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教案4苏教版必修3.docx
《《长江三峡》教案4苏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峡》教案4苏教版必修3.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三峡》教案4苏教版必修3
《长江三峡》教案4(苏教版必修3)
长江三峡教案课堂教学设计Ⅰ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
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
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
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
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三)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
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
"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
"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
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
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
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
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五)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
如将《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景物描写上作一个比较。
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同的是《雨中登泰山》以登山进程为序,空间感强,而《长江三峡》是日记体游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航船进程为序,时间、空间感都很强。
比较阅读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将选材、立意、布局、写法、语言等诸方面加以比较,讨论异同。
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文题及作者;导入新课。
问:
关于长江三峡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讨论,自由举手回答。
教师简略介绍。
)
教师启发讲解。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读预习提示第2段。
三峡是瞿塘陕、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三峡山陡、流急、滩险。
3.《辞海》注解。
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简称三峡。
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
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4.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5.长江三峡河段,是世界上最大的水资源宝库之一。
周恩来总理1957年12月3日就提出"为充分利用中国五亿四千万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远大目标而奋斗"的口号。
多年来,经过反复的论证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的讨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坝址已选定于西陵峡的三斗坪。
这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巨大综合利用效益的特大型水利工程,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必将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本身就是世界奇观。
巍巍大坝,横跨在峡江之上,像一道水上长城,"截断巫山云雨";巨大的船闸能通过万吨级船队;水晶宫般的电站发出的强大电流,通过钢塔如林的变电站送到四面八方。
这些现代化的建筑群体及坝下不远处的黄陵庙胜地,必将成为吸引五洲四海游人踊跃游览的胜境。
--摘自《北京周报》社编印的《三峡水利枢纽》
(二)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请学生朗读)
要求:
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文章字词讲解及训练。
1.课本上有注解的字词处理。
(1)启碇,"碇"可与"淀"作比较,做注音、组词训练。
(2)滟滪,课本只有注音,还可作如下补充:
滟滪堆原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塘峡口的江心,是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
夏季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
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
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
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国名胜词典》
(3)绛紫,"绛",ji4ng
(4)云蒸霞蔚,可以从词的结构上分析,它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双音词构成的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
还可再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对"蔚"字的理解。
如"蔚为大观"。
(5)峨冠博带,可再从词的结构讲解,以加强对这个词的理解。
(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应对"壑"字的音、形、义作必要的讲解:
"壑",h8山沟。
杜甫《咏怀古迹》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
2.补充注解。
(1)雷霆万钧:
比喻威力巨大。
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2)缤纷:
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3)亭亭:
高耸的样子。
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
"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4)婀娜:
姿态柔美的样子。
(5)眺望:
往远处看。
"眺",ti4o
(6)小心翼翼: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根据课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划出文章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
第二部分:
第2段。
第三部分:
第3~5段。
第四部分:
第6~9段。
2.讲解本文的分段原则。
(当学生划分有错误时,可以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启发。
)
(1)本文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轮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每过一峡都可独立成段。
分段落时要注意过渡的段落和语句。
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头望处,已是巫山。
"再如第6段:
"十点......穿过了巫峡。
......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
(2)关于第5段的归属。
第5段的首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
"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
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这一段归到上文部分。
(3)课文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提示我们分四部分。
这样看来,除了作者对三个峡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在开头或结尾分出一部分。
文章开头是总写作者过三峡的感受,文章结尾写"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这段当然要归到过西陵峡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
"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
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
"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
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作者在《长江三日》11月17日这样写道:
"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胸中。
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
'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
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
"我想,一个作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
作者在谈到《长江三日》的创作过程时就这样写道:
"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
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
我把看到的与想到的及感情所渗透的都记了下来,就产生了《长江三日》。
"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
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
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
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
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
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
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
"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
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
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
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