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0169906 上传时间:2023-02-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docx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课题成果简介

杨朝仁

一、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

1.加工贸易仍然是深圳市对外贸易的主力军

2008年,深圳市一般贸易出口为479.1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26.7%;保税贸易出口200.9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1.2%;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深圳加工贸易业务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首位,2008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1097.8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1.1%。

2.进料加工成为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

深圳市1987年开始发展进料加工,到1994年,这种贸易方式的结构发生了改变,1994年进料加工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出口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例达到54.35%。

据2008年相关部门统计,全市加工贸易企业共计1.2万家,外商投资进料加工企业5000多家,内资进料加工企业600家,来料加工企业5000多家,进料加工企业数弱占优势。

3.部分企业开始由低附加价值的简单加工向较高附加值的研发、品牌、设计、物流、营销等环节延伸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在由生产制造向技术研发的扩展中,部分实力较强并具有长远战略的企业继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

经初步估计,有一成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开始拥有自己的品牌。

目前在加工贸易自有品牌中,有名牌商标35个,名牌产品47个。

4.服务外包成为加工贸易的新形式

深圳利用与香港、澳门和东南亚毗邻,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吸引了一大批从事金融服务、软件开发的香港企业。

他们共同面向国际市场,开创了香港接单、深圳开发的模式,给予了“加工贸易”概念新的内涵。

目前,一大批香港软件企业正加速向深圳转移业务。

香港软件行业协会统计资料显示,香港共有700多家软件公司,其中有200多家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

深圳也有不少软件企业和产品已进入香港市场,并通过香港进入了国际市场。

二、深圳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

1.缺乏转型的动力

深圳市政府鼓励和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地方政府尤其是街道一级政府对于加工贸易转型的要求就不是很强烈,原因在于,加工贸易企业能够给街道一级财政带来好处。

深圳加工贸易企业确实面临着来自竞争的压力,主要表现为成本上升、国外对我们制造业的打压、订单减少、产品附加值低等,但这种压力并没有及时转化为加工贸易企业的转型动力,这种现象与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也有一定关系。

2.缺乏政府的全面支持

近年来,政府层面出台了一些措施,但对于困难重重的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效果有限。

比如,目前70%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都有深加工结转业务,一般产品需经过2-3个结转环节后出口,经过多个环节的结转累加,加大了成品的出口压力。

又如产业转移就是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问题,一方面涉及到所迁入地区产业环境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企业能否中融入到当地的产业链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迁出后,原来在本地的产业关联如何继续,销售和研发系统如何延续。

这些问题仅仅靠企业本身确实难以完全解决。

需要政府从一个系统工程的角度加以解决。

3.缺乏系统的路径支撑

企业过去之所以采取加工贸易,就是因为企业本身对于外资企业的依赖。

他们一旦要进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则很困难,他们感到无从下手。

因为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说,他们是按照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并按照外商的要求进行加工装配,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由外商所有和支配,他们并没有所有权,也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营销体系,在整个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处于从属的地位。

4.缺乏产业转移的后续保障

产业转移不是一厢情愿的,多种原因导致产业转移至今存在四大不足:

一是多数是企业自发走出去,步子不大,门路不广;二是产业园区建设不完善,规模偏小,配套成本大;三是双方政府参与不足,外迁企业孤立无援;四是只停留在企业外迁和设分公司的“走出去”初级阶段,而产业园的行政管辖、土地使用、收益税收分成等最重要的问题未能有所突破。

三、国内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比较

1.意大利:

以重塑动力机制促进转型

意大利政府除制定系列法定促进企业转型外,重点是通过各种手段培育和构建促使企业转型的动力机制。

一是成立中小企业产业区。

把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相关构想成功地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动力,从而充分调动了企业内部转型的积极性。

二是成立各类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为企业转型提供包括:

信贷担保、出口保险、组织展览会、提供市场和技术发展信息、客户申诉处理、咨询服务、培训服务、废弃品管理、品质监控等。

比如ENFA,就是一个全国第二大的科研机构,其成立目的就是为中小企业研发提供支持。

他们还成立了中小企业联合贷款担保组织,通过这些联合组织把所获得的担保基金存入银行,再与该银行签订协议,为会员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三是培训有远见的企业家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建立企业长期转型的内动力。

2.日韩:

生产外移与国内就地优化升级并举

日韩加工贸易转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在将部分加工型企业转往成本低的地区过程中,迁移出去的企业往往不具有产业的核心技术。

以服装业为例,他们对于国内服装侧重于提升服装设计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来发展时尚产业,进而提高服装附加值,获得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

从1977年到1985年,日本先后扶持了森英惠、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安部兼章、菱沼良树等世界知名服装设计师,并成功地组建了时装设计师协会,使东京与巴黎、米兰、伦敦、纽约共同成为世界五大时装之都。

同时还加强了服装品牌创立,基本上形成了“日本品牌、国内设计、海外生产”的新型加工贸易格局中。

韩国的做法与日本虽然有所差异,但基本思路大致相同,只不过他们更重视加工贸易企业如何提升技术,通过从OEM到ODM的转变,运用高科技如自动化与计算机化,使纺织工业能生产特定技术或新样式制品,生产更有前景的产品,形成了“设计、管理、市场乃至品牌在国内,生产在海外的新的加工贸易形态。

3.新加坡:

优化产业形成总部经济集聚

新加坡利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和恰好世界产业转移,外国大跨国公司总部往亚洲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成功地优化了产业结构,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新加坡政府为了促使本地产业转型,采取了很多办法吸引总部企业入驻。

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制定措施,鼓励企业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把生产制造环节向外埠转移而将总部机构置留国内,提高总部在新加坡的集约度;另一方面,他们大力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进军国际市场以提升新加坡及本国企业形象,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之间更广泛地合作,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入驻。

为了让本国企业“走出去”,新加坡于1993年1月成立了促进海外投资委员会,并依托经济发展局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包括税收、资金等鼓励本地商家到海外发展的政策。

4.台湾:

以“代工”起步,从OEM到OBM转型模式

为了顺利实现转型计划,1991年,台湾提出了一个提升台湾产品设计能力的计划;随后在1992年提出提升台湾产品形象的计划。

这两个计划都分为三期,每期五年。

通过这两个计划的实施,一方面他们大大提升了台湾的技术实力。

台湾从制定政策、投入资金、挖人才、请专家到买技术,再到相继在日本东京、意大利米兰、美国旧金山设立海外设计中心。

由海外设计中心负责研发,而研发的费用,由企业和台湾当局共同承担。

同时,为了促进技术进步,台湾当局还出台了一项新的人才政策,用100万元的新台币投资在设计师身上,每年输送10名高级设计人才到欧美地区受训,提高本地的设计能力。

他们还与硅谷开展跨地区的协作。

另一方面,台湾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牌,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台北世贸中心也加入到品牌提升中来。

从1992年开始的提升台湾产品形象计划里面,“台湾精品”的评选,就是计划主要的工作之一。

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与促进措施

(一)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1.高污染高消耗——逐步停产或技术改造——低污染低消耗

加工贸易产业从高污染高消耗转变为低污染低消耗,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主要方向。

之所以大量高污染高消耗产业转移到中国来,是因为这种产业不受西方发达国家欢迎。

因此,大量高污染高消耗产业进入我国是世界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不代表高污染高消耗属于中国的“专利”。

由于我国工业化时间不长,循环经济技术与环保技术比较落后,因而这种产业转型升级类型任务很艰巨、实施时间比较长、短时期内效果不会很明显。

只有发展循环经济,高污染高消耗类型加工贸易企业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第一,积极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

对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能力的加工贸易企业实施补贴、奖励与资助。

第二,实行工业园区模式。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加工贸易经济,无法有效实行循环经济。

只有将加工贸易企业集中在一个工业园区,才能建立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系统。

第三,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既要防止片面追求GDP而对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熟视无睹,又要防止超越发展阶段“一刀切”。

对使用落后技术、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行到期不予延期处理,做到污染行业到期一个终止一个。

2.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料件国产化。

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采取进口料件来加工出口,是无奈的选择。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系统逐渐完备,料件质量日益提高,加工贸易如果继续采取国外料件,就没有对国内工业化、产业链做出什么贡献。

加工贸易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容易受制他人,导致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极低,逐渐失去发展后劲。

在现阶段,大力推进料件国产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对跨国公司来说,他们仍然希望通过料件的本地采购来降低成本,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促进加工贸易企业从料件进口转型为料件国产化,是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

从来料加工到料件国产化有许多障碍,其中重要一条是企业缺乏采购的自主性。

因此我们认为,来料加工要转变为料件国产化,应当经历一个中间过程,就是“获取料件采购的自主权”。

进料加工就属于这样的一个过渡路径。

进料加工企业拥有料件采购的自主权,又拥有定单委托的国际市场渠道,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能够转变为料件国产化的企业。

为了更好促进进料加工企业加快料件国产化进程,应当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第一,加快加工贸易企业体制改革,促使加工贸易企业转变为“三资企业”,成为自主经营、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

第二,对实行料件国产化的加工贸易企业给予优惠的税收激励,例如提高出口退税率。

第三,大力发展本土料件产业链,形成有竞争优势的料件产业集群,提高料件产品质量。

3.仿样设计——合作设计——自主研发

应当说,今天深圳自主创新能够领先于全国,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企业广泛接触了加工贸易的仿样设计。

但是,仿样设计强化了我们的自主创新的惰性。

加工贸易企业对那种不管研发、不管销售、不管品牌的生产方式形成了路径依赖性,削弱了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自主创新是一件难度大、风险高的企业活动,加工贸易企业搞自主创新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加工贸易企业不可能实现仿样设计到自主研发的一步登天,仍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一循序渐进过程应当通过一个中间路径:

合作设计。

合作设计的内涵是:

学习借鉴外方研发的经验与模式,逐渐增加自主设计元素,从易到难地开展产品联合设计,最终目标是建立自主设计团队。

我们要实现这一转变,可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进一步调整优化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

完善技术引进与人才引进政策,从过去设备引进为主向技术引进为主转变。

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增加研发与设计投资,建立设计机构。

第二,加工贸易企业要不断增强合作与竞争意识,从过去仿样设计向合作设计转变,从资金合作为主向技术合作为主转变,积极争取外方企业转让核心技术。

第三,引导扶持加工贸易的自主创新。

建立加工贸易企业产品设计的公共技术平台。

通过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公共技术平台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优惠服务。

政府或行业协会应当把退休的企业科技人员、设计人员与管理人员组织起来,组建咨询服务志愿者团队,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无偿服务。

4.贴牌——利用委托方渠道资源——自主品牌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加工贸易几乎全部采取贴牌加工方式。

这种方式符合我国当时基本国情,能快速地把国际市场与我国比较优势结合起来。

但是,没有自主品牌支撑,在国际竞争中永远只能处于底层,甚至是依附地位。

当前是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的大好时机。

美国金融危机降低了西方人消费能力,促使他们改变过去的消费方式,降低对高档品牌的消费兴趣,会更加关注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

只要我们中国产品被国际市场关注度提高了,形象提高了,我们就能有基础推出自主品牌。

另一机会是我国促进加工贸易产品转内销,在国内消费市场日益扩大的形势下,加工贸易得到了创建品牌的历史性机遇。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贴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为国外制造商代工贴牌,二是为国外著名零售商代工贴牌。

我们认为,不论是哪一类型,加工贸易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必须充分利用委托方营销渠道。

国际渠道,品牌推广经验与人才,这些都是加工贸易企业特别缺乏的,但却是委托方的竞争优势。

然而,委托方是不会无偿地帮助建立一个品牌竞争对手来抢占自己的市场份额。

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做到两点:

第一,品牌定位要准确。

加工贸易企业最初推出品牌,最好走中低端路线。

这样既符合加工贸易企业的能力客观现实,又能够避开与委托方直接竞争,为争取合作创造条件。

第二,以利益为诱导。

要得到委托方的帮助,就必须提供相应的利益诱导。

一种方式是合资,让委托方入股,让委托方分享创建自主品牌的经济成果。

一种方式是品牌价值分成,通过合作协议根据自主品牌销售利润按比例分成,能够激励委托方充分发挥营销渠道的竞争优势,帮助创建自主品牌。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促进措施

1.培育企业家精神

培育企业家精神是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

有了企业家精神,即使政府没有给予较多的优惠政策,加工贸易企业也会自觉转型升级。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加工贸易企业非常明白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但却没有积极性去推动,因为他们已经对加工贸易模式产生了路径依赖性,习惯了那种不需要研发、不需要品牌和营销、只管接单加工的简单舒适的生产方式,即使定单大幅度减少也没有动力去搞研究创新和自主品牌。

可以认为,缺乏企业家精神是制约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我们还发现,缺乏企业家精神的企业一般有这样的特点:

一是家族管理为主,封闭性比较强;二是仍然处在创始人控制下;三是创办时间比较长,对传统来料加工模式形成了依赖;四是创始人都把转型升级任务寄希望于下一代。

为此,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培育企业家精神:

第一,加快企业经营班子更新换代。

许多加工贸易企业创始人比较早地实施了接班人培养工程,他们的后代大都有国外留学经历和在企业实战锻炼经历,基本具备了接班的条件。

政府的工作主要是以经营班子年轻化为目标,通过行业协会推动新老交替进程。

第二,加大企业经营人员培训力度。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学习行为。

我们应当采取措施,让加工贸易企业经营人员走出“重复性接单加工”车间,到广阔的市场环境中接受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培训,开阔他们的战略视野,提高他们的创新胆略。

第三,加快公司治理结构转变为开放型。

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比单一化公司治理结构更能产生企业家精神。

首先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股权结构开放,引进新的外部股权。

其次,促进加工贸易企业在转变为一般贸易型的“三资”企业或股份公司的前提下,大胆吸收职业经理,形成开放性的公司治理结构。

2.政策调整要适度,不应走回头路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为了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

2007年6月,一次性取消了533种“两高一资”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工贸易保证金从“空转”变成“实转”,增加了加工贸易限制类产品目录等。

但是,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我国出口经济。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开始改变当初限制性政策,2008年底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限制类政策,A类和B类企业暂停银行保证金台帐“实转”,实行“空转”管理,等等,广东省还出台了《广东省支持港澳台资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由此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基本上又回到了原点。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需要一个适度环境。

这一环境应当是:

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压力以迫使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这种压力远比政府苦口婆心的动员更加有效。

一方面需要保持一种基本生存环境,不让加工贸易企业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生存危机。

当发生金融危机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采取比较温和的扶持政策,但不能走回头路,应当实施新型的转型升级策略。

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应金融危机压力引导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采取适当措施减轻危机对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严重冲击。

第一,开展政策调整解释工作。

地方政府应当准确理解当前中央扶持加工贸易经济发展的意图,让企业明白: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不意味着改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战略导向,不意味着加工贸易经济走回头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下去。

第二,进一步完善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

我们不应简单地恢复出口退税政策,而是以完善这一政策为途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应当提高出口退税政策的门槛,让这一政策向那些零部件国产化、具有自主创新因素、部分推出自主品牌、引进先进技术、实行循环经济的加工贸易企业倾斜。

3.加大促进转型升级的资金扶持力度

研究开发投入大,研发时间长,而且风险大;创建自主品牌需要寻找新的营销渠道和巨大的广告投入,这些投入往往是加工贸易企业难以承担的。

因此,单靠加工贸易企业自己的力量难以推动转型升级,政府应当发挥扶持作用。

第一,建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扶持基金。

设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对加工贸易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及购买核心技术和名牌商标给予支持,对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研发和以自主品牌出口给予奖励和支持。

第二,相关科技创新政策应当照顾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自1990年以来,深圳制定了许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这些行之有效的促进政策主要面向一般贸易型的高科技企业,还未涉及到加工贸易企业。

我们应当参照相关科技创新政策,根据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特点,制定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

第三,解决长期困扰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

由于加工贸易企业许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因此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将阻碍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

4.正确引导出口转内销导向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最大的领域是出口企业,特别是加工贸易企业。

2008年11月开始,我国进出口增速自2002年3月以来首次同时出现了下降。

2009年第1季度,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19.7%,进口下降30.9%。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学者提出: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主要是鼓励出口转内销。

我们认为,这样的导向需要做慎重的思考。

第一,加工贸易转内销应当与国内市场扩大相适应。

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依赖出口,是由于国内消费不足。

在国内市场,一方面大量的国外商品以其技术、品牌的优势逐渐提高市场占有率,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垄断地位,一方面民营企业大量涌现,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利润越来越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转为内销,势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可能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

因此,加工贸易转内销作为一种市场增量,应当与国内消费市场扩大相适应。

第二,加工贸易企业仍然需要以出口为主。

我们不能否认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意义,而且外向型经济目前没有过时的理由。

中国人口多,工资低,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比较优势战略仍然是今后一段时期主要发展战略。

中国要发展要振兴,要在国际上有地位有影响,就需要“中国制造”。

目前,加工贸易企业出口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渠道和客户关系,这些社会资本恰恰是我国民营企业所缺乏的。

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国际渠道是我国企业将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不能弃之不要。

第三,加工贸易出口方向应当做调整。

目前,我国出口目标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各占30%。

这么高的出口依赖度,我国经济容易受到美国和欧洲的牵制。

危机过后,美国将反思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以往过度消费模式,转为提高国民储蓄。

因此,我国未来出口市场不能过度依赖美国。

从可能性看,我国出口向新兴国家进军是可行的。

近年来,我国出口亚洲、非洲、拉美、俄罗斯的趋势明显。

例如,2008年1-9月中国与俄罗斯贸易增长23%,中国与印度贸易增长54.9%,中国与巴西贸易增长了84%。

第四,加工贸易转内销可先从料件开始。

加工贸易企业的料件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且质量也好,可以满足国内企业的料件需求。

近些年来,加工贸易转内销增长乏力,其中成品转内销继续萎缩。

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转内销196.1亿美元,增长11.2%,增速回落8.1个百分点。

从内销形式看,料件以及边角料内销占全年加工贸易转内销总额的95.1%,已加工的成品转内销仅为4.1亿美元,下降4.2%,仅占全年加工贸易转内销总额的2.1%。

这些数据表明,加工贸易料件转内销是有竞争优势的,也是符合双方合作愿望的。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立项名称:

深圳加工贸易转型研究

最终成果名称:

深圳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课题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姓名:

杨朝仁

工作单位: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课题组成员姓名:

熊震、林祥、申勇、周笑冰

课题立项时间:

2008年12月

课题结项时间:

2009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