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粒子到宇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8895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粒子到宇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粒子到宇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粒子到宇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粒子到宇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粒子到宇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粒子到宇宙.docx

《从粒子到宇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粒子到宇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粒子到宇宙.docx

从粒子到宇宙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李淑琴

【说教材】本节内容是苏科版教材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的第一节内容,这一节在知识结构及内容编排上,力求体现从现象到本质、从知识到应用的特色、秉承苏科版教材的风格,以活动探究为主线,提倡“做中学”。

与前面内容不同的是,我们从宏观物理现象出发,了解物质内部的微观结构。

这需要合理的猜想,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收集从分的证据来证实你提出的猜想,从而证实模型,了解物质的微观性质。

教材这样处理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在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观测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既展示了探测工具的进步,又包含了这些工具是如何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的。

本节课在呈现分之动理论的有关内容是,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的活动具有探究性,活动所得结果又具有说服力。

【说教法】

物质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常常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

例如:

桌椅板凳,高楼大厦,江海湖波等等,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是我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也无法通过其他感知器官感知。

那么我们是怎样认识研究这些物质呢?

科学家采用了一种间接有效的方法,这就是先根据一些观测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然后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本节教材也真是按照科学家研究物质的过程与方法来展开我们的教学内容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就遵循这个探究过程进行

(1)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

(2)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3)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

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说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

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

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说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教具学具】粉笔、放大镜、水、醋、酱油、铅块、钩码、烧杯、红糖、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

大到什么程度?

小到什么程度呢?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3、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4、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小组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现象1: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我手里有一杯纯净的水,用放大镜看水面。

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

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

猜想一下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象2: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红糖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实验要求:

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

红糖放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请注意变化的过程。

我们来交流在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

水怎么变成紫红色的呢?

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红色的过程。

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

师:

这个现象支持了上述哪个猜想?

结合现象解释一下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隙的,构成红糖的颗粒进入水的空隙,使水慢慢变成紫红色。

有没有反对意见?

看来通过这个现象我们还无法弄清物质的微观结构,争论在于液体究竟是连成一片的,还是之间有空隙?

现象3:

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个实验:

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

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

该现象支持了哪个猜想?

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

模型1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

模型2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模型3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师:

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

(请学生回答)

师:

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

微观模型: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

这些微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

打个比方,用喷水壶把水分成一滴一滴的,一滴水能否再分?

能分到什么程度不能再分?

分到什么时就不再是水了?

师:

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是可分的,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用物质的微粒模型来解释。

上述三例只是其中的一些。

他们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

比如水,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再保持水的性质了。

科学家们把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颗粒称为分子。

师:

以上我们从宏观现象出发建立了物质微观结构模型,而实际上我们凭肉眼能看到物质的内部吗?

假如能看到,这个模型将更有说服力。

师:

来看一些图片,这是通过光学显微镜看到的植物细胞,细胞之间是有空隙的,细胞还不是最小的颗粒,要看到分子怎么办?

师:

这是用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的金属微观结构图。

师:

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

观察课本电子显微镜下碳化硅分子结构图片。

由此可见,分子很小,分子直径的数量级:

10-10m,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

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

结合实验现象解释一下,从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能找到哪些证据来证明呢?

(1)樟脑丸为什么会变小?

气味分子怎么会跑进我们的鼻子里的?

说明什么?

从以上这些例子得到什么结论?

分子会运动,而分子间又有间隙,那物体有没有规则的形状呢?

是不是物体今天是一个形状,明天又是个形状呢?

分析圆柱体的铅块为什么还能保持形状?

我们再看一个演示实验:

把二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在一起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如果我继续用劲往里压,能不能把铅块压短?

这说明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面对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微观世界,我们是利用: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作为猜想,再搜集证据进行验证。

利用这种探究方法我们了解到物质的微观构成是怎样的?

利用分子的模型我们可以来解释有关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师:

学习和了解物质的结构,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纳米材料的知识。

【课堂小结】

1、本节课的知识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的,比较抽象,教师主要通过活动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利用排除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物质结构模型。

2、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模型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并能发现一些生活中有关的现象,顺势利导借助课件和实物,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3、学生对本节课了解清楚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以及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达标练习】:

1、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糖块放入水中,水变甜了

B、洒水车将水喷洒在地面上

C、扫地时,在阳光下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D、沙粒放入水中,水变浑浊了

2、压缩固体和液体很困难说明分子间()

A.分子之间存在着斥力

B.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不停滴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D.固体、液体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3、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

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D.亲戚远来香

4、水与酒精混合后水与酒精混合后水与酒精混合后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少了,这个现象说明了这个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一块铅切成两段,然后在原处合上,加以一定的压力,两段铅又能合在一起,而打碎的玻璃也在原处合上,也加以一定的压力,为什么不能合在一起呢?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知识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的,比较抽象,教师主要通过活动对物质结构的分析,利用排除的方法,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一种合适的物质结构模型。

2、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模型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究的愿望,并能发现一些生活中有关的现象,顺势利导借助课件和实物,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3、学生对本节课了解清楚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以及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