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8745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docx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山东泰安泰山文化

   一、名字由来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

“岱”、“岱山”、“岱宗”均见于战国典籍中。

《尚书·禹贡》:

“海、岱惟青州。

”《周礼》:

“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

”《尚书·舜典》: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而“岱岳”则首先见于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之中:

“中央之美者有岱岳,以生五谷桑麻,鱼盐出焉。

”后来“岱”就成了泰山的别称。

“岳”,即是高大的山,又是山之尊者,古人便传为群神所居之处。

“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

“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

“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则安”。

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二、历史溯源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

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部变成东岳,腹部变成中岳,左臂变成南岳,右臂变成北岳,两脚变成西岳,眼睛变成日月,毛发变成草木,汗水变成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

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三、气候特征

  泰安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0℃,年平均降水量为688.3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¼Œ平均风力2.5米/秒,极大风速41.3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年日照时数为2536.2小时,平均霜期为172.9天,最长霜期为196天,最短霜期为146天。

  泰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山下1月均温-3℃,山顶为-9℃,山下7月均温26℃,山顶为18℃;年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山顶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

山下四季分明,山顶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雾凇晶莹如玉,为重要景观之一。

泰山水系以岱顶为分水岭,北坡河流直入黄河,东、西、南坡河流江入大汶河,经东平湖再入黄河。

  最佳旅游时节:

5月~11月为佳。

观日出以秋季为最佳。

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

冬天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

雨天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

  四、文化遗产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大多都有着“恋山”的“情结”,这是世界性的。

登山即登天。

人们无不期望通过登山的途径,实现潜意识里登天的心灵诉求和美好憧憬。

然而,一座大山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同步,却是罕见的。

泰山,自古就有“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美誉。

  1、名山文化与泰山文化

  名山文化,其客观承载物虽也限于一定地域,但其承载主体却不限于这一地域,因而它不同于一般区域文化,至多只能算区域文化的一种特例。

简单地说,所谓名山文化,就是以名山景观为表征,以人山关系为中心,以名山意识为灵魂的文化。

较之一般的区域文化,它具有如下特殊性。

一是区域范围较狭小;二是承载主体流动性强;三是具有更大的相对稳定性。

总的来看,名山文化大体属于旅游景观文化范围。

名山文化研究,属于文化学、旅游学、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由于名山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人山关系全民参与的特色,名山文化较之一般区域文化,要更接近于民族文化本质。

  把握泰山名山文化特质,需要首先弄清其表浅器物层,即泰山景观及其配置格局。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泰山景观配置格局是,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并存,人文景观突出。

如果深入泰山文化体制(风习)层,便可发现,泰山上述景观特色,来源于历史上特定的人、山关系。

一是帝王朝祭泰山,历代帝王大祭、封禅的路线,奠定了泰山的景观格局,确定了东路景观的核心地位。

二是文人入山修道,泰山因其地近缥缈海天,更易于神仙方术的滋长,大量道教宫观的兴建,就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

又由于帝王求仙封禅的染指,遂使这些宗教建筑多了些皇家气。

三是民众朝山请愿,为适应这种需求,山上山下便修建了数以百计的大小庙宇,供奉着杂七杂八的神偶,从而形成一种多教、多神并存的“神山”风貌。

远近驰名的泰山庙会,更增强了它广泛的群众性。

  泰山文化的上述特色,还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根源。

探寻其心理层面,实乃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

泰山的神圣性,导源于古老的泰山崇拜,古人由对辽阔、神秘之“天”的崇拜,引申出对人类生存有重大影响的天象太阳的崇拜。

远古东夷族首领太昊、少昊,就是太阳神的化身。

由对太阳的崇拜,又引发出对太阳升起方位东方的崇拜。

形成了泰山由地狱神祠,到帝王明堂,又到仙界天庭的景观格局。

泰山景观格局和人山关系,又反映出中华民族务实的文化心理。

  泰山名山文化,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突出人文景观,特别是突出带有宫廷色彩的宗教建筑,道教建筑又为主体;它与帝王朝祭、文人修道、民众进香的社会行为相联系;并植根于古老的东方崇拜与“天人合一”、务实重效的民族心理;从而体现出政治、宗教、民俗三者合一的鲜名特色。

这或能反映出泰山文化的本来面目,并与其他名山文化区别开来。

.

  2、泰山宗教

  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的定格。

无论出身贵贱,身份高低,在泰山都能找到精神的归宿。

道教是中华文化的根砥,泰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佛教东来,泰山是最早接受佛教的名山之一。

有人说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三大精神支柱。

那么可以说,在泰山,佛道同宫,儒释相依,“三教合一,合而不同”达到了极致。

  泰山道教

  明成祖以后,不少帝王都和道士中的术士往来,特别是明世宗和明神宗,他们喜爱各种方术,相信符箓和斋醮。

明世宗、明神宗推崇道教,但神灵并没有保佑泰安神州。

信仰者满怀宗教热情,在茫茫迷雾中寻求希望,但最后得到的只是希望变成泡影,受害的正是那些虔诚于泰山神祇的人民。

封建统治者不仅通过泰山神衹是麻醉人民,还借此对香客进行经济剥削。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朝廷用镇守太监黎鉴的建议,征泰山香税。

群众奉献给泰山神祇的钱财却进入了官吏的私囊。

直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才诏令废除香税。

  明末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并发生影响。

这个时期,泰山道教出现两个重大变化:

一是祭泰山神的活动,由帝王将相逐渐普及于民间;二是东岳大帝逐渐被碧霞元君取而代之。

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神仙道教也如同日薄西山,但还占据了民间信仰的一些地盘,民间祈祷斋醮之事仍照常流行。

  自古以来,泰山就是道教兴盛之地,道教在泰山历代不息、庙宇遍布,至今保留完好的宫观尚有20多处,其中有属于龙门华山派的岱庙,属于龙门派的王母池、碧霞祠、玉皇阁、玉皇庙,属于铁拐祖师云虚派的三阳观、关帝庙,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了法律保障,环境也得到了维护,宗教文物得到了保管,宫观得到了修葺,留下了琳琅满目的名胜古迹,与泰山自然美景相映成辉,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到泰山旅游。

  泰山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汉代佛教的传播区域以首都洛阳为中心。

山东充分具备了接受佛教的条件,地处山东中部的泰山一带,也就成为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

泰山佛教徒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积极维护和开放寺庙,有的因地制宜,从事林、农业生产,有的配合泰山旅游,从事服务性行业,清修与劳作并重。

一些重点庙宇,也成为国际佛教界人士和其他外宾、华侨参观访问、交流佛教文化的场所。

泰山佛教徒在信奉的教义中,又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它包括佛教教义中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利己利人的广大行愿,但对以上教义赋予新的内容,即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人群,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

这种思想,既继承了佛教原有教义和修行方法,又对原有的教义作了新的发挥。

  泰山三教大融合

  随着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封建统治阶级也加强了思想控制,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从而奠定了三教大融合的格局。

其标志有三:

一是新儒学(理学)的产生;二是佛教禅宗的建立;三是全真道教的出现。

金代王重阳在山东创全真道教,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

教义集中体现在“全真”二字,“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

这是一种高级形式的融合。

所以“世以为非儒非释,漫以道教目之”,“若必以为道教,亦道教中之改革派耳”。

  全真教在泰山影响极大,著名道冠辈出。

据地方史志记载,王重阳的弟子、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曾修炼于岱阴金丝洞;邱处机的女弟子訾守慎是长春观的住持,观内曾有成吉思汗的敕旨碑。

王重阳的弟子、清静派创始人孙仙姑,也曾修真于泰山鹰愁涧北的清静石屋,赐号“清静渊真顺德夫人”。

  3、泰山文物

  泰山以其历史悠久著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重要的历史遗迹与遗物。

  岱庙

  岱庙是泰山的正庙,是泰山历史文化遗物的收藏之所。

旧时庙中就有神宝库,以藏历代珍品宝器;还有藏经堂,以贮历代经文。

岱庙内碑碣林立,古木参天。

今存历代碑碣石刻300余通,素有“岱庙碑林”之称。

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体现汉代隶书风格的“张迁碑”、“衡方碑”;有晋代三大丰碑之一“孙夫人”碑;有形制特异的唐“双束碑”,以及宋至清历代重修岱庙的御制碑等。

而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汉柏”、“唐槐”,则为岱庙古树名木之最。

  古城遗址

  羊祜故城遗址:

羊祜故城遗址位于新泰市天宝镇古城村,古城垣大部夷为平地,仅北城垣残存约500米,高1~3米,东端高约3米,夯土层清晰可见,厚约14厘米,内含东周陶片。

城址地面之上可见到大量陶器残片。

采集标本有云纹瓦当,正、侧面饰菱形纹的子母砖,三角锥体短铤铜镞。

器物标本具东汉魏晋特征。

  赵家泉古城址:

赵家泉古城址位于泰山东南麓莱芜市辛庄镇赵泉村。

遗址西、北面濒临牟汶河。

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20米,底宽15米,城角呈弧形,约300米,最高约5米。

遗址中有较多的陶器残片,收集到陶鬲、陶罐各一件,多为春秋时期的文化遗物。

村西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牟城寨碑。

从遗存分析,汉代文化遗迹最为丰富,下层有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系春秋时期牟国、汉代牟县故城。

  古博城遗址:

古博城遗址位于泰山南丘家店镇旧县村。

城墙遗迹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250米,顶部宽10米,层层夯筑而成。

城址中发现大量春秋时期陶罐、盆、树木双兽纹瓦当,汉代陶片、布纹瓦、板瓦、盆、罐、瓮、铁器,隋唐瓷片等器物残片。

  古文化遗址

  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自东向西,把遗址分成南北两部分。

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经过三次发掘。

1959年6月,在堡头村西首次发掘,揭露面积5400平方米,清理133座墓葬和一些遗迹,出土随葬品2100余件,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1974年与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后进行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余个,其中有北辛文化的房址9座、墓1座。

主要遗存的年代属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三次发掘证明,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而且下有北辛文化遗存,上有龙山文化遗存。

  柳杭遗址:

柳杭遗址位于泰山区省庄镇柳杭村西南800米处,遗址南北200米,东西500米,面积10万平方米。

采集标本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夹砂红陶纹饰附加堆纹的褐陶鼎足,夹砂褐陶、红陶、黑皮褐陶鬲足,商周时期泥质灰陶饰绳纹的各式罐,战国浅盘平底豆等,为新石器时期至战国时期遗址。

  龙门口遗址:

龙门口遗址位于泰山西南麓泰安市郊区道朗乡大马村附近,1960年修水库时发现。

南北长90米,东西宽140米,面积12600平方米。

文化层堆积1.68米至2米。

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为耕土层,内含古代陶、瓷片;第二层含有殷代陶盆等陶器残片及烧骨等;第三层含少量烧土、碎陶片、白陶片;第四层含少量陶片及小木炭块。

地面采集标本系陶质,有各种形制的鼎足、鬲的口沿和足,陶质陶色各异,但均饰绳纹,有轮制的痕迹,大部为泥质。

还采集到杯、纺轮残片。

这些陶器在陶系、制法、形制、花纹上有明显的差别。

遗址延续时间较长,系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

  4、泰山民俗

  大汶口文化的流风余韵、东夷殷商文化的交融,齐鲁文化的传承,在泰山演绎流变,形成了泰山民俗的基因,形成了泰山民俗率真昌明的特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使泰山民俗具有了神秘莫测的特点。

  从自然造化到灵气之源,从地理大山到心灵神山,从灵石崇拜到石敢当信仰,从巡狩柴望到封禅大典,体现了礼俗杂糅的泰山山石崇拜民俗。

威然可敬的东岳大帝,慈祥可亲的泰山奶奶,代表了泰山有求必应的神祇信仰民俗。

颇具规模香社组织,祈福还愿的香客队伍,展示了芸芸众生的心灵诉求。

商贾云集的东岳庙会,宾至如归的山间客店,简便实用的泰山山轿,反映了独具特色的泰山经济民俗。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时令节日、娱神乐人的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勾画了泰山丰富多彩的社情民风。

  泰山民俗是耸立在泰山人口头、行为和观念上的丰碑,是泰山人创造的值得活在泰山人心中的历史,和古老而悠久的泰山历史一样层层积淀,架构起深厚的传承基石,烘托着时代的风采。

  5、泰安地方戏曲

  山东快书:

自明代开始萌生,初以竹板击节演唱,内容多是《水浒传》中武松行侠仗义的英雄故事,故称“说武老二”。

因说唱紧凑,开门见山,通俗易懂,笑料多,很快流传开来,并逐渐形成各自的演唱风格。

1954年命名为“山东快书”。

有傅(永昌)派、高(元钧)派、杨(立德)派3大流派,区内以傅派竹板快书见长。

其特点,台风稳重,语言明快,伴奏精彩,表情生动,善于用声和动作表演,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傅氏被誉为“活武松。

”建国后,他与高元钧合作,改“荤口”为“净口”,去掉庸俗动作和淫秽词语,增加健康有益的内容,提倡演员衣帽整洁,摒弃“歪戴帽子、邪瞪眼,裸半边膀子穿短衫”的旧台风,使山东快书艺术健康发展。

  山东琴书:

旧称“扬琴”,原为庄户人家以“风阳歌”基调说唱故事的“庄稼耍”,后逐渐形成琴书。

1941年,曲艺界确认茹兴礼、殷田昌、贺金城为山东南路琴书创始人。

茹派演唱,语言通谷幽默,表演夸张有趣,最善唱巧口。

初为全衣座唱,后改为边走边唱加动作,在唱法上,大腔大韵里加小腔小韵,个别书目还换用新韵。

讲究“实口”、“实词”、“三字锦”、“五字蹦”,能落地“砸坑”。

乐器有琴、筝、坠琴及三弦、二胡等。

  山东柳琴:

久传鲁南、苏北一带,由拉魂腔的一种曲调发展而来,伴奏乐器为柳琴故名。

因唱法自由,长于抒情又称“怡心调”。

建国前逐渐形成地方戏,在新泰、宁阳等地流行已久。

其唱词为段落重复体,可夹叙夹议,要求押韵。

叙述故事有曲前腔,似与人热情招呼诉衷肠,感染力颇强。

进入故事后,演员可因情节、情绪的变化而变换节奏。

每个段落的最后3个字,重复演唱加拖腔,尾音翻高八度,形成本段情绪的高潮。

  五、历代名人

  在封建社会里,大凡帝王都会自命为“天子”,是受命于天的。

而要祭天,最庄严、最神圣的仪式,就是到泰山去封禅。

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泰山是最高最大的山,是万物始生之地。

秦始皇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王。

即位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泰山封禅;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则把封禅作为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第一要务,前后八次登封泰山;汉文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清乾隆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祭祀过泰山。

  “登泰山而小天下”,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言。

这不仅仅是孔子一次登高望远的经历,而是泰山启迪了这位文化的巨人,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峰,对文化空间的一种俯视。

故云:

“泰山是岳中之孔子,孔子是圣中之泰山。

”诗圣杜甫,正是以一首《望岳》,跻身于唐诗之顶峰。

“一览众山小”,成为仁者乐山的绝唱。

而诗仙李白“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千古佳句,则给泰山平添了智者乐水的空灵。

  嬴政(前259~前210年)秦始皇,秦王朝建立者。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登封泰山,刻石立岱顶;禅梁父山。

  爱新觉罗·玄烨,祖籍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一带)人。

(公元1654~1722年)清圣祖,康熙帝。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十月十日,谒东岳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一月十七日,谒东岳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一月登泰山,有《登岱》、《百丈崖观瀑》等诗及《泰山龙脉论》文。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凉武昭王暠的九世孙,与李唐室同宗。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诗坛上的煌煌巨星。

他的光芒一直辉耀着古代诗坛,被誉为“诗仙”。

他以天纵之才,谱出雄奇瑰丽、豪壮奔放的诗篇,反映着盛唐的时代精神。

天宝初年,他来到泰山诗文,也留下了他在那一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成为泰山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佳作。

  六、建筑文化

  中天门游览线是古今最主要的登山旅游路线,是历朝皇帝的登山御道。

沿途林荫夹道,石阶盘旋,峰峦竟秀,泉溪争流,自然景观雄奇秀美,古迹众多,共计有古寺庙8处,碑碣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传统文化韵味浓郁。

  南天门:

南天门又名三天门,恰处于石壁谷的上口,海拔1460米,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

南天门的建筑特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的典范,人工借自然之势,自然借人工之力,实在是匠心独运。

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

南天门创建于元代初年,岱庙主持道士张志纯集资创建。

它是城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上筑摩空阁三间,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

  岱庙:

旧称"东岳庙",又叫泰庙,主祀"东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告祭时居住和举行大典的地方。

岱庙创建历史悠久,西汉史料始有"秦即作畴,汉亦起宫"的记载。

南起旧泰城南门,北踞岱顶南天门中轴线上。

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面积为9.6万平方米。

岱庙的建筑,采用了中国古代纵横双方扩展的形式。

总体布局以南北为纵轴线,划分为东、中西三轴。

东轴前后设汉柏院、东御座、花园;西轴前后有唐槐院、环咏亭院、雨花道院;中轴前后建有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

主体建筑宋天贶殿位于岱庙内后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筑则设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独立,又有内在联系。

这种建筑布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宫城的格局构思设计的,形成分区鲜明,主次有序,庄严古朴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建筑空间的变幻,在庄重、肃穆和幽深、雅朴的相互渗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体。

庙中巍峨的殿宇与高入云端的南天门遥相呼应,给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优美感。

岱庙城堞高筑,周长三华里,高三丈,四周8个门,向南开的5个,中为正阳门,左为东掖门,再左名仰高门;右为西掖门,再右名见大门;向东的名青阳门,也叫东华门;向西的名素景门,也叫西华门;向北的名鲁瞻门,也叫厚载门。

每个城门上皆有城楼,岱庙的四隅分别建有巽、艮、乾、刊角楼,整座建筑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中天门:

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

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中天门位于黄岘岭脊背之上,海拔847米。

黄岘岭因其土色黄赤而名,黄岘岭东面为中溪山,1989年台胞陈英杰捐资在山巅建慈恩亭,亭内放置澎湖同胞捐赠的澎湖石,上书碑文,表达希冀海峡两岸早日一统之愿。

  岱宗坊:

位于岱宗大街北侧的红门路南首,为登泰山的起点。

明隆庆年间始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建。

为四柱三门式石坊,造型粗犷、简洁,额题篆书“岱宗坊”三个金色大字,有标志导向作用。

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记》和《重修泰山记》碑。

  万仙楼:

位于红门宫北,为跨道阁楼式建筑,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始建,旧称“望仙楼”。

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改祀碧霞元君。

北向门洞额题“谢恩处”,相传旧时帝王登泰山,地方官员送驾于此,帝令回府,群官谢恩。

又传朝山香客返回至此,叩谢泰山老母保佑平安。

楼四周镶有明清善男信女朝山的题名碑63块,楼东南侧有“隐真洞”。

  天外村—中天门,是登泰山的另一条路,它的起点是天外村广场。

游人到此尤觉视野开阔,景色宜人,心旷神怡,因而这一景区又被成为泰山的“旷区”。

  普照寺:

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

寺为四进院落,以双重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左右配以殿、寮房、花园等,面积6150平方米,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

一进山门面阔3间,门楼式建筑,门前左右置石狮子一对,进门为一院,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铸莲瓣口形铁钟。

二进山门为二院,门内两山墙各建有券拱门。

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1295-1297)重修普照寺的情况。

沿阶而上为三院,中为大雄宝殿,五脊硬山顶三开间,前后廊式,端庄雄伟,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

东西配殿各3间,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并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

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

  天外村游园:

天外村游园位于泰山西路入口处即奈河上游、天地广场以北,北接黑龙潭水库,南至大众桥,总体建设面积约80亩。

园区内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突出该区域河溪、彩石、青松、翠竹的主题,加以河道恢复、园路建设、亭廊建设、水系瀑布、绿化美化。

结合曲折的园路配以别致的水榭建筑小品,用自然石作斑岸处理,给游客足够的亲水空间;园区内还建有一条人工瀑布,因山就势引水打造新的水景景观;亭廊周围或以青竹环绕,或以松石相间;用乡土树种为基调,采取简单明快的片植手法,突出茂林修竹、四季常青的特色,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使游客春有花看,夏可观瀑,秋能赏叶,冬则体味岁寒三友的逸趣。

同时,景观、绿化灯光照明的合理运用,为游园夜景增添魅力。

  三阳观:

三阳观位于五贤祠北凌汉峰山腰。

这里松柏葱茂,麻栎蓊蔚,泉石铿然,幽奥静僻。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东平道士王三阳携徒隐此凿石以居而名。

观以门阁、三观殿、真武殿、混元阁、天仙圣母大殿为中轴,两侧配以道房、客室,1976年拆除,今剩山门、混元阁及圣母殿天梯石阶。

殿址前石崖壁立,上书“全真崖”。

观内外残碑断碣,荒草蔽掩。

  从泰山天烛峰景区到山顶的后石坞景区,是泰山最早登山路线,也是自然景观最集中、最优美的一条路线。

这里山峰险峻,山谷幽深,奇松怪石遍布,山泉、溪流、瀑布随处可见,充满了自然的原生野趣,所以人们称之为泰山的奥区。

  拜山台:

此处为秦御道最先可以望到天烛峰的地方。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封泰山时,至此见大、小天烛两峰高耸,便躬身遥拜。

后人也多在此拜山祈福。

  声声亭:

此亭名为声声亭。

此处三面临涧,故风声、水声、鸟声,声声入耳,使人怡然。

且“声声”、谐音“升升”,言人到此处尚须躬身践行,步步升高。

也暗喻登山人事业“升升”,家庭兴旺。

  元君庙:

俗称“娘娘庙”,初建于明代。

明隆庆六年(1572年)宗室朱睦建,供奉昊天上帝像,万历十九年(1591年)修圣母寝宫楼,供奉碧霞元君。

庙分东、西两院。

西院由山门、正殿、配殿以及吕祖洞等组成,正殿祀元君,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东舍为万松亭,后改为弥勒殿。

沿石级而上,进“透天门”为东院,由正殿、东配殿、圣母寝宫楼组成。

正殿祀天官、地官、水官,正殿西是圣母寝宫楼,该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