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动力地质学.docx
《外动力地质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动力地质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动力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外动力地质学外动力地质学
【外动力地质学】exogeneticgeology研究主要由地球外部能源引起的地球表层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等演化发展的原因、条件、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外动力地质作用】exogenicprocess又称外营力地质作用、表生地质作用、表层地质作用。
大气、水和生物在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和日月引力等的影响下产生的动力对地壳表层所进行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外动力地质作用。
具体表现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等等。
它不断地雕刻、塑造着地形景观和夷平地表的高差。
【外营力】exogenicforce,externalagency由地球外部层圈的运动而产生改变地表形态、物质迁移和堆积的力量。
它与内营力的区别在于内营力是来自地球内部,而外营力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热,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以及地球本身对物质的引力而引发的。
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皆由外营力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
【地外营力】extraterrestrialprocess太阳系其他成员的运动和演化对地球作用的力量。
除辐射热和引力外,最明显的如太阳黑子的变化、太阳风等对地球大气圈的影响;小行星、彗星与地球碰撞,带来地外物质和形成陨石坑等等。
【风化作用】weathering地球和宇宙间、地壳表层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是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按岩石风化的性质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类型。
在岩石风化过程中,这两类风化通常是同时进行,而且往往是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的。
不过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常常是以某一种风化类型为主导。
风化作用是地表普遍而广泛、时时刻刻发生的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也是人类文明遗迹和建筑物遭受破坏的重要原因。
【物理风化】physical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
地表岩石受太阳辐射能的影响,发生冷热、干湿或冻融并长期反复交替的作用,使组成岩石的颗粒物质之间的连接遭到破坏,由大变小,由粗变细,石佛受风化的现象
(山西云岗)以至于成为松散破碎状态。
植物的根劈作用、动物的挖掘作用也属物理风化。
随着机械破碎程度的加强,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也相应发生变化,如岩石孔隙度、表面积相应增大;密度等相应减小。
岩石的物理风化为化学风化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干热或干寒的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岩石的物理风化最为显著。
物理风化又分为热力风化和冻融风化等类型。
【热力风化】thermalweathering岩石因其内部热应力作用而产生的机械破碎。
岩石由于比热较小,导热率较低,组成岩石的矿物热膨胀率各不相同,在太阳辐射热的影响下,岩石各部分温度升降、体积膨缩不一致,因而在岩石内部产生压应力与张应力。
应力长期交替作用的结果,削弱了矿物颗粒间的连接,而发生破碎。
【冻融风化】freezethawweathering曾称融冻风化。
冰缘地区气候寒冷,因季节性的气候和昼夜的温度变化,岩层的裂隙和孔隙中的水发生冻、融交替作用,造成地面物质松动和崩解的过程(参见冰劈作用)。
【寒冻风化】frostweathering一种物理风化作用。
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高山区,气温变化于0℃上下,冰劈作用活跃,致使完整的岩石破坏崩解。
其原因是岩石裂隙、孔隙中水分结冰时所产生的巨大压力。
【寒冻作用】frostaction?
基岩在气温有较大的日变差,又有较大的年变差的条件下,反复发生的机械风化作用。
这种作用不一定有水参加,也不一定发生在冰缘条件下,故与冻融风化的含义有一定的差别。
?
冻融风化。
【冰劈作用】frostwedging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水体,当气温降至冰冰劈作用
(据WK汉布林,1980)点以下时就结成冰,体积增大约1/11,可产生约96兆帕的压力,使原有的裂隙扩大。
但当气温回升至冰点以上,冰又融化成水,水体下渗,充满扩大了的裂隙;当温度再次降至冰点以下,水再次冻结成冰,使裂隙进一步扩大。
如此反复的冻、融,结果使完整的岩石崩解成岩石碎屑。
冰劈作用主要发生在高纬度和中纬度高山地区的雪线附近。
因此也称为寒冻风化作用。
【冰楔作用】icewedgeing又称冰劈作用。
因其破坏岩石的过程为楔状冰体撑裂岩石的过程。
参见冰劈作用。
【盐劈作用】saltwedgeing由于岩石孔隙、裂隙中盐类溶液结晶使岩石遭受破裂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白天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含盐溶液结晶,体积增大,对周围产生压力(如明矾结晶,其体积增大05%,对周围产生4兆帕的压力),促使岩石的裂隙扩大;夜间,盐类吸收水分又被溶解,溶液下渗。
如此反复,裂隙不断扩大,结果使岩石崩解,故又称结晶胀裂作用。
【根劈作用】rootwedging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特别是一些高等植物,随着植物长大,根部变粗,对周围岩石产生压力(可达约1~1.5兆帕),根劈作用这种压力促使岩石裂缝扩大、加深,以致崩解。
根劈作用是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的一种方式,在植物茂盛、岩石裂隙发育的地区很常见。
【化学风化】chemicalweathering在大气条件下,岩石受水或水溶液的化学作用发生的破坏作用。
化学风化不仅使岩石破碎,还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产生新矿物。
由于岩石性质及参与化学风化的物质成分不同,风化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溶解、水化、水解、氧化和碳酸化等几种方式。
如在湿热气候条件下,花岗岩中的正长石在水解作用下经过脱碱去硅、吸水,先变成高岭石,高岭石进一步水解变为铝矾土。
其分解过程是
4K〔AlSi3O8〕+nH2O→4KOH+8SiO2+Al4〔Si4O10〕(OH)8
(正长石)(高岭石)
Al4〔Si4O10〕(OH)8+nH2O→2Al2O3·nH2O+4SiO2+4H2O
(高岭石)(铝矾土)
正长石水解转化为高岭石和铝矾土的过程,是长期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它反映着两次质的飞跃。
岩石在化学风化的同时,通常伴随进一步的物理风化。
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在炎热而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岩石化学风化最为显著。
【生物风化】biologicalweathering生物的生命活动对于岩石的破坏作用。
生物作用于岩石的破坏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机械破坏,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的长大对岩石所施加的压力,促使裂隙扩大以致崩解的机械破坏作用;另一种是化学破坏,如生物新陈代谢分泌出的有机酸或生物遗体腐烂后分解产生的有机酸都可能腐蚀岩石,对岩石进行分解和破坏。
此外,人类活动在岩石的风化过程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生物化学风化】biochemicalweathering由于生物活动引起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使其遭受破坏的过程。
这种作用主要是由于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泌物和生物遗体腐烂分解出的物质与岩石中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
如植物和细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一方面要从土壤、岩石中吸取养分;另一方面又可分泌出有机酸、硝酸、硫酸、亚硝酸和氢氧化铵等物质,它们与矿物中的元素发生反应,促使一些活泼的金属阳离子游离出来,其中一部分作为养分被吸收,另一部分则随水溶液流失,而完整的岩石则遭受了破坏。
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是很强烈的。
据统计,每克土壤中可含几百万个微生物,它们不停地制造各种酸类分解岩石,其分解力远远超过全部动植物的分解力。
【海底风化】seabottomweathering发生在海底的风化作用。
海底,即被海水淹没的地表,由于海水中溶有氧以及有微生物的参与,使海底沉积物和基岩遭受破坏的作用。
同理,湖底亦可发生风化作用。
【差异风化】differentialweathering又称选择风化、差别风化。
在地面同时出露的抗风化性能不同的岩石,由于遭受风化破坏的程度不同,在形态上表现出凹凸不差异风化平或参差不齐的现象。
如北京市昌平区的龙山地区,震旦系岩层中抗风化性强的石英岩形成凸起的山脊,而抗风化性弱的页岩则形成低凹的山鞍,构成差异风化现象十分明显的参差不齐的地貌。
水平岩层由于岩性不均一,受差异风化作用后,垂直方向上形成参差不齐的地貌。
【球状风化】spheroidalweathering岩石呈圆球状,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的现象。
它主要发生在花岗岩、辉绿岩以及某些砂岩中。
不同方向的裂隙切割岩体,水、气体及各种微生物等沿裂隙侵入,结果产生由表及里,层层风化剥离。
由于裂隙交汇处岩块的表面积较大,风化作用的强度和深度相对也大,使岩块内部未受风化的部分呈球形,因此称球状风化。
球状风化的风化碎屑物质被剥离以后,残留的球形岩块称为“石蛋”。
球状“风化”的演化【风化作用阶段】weatheringstage岩石遭受风化,可分为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单独进行的,只不过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以这种或那种风化作用为主。
在潮湿而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岩石风化具显著的阶段性:
初期阶段,岩石以机械破碎为主的物理风化阶段,并有轻度化学分解。
第二阶段,岩石以分解为主的化学风化阶段,伴随进一步的物理风化,这一阶段又分为:
①化学风化早期(富钙化阶段),此阶段硫化矿物受到氧化而变为硫酸盐,并形成次生碳酸盐矿物。
②化学风化中期(富硅铝化阶段),此阶段硅酸盐及铝硅酸盐矿物被分解形成粘土矿物。
③化学风化晚期(富铝化阶段),此阶段硅酸盐矿物完全分解,使铁和铝变成水氧化物(如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等)而残留下来。
【元素迁移系列】sequenceofmigrationofelements风化过程中化学元素迁移能力强弱的序次。
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元素本身的性质(如各元素原子的结构)和外界的条件(如介质的pH值和氧化、还原条件),现就元素迁移能力的强弱依序排列见表。
元素迁移的系列序次类型成分1最易迁移的元素Cl(Br、I)、S2易迁移的元素Ca、Na、Mg、K3可迁移的元素Si(硅酸胶体)、P、Mn4惰性(略可迁移的元素)Fe、Al、Ti5实际不迁移的元素Si(SiO2石英)
【风化产物】weatheringproduct风化作用形成的物质。
包括岩石、矿物的碎屑和易于淋出元素形成的真溶液或胶体溶液以及残留的物质。
但由于风化作用的方式不同,所形成的风化产物也不完全相同。
如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主要是粗细不等、棱角明风化壳剖面图显、没有层次的岩、矿碎屑,其成分与下伏未风化的基岩一致;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则主要是Fe、Al、Mn、Si等难溶或难于迁移的成分,它们残留在原地,形成残积物,其化学成分与原岩有显著差别。
易于淋出的元素则形成真溶液及胶体溶液随水流失。
生物风化作用的产物是土壤。
土壤为富含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的松散物质。
实质上,土壤是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尤其是生物的化学风化起主要作用。
【风化壳】weatheringcrust,residuum由风化作用形成、分布于大陆表面的风化产物所组成的不连续薄壳。
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遭受破坏,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
一般包括弱风化带、强风化带、残积层、残积土等。
由于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强度以及原始母岩性质的差异,风化壳沿垂直方向常形成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层。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一般呈过渡关系,但每一层又都具有一定特征,反映了当时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的特点,表示是在一定气候条件下、风化作用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风化壳的厚度,因上述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厚达数十米,有的地区则很薄。
风化壳按其物质成分可划分为岩屑型、碳酸盐型及硫酸盐型、硅铝粘土型及砖红土型等。
根据不同地质构造发育的关系,又可分为面型、线型、岩溶型和复合型等。
【古风化壳】fossilweatheringcrust,fossilresiduum风化壳形成后,被后来的堆积物质所掩盖,避免了剥蚀作用而被保留下来,成为地层中的特定组分,称为古风化壳。
【风化壳类型】typesofweatheringcrust由于岩石性质不同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风化壳的类型很复杂。
一般说来,风化壳的形成通常和风化阶段相对应。
风化壳各类型之间也和风化阶段一样是依次相接的(见表)
序次风化作用阶段风化壳类型1机械破碎阶段岩屑型风化壳2富钙化阶段碳酸盐型风化壳3富硅铝化阶段高岭土型风化壳4富铝化阶段砖红土型风化壳
这些不同类型风化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既具有时间上发展的规律性,也具有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
如砖红土型风化壳主要发育在潮湿炎热的气候条件下。
【岩屑型风化壳】residuumoflandwastetype物理风化作用的产物,母岩仅经风化破碎,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未发生改变。
风化壳由岩屑构成,上细下粗,与下伏基岩呈过渡关系。
岩屑型风化壳主要分布于寒冷及干旱气候区。
【碳酸盐型风化壳】residuumofcarbonatetype见291页“碳酸盐型风化壳”。
【高岭土型风化壳】residuumofkaolintype又称硅铝粘土型风化壳。
地表岩石经受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钾、钠、钙、镁等元素全部析出,硅也大量迁移,硅酸盐、铝硅酸盐矿物分解成高岭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
风化壳呈褐色、灰色、灰绿色,厚度可达数十米,主要发育于温湿气候带。
【砖红土型风化壳】residuumoflateritetype地表岩石饱经化学风化作用,能迁移的元素均已析出,硅酸盐矿物也被分解,因富含铁质,风化壳呈红色故名。
这类风化壳的厚度可达数百米,主要分布于湿热气候区。
【矿物稳定性】mineralstability广义的矿物稳定性,是指一定热动力条件下形成的矿物,在热动力条件变化的一定范围内,能保持稳定的性质。
一般的矿物稳定性,是指矿物抗风化的性能,就是造岩矿物在风化带中的稳定性,也就是各种造岩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风化速度及风化程度之差异性。
矿物稳定性决定于两个因素,即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及硬度、解理等物理性质),以及其所处的风化条件(主要是气候条件)。
造岩矿物中以铁镁质矿物稳定性差,长英质矿物稳定性强。
【线状风化壳】linearresiduum又称线型风化壳。
多沿构造断裂带,强烈破碎的裂隙带或沿不同抗风化能力岩石的接触带、接触界面发育。
这种风化壳可呈狭长的带状或呈囊状向下延伸,风化深度常达百米以上,垂直分带现象有时不明显。
实际上,风化壳发育地区,常兼有面型和线型的特点,称为复合型风化壳。
【面状风化壳】planarresiduum呈层状、似层状分布的风化壳。
又称面型风化壳。
多数风化壳属于这种类型。
面型风化壳可覆盖在不同母岩之上,但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抗风化程度有差异,因此其厚度可以有很大变化。
面型风化壳常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
风化壳形态类型示意剖面图
1~7.示各种不同岩性;8.风化壳;9.地下水面【岩溶型风化壳】karsttyperesiduum见291页“岩溶型风化壳”。
【囊状风化壳】chamberedresiduum呈袋状、囊状分布的风化壳。
多分布在古老、易风化的岩浆侵入体、矿脉或多组断裂的交汇地带,风化壳深度可达100~200米,以至更大的深度。
【风化表层】residuumsurface?
风化壳的表层(最上部的一层),为土壤层。
土壤层是各种风化特别是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综合产物。
土壤的成分很复杂,有矿物岩石的碎屑、空气、水分以及腐殖质。
富含腐殖质,是土壤的最大特征,腐殖质的含量影响土壤的质量和肥沃程度,一般表层含量较多,往下逐渐减少。
土壤层的厚度一般20~30厘米,但也可达25米。
根据土壤的组成,在垂直方向上可大致分为三层:
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
基岩被风化的表层,即风化壳。
【土壤表层】surfaceofsoil土壤层最上部富含有机质的一层,其中的矿物岩屑受生物特别是植物分泌有机酸等的影响,产生分解并下渗到深处。
【淋滤层】leachedhorizon?
即淋积层(illuvialhorizon)。
土壤层的第二层。
从表层淋滤下来的溶解物质一部分在该层沉淀,腐殖质大部分被淋滤到下层,因此该层中的腐殖质较少,颜色较浅。
?
淀积层之上的土壤层,即土壤层中的上层,又称淋溶层(horizonA,eluvialhorizon)。
该层中母岩的矿物,在腐殖酸的作用下被分解,某些物质在下渗水流的作用下,通过溶解或悬浮被带到下层(淀积层)沉淀。
【残积层】eluvium,residue风化壳中位于土壤层之下,由残积物组成的一个层带。
质地较疏松。
残积物为岩、矿经长期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物质,包括碎屑物及新形成的矿物(如粘土矿物等)、不含或仅含少量腐殖质,其原岩的结构、构造消失。
该层是风化壳中风化最彻底的一层,未受到人类活动和植被的干扰,因此最能反映岩石遭受风化的强度和气候条件。
该层与土壤层、半风化层都呈渐变过渡关系。
【半风化层】semiregolith,semiweatheredhorizon风化壳中位于残积层之下的层带。
该层的岩石已遭受风化,变得松软多裂隙、易碎,部分矿物成分发生变化,但风化程度较弱,仍保存有原岩的部分结构、构造。
该层与残积层及未风化的原岩呈渐变过渡关系。
【风化带类型】typesofweatheredzone?
风化壳的垂直分带性。
由于距地表不同深度的岩石,所经受物理、化学作用的程度不同,因此根据化学作用方式,风化壳自上而下可分为:
氧化作用带、水解作用带、淋滤作用带、水合作用带;根据风化程度、风化特征等自上而下又可划分为:
土壤层、风化土层(全风化带)、风化碎石带(强风化带)、风化块石带(弱风化带)、风化裂隙带(微风化带)及未风化的原岩。
各带之间呈过渡关系。
?
风化壳的水平分带性。
气候是决定风化壳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带不同,风化壳发育的阶段、形成风化壳的类型都不相同,因此风化壳的水平分布具有地带性(水平分带性)的特征,即同一气候带发育的风化壳,其物质成分、结构等都具有相似性,如高山寒冷气候带,主要发育岩屑型风化壳;温带森林气候带,主要发育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温带草原气候带,主要发育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主要发育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热、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铁铝砖红壤型风化壳。
各气候带风化壳发育阶段示意图
(据WKennethHamblin,略有修改)
1新鲜未风化岩石;2角砾带(很少化学变化);3轻微化学风化带;4高
岭土带;5铝土带;6砖红壤风化壳【强风化带】intenselyweatheredzone,highlyweatheredzone原岩经受了较强烈的风化,原有的结构、构造部分消失,黑云母可风化成蛭石,长石类矿物可风化成高岭石。
该带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质地松散,不含腐殖质。
【弱风化带】weakweatheredzone原岩经受的风化程度较弱,仍保留有原岩的部分结构、构造,矿物成分部分发生变化,使岩石变得多裂隙、易碎,不含腐殖质,与强风化带呈渐变关系。
【卸荷(载)作用】unloading又称释重作用,剥离作用(exfoliation)。
是物理风化的方式之一。
地壳深处的岩石被抬升后,遭受剥蚀,使其上覆岩石的厚度减薄,以至裸露地表,因失去负载(压力),体积膨胀,产生垂直岩石表面的张力。
在张力的作用下,岩石产生与表面大致平行的破裂面(席状节理)及垂直表面的不规则裂缝,称为卸荷裂隙,结果使岩石被崩解。
在花岗岩分布地区最为常见,在某些较陡的河谷谷坡,由于河流深切,岩石发生侧向应力释放,亦可发生卸荷作用。
【页状剥落】sheeting又称鳞片状剥落、层状剥落。
主要是由于温差风化使岩石产生与岩石露头平行及垂直的张裂隙,被这些风化裂隙割裂开的岩石表层呈一层层地崩解、脱落的现象。
【层裂作用】bedseparation又称层状节理化、席理。
某些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等),由于温差变化层状剥落形成的剥落丘
(据W.K.汉布林)及卸载等因素的作用,使其产生层状剥落的现象,可造成突出地表的剥落丘。
【崩解作用】disintegrativeaction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矿物被破坏成为碎屑的作用。
在缓坡地带,崩解形成的碎屑物撒落在基岩的表面和周围倒石堆;在较陡的山坡上,重力使碎屑物沿山坡滚动或坠落,并在坡麓堆积。
崩解形成的碎屑物称为崩积物(colluvium),堆积的地形称倒石堆(锥)。
【重力地质作用】gravitationalprocess又称负荷地质作用(loadgeologicprocess)。
泥石滑坡岩石滑坡即在各种外因诱发下,地表的岩块和松散土层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产生的运移、堆积过程,如滑坡等。
【块体运动】massmovement在重力作用下,地表的岩体或土体沿斜坡向下的运动。
这种运动通常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作用有关。
其运动方式有:
滚动、流动、蠕块体运动动等。
如运动速度快的有山崩、塌岸、滑坡等;运动速度慢的有岩屑蠕动、融冻泥流等。
各种岩体或土体的运动与岩石、土壤的边坡稳定性等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这些是工程建设中应进行长期观测和研究的课题。
【山崩】landslide,rockfall坡地上的岩石、土壤呈块体沿斜坡向下突然大规模崩落的现象。
山崩有的是地震造成的,有的是某种外力的震动或破坏使坡地失去均衡造成的,还有些可能是雨水大量渗入,使坡地岩土负荷过重和遭受潜蚀造成的。
【塌岸】bankslump河岸、海岸、湖岸或水库库岸,在河水、海水、湖水或库水的掏蚀或地下水潜蚀等作用下,岩土呈块体坍塌的现象。
有些是不合理的人工挖掘岸坡,使岩土失去均衡造成的。
【土屑蠕动】soilcreep,creepingofsoil又称土屑潜动。
是斜坡上的碎屑或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发生顺坡向下的缓慢土屑蠕动蠕动。
这种运动表现为颗粒间相对的微小位移,使斜坡上的各种物体发生变形,如电线杆歪斜、树干弯曲等,土屑蠕动在寒带、温带或热带地区由不同原因皆可造成。
【撒落作用】dispersion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型式。
指山坡上的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滚动位移的运动过程。
【崩塌作用】eboulement,breakdown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型式崩塌作用。
指山坡上的岩石,经风化、剥蚀、地震、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使岩块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整块地突然向下移动的过程。
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滚落和坠落两亚类。
【蠕动】creep又称潜移、潜动。
地表土石层在重力作用下,长期缓慢向下移动的过程。
其移动体与基座之间无明显界面,无论形变量和移动量均属渐变过渡关系。
蠕动速率每年不过数毫米至数厘米。
【塌陷作用】collapse地表的岩石、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坑洞的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最明显的是发生在隐伏岩溶地区,由于岩溶洞隙使上方的岩、土体失去支撑,发生陷落。
根据成因及岩、土体性质,可分为岩溶塌陷、黄土塌陷、火山熔岩塌陷和冻土塌陷等类型。
【滑塌作用】landslideandcollapse?
崩塌性滑坡。
是开始时缓慢移动,但后来滑动速度突然变快、急剧滑落的滑坡。
如1967年四川雅砻江上游发生的即为崩塌性滑坡,泥质条带灰岩中水底滑坡
形成的卷曲构造顷刻间6800万立方米的滑坡体滑入河谷,形成175~355米高的天然坝,使雅砻江堵塞,造成灾害。
?
水下滑坡。
湖、海底斜坡上堆积的尚未固结的泥沙、石灰质软泥,因饱含水分、内摩擦小,在重力作用下易沿斜坡缓慢下滑,当遇地震等因素触发,可迅速下滑,在滑动过程中,会引起滑动面底部的岩层或滑动体本身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紧密的小褶皱、卷曲和破裂,称为水底滑坡构造。
【剥蚀作用】denudation?
组成地壳表面的物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并不断降低着地面高度的总称。
按动力来源可分为风的吹蚀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冰川的刨蚀作用、海水或湖水的冲蚀作用。
剥蚀作用在破坏组成地壳物质的同时,也改变着地表的基本形态。
由剥蚀形成的地貌称剥蚀地貌,其中剥蚀成的近似平坦的地面,称为剥蚀面。
剥蚀作用一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