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018670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教育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教育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教育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教育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资料.docx

《小学教育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资料.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资料.docx

小学教育资料

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2、近代欧洲最早的教育学专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三)“学校即社会”(四)教学论(五)道德教育论(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鼓励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对社会变革、科学发展和教育冲突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5、人类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说”、“心理模仿说”、“劳动决定说”、“生活需要说”

6、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

“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阶级分化”等来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出现。

7、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

8、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主体而形成的体系,这个体系通过教育行政机构来制定学历与学位相关规范与标准,并且统筹、规划、监督、落实统一的教育政策,使得求学者能够在统一的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中,整体达到国家要求的一定水平,从而在各级学校之间升学和转换。

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主要部分,是接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系统实施的,具体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四个阶段。

9、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状况。

“甲午战争”失败后,近代小学开始兴起,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学院为最早。

1898年5月22日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开设小学,近代小学得以推广。

维新运动后,各地都开始兴办小学,因此各地迫切需要相应的学校教育制度,清政府颁布施行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标志我过小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统治后,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即“壬子学制”1922年-1949年——新学制(参照美国的“六三三”学制)——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继承老解放区经验和改造旧教育的过程中,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新的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计划。

1963.3.23——《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生工作条例草案和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1963.7.31——《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中国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及配套的《二十四个学科教学大纲(试行)》;1995——《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实施。

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

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

教育不仅是文化传承、改造和创造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文化是“人的自我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是人们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正是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是人类整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

(2)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

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

2、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

(1)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

其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其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其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

小学教育价值取向的适当与否对小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小学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2)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

教育家的真知灼见;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如何理解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开展小学教育活动的重要根据。

(1)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

“无逻辑”——不依据任何逻辑来开展教育活动;“知识逻辑”——主要依据学科知识逻辑来开展教育活动;“心理逻辑”——主要依据学生心理逻辑来开展教育活动。

(2)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逻辑优势:

第三章小学学生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先天不变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根本性的作用,其他因素都是外在的、次要的和辅助性的力量,教育不能改变儿童天生的遗传素质,只能加速或延缓儿童的遗传素质的实现。

典型代表人物:

遗传学的探索者和优生学的奠基人高尔顿。

【由此,小学教育就要发现儿童所固有的优秀素质,并保证其得到充分展现和发展】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真正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影响的力量,是人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并不否认儿童的发展需要依赖一些遗传素质,但坚决否认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确信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

典型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的奠基人华生。

3、辐合论的儿童观;

人的发展并非游遗传决定,也非由环境决定,而是遗传素质和环境影响辐合的结果。

儿童发展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共同影响的结果。

典型代表人物:

心理学家吴伟士。

【进行儿童教育,一方面需要对儿童发展规律与特点等的洞察,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儿童教育内容与环境等的设计】

4、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5、学习习惯;

一是从学习理论上将学习的过程理解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即学习习惯说。

学习习惯说是行为主义者华生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二是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也就是学生在一定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

6、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情感依赖;

7、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

8、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逐步提出要求;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制定规范、适当制约;反复实践与外部相结合;开发专门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

第四章小学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示范性

2、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

专业愿景:

坚定的专业信念;明确的专业目标;执着的专业追求

专业知识:

多种类型;必备知识;

专业能力:

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

3、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

(1)不断学习:

广泛阅读与观摩;深入思考与践行

(2)深入研究:

校本教育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新兴方式

(3)坚持写作;促进思考的写作;寻求分享的写作;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尊重学生、热爱学生

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其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

再次,老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

(2)教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

首先,教师同学生交流沟通时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其次,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再次,与学生沟通,还应当勤与学生家长联系,赢得家长的信任,有他们配合做工作,效果会很不一样。

最后,与学生交流时要注意一些方法、策略。

(3)教师应正确处理师生间的矛盾

教师能够结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运用生活中的事例经常性地指导学生,教育学生尊重老师,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会采用适当的方式与老师交换意见,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事业,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奋斗着。

(4)教师应当做到言传身教

教师在与学生的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教师是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也是无言之教。

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大方、幽默、风趣,真诚宽容的良好品质,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第五章小学教育目标

1、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的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一般而言,教育目的比较宏观、概括、抽象,通常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对教育产生作用。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3、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4、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

5、如何看待“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核心,“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小学教育的最高的目标。

小学教育需要澄清对全面发展的常见误解,厘清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进而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内在整合,推进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全面发展要做到:

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

“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

1、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

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

2、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

小学教育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特殊文化。

具体而言,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小学教育内容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具有再生性和简洁性的特点;对于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小学教育内容是优化的学习条件;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

3、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又叫“心智训练”。

明确主张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

它格外重视教育内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等的训练价值。

“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与“形式教育”相对立,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它格外重视教育内容、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等的知识传递价值。

4、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人文知识为主,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宗旨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

科学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

与人文知识相区别,科学知识坚持价值的中立性、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和构造的简单性。

5、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

(1)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

其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通融;其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其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其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

(2)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

6、教材内容的处理策略。

(1)尊重教材,研读教材

(2)调整教材,拓展教材:

调整编排;更换内容;拓展内容

第七章小学教育环境

1、教育环境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育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而在狭义上,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

具有外部性、客观性、空间性。

宏观教育环境指“环绕”教育这个中心的周围有关事物;微观教育环境指为培养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环境,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

2、教学环境的内涵;

指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教学环境就是教育环境;狭义上,教学环境限定于学校教学活动。

教学环境具有“教育性”“可控性”“纯化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3、学校文化的含义;

学校文化也叫校园文化,是小学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等各种文化形式对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与道德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描述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育人长期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所所凝聚的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学校全体成员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心理取向和道德风貌;从实质来说,有环境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教学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等。

4、校园文化的内涵;

广义: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的是学校教育中师生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总和;狭义:

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是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班级教学以外的校园生活的存在方式。

5、校园文化建设;

特色化;高品位;涵养文化精神;促进德育;创新网络化校园文化

6、班级课堂环境及其建设

怎样利用课堂空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力使所有设备及工具得到最好的利用,以方便学生使用。

在优化学习环境的原则下,安排课桌、橱柜、设备等,增大不可见的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发教学用品,以装饰、美化与丰富班级课堂学习环境;在互动学习的理念下,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活动学习,营造活跃的人际关系环境等等。

第八章小学教育活动

1、小学教育活动的内涵;

小学教育活动,是小学围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所开展的一切专门活动的总称。

从根本上来讲,小学教育活动的核心是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有关“儿童学习”的理论和信念,引导着小学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发展。

2、小学教育活动的特点;

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时代的要求

3、小学德育活动如何开展;

突出基本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培养;突出价值观的培养;突出理想的培养;突出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4、小学智育活动如何开展。

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经验的转化;注重知识与经验的意义建构;注重智力的训练与开发

第九章小学教育评价

1、教育评价的内涵;

广义:

对教育领域内所有的人和事进行的所有的测量、考核、评比、评价与评估活动,包括教育督导、学校教育评价、课程教材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等。

狭义: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评估。

2、小学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1)依据对象,制定标准

(2)制定计划,确定方案

(3)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4)分析资料,作出判断

(5)形成报告,推广反馈

(6)进行元评价,反思提升

3、小学教育评价的四种模式;

(1)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

首先要把教育的总目标转化为可测量的学生行为目标,根据行为目标编制课程、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然后根据行为目标对课程、教材和教学进行评价。

强调目标在教育评价的首要地位。

(2)斯塔弗尔比姆的改良导向模式:

教育评价不应局限于目标达到的程度,还要评价目标达到的背景、条件和过程,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把“决策”作为评价的中心

(3)斯克里文死亡目标游离模式:

教育评价不能仅限于评价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还应当考虑教育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结果”,这种非预期结果有时是非常突出的。

(4)欧文斯的对手模式:

4、教育评价的分类;

以评价主体为依据的分类;以评价标准为依据的分类;以评价作用为依据的分类;以评价实施形式为依据的分类

5、诊断性评价;

一般是在某些教育活动开始之前所进行的预估性或测定性的评价。

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评价对象的基础和情况,为下一阶段工作做准备,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既重视诊断现状,又重视指导。

6、形成性评价;

也叫过程评价或过程性评价,是在教育活动中对课程教材编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修正,及时调节,及时强化。

7、终结性评价;

是在教育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最终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8、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原理;

(1)评价目的:

促进发展

(2)评价方向:

面向未来

(3)评价对象:

注重全面性

(4)评价主体:

倡导多元性

(5)评价方法:

主张综合性

(6)评价指标:

强调弹性化

(7)评价关系:

追求平等协商

(8)评价结果:

重视共同认同

9、档案袋评估

是表现性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描述的是师生在特定课目领域中法长期的教学与发展历程以及重要成果的增长。

优势:

(1)克服了传统考试离散型、片面性和单一性的缺点,强调评价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强调学生的参与,从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2)不仅让学生取得进步,教师通过此项活动也会加强反思与研究,从而得到提高

(3)可以为课程和教学开发提供重要的资源与素材,促进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而且有利于师生自我评价与反省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

(4)可以调动家长资源,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也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