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要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181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药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药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药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药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要点.docx

《中药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要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要点.docx

中药要点

一、解表药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及每节药物的特点。

①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②功效:

发汗——解表

③主治:

外感〕表证(感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

④特点:

本类药物味多辛、质轻,辛能发散,质轻升浮;主入肺与膀胱经,肺主皮毛,膀胱主表;故解表药善行肌表,而具有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的作用,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内传的目的。

☆发散风寒药:

多属辛温,发汗力强,以发散风寒〔发汗、发汗解表、发表散寒、表散寒、散风寒、辛温解表〕为主要作用,又称“辛温解表药”。

主治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发散风热药:

多属辛凉,辛以发散〔疏散、宣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发散风寒药缓和,又称“辛凉解表药”。

主要适用于风热感冒以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2.功效比较:

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薄荷与牛蒡子

3.综合比较:

麻黄:

发汗解表,力强,风寒表实证;

桂枝:

发汗解表,力缓,风寒表实、表虚证皆宜;

紫苏:

发表、行气,外感风寒,内有气滞之证;

荆芥、防风:

祛风解表,寒、热表证皆宜;

香薷:

发表、化湿,外感风寒,内有湿阻之证;

生姜:

力弱,风寒感冒之轻证;

细辛:

祛表里之寒,风寒感冒及阳虚外感之证;

柴胡:

善于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用于表证(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发热及少阳寒热往来之证。

葛根:

解肌退热,长于疗颈背强痛,对表证兼有项背强痛者尤宜

4.品种:

菊花:

黄菊花:

又名“杭菊花”(主产于杭州),长于疏散风热;白菊花:

又名“甘菊花、滁菊花”(味甘,主产于安徽滁县),长于平肝、清肝;野菊花:

系野生者,长于清热解毒。

5.特殊用法:

香薷——冷服;薄荷——后下;辛夷——包煎。

6.处方用名:

辛夷——迎春花、木笔花;牛蒡子——牛子

7.炮制:

麻黄——发汗生用,平喘炙用。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二、清热药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及每节药物的特点。

①含义: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②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清虚热。

③主治:

里热证(外无表邪,内无积滞,纯属火热的里证)。

④特点:

清热泻火药:

多属于寒或甘寒,入气分,清热力强,以清泄气分邪热和各脏腑之热为主要作用。

适用于:

气分证(温热病的化热阶段):

高热〔大热〕、口渴〔大渴〕、汗出〔大汗出〕、脉洪大。

简称“四大证”。

各脏腑热证:

如肺热咳喘,胃热炽盛之牙龈肿痛,心火亢盛之口舌生疮、神昏谵语,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等。

清热燥湿药:

多属苦寒,清热之中,燥湿力强,故称为清热燥湿药,主要用于湿热证。

本类药物苦能燥湿,过服易伐胃伤阴,凡脾胃虚寒,津伤阴损者应慎用。

清热解毒药:

性质寒凉,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

主要适用于热〔火〕毒证:

如痈肿疮毒、丹毒、瘟毒发斑、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等。

火热之毒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来势猛,证情重,热势高;多具传染性、流行性;特殊证候: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清热凉血药:

性味多为苦寒或咸寒,入血分,以清解营分、血分热邪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营、血分证——出血〔斑疹紫暗、各种出血〕,神志病变〔躁扰不安、神昏谵语〕、舌绛。

清虚热药:

药性寒凉,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虚热证。

阴虚内热之骨蒸潮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虚烦不寐、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而数;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伤阴劫液,而致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等。

2、功效比较:

石膏与知母,胡黄连与黄连,银柴胡与柴胡,黄连、黄柏与黄芩

蒡子,生地与玄参,丹皮与赤芍,金银花与连翘

①银柴胡与柴胡:

名称相似且均有退热之功。

然银柴胡能清虚热,除疳热,尤善治疗阴虚发热、小儿疳热;

而柴胡能发表退热,善治外感发热、邪在少阳之往来寒热。

②胡黄连与黄连:

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

然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

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三、泻下药

1、含义: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功效:

泻下通便——排除:

胃肠积滞——泻下〔攻积〕体内积水——逐水〔退肿〕有害物质。

使实热之邪通过泻下而清解——清热泻火。

3、主治:

胃肠积滞——大便秘结;体内积水——水肿停饮。

4、特点:

攻下药:

大多苦寒沉降,以通便、泻火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

实热积滞,大便秘结之证。

热病高热神昏、谵语发狂;火热病证;火热上炎之头痛、目赤、咽痛、牙痛;血热之吐血、衄血、咯血等上部出血证。

上述病证,无论有无便秘,均可应用。

润下药:

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而不致峻泻。

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峻下逐水药:

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饮从大便排出体外。

适用于全身水肿,大腹胀满,以及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本类药攻伐力强,副作用大,非形证俱实者忌用;孕妇忌用;“中病即止”,不可久服;注意本类药物的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5、配伍:

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

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

6、使用注意:

中病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当忌用。

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7、大黄

功效主治:

泻下攻积〔攻积导滞、泻热通便、苦寒攻下〕——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对热便秘尤为适宜。

如大承气汤(《伤寒论》)。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毒疮疡,烧烫伤;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牙龈肿痛。

逐瘀通经——瘀血证。

清泄湿热——湿热痢疾、黄疸。

如茵陈蒿汤(《伤寒论》)。

运用:

①特点:

本品以泻下〔泻火、清泄湿热〕、活血为主要特征。

②影响大黄泻下的主要因素:

◎用量:

3g以下泻下作用不明显,略有健胃作用;

3g以上泻下作用明显,随着剂量增加作用增强。

◎炮制:

生大黄泻下力强;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配伍:

配芒硝、枳实,泻下力强,如大、小承气汤;

配甘草,泻下力缓,如调胃承气汤。

◎煎服法:

泡服后下同煎

强弱

③使用注意:

◎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因其色素可从乳汁中排泄,引起不明原因的腹泻)。

◎服药期间,可出现腹痛、尿赤,停药后诸证自然消失。

别名:

大黄、将军、锦纹、川大黄、西大黄、生大黄、生军、制大黄、制军、

熟大黄、熟军、酒大黄

8、芒硝

功效主治: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为治疗里热燥结之要药。

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

清热消肿〔外用〕——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

运用:

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朴硝:

杂质较多,泻下力强,多作外用;芒硝:

质地较纯,泻下力缓,多作内服;玄明粉:

质地最纯,既可内服,也可外用,一般多作眼科、口腔科外用。

药理作用:

芒硝所含的主要成分硫酸钠,其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存留肠内形成高渗溶液,阻止肠内水分的吸收,使肠内容积增大,引起机械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泻。

四、祛风湿药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主治及每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①含义:

凡以祛除肌表、经络、筋骨、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症的药物

②功效:

袪风湿(袪风除湿、袪风胜湿):

袪除留着于筋骨、肌肉、关节的风湿之邪。

③主治:

风湿痹证(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

④特点:

祛风湿散寒药:

性味多为辛苦温,入肝脾肾经。

有较好的袪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点,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

祛风湿清热药:

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

以袪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为主要作用。

主要用于风湿热痹。

袪风湿强筋骨药:

主入肝肾经,除袪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

【附加】

痹证的产生:

病因:

风、寒、湿、热(多兼挟致病)

病位:

筋骨、肌肉、关节肝肾

病理:

气血阻闭不通

病状:

肢体疼痛、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筋脉拘挛等。

痹证的分类:

①行痹(风痹):

疼痛游走不定②痛痹(寒痹):

痛有定处,遇寒则甚,遇热则减

③着痹(湿痹):

疼痛有重着感④热痹:

疼痛兼有热象(如发热,关节红肿热痛)【配伍】

行痹:

选善能袪风的袪风湿药,佐以活血养营之品;

痛痹:

当选用温性较强的袪风湿药,佐以通阳温经之品;

着痹:

选用温燥的袪风湿药,佐以健脾渗湿之品;

热痹:

选用寒凉的袪风湿药,酌情配伍凉血清热解毒药;

久病体虚,肝肾不足:

选用强筋骨的袪风湿药,配伍补肝肾、益气血的药物。

【使用注意】

袪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多入酒或丸散剂(①服用方便;②慢病缓治;③酒能增强袪风湿药的功效)。

2.掌握祛风湿药治疗痹证的特点

行痹—威灵仙、蕲蛇;痛痹—川乌;着痹—木瓜;

热痹—秦艽、防己、雷公藤、络石藤

顽痹——蕲蛇、雷公藤;上半身痹痛——羌活;下半身痹痛——独活;

肝肾不足兼有风湿者——桑寄生、五加皮

3.功效比较:

独活与羌活、桑寄生与五加皮

羌活与独活:

均能袪风湿,止痛,解表,以治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

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上半身之风寒湿痹;

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弱,多用于下半身之风寒湿痹。

二者主要区别点:

燥性的强弱、发散力的大小和作用的部位。

4.品种:

防己——汉防己与木防己

5.特殊功效:

威灵仙——消骨鲠

6.特殊用法:

雷公藤——先煎

7.处方用名:

白花蛇——蕲蛇

五、化湿药

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及主治。

①含义:

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主中焦的药物,称为化湿药【芳香化湿药】

②功效:

芳香化湿[醒脾化湿];燥湿健脾

③主治:

湿浊中阻。

湿温、暑湿

⑤配伍:

寒湿中阻者,配温里药;里湿化热者,配清热燥湿药;脾虚湿阻者,配补脾健胃药;湿阻气机者,配行气药;.另外,配伍利水渗湿药、解暑药。

6使用注意不宜久煎,宜后下;阴虚、气虚慎用

2、掌握化湿与燥湿的含义。

凡气味芳香,能消除湿浊,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者,多称化湿,又称芳香化湿;

凡味兼苦,性偏燥,或化湿作用较强者,多称燥湿。

3、特殊用法:

入汤剂宜后下,不应久煎。

4、功效比较:

藿香与佩兰、厚朴与苍术、白豆蔻与砂仁

苍术

厚朴

燥湿作用强,为治疗湿阻中焦证的主药

1.燥湿健脾——湿阻中焦证,如平胃散(《和剂局方》)。

2.祛风湿——风湿痹证。

其性偏温燥,治痹以寒湿胜者尤宜。

3.祛风散寒——风寒挟湿表证。

4.明目——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维生素A样物质可治疗夜盲及角膜软化症)。

※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名茅苍术

1.燥湿〔行气、消积〕除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皆宜,尤以治实胀为主。

2.下气消痰〔平喘〕——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

5.综合比较。

麻黄、厚朴——平喘;

生姜、黄连、藿香——止呕;

砂仁、黄芩、桑寄生——安胎

六、利水渗湿药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及主治及每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①含义:

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诸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②功效:

利尿(水)——消肿、通淋、退黄

③主治:

水湿病证——水肿、淋证、黄疸

④特点:

利尿通淋药主要用于淋证。

【附加】淋证概要

①含义:

淋证,通常是指小便急迫、短数、涩痛的病证(即尿频、尿急、尿痛)。

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前列腺炎等。

②分类及其特点:

石淋——尿中有砂石,排尿突然中断;

血淋——尿色紫红,或夹有血块;

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

劳淋——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气淋——少腹胀满疼痛;

热淋——小便短赤,兼有热象。

2.掌握治淋诸药的特点。

热淋——车前子、木通、通草;血淋——石韦;石淋——滑石、金钱草

膏淋——萆薢;诸淋涩痛——海金沙

3.特殊用法:

包煎——车前子、海金沙

4.功效比较:

茯苓与苡仁、车前子与滑石

5.特殊功效:

通乳——木通、通草

6.综合比较:

利水消肿药与峻下逐水药——水肿

利水消肿药——力弱,利小便,一般水湿病证,常用;

峻下逐水药——力峻,通大便,胸腹积水实证,不常用。

七、温里药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及主治。

①含义:

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袪寒药

②功效:

温里祛寒〔温里散寒〕;部分药物尚能助阳、回阳

③主治:

里寒证(寒邪直中脏腑,或阳气虚弱之证)

配伍】

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

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

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

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凡热证、阴虚证忌用;

孕妇慎用。

2、功效比较:

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干姜与生姜、肉桂与桂枝

附子

干姜

干姜、附子均能回阳救逆、温里散寒。

附子主要作用于心、脾、肾,以温肾为主;干姜主要作用于肺、脾,以温中为主。

1.回阳救逆——亡阳证。

2.补火助阳——阳虚证。

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益火。

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散寒止痛——寒凝疼痛之证。

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1.温中散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

用于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寒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

2.回阳〔救逆〕通脉——亡阳证。

3.温肺化饮——寒饮喘咳。

附子:

①特点:

本品既能追复散失之亡阳,又能峻补不足之元阳,凡寒实、阳虚、亡阳之证咸宜。

②本品有毒,经炮制后方可入药,故一般不用“附子”作为处方用名,当用“附片”、“熟(制)附子”等。

③先煎久煎30~60分钟,或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④孕妇忌用。

⑤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⑥本品附乌头而生,故名。

附子

肉桂

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治肾虚阳痿宫冷,脘腹腰膝冷痛,及寒痹症常相须为用。

1.回阳救逆——亡阳证。

2.补火助阳——阳虚证。

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散寒,下补肾阳益火。

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应用。

3.散寒止痛——寒凝疼痛之证。

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1.补火助阳——为治命门火衰之要药。

用治肾阳不足证。

2.散寒止痛——寒凝疼痛之证。

无论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疼痛借宜。

3.温经通脉——用于血寒经闭、痛经、阴疽。

4.引火归元——用治元阳亏虚,虚阳上浮的面赤、虚喘、汗出、心悸、失眠、脉微弱等(本品能使因下元虚衰所致上浮之虚阳回归故里,故曰引火归源)。

5.鼓舞气血生长——气血亏虚的病证(①本品无补气补血作用;②能温化阳气,助气血生化之源;③在补气血方中作佐使药用)。

肉桂:

①煎服,1~4.5g,宜后下或焗〔音ju,利用蒸气使密封容器中的食物变熟〕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②畏赤石脂。

③阴虚火旺,里有实热,血热妄行出血及孕妇忌用。

干姜

生姜

生姜、干姜同出一物,均能温中、温肺。

生姜偏于发散风寒,长于走表;干姜优于回阳救逆,偏于走里。

1.温中散寒——为温中散寒之至药。

用于脾胃寒证(无论外寒内侵之寒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寒证)。

2.回阳〔救逆〕通脉——亡阳证。

3.温肺化饮——寒饮喘咳。

1.解表散寒——风寒感冒。

本品发汗力弱,①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

②多作为辅助药用。

2.温中止呕——素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

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宜。

3.温肺止咳——肺寒咳嗽。

此外,生姜对生半夏、生南星,以及鱼蟹等食物中毒,均有解毒作用。

肉桂

桂枝

肉桂与桂枝同出一物,能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桂枝长于散表寒,又能助阳化气;肉桂长于温里寒,又能补火助阳,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1.补火助阳

2.散寒止痛

5.鼓舞气血生长

4.引火归元3.温经通脉

1、发汗力强,表实、表虚均可

2、温通经脉:

寒凝血滞诸痛

3、助阳化气:

阳气不化,水湿为患之痰饮病蓄水证

3.掌握温里药的特点。

附子——心、脾、肾;肉桂——肾

干姜——肺、脾;吴茱萸——肝

4.特殊用法:

肉桂——后下;附子——先煎(与石膏意义不同)

5.特殊功效:

肉桂——引火归元、鼓舞气血生长

6.配伍禁忌:

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

肉〔官〕桂——畏赤石脂;丁香——畏郁金

八、理气药

1、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及主治

①含义:

凡能调理气分,消除气滞与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②功效:

作用部位:

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

理气

力量强弱:

行气、破气

③主治:

气滞证(气逆证)。

病位:

肝、脾(胃)、肺

病因:

寒温失调、饮食不节、情志抑郁等

病机:

气机运行不畅

共性:

胀——满——痛——痞块

表现脾胃气滞:

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大便不利;

个性:

肝气郁滞:

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

肺气壅滞:

胸闷胸痛、咳嗽气喘。

【附】

【配伍】

使用本类药物,应根据导致气机不畅的原因选择相应功效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脾胃气滞,要选用调理脾胃气机的药物,因于饮食积滞者,配伍消导药;

因于脾胃气虚者,配伍补中益气药;

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

由于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

肺气壅滞,应选用理气宽胸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者,配伍宣肺解表药;

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2、功效比较:

陈皮与青皮、木香与香附、枳实与青皮

陈皮

青皮

共性:

行气化滞、脾胃气滞实证

1.理气健脾——脾胃气滞证。

在补益方中常用,可使之补而不滞如异功散

2降逆止呕——痰湿中阻,胃气不降之呕吐、呃逆。

3.燥湿化痰——为治痰之要药,用于湿痰、寒痰咳嗽,如二陈汤

行气力缓,主入脾胃,长于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尤适于寒湿阻中的脾胃气滞及湿痰,寒痰咳嗽

1.疏肝破气——肝郁气滞证。

2.消积化滞——食积腹痛、癥瘕、痞块。

行气消积力强,用治食积腹痛。

主入肝胆,善疏肝破气、散结消滞,用于胁痛、乳房胀痛结块、疝痛、癥瘕、集聚及久疟癖块

本品性峻烈,虚人慎用

②陈皮、青皮同处一物,均能理气。

陈皮力缓,功在脾肺;青皮力猛,功在肝胆。

木香

香附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长于行胃肠之滞气,主要用于:

1.脾胃气滞,脘腹胀痛;

2.泻痢里急后重。

如香连丸

3.在补益方剂中用之,能减轻补益药的腻胃和滞气之弊,有助于消化吸收,如归脾汤

①生用行气,煨用止泻。

1.疏肝解郁——肝郁气滞证。

2.调经止痛——为妇科调经止痛之要药。

用于肝郁气滞之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

如四制(盐、醋、酒、童便)香附丸。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枳实

青皮

1.破气消积——胃肠积滞,湿热泻痢。

本品辛行苦降,善破气胃肠之结气而消积导滞。

凡胃肠积结气滞(食积、湿热、热结)之腹满胀痛、便秘、泻痢后重等均可运用。

2.化痰除痞——用于痰阻气机之胸痹、结胸。

①本品有“快”和“猛”的特点。

②枳实、青皮均能破气。

枳实性寒,长于破气胃肠之结气;青皮性温,善于破肝经之郁滞。

③孕妇慎用。

1.疏肝破气——肝郁气滞证。

2.消积化滞——食积腹痛、癥瘕、痞块。

3.掌握理气药的特点。

药性寒温:

性寒——枳实、枳壳、川楝子、青木香;

性温——薤白、乌药、沉香

力量强弱:

破气——枳实、青皮;行气——余

作用部位:

肝(胃)——香附、青皮、川楝子、荔枝核、佛手

胃(肠)——陈皮、枳实、枳壳、柿蒂、薤白、木香

胸腹——沉香、乌药

4.处方用名:

陈皮——橘皮、新会皮;川楝子——金铃子;木香——广木香

5.炮制:

木香——生用行气,煨用止泻。

【附】

兼有理气的药物:

紫苏、柴胡;厚朴、砂仁、白豆蔻;吴茱萸、丁香、莱菔子、槟榔;川穹、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肉豆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