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77561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docx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

胡庚申 盛 茜

(清华大学外语系 北京市 100084)

摘 要 本文以90年代在我国外语、翻译、外事等学术性期刊和专业文集上发表的论文为依据,按照理论

性研究、技巧性研究、教学与训练研究等三大类,对我国近10年的口译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指出,口译研

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征;口译理论研究将与现代语言学、跨文化交流学等其他学科理论更紧密地联系

起来。

这种发展将成为口译研究的一个趋势。

关键词 口译研究 综述 发展趋势

Abstract Reviewingthepapersandbookspublishedinthedomainofforeignlanguages,translation/interpreta-

tion,andinternationalstudies,etc.,theauthorpresentsasurveyofresearchoninterpretinginChinainthe90s.

Theresearchoninterpretingisgenerallyclassifiedintothreecategories:

theoreticalstudies,practicalskillsand

techniques,andteaching/trainingprograms.Thetrendofresearchoninterpretingatthebeginningofthe21st

centuryisalsopredicted.Theauthorpointsoutthatdeeperstudiesoninterpretingwillbefurtherlinguistics_ori-

entedandcommunication_basedwithacharacteristicofcross_disciplines.

Keywords researchoninterpreting, review, trend

  1990年第4期(总第84期)的《外语教学

与研究》发表了拙文《近年来我国口译研究综

述》,从后来的引用、参考、评述等情况看,还是

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日前,《中国科技翻译》杂

志主编约我写篇文章,考虑到进入90年代以

来,口译活动和口译研究又有长足的发展,我便

想在上一次“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近10年来

的口译研究再作一综述。

现仍按理论性研究、

技巧性研究、教学训练研究等分类列述如下。

1 理论性研究

关于口译活动的原则、特点、程序步骤、语

体风格、临场心理、质量标准、量化评估以及忌

讳等内容的研究,一般归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

近年来这类研究占相当比例。

1.1口译的原则

口译原则决定了质量。

口译的原则是什

么?

在跨文化交际时,由于交际双方的语言、文

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截然不同,因而会产生

在表达同一语言功能时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

式。

此时,口译的原则应符合语言社会功能的

特征,即准确性、得体性和符合文化(庄恩乎,

1997:

3—22)。

从口译原则上说,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只须

用第一人称直接翻译,无须用第三人称转述,少

用“也许”“大概说”之类的口头语(楮广友,

1997)。

1.2口译的特点

口译是及时地、独立地进行的一次性(口

头)翻译(吴冰,1995:

2)。

口译时,要从大处着

眼,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快速、灵活而又正确

完整地再现原话,应主要采用意译(王学文,

1993:

7)。

口译有如下特殊性:

压力大,只许成

功,不许失败;任务紧迫,没有推敲查询的过程;

口译人员知识面要广,要能在现场解决问题(陈

嗣良,1994)。

1.3口译的程序步骤

关于口译的程序步骤,各人说法不尽相同,

但内容大同小异,即都强调即时性。

口译过程

达(王平,1993)。

译人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完成听、分析、

记忆和表达的任务(陈菁,1997)。

颜苏(1994)认为,口译包括听力、理解、表

达三个步骤。

译员要在听清、听懂的基础上进

行理解。

这种理解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全面

理解讲话内容,并对所译内容进行必要筛选,果

断取舍,最后再准确地以译语表达。

林康文(1997)认为,译员在尽量听清每句

话的同时,要留意讲者表情,听懂后再运用各种

口译技巧,以意群为单位,拆散来译。

做一些必

要的笔录,以利于抓住关键内涵,突出重点。

后,用熟练的口语表达出来。

具体到同声传译,

其三个阶段,即理解、转换和表达,紧密衔接,几

乎同时发生。

同传译员要

(1)倾听、理解、记忆

译源所说的话;

(2)瞬间转换成译入语;(3)选择

适当时机表达;(4)表达的同时注意倾听、理解

并记忆源语继续往下说的话(陆庆邦,1992)。

王超美(1990)认为,口译是一个包括认知、

分析、判断、记忆及反映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1.4语体风格

这方面的探索较少,但口译中也确实存在

着语体识别与对等转换问题。

口语除了具备和

书面语区别开来的语体特征,如多用简短词汇,

多用从句而少用分词等特征外,还有从庄严、正

式、商议、随意到亲密等五种不同的语体。

译员

需要从语境及语篇出发,选择适当的语体进行

口译。

在此之前他必须先正确识别原话语的语

体特征,然后才能进行对等转换(赵军蜂,

1997)。

1.5临场心理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口译的保证(唐其

清,1993)。

随机应变能力有助于现场口译的发

挥(杜云辉,1997)。

心理障碍常为口译失败的

重要因素(刘和平,1994)。

译员要有“不战则

已,战则必胜”的信心,同时要精神饱满,头脑反

应敏捷(彭金汉,1997)。

译员在口译工作中常

会遇见各式各样的难题,这就要求他必须有应

变能力并懂得相关的应付方法,比如,在各种不

同的场合中简译、补译等方法(方健壮,1998)。

1.6质量标准

译文的可读性、内容的准确性、文体的适

切性、译文的通顺性可为评估标准(纪康丽,

1997)。

犹如跳跃壕沟,口译要求译员迅速地从

一种语言跨越到另一种上,这要求译员记忆力

非凡,反应敏捷,并且译得要准(颜苏,1994)。

口译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口译的标准是:

求实为信、流利为达、动听为雅(李德源,1997)。

王平(1993)认为,译员应先把发言人的意

思吃透,进行筛选,去掉重复的话,空话及套话,

进行逻辑思维的重新组织,将说话人的原意准

确并且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

韦美玉(1993)认为,具体的语言环境、文

化、知识背景、译员的口才都是影响口译质量的

因素。

1.7量化评估

口译本身是一种脑力劳动,受到主观因素

的影响。

同时,口译现场又有许多影响口译质

量的客观因素。

因此,要对同时受到主、容观因

素左右的口译进行质量的量化评估并不是件容

易事。

胡清平(1990)认为,判定口译质量总分

时要对正确性、规范化、流利、优美、声音、风格、

风度等一系列因素加以考虑,核定一下每个因

素在质量总分中占的合理比例,这样,每个因素

都能定下一个系数,该系数反映其重要性程度。

然后,我们就能计算出质量分数的加权平均值,

作为口译质量量化评估的结果。

这是翻译界应

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一件事。

胡庚申提出一个评价口译效果的“CRED-

IT”(信任)模型,即将影响和决定口译效果的

主要因素包括Credibility(信度)、Repre-

sentability(达度)、Elegance(雅度)、Diversity(知

识面)、Immediateness(快捷度)、Technicality(技

巧性)等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求出不同级别

口译效果的数值范围。

计算数值可以通过现场

观察法、自我鉴赏法、采访征询法、记录检测法、

回译对比法、模拟实验法、考核评定法等多种渠

道获取,从而实现对口译效果的客观评价(胡庚

申,1991:

152-67)。

1.8忌讳

同笔译一样,口译也有诸忌。

了解这些忌

讳,有助于口译人员自我改正、完善与提高。

40中国科技翻译                     13卷

廖开洪(1997)指

出,在实际口译活动中,常常由于理解错误而影

响对原文的忠实,如果理解错误频频发生,口译

就不能继续下去,出现临时更换译员的尴尬场

面。

妨碍正确理解的主要原因如下:

词意、句

子、成语谚语理解失误,忽略交际情境,背景知

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缺乏,文化差异等。

口译另一忌是笼统模糊不具体,如雾里看

花,让听者费神揣摩,使交谈难以顺利进行下

去。

针对这个问题,有以下克服的办法:

(1)要

区分人事、行为和景物的总称和细称,也就是语

言学上表示概念的上义词和表示类别的下义

词;

(2)避免词简意繁诱发的歧义和混淆;(3)慎

用“也许”“大体上”之类口头禅、模糊词、虚饰语

(万昌盛,1997)。

口译者最易犯疏漏的毛病,势必影响对话

双方共同遵守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其

中的量准则,造成信息量的缺失,影响原意。

时须利用续译的方法来补足(刘先刚,1993)。

朱鹤鸣(1993)指出,口译工作中怯场是较

常见的现象之一,应针对造成怯场的多方面原

因加以克服。

翻译是建立在对信息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不是语言结构和形式的机械的对应。

而许多人

都有词与词对译的不良习惯,一定要加以克服,

否则会影响口译的质量(陈菁,1997)。

李越然综论了口译的社会功能,探讨了特

定的社会环境决定口译功能的广泛性和重要

性、口译实践中矛盾运动的规律、口译活动自身

的运行模式、效果标准及实现手段等(李越然,

1999:

7-11)

2 技巧性研究

各类口译技巧研究是口译工作者实践经验

的总结。

这方面论述颇丰。

2.1一般性技巧研究

口译按其形式可分为即席口译(或称连续

口译)和同声传译两大类。

口译有多种方法:

有直译、意译、繁译、简译、句译、段译等方法,也

有节译、摘译、省译、删译、变译、复译、对译、补

译等辅助方法。

这些方法在口译中均会得到不

同程度的运用。

因事择法,因人变法,因地施

法,方法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

旭英,1997)。

张则民(1991)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指出

从明确翻译内容、掌握双向词汇、熟悉谈判对象

口音、借助专业技术力量等方面进行应变准备,

圆满完成跨行业口译的任务。

胡庚申(1993)系统地探讨了重复词语连用

时的口译技巧,归纳出“变译”、“简译”、“省译”、

“对译”四种处理方法,并提供了近三十个现场

口译的话段作为例证。

另外,通过多年口译工

作的实践,他从翻译任务、对象、方式、语言、知

识等五方面高度概况了口译人员须是“杂家”的

特性。

钟述孔(1991)强调口译人员的理解能力问

题、语言问题(熟练掌握涉及的双语)、知识问题

(具有广博的知识面)。

2.2同声传译技巧

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构成汉英同传的困难

之一,即英语中需要先说的句子成分在汉语中

往往最后才出现,这时,如果等到最后听到中心

词再开始翻译,讲话人早己轻舟已过万重山,再

来不及将前面的补上了。

因此,须有灵活的处

理方法,在未听到中心词时就开口翻译。

总的

原则有一条:

顺着译(李长栓,1997)。

此外,李长栓(1996)还指出,大量实践经验

证明,简洁是同声传译的生命,同传中节省的一

秒一毫都可能成为下一句翻译成败的决定性因

素。

汉英同传时尤其要注意英语译文简洁,否

则根本跟不上讲话人。

有如下简化译文的方

法:

(1)对于浓缩语及其它词语的翻译,可以:

出实质;直译;用英语缩略语或简称;简化传统

译法。

(2)对于句子的翻译,可以:

选用简单句

式;省略意义不大的词句;总结性翻译;将从句

译为短语。

庄明亮(1993)就同声传译的具体细节作了

介绍,包括译员的礼仪、准备工作、同传设备的

使用、工作条件等。

陆庆邦(1992)指出,搞好同传的经验之一

是会前对作者的口头发言稿进行充分准备。

试译的准备阶段,可以就原文的疑难之处向作

者询问,增进学科内容了解。

412期                  胡庚申: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

际会议同传有四种

情况:

照本宣科;脱稿讲述;即席发言;专题讨

论。

2.3科技口译技巧

科技口译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国际学

术会议、科技报告会、讲座、培训班、展览会、新

产品发布会、引进设备技术谈判、施工现场、参

观工厂等(孙浩,1994)。

史斗(1991)指出,学术报告会的现场翻译

具有严肃性高、高度紧张、时间性强的特点,需

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及临场经验。

董金道(1993)认为,科技口译的特点是:

间性强、技术性强、政策性强、精确度高、对译员

的素质要求高。

刘福样(1998)总结了技术现场口译工作的

特点如下:

深奥的专业技术知识;工作条件差;

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内容变化性大;口译

质量的准确性要求高。

针对这些特点,作者提

出了以下心得体会:

岗前预习相关的专业技术

知识;岗间边工作边学习;岗后及时积累总结。

要顺利通过学术报告与技术座谈现场口译

难关,应做好接团前的超前准备、接团过程中的

适应准备、翻译时的技术处理和接团后的总结

工作(郑伦金,1993)。

唐其清(1993)总结了船厂口译工作的体

会,指出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要积累专业词汇,

事前充分准备,工作过程中思想高度集中,要有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方法。

张世广(1994)指出,工业口译最大的难点

在于译员必须与说话人保持思维意向的一致

性。

而要克服这个难点并不容易,因为这里牵

涉到专业知识的问题。

要做好基地工厂的口译工作,应该加强平

时积累,重视临阵磨枪,注意横向联系(吴继红,

1994)。

科技口译人员还应该注意重音对语意

的影响,缩略语对口译的干扰,动词词组在口语

中的广泛运用,俚语在口语表达中的必要性(张

泽民,1990)。

2.4外交外事口译技巧

外交外事口译活动经常涉及领导人的讲话

等,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这类技巧训练,同时,外

交外事口译的时效性强,内容新,并且具有多样

性的特征,口译人员不仅要熟悉标准音,还要听

得懂亚、非、拉等地区人的英语(楮广友,1997)。

方凡泉(1994)谈到,以译员的身份随团出

访时,随团译员往往身兼多职,即“五大员”———

翻译员、参事员、管理员、安全员、协调员,可说

是责任重大。

2·5技术谈判口译技巧

吕世生(1993)指出,技术谈判口译属于以

表达信息功能为主的翻译,应采用交际翻译法。

这类口译是用口语交流技术内容,既包含科学

技术自身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又有口语表述

的随意性及不精确性。

所以,这种翻译常常可

以忽略源语的形式,以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内

容为翻译标准。

陈新(1992)谈到,技术谈判口译是商务谈

判的中介,口译质量好坏对整个技术引进工作

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口译的主要任务

是准确无误地把双方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和事

宜翻译清楚,使双方互相配合、密切合作。

此,口译人员应具备下列素质:

良好的政治素

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知

识;略通商务。

2.6笔记技巧

方凡泉(1996)认为,人的短时记忆是有限

度的。

借助笔记可以减轻大脑负担。

译员遇到

以下场合或讲话通常都借助笔记:

对即席翻译

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的会见、会谈、情况介

绍、谈判、即席讲演、新闻发布会、记者采访、庭

审等场合;讲话并列内容较多,或有一串的人

名、机构名、数字、年份、术语等等。

口译笔记最

好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文字,或者译入语,辅以数

字、少量的缩略语和符号。

刘福安(1991)则主张,不要做笔记,只集中

精神去听。

因为笔记总是慢得多,容易引起漏

译。

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状态下,你会发现自

己的记忆力有惊人的扩增。

当然,事后很疲劳,

但任务完成也就没有关系了。

3 教学与培训研究

首先,宏观方面要作出努力,才能真正有效

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有如下举措:

(1)加强口译

42中国科技翻译                     13卷

高校之间、高校与

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政府涉外部门之间的交

流、联系;(3)加强口译教师队伍建设(方健壮,

1998)。

纪康丽探讨了功能语法中的信息结构理论

和衔接理论与口译教学的关系(纪康丽,1997)。

她认为,根据语篇、语场的不同,我们可以从“语

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中选择恰当的一个

来进行实践,以达到最大限度的从语义到文体

风格方面的对等。

李德源(1997)提倡外语人才陶冶文学素

养,口语表达生动化;大专院校增设外交语言课

或采用口语、外贸、新闻外语相结合的方法,形

成口译规范语言学,以提高政治与业务素质。

总之,通俗的文学语言和规范的外交辞令,可以

从根本上增强口语与口译的表达力度,满足培

训现代化口译人才的需要。

刘延立(1992)认为口译课不是知识课,而

是技能课,要注意口译特殊技巧的训练:

快速记

录、对非标准音的适应、数字的翻译等。

贾一诚(1994)提出,口译课教材的选用应

遵循两个标准:

体现不同民族间的语言文化差

异的典型性;要考虑口译的超语言因素(知识

面、归纳概括能力、口才)。

汪敬钦(1997)指出,语言学中“句子”概念

的引入和确立以及让学员能坚持围绕各类单句

(包括长句短译或断译)的训练,那么,到了更长

的语篇或语段阶段,则可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

心理学认为,技能的形成通过训练,由单一

活动方式向多种交叉流动方式过渡,最后以行

为活动方式的协调和完善结束,口译训练应依

此规律安排教学进度与方法(刘和平,1997)。

对学习实用英语的学生来说,应以“教学方法新

颖、堂上生动紧凑、实效明显的直接兴趣”为主

(孙宝玲,1998)。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能力、

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对应能力四个方面,

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有很大影响(彭佩璐,

1997)。

9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口译教材有多

种。

如《英语导游口译手册》(何川编著,中国青

年出版杜,1998年第1版);《实用英汉口译技

巧》(朱佩芬编著,1995年第1版);英语高级口

译资格证考试《口译教程》(梅德明编,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杜,1996年第1版);《英汉/汉英口译

教程》(林郁如、LeongKo主编,福建人民出版

社,1996年第1版);《英语高级口译教程》(戚

文琴、张文、王军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7年

第1版);《汉译英口译教程》(吴冰主编,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第1版)等。

这些口

译教材既是口译研究的成果,又对培养和训练

口译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

4 趋势与展望

4.1笔者在10年前曾作过预测,随着国际交流

的日益频繁,我国的口译工作相当活跃,我国口

译工作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将有如下八点表

现:

(1)译员资源丰富;

(2)译事分布广泛;(3)人

员需量增大;(4)活动相对集中;(5)专业分工愈

细;(6)职业面临挑战;(7)实践亟待升华;(8)队

伍纯化发展(胡庚申,1990)。

10年来的口译工

作发展表明上述概括和预测是有根据的。

我们

认为,这个趋势还可能要再持续一个时期。

4.2近10年来的口译理论研究,明显地与现代

语言学及其他学科理论联系了起来,如交叉融

汇了文体学、语用学、功能语言学、传播学、跨文

化交际学、心理学等等。

这不仅表明口译研究

已注意到了从其它不同学科吸取理论营养,同

时也显示了口译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

我们

认为,这种发展将成为口译研究的一个重要导

向。

4.3在回顾综述近10年来我国的口译研究工

作之际,我们深切地感到,世纪在交替,我国口

译也在新老交替,而且人才辈出。

如果说80年

代末我们在“综述”里看到的多是口译界前辈和

资深译员的著述立说的话,那么,10年后的今

天,这篇“综述”里的许多新面孔,则展现了年轻

口译工作者驰骋口译疆场的风采和身影。

疑,这也预示着我国口译研究在新世纪的持续

繁荣。

4.4这两次“综述”里,有一个不足,即我国香

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口译研究的文章尚未作

统计和评述。

但随着港澳的回归和台湾问题的

432期                  胡庚申:

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

世纪的前10年的

“综述”里弥补这一缺憾。

5 参考文献

1 Hu,Gengshen.AnExplorationintoSci_techInterpretation:

AbstractInterpreteApproach.Babel1990,Vol.36

(2)pp.85

-96

2 Hu,Gengshen.1991.A“CREDIT”modelassessinginterpreta-

tioneffects.babel1991,Vol.37.No(3)152-167

3 Zhong,Shukong.APracticalHandbookofInterpretation(re-

vised).Beijing:

ChinaTranslation&PublicationCorp.1991

4 陈菁·导游翻译中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中国翻译,

1997(6)

5 陈嗣良·书到用时方恨少·科技翻译论著集萃·北京:

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 陈新·技术英语口译浅谈·中国科技翻译,1992(3)

7 陈旭英·口译技巧的比较及综合运用·外语教学,1997

(1)

8 楮广友·外交外事口译教学方法探析·外交学院学报,

1997

(1)

9 董金道·科技口译特点和标准的探讨·上海科技翻译,

1993(4)

10 杜云辉·现场口译实例分析·中国科技翻译,1997

(2)

11 方凡泉·怎样做好出访翻译的“五大员”·广东外事,1994

(8)

12 方凡泉·即席口译的笔记技巧·中国翻译,1996(5)

13 方健壮·口译教学改革刍议·中国科技翻译,1998

(1)

14 胡庚申·刍议我国口译工作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科技翻

译,1990

(2)

15 胡庚申·怎样学习当好译员·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

16 胡清平·关于技术口译质量量化评估的建议·中国科技

翻译,1990

(1)

17 纪康丽·功能语法与口译教学·福建外语,1997

(1)

18 纪康丽·论口译教学·外语教学,1997(4)

19 贾一诚·高年级口译课教学刍议·外语教学,1994(3)

20 李长栓·汉英同声传译中应注意用词简洁·中国翻译,

1996(6)

21 李长栓·汉英语序的重大差异及同传技巧,中国翻译,

1997(3)

22 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

口译理论基础初探·中国

翻译,1999(3)

23 李德渊·口语与口译·中国科技翻译,1997(4)

24 廖开洪·浅析即席口译过程中理解的障碍·中国翻译,

1997(4)

25 林康文·口译浅见·广东外事,1997(9)

26 刘福安·英语专业口译经验体会·中国科技翻译,1991(4)

27 刘福祥·技术现场口译实践和体会·中国科技翻译,

1998

(1)

28 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中国翻译,1994

(6)

29 刘先刚·疏漏、续译及其他———口译与语用学漫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