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5162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6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docx

威海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

威海市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内容说明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指导,使我市的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有利于建立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估体系。

二、命题的依据

1.《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3.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4.2008年考试年级学生初中所学教材。

三、考试的性质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为初中升学考试学科。

初中升学考试是全市统一组织的由初中毕业生参加的融结业与选拔功能为一体的考试,偏重于选拔功能。

考生的考试成绩是鉴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及高一级学校择优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

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历史、生物学、地理为初中结业考试学科。

初中结业考试是对非毕业年级结束的文化课的结业考试,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国家统一要求标准的水平考试,是检查、评价初中部分非升学考试学科教学质量的手段,也是高一级学校择优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

初中结业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适当的难度。

四、试题难度

初中升学考试试题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65左右,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3:

5:

2。

初中结业考试试题难度系数一般控制在0.75左右,易、中、难试题的比例约为6:

3:

1。

 

五、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各学科说明

思想品德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要求能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从而理解考试要求。

2.调动和运用知识:

根据试题要求,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试题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理解和分析问题。

3.情境体验和感悟:

能从材料中体验并感悟有关信息所蕴含的主流过程和思想,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落实思想品德的德育功能。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能从试题信息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各种方法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评论,体现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二)范围及内容

1.范围:

现用教材(山东人民出版社)初一至初三部分内容及初四年级全部内容。

2.内容:

6年级上册:

第2单元走进新的学习生活

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知识让人生更美丽

6年级下册:

第5单元历经风雨才见彩虹

风雨中我在成长宝剑锋从磨砺出

7年级上册:

第2单元学会依法保护自己

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撑起法律保护伞

7年级下册:

第6单元在合作中发展

合作竞争求发展合奏好生活的乐章

8年级上册:

第1单元我们依法享有人身权、财产权、消费者权

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伴我们一生的权利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

8年级下册:

第5单元生活在依法治国的国家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年级全一册:

腾飞的东方巨龙全民共同致富人民当家作主走强国富民之路

走科技兴国之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描绘美好未来走向世界的中国美好人生我选择

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采用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80分

2.试卷内容比例

初一内容约10%初二内容约10%初三内容约20%初四内容约50%

时事政治约10﹪

3.试卷结构和题型比例

试卷分Ⅰ、Ⅱ卷。

Ⅰ卷为选择题,24个,共36分;Ⅱ卷为非选择题,3个,共44分。

语文

(一)考试能力要求

 中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概括、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A.识记要求识别和记忆基本的语文知识以及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

B.理解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够领会并能做出全面准确的理解或说明。

C.分析概括要求对语言现象或阅读材料进行分析说明,并进行归纳整理。

D.表达应用要求能将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

E.鉴赏评价要求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范围和内容

1.考试范围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本届考生实际所学教材。

(2)文言古诗文包括规定的教材篇目和课外文言文。

(3)必读名著包括:

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罗曼·罗兰《名人传》、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伊索寓言》、冰心《繁星》《春水》。

2.考试内容

(1)语言的积累

①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②识记常用汉字的字形。

③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能够按要求准确默写出来。

④课文涉及到的重要文学常识。

⑤了解必读名著的基本内容。

(2)语言的表达与应用

①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②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③辨析并修改病句。

  

④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⑤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⑦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⑧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口语交际活动。

⑨能根据具体要求,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实践中。

(3)阅读

文言文阅读

①能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②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

④能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出评价。

现代文阅读

①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②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③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④简要分析常用表达方式的作用。

⑤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⑥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感受。

(4)作文

符合题意,思想健康,符合文体要求,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表达方式得当,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其中卷面分约占4%。

2.试卷内容比例

(1)积累与运用约占18%

(2)文言文阅读约占10%

(3)现代文阅读约占26%

(4)作文约占42%

3.试卷结构和题型比例

试卷不分Ⅰ、Ⅱ卷。

答案一律写在试卷上。

数学

(一)命题原则

1.命题体现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与思想.命题体现数学学科的基础性,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价。

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核心观念、思想方法、基本知识和常用的技能重点考查。

2.命题以能力立意,重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试题,强调知识之间、不同学科之间知识联系。

重视考查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命题体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重视考查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简单应用,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4.命题重视考查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思维过程,重视考查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获取数学信息、认识数学对象的基本过程与方法的考查,给学生创设探索思考和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与空间。

5.命题重视考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查的数学思想主要有“特殊——一般——特殊”、“未知——已知”、用字母表示数、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分类思想和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考查的数学方法主要有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和待定系数法。

6.试题中避免出现人为编造的、繁难的计算题和偏怪的试题。

注意创设新的试题情景,转换题目的设问角度,合理设计开放性、应用性等各种新颖的试题,使学生能在新的情景中实现知识迁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真正考查出考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潜力。

探索性题目、开放性题目、学科横向联系类题目等占有一定的比例,课本改编题目占有一定的比例。

(二)考试内容和范围

依据现行四年制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九年级(共八册)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四个领域的内容,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所体现的理念和精神。

主要考查目标包括: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主要考查:

能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能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主要考查:

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

能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情感与态度”主要考查: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认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中,考查要求的知识技能目标分成四个不同层次:

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具体涵义如下:

了解(认识):

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

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

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分成三个不同层次:

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

具体涵义如下:

经历(感受):

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

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

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四个领域的考试内容与具体要求为:

数与代数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含有的字母不需要讨论正负或取值范围)。

③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 

①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②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会辨别最简二次根式和同类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当a≥0时,

;当a≥0时,

,a≥0,b≥0;

a≥0,b>0).

⑦能熟练的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

⑧会化去分母中的二次根式(分母中只含有一个二次根式,如:

).

(3)代数式

①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②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③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①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包括零指数、负指数)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②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③会推导乘法公式:

(a+b)(a-b)=a2-b2;(a+b)2=a2+2ab+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④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了解分式、最简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②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③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④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⑤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⑥会用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⑦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1)函数.

①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④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⑤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⑥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2)一次函数 .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当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③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反比例函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

(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当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

③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4)二次函数.

①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能根据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⑤能够说出函数

的图象与

的图象的关系,理解a,h和k对函数

的图象的影响.

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

(1)点、线、面.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如交通图上用点表示城市,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

(2)角.

①理解角的概念,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

②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会进行简单换算.

③了解角平分线及其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角的内部到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3)相交线与平行线.

①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②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体会点到直线距离的意义.

③知道过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④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及其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⑤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进一步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⑥知道过直线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直线,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⑦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会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三角形.

①了解三角形有关概念(内角、外角、中线、高、角平分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②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④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和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条件(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

⑤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一半)和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⑥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会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直角三角形.

(5)四边形.

①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

②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和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④掌握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有关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和四边形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条件(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或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⑤了解等腰梯形的有关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和四边形是等腰梯形的条件(同一底上的两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⑥了解线段、矩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重心及物理意义(如一根均匀木棒、一块均匀的矩形木板的重心).

⑦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6)圆

①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②探索圆的性质,理解圆的对称性、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③了解三角形的内心和外心.

④了解切线的概念,理解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能判定一条直线是否为圆的切线,会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⑤会计算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会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⑥掌握切线长定理.

⑦了解正多边形、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边心距、中心角等概念,会将正多边形边长、边心距和中心角的有关计算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⑧了解用量角器等分圆心角来等分圆周的方法.

(7)尺规作图.

①完成以下基本作图: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②利用基本作图作三角形: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③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④会用尺规作圆内接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⑤了解尺规作图的步骤,对于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不要求证明).

(8)视图与投影.

①会画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会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②了解直棱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③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球除外)之间的关系;通过典型实例,知道这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物体的包装).

④ 知道物体的阴影是怎么形成的,并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实物的阴影(如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手的阴影或人的身影).

⑤了解视点、视角及盲区的涵义,并能在简单的平面图和立体图中表示.

⑥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2.图形与变换 .

(1)图形的轴对称.

①理解轴对称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

②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一次或两次轴对称后的图形;探索简单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并能指出对称轴.

③探索基本图形(等腰三角形、矩形、菱形、等腰梯形、正多边形、圆)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2)图形的平移.

①理解平移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②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3)图形的旋转.

①理解旋转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②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

③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④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⑤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⑥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 

(4)图形的相似.

①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及比例的有关概念,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

②理解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

③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④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⑤通过典型实例观察和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

⑥通过实例认识锐角三角函数(sinA,cosA,tanA),知道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

⑦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图形与坐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3)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4.图形与证明.

(1)了解证明的含义.

①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了解定义、命题、定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③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④理解反例的作用,知道利用反例可以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

⑤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⑥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

(2)掌握以下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的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