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7038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 开题报告.docx

心理健康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选题方向

心理健康

学生姓名

Carol

专业

应用心理学

年级、班级

06级心理班

1.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案

1.1选题来源:

由导师给定的参考方向受到启发,选定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方向,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和查阅大量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最终选定了这个题目。

1.2研究目的:

(1)在生活事件范围内,研究有关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2)将心境当做一个中介变量引入到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考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积极心境(情感)和消极心境(情感)对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

(3)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之间的具体关系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说明大学大一新生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情况,以及在生活事件应对中的心境状况

(2)研究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应对方式和心境与个体心理健康的关系

(3)说明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1]

1.3.2实践意义

(1)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本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调节和改善其自身对于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以及引起他们对自身心境的重视[2-3]。

(2)对于学生家长来说,也可以引起他们对于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与心境的重视,在家庭教育中加以注意,在学生离开家上大学之前与其多沟通与交流,对于他们的问题进行开导。

(3)对于学校来说,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对于大一新生中大部分处于身心轻度困扰的学生进行教育与疏导,避免其程度加深,以便于更好的开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

(4)对于社会来说,目前在国内,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4],本研究可以为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一个依据。

1.4基本内容:

(1)考察某大学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状况

(2)研究某大学大一新生对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3)加入了心境作为中介变量,考察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分别与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4)引入了性别、文理科、城乡等因素,考察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中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

(5)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做相关分析

1.5研究方案:

1.5.1被试

随机抽选某大学的200名大一新生

1.5.2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卷调查法(3)个案访谈法

1.5.3研究工具

1.5.3.1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

采用常逢锦的大一学生生活事件问卷,该问卷的编制参考了杨德森修订的生活事件量表,刘贤臣修订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MustafaBaloglu(2001)所编制的量表。

共有39个项目,分为两部分:

A.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和来自城乡。

B.生活事件,分二部分:

主要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问卷采用五等级计分,先是定性选择:

是否遇见过该项事件,如果选择“否”,计分为O;如果选择“是”,再定量选择对其身心的影响程度,计分为:

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

1.5.3.2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采用常逢锦根据BernadetteM.Gadzella(1991)编制的大学生生活困扰调查表,依据我国大一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后的,大学生身心困扰调查表。

问卷共有26个项目分为三类:

心理困扰、生理反应和认知评价。

采用五等级计分评定每个项目,1=从不,2=很少,3=偶尔,4=经常,5=大多数时间

经编者常逢锦研究验证,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3姜乾金修订的特质应付方式问卷[6]

该问卷为自陈式问卷,共有20个项目,分为两个成分:

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

采用四等级计分,1=肯定是,2=偶尔是,3=有时是,4=肯定不是。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5.3.4情感平衡量表(Bradburn,1969)

该问卷共10个项目,分三个维度:

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平衡情感。

本研究只考察被试对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反应情况。

是一系列描述“过去几周”感受的是非题。

如对正性情感项目回答“是”得1分;对负性情感项目回答“否”也得1分。

问卷的信效度良好。

1.5.4研究程序

(1)由主试整理好调查问卷,设定好指导语

(2)在某大学的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200人发放问卷,指导语统一,当场回收问卷

(3)整理所回收问卷,剔除废卷,保留有效问卷

(4)用SPSS15.0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抽取个别心理健康状况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一新生进行访谈

1.5.5研究假设

(1)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其生活事件的影响

(2)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他们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有关

(3)在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积极心境和消极心境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积极应对能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应对只能使烦恼增多

(4)应对方式在性别、文理科、城乡上有差异

1.5.6研究时间安排

(1)2009年11月20日-2009年12月25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开题报告。

(2)2010年1月1日-3月10日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3)2010年3月10日-4月10日完善研究工作,汇总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取得研究结果。

(4)2010年4月10日-5月5日根据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规范,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5)2010年5月5日-5月10日打印定稿论文,根据论文答辩的要求,认真准备论文答辩工作。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国外文献综述

2.1.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1.1.1应对的概念

应对(也叫应付)这一概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模式。

在该模式中,应对被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即它能使人应付无意识的、性行为的和攻击性的冲突事件[7]。

2.1.1.2应对方式的概念

应对方式(CopingStyle)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应激源时所采取的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的策略和方法。

[8]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

2.1.1.3应对的理论

(1)应对特质理论[9]

应对的特质理论认为个体采取的应对策略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的稳定性,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会采用自己偏好的应对策略,从而形成自己的应对风格。

(2)应对过程理论

虽然Lazarus提出的应对过程理论认为个体的应对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应激事件会引发个体不同的应对行为,但是也强调“应对行为与其所出现的情境是一致的”,并且认为个体的应对策略也具有一定的跨情境稳定性,而且正是这种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个体的长期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10]。

2.1.1.4已有的关于应对的研究

将应对从日常生活概念引入科学领域的是Lazarus(理查德.拉扎勒斯)在1966年出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过程》及其随后在1984年与Folkman合作撰写的《压力、评价与应对》书中,明确地将应对从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的防御机制以及Selye的固有的生物反应和直接关注转向积极的认知评价过程,摒弃了以往着重强调特质的倾向。

在Lazarus的理论模型中,应对被视为在特定情境中个体与环境间的一种认知处理,即应对是通过认知评价过程和行为反应来实现的。

[11]

Edler等人(Edler&Parker,1990;Grove&Heard,1997)在提出“回避应对方式”后,被后人完善为:

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

积极应对是指积极对待压力,采取办法解决或消除内心不安。

回避应对也叫消极应对,是指消极对待压力,没有任何行动去解决问题,逃避压力和自己的情绪思想。

目前国内也多采用这种应对分类。

Andrews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2倍以上。

[12]

Vitaliano发现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维持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反之,不良的应对方式不仅不能缓解压力,反而会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

[13]

2.1.2关于心境的研究

2.1.2.1心境的定义及特点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14]。

心境具有持续而微弱、稳定而弥散的特征。

积极的心境使人愉快、振奋、乐观,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身心健康。

反之,消极的心境使人优闷、消沉、悲观,会明显减弱人的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导致种种身心疾病[15]。

2.1.2.2有关心境的研究

如何评价一个人所处的心境的优劣,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

1971年,首先由美国的麦克奈尔(D.M.McNair)等人编制出一种情绪状态评定量表,即心理状态剖面图[16-17]。

它包括6个分量表,共65个形容词。

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了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BFS[18]。

2.1.2.3关于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研究[19]

20世纪60年代,Bradbm提出,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并不是同一维度的两个方面,而是彼此独立的维度,并且二者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随后,有研究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相对独立,个人在积极情感上的得分并非必然地预示他在消极情感上的得分,反之亦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慢性应激情境中,积极情感发生得很频繁。

护理者研究表明,护理者虽然经历很高的应激,并产生有害影响,包括高水平的应激或负担及身心健康问题。

但同时,护理者也报告护理给他们带来了积极结果,如满意、支持和积极情感。

Silver和Wortman(1987)也报告了相似的发现,经历极端慢性应激(一组脊髓受损,一组父母双亡)的人,在慢性应激突然发生的短时间内,经历的积极情感显著比消极情感多。

在一项253名AIDS男性患者护理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被试在整个护理期间,都有高水平的压抑心境,并持续到患者死亡后的三年间。

除伙伴死亡的那段直接的时间外,护理者也经历了至少同消极情感一样多的积极情感。

Folkman和Moskowitz主张:

“在一特定时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一起出现。

情绪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theoryofemotion)认为,大脑中负责情绪的部位,可能有某种组织,该组织在情绪状态时,会发生与此状态反向的相对作用。

即痛苦情绪产生时,相对快乐的情绪也随之产生,反之也这样。

斯宾诺莎说在《哲学的故事》里的观点说明,积极情感通常有痛苦的一面,反之消极情感通常也有积极的一面。

如希望是积极的情感,但它肯定伴随着焦虑,因为希望的结果没人能保证肯定出现。

[20]

2.2国内文献综述

2.2.1关于应对方式的研究

2.2.1.1应对的定义

国内一些学者也为应对下了新的定义并进行相关研究。

王淑敏、李雪[21]对应对的界定包含有五层意思:

(1)应对是尝试解决特定压力问题或感受,但未必能最终解决或消除;

(2)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一切情绪性、认知性和行为性的活动;

(3)应对是一个随着时间和情境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

(4)应对受压力情境的本身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倚赖于个体的生理、认知、社会和情绪的发展水平和认识评价;

(5)应对是个体有意识地认知评价内外环境压力和自身应对资源,有意识地选择和应用应对策略的过程。

2.2.1.2应对的相关研究

从上述国内学者对应对的内涵的界定来看,在对应对的看法上存在分歧,比如认为应对是有意识的还是潜意识的,发展的还是静态的,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是现实倾向的还是非现实倾向的等几个问题的看法上不一致。

[22]从单纯的针对外在不良行为或内在不合理认知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到探索具体应激下的应对方式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在临床咨询与治疗的效果上,在心理咨询与治疗整合运动的兴起上可见一斑[23]。

正如梁宝勇在他的《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24]所述: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应激与应对的文章骤然增加,以“应激”或“应对”为关键词对1984到1998年间的科学文献进行检索,发现有2000余篇关于心理应激与应对研究的研究成果,随后出现较多的实证性的研究报告,而且有逐年增多之势。

有关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积极的、适应性的应对方式有利于适应和身心健康,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身心健康。

在这些研究中也发现,问题解决、求助及合理化等应对方式比自责、退避与发泄等对人的心理健康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25-27]。

2.2.2关于心境的研究

2.2.2.1几个概念的区分

感情(affection)通常是用来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

它既包含与生理需要相关的低级情绪,也包含与社会需要相关的高级情绪情感。

“情感”(feeling)就是情绪的感受方面,即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体验)。

“情绪”(emotion)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特殊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通常情绪这一概念是指情的各个方面:

它的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和生理机制等。

“激情”是一种持续时间短,表现剧烈、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情绪,它是短暂的爆发式的。

“心境”或“状态”(state)是用来描述强度低但持久的体验。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具有渲染性的情绪。

它的显著特点是不具有特定的对象性,即不针对任何特定的事物,是一种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它们都影响着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使个体戴着一副过滤镜对事物进行认知。

2.2.2.2中国古代有关心境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十分丰富,养生方法中基本上都含有“养心”的内容。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养生方面主张虚静无为,知足的人才能经常体验到满足的欢乐;只有节制自己的物欲,才能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强调“守静”,他认为各种物欲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只有精神修炼好了,保持心灵的恬淡,才能使身体完好,达到长寿的目的。

在世事纷繁、矛盾复杂的现实面前,道家指导人们要保持平静稳定的心态,仔细观察,冷静思考,预测事物变化的结果。

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下,才能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偏,见天道。

”人要有明察秋毫,遵循客观事物办事的能力,虚静的心境是十分必要。

[28]

2.2.2.3国内有关心境的研究

国内对于心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欠缺,研究内容和研究人数都相对较少,大部分都是利用心境的测量量表POMS及BFS对一些学校学生的心境状况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关系进行的研究。

[29]

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年根据D.M.McNair等人的心理状态剖面图修订了POMS即《心境剖面图》。

期该量表共由40个形容词组成,包括紧张、愤怒、疲劳、抑郁、精力、慌乱和与自尊感相联系的情绪七个分量表.评价指标是消极情绪纷乱总分(TMD)。

TMD分由心境状态的消极得分之和减去心境状态的积极心境得分之和加系数100构成,即TMD分=(紧张+愤怒+疲劳+抑郁十慌乱)一(精力+自尊感)+100。

1995年武汉体育学院姒刚彦博士将由联邦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于1986年编制的BFS(一份德语的心境测量与描述工具)翻译成中文,并经武汉体院科研所情报室罗君安校对。

该量表认为心境状态可区分为两个维度:

评价性维度(良好/愉快和恶劣/不快);激活性维度(积极/消极)。

不同的心境可以定位于由这两个维度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

BFS共有8个分量表,具体为活跃性

(1)、愉悦性

(2)、思虑性(3)、平静性(4)、愤怒性(5)、激动性(6)、抑郁性(7)、无活力性(8)。

姒刚彦等人在国内进行了两次BFS基本信效度检验,认为在国内使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并且使用情况是稳定、可靠的。

[30]

2.2.3国内对心理健康的测定标准现状

国内许多研究对心理健康的测定多采取单一指标,如抑郁,或国内广泛使用的症状检核表(SCL-90)。

虽然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观点不一,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仅仅将是否出现心身症状或心身症状的严重程度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是很不全面的,心理健康作为个体的一种心身状态,可以表现为行为风格或行为抑制,或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或心身症状,或某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模式。

2.3问题提出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我发现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应激和应付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指导他们顺利应付各种心理紧张因素,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

大学生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心理卫生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为此,很多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有关研究也急需开展。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者的比例在30%左右,严重的占10%左右,大部分是由于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人际关系及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扰造成的。

[31-34]

而在众多的对于大学生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中,我发现,很少有人将心境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去考量这之间的关系的,而我认为心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大一新生刚买入成年人的行列,而且有很多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新的地方学习和生活,在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环境都改变了的情况下,心境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还是很有关系的。

[35-37]

于是,我想要对大一新生的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及心境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

主要针对:

某大学大一新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

大一新生在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间有无性别差异、文理科差异、城乡差异?

大一新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心境和身心困扰的相关关系如何?

3.参考文献

[1]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

东北师范大学,2003:

14-16

[2]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29

(1):

67-73

[3]L.A.珀文.人格科学[M].周榕,陈红等,译.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

1-5

[5]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

东北师范大学,2003:

47-51

[6]姜乾金.心理应激:

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4):

145-147

[7]王斐斐.大学生应对方式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08:

9.

[8]梁军林,李东石,刘珍妮,等.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1):

146-147

[9]张怡玲,甘怡群.国外应对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

321-323

[10]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人格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2007,33(6):

28-29

[11]黄希庭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3

(1).

[12]刘雄英.高职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8):

101-106

[13]左丹.甘肃省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及关系[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7,3:

42-43

[14]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3

[15]朱宝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6

[16]祝蓓里.简式POMS中国常模[M].上海:

华东师大体育系,1994

[17]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脑-行为研究中心.简明心境量表(BPOMS)的初步修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

767-770

[18]拟刚彦等.BFS两次检验的介绍与结果对比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

[19]常逢锦.大一新生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心境对其身心健康的影响[D].东北:

东北师范大学,2003:

7-10

[20]陈莉.人格特质、心境对情绪信息加工的影响[D].江西:

江西师范大学,2005:

2-6

[21]李传玲.贫困大学生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湖北:

华中科技大学,2007

[22]张向葵等.退休人员的应对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2(4):

414-417

[23]梁宝勇等.关于应对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

应对的概念模式与效果估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3):

188-190

[24]梁宝勇.应对研究的成果、问题与解决办法[J].心理学报,2002(6):

643-650

[25]梁军林等.高中生的防御方式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

146-147

[26]韦有华等.大学生应对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8(3):

321-330

[27]张雨新,方新.大学生应对策略的适应性和身心症状[J].心理学报,1990

(2):

218-222

[28]刘宇晔.不同项目中小强度的专项选修课对女大学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苏:

扬州大学,2003:

6-7

[29]李杰,王海英,侯友.蒙汉大学生心境状况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8

(2):

19-23

[3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订版,1999

[31]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9-68

[32]郑延平,杨德森.中国生活事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

262-275

[33]苏霞灯.关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1(3):

170-172

[34]李淑然等.1978—1987年北京市十六所大学本科生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情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9(3):

113-115

[35]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与控制点、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

431-434

[36]胡佩诚.高校心理卫生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l:

39-41

[37]黄希庭,余华,郑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

(1):

1-5

 

4.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5.学院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核意见

 

领导小组组长签名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