

作为情境创设和实验模拟手段

作为交流、通讯、协作平台

作为练习、测试、评估工具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

1)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7.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一般认为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过程。

8.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研究性学习的环节(要素)

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国外一般把这种学习方式称为PBL(Project-Based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或WebQuest(基于网络的专题研究)。

它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方案、评价总结五个教学环节,或者称为六大设计要素:

情境、任务、过程、资源、成果、评价。

10.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

2)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

3)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11.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1)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型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重点的指导;

2)教师在选题时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B、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

C、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

D、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

E、指导学生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

3)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

分组时要做好分组和指导作用。

4)在实施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及时发现问题并认真分析,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创造条件。

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交流和评价阶段是对整个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教师要教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的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外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12.常见数字资源的格式

文本格式(*.txt*.doc)

网页格式(*.htm*.html)

音频格式(*.wma*.ram*.wma)

视频格式(*.rm*.wmv*.avi*.mpg)

图像格式(*.jpg*.bmp*.gif)

动画格式(*.swf*.gif)

13.掌握常用资源处理工具(软件),参见讲稿中的软件比较表

图形与图像:

Photoshop;Firework

视频:

WindowsMovie;Maker

音频:

录音机;CoolEdit;SoundForge

动画:

Flash;AnimatorStudio;Cool3D;3DMAX

14.课件制作中多媒体素材应用规律

图片素材:

一般情况下,课件制作中如果涉及到图像,一般使用JPG格式的文件,大小控制在100~200KB;GIF格式的文件,大小控制在100K以下。

视频素材:

一般情况下,课件开发中使用WMV格式的视频文件,流量控制在250Kb/s左右。

动画素材:

一般情况下,使用GIF和SWF格式的动画文件,前者适用小卡通动画,大小控制在100K以下,后者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动画,而且交互性很强,大小一般控制在10M以下。

音频素材:

一般情况下,使用WMA或者MP3格式的音频文件,流量控制在16~128Kb/s。

15.常用课件制作工具

(1)“所见即所得”通用课件制作工具、平台。

利用这些平台,教师们可以制作演示型课件、交互型课件和网络课件等。

常用工具有基于图标的Authorware,基于时间轴的Flash和Director,基于幻灯片的PowerPoint,基于网页的FrontPage和DreamWeaver……

(2)“编程型”课件制作工具。

这类工具的使用对教师的要求高,通常情况下是运用某种计算机编程语言,如VB、JAVA、ASP、JavaScript和VbScript等作为课件开发工具,比如用JAVA编制的小程序可以运行在网页之中,交互性非常强,可以模拟很多物理实验,如单摆,学生可以操作变量来完成实验,进而实现意义建构。

还比如用ASP编制的交互性网页可以用作学生的协作交流工具……

(3)“辅助编辑型”课件开发工具。

这类工具为课件开发提供辅助支持,比如,各学科日常教学素材在编辑的过程中会用到许多专业的符号、图形,而通用的课件开发工具不能胜任,这时候就是辅助编辑型开发工具的用武之时。

如MathType、Word学科工具(公式编辑器等等)。

(4)“辅助教学演示”工具或平台。

有些学科的概念相当抽象,借助一些形象的工具,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实例,加上程序自身交互和即时变换的功能,帮助学生快速、深刻地理解概念。

如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中学化学教学平台等。

教育技术二(装勤,5)

2011年教师暑期培训思考题

1.当前中小学普通教室多媒体设备主要包括哪些?

(大屏幕投影设备、视频展台、多媒体计算机、音响设备等)

2.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的主要由那几部分组成?

(白板、投影机、电脑)

3.交互式电子白板安装完,移动白板、移动投影仪、更改计算机显示分辨率后,均需对白板进行什么操作?

(定位)

4.教学中使用投影机,正确的关机次序是什么?

(关投影机à关计算机à等待投影机指示灯闪烁停止à关闭电源)

5.影响投影机灯泡寿命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断电不散热、频繁开关机、长时间不使用、电压不稳定、风扇散热不畅、连续工作时间过长)

6.投影机非正常断电后至少要过多久才能再次开机?

(20分钟)

7.投影机发生图像扭曲或偏移现象,如何解决?

(投影机重置,即手动调整位置)

8.笔记本电脑信号不能切换到投影机上,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笔记本输出未作切换、投影机输入未做选择、笔记本分辨率太高或刷新率太高或驱动程序不正确、VGA信号线断裂)

9.使用投影机要注意哪些问题?

(关机后不要马上移动、不要频繁开/关机、不要长时间开机、注意防尘)

10.实物展台不能变焦时如何操作?

(物体上下移动,强制变焦)

11.实物展台图像不够明亮时如何操作?

(调整对比度、亮度)

12.投影屏幕按材质可分为哪两类?

(软屏幕和硬屏幕)

 

通知理论

一、教育研究课题部分

1.教育研究课题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1.依据研究目的划分: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探索研究、描述研究、解释研究。

2.依据研究性质划分: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3.依据研究范围划分:

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微观研究。

4.依据研究资料来源和时间划分:

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

5.依据研究的内容划分:

综合研究和单一研究。

6.依据研究方向划分:

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

7.依据研究地点划分:

书斋研究与现场研究。

2.教育研究课题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价值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创新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3.教育研究课题中的概念界定有哪些基本方式?

1、抽象定义:

是对概念或命题共同本质的概括。

2、操作定义:

是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或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对概念、命题作界定。

4.教育研究课题的内容分解有哪些基本方式?

(1)研究进程分解式

(2)同步逻辑分解式

5.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目标有哪些基本表述方式?

(1)条目式

(2)整体式

 

二、当代国内外德育理论与模式部分(注:

课件中有些内容找不到)

1.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中科尔伯格对教师提出了哪些建议?

1.德育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建设水平,具有学生向往羡慕的公正意识和德性;

2.教师应具有尊重儿童发展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友好引导等正确的儿童观;

3.不能直接教儿童道德判断;

4.不能用权威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5.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进行教学;

6.注重儿童的道德认知力的发展;

7.应倾听和尊重学生的道德决定。

2.体谅模式对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有哪些借鉴意义?

1.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3.价值澄清模式的积极价值是什么?

价值澄清模式(thevaluesclarificationmodel)关键是帮助青少年确定个人珍视而又愿意维护的价值观。

价值澄清模式包括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第一部分选择:

①自由选择。

如让学生思考:

“你认为你是从什么时候第一次产生这一想法的?

②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如让学生思考:

“在你产生这一想法之前,你常考虑其他什么事情?

③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如让学生考虑每一可选择途径(想法)的后果将会怎样。

第二部分赞赏:

④喜欢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如让学生考虑:

“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

⑤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如让学生回答:

“你会把你知道的选择途径告诉你的同学吗?

第三部分行动:

⑥按这一选择行事。

如教师对学生说:

“我知道你赞成什么了。

现在你能为它做些什么吗?

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如教师问学生:

“你知道这一途径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

从价值澄清的七个环节来看,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

其次,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

总之,价值澄清采用诱导性品德教育方式,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强硬灌输式教育,教师易于掌握,学生乐于接受,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直接导致道德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

Ⅰ、思考:

1、在不同水平上的思考;2、批评性思考;3、高层次的道德推理;4、发散或创造性思考

Ⅱ、感受:

1、珍视、爱护;2、有良好的自我感受;3、意识到自身的情感

Ⅲ、选择:

;1、从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2、考虑后果的选择;3、自由选择;4、成就规划

Ⅳ、沟通:

1、清晰地传递信息的能力;2、移情——倾听、理解他人选择的心境

Ⅴ、行动:

1、重复地行动;2、一贯地行动;3、熟练地行动

4.社会行动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社会行动模式认为德育不应该强调教育活动本身,而应注重培养学生作用和改变环境的能力,把德育方向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影响政府政策和公民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上,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外在环境,达到理想目的。

纽曼认为,一个有道德的社会成员,应当具备三种改变环境的能力:

(1)作用事物的能力

a.审美能力(绘制图画),b.实用能力(造房、造机械)

(2)影响他人的能力

a.培养关系的能力,b.经济关系的能力(买卖事务)

(3)影响公众事务的能力

a.开展公共选择活动的能力,b.在利益相关集团内活动的能力

由此,纽曼认为德育应注重于如何培养第三类能力方面:

即公民社会行动的能力,他为此创建了社会行动德育模式。

5.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战略主题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现代学习理论与方法(注:

课件中有些内容找不到)

1.学习理论主要要解答什么问题?

学习结果:

学习要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什么

学习过程:

为了实现学习的结果,学生头脑中所进行什么样的信息加工活动

学习的规律和条件:

为了顺利进行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形成特定的结果所需要的条件

2.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小的步子;

(2)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低错误率

3.负强化与惩罚有什么区别?

强化是目标行为得以加强的过程。

负强化是在某一目标行为之后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强化行为的过程。

惩罚是抑制或者减少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的方法或者过程。

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目标行为增多的是强化;目标行为减少的是惩罚。

比如说对于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可以减少他们的课后作业量,这是负强化。

目的是通过课后作业量的减少来强化同学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

即:

“使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增加——负强化”。

惩罚比如说付出一定代价,通过失去一些强化物(金钱,时间,权立,快乐等)使目标行为减少。

例如,随地吐痰后罚款等。

即:

“使随地吐痰的行为减少——惩罚”。

4.什么是连续接近技术?

连续接近技术:

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5.为什么说接受学习不能等同于机械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条件和心理机制有着本质的不同。

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联想,其产生的条件是刺激和反应接近、重复和强化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其产生的条件,在客观上是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在主观上是学习者本人应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内部学习动机),同时其认知结构中应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观念(命题、概念、表象及已有意义的符号等),这样新旧知识才建立起非人为性和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伯尔接着指出,接受学习未必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也未必就是意义学习。

如果教师讲授得法,学生学习得法,则此学习必为意义学习。

而学生在发现学习中,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解决问题的“典型步骤”,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此学习必为机械学习。

可见,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这是毫无根据的。

6.奥斯贝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这种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同化。

学习者利用原来认知结构的已有观念,与新知识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同化过程。

(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

7.怎样使接受学习更有效?

(1)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2)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8.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什么?

1.学习的结果:

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

2.学习的过程:

是主动积极地进行类目化信息加工活动的过程

9.什么是先行组织者?

(注:

从网站下载的答案)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10.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1>随机通达教学设计;<2>支架式教学设计;<3>抛锚式教学设计;<4>自上而下教学设计

四、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讲座的思考题

1.如何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三个关于教育的历史性文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三个文件分别代表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不同历史阶段。

1.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2.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3.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研制过程。

1.酝酿:

2007年到2008年;运筹帷幄,周密部署

2.启动:

2008年8月,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刘延东国务委员为副组长的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

同时,成立了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为组长,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位等14个部门为成员的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

3.调研:

2008年9月开始调研,教育部规划司韩进司长任组长。

广集众智、凝聚共识(1.11-2.6温总理)

4.推动调研2008年10月起草文本,反复论证修改

5.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 2009年1月7日到2月底

6.从调研到起草:

2009年2月

7.教育部年度重点任务:

2010年1月

8.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2010年2月

9.国务院审议:

2010年5月

10.党中央审议:

2010年6月

11.第四次全教会审议:

2010年7月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2010年7月29日

2010年7月18日规划纲要正式颁布

3.简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主要内容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三章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

第六章职业教育第七章高等教育第八章继续教育

第九章民族教育第十章特殊教育

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第十二章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 

第十五章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

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实施

4.如何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新的教育工作方针?

(注:

从网站下载的答案)

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

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5.如何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2020年我国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一)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

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二)战略主题:

1.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2.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3.坚持全面发展。

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