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61725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docx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在职研究生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汇编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

1、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

是心理过程和修改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2002年名词解释)

4、认识过程:

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2003年名词解释)

5、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创始人为冯特。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

他把意识为感觉、感情和意象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

(2004年选择题)

6、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19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

机能主义者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7、格式塔心理学:

1912年产生于德国,创始人是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该学派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Gestalt

8、认知心理学:

又称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这些活动叫做信息加工过程。

9、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

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应该具备下列条件:

所研究的心理或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可以测量的。

10.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性原则:

是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发展中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1.心理学研究的系统性原则:

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12.心理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

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特别是当被试是儿童时,更应注意这个问题。

13.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4.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15.测验法:

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一种方法。

16.调查法:

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

17.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人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

二、名词解释:

心理的生理基础

1、神经元:

即神经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它由细胞体、轴突、树突三部分组成。

(1998年填空题)

2、突触:

即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3、刺激过程:

客观事物或以物理的性质或是以化学的性质影响人们的感受器,感受器在受影响后发生变化,引起传入神经的变化,再引起中枢(脑)的变化,这就是刺激过程。

4、反射:

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

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6、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

它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7、条件反射:

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

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的起来的神经联系。

8、经典性条件反射:

是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

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9、工具性条件反射:

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几率就会提高。

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

10、泛化:

指任何一个刺激物一旦成为条件刺激物后,在初期不仅本身能引起条件反射,而且和它相近似的刺激物初次作用时,也会产生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泛化。

11、分化:

条件反射形成的后期,用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物不再能引起同样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12、强化:

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条件刺激物与中性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13、动力定型:

本来是由一连串刺激形成的一连串反应,训练巩固以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一连串反应就可以依次出现,巴甫洛夫把这种现象叫做动力定型。

14、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它是人与动物先天具有的。

15、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特有的。

16、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2001年名词解释)

17、外抑制:

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2002年选择题)

18、超限抑制:

刺激物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19、分化抑制:

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三、名词解释: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是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2、感应性:

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

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1998年、2000年名词解释)

3、信号性反应:

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它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1999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2004年填空题)

4、心理发展:

广义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或种系(即人和动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狭义的心理发展则指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四、名词解释:

感觉和知觉

1、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受性:

是人的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3、感觉阈限:

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4、绝对感受性:

就是人对最小的客观量的感觉能力。

5、绝对感觉阈限:

那种刚刚能感觉到的最小刺激量。

6、差别感受性:

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

(2002年名词解释)

7、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8、适应:

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适应。

(1998年名词解释,1999年选择题,要掌握和能判断出适应现象)

9、对比:

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和能判断出对比现象;2000年名词解释、2002年简答题)

10、知觉:

是人对事物的名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2000年选择题)

11、空间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空间特性即形状、大小、距离、立体、方位等的知觉。

12、形状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

13、深度知觉:

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是个体对同一物体的凹凸或对不同物体的远近的反映。

(2001年、2004年选择题)

14、方位知觉:

是个体对处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

15、大小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的空间尺寸的反映。

16、时间知觉:

是个体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002年选择题)

17、运动知觉:

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反映。

(2001年、2004年简答题)

18、似动知觉:

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峡谷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

(1998年选择题、2001年简答题、2003年和2005年名词解释)

19、真动知觉:

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2001年简答题)

20、知觉的恒常性:

是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仍然仍然相对不变。

(1998年选择题、2005年简答题)

21、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

(2005年简答题)

22、知觉的理解性:

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

(2005年简答题)

23、知觉的整体性:

它是指把物体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

它是知觉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2005年简答题)

24、观察: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004年名词解释)

25、韦伯定律: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发现同一刺激差别量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才能引起差别感觉。

这一比例是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K=△I/I。

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差别阈限),K代表常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26、外受感觉:

即接爱身体外部的刺激,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001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7、内受感觉:

是人对机体内的刺激即身体内脏怕不同状态的反映。

(1999年年选择题,掌握其种类如饥饿、渴觉、内脏痛等,比掌握名词本身重要)

28、本受感觉:

就是运动觉或动觉,它接受的刺激是人在运动时肌肉的活动情况。

29、观察力:

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五、名词解释:

记忆

1、记忆:

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2002年简答题一部分)

2、形象记忆:

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所以又称为“表象记忆”。

3、词语记忆:

是以词语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

4、情绪记忆:

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动作记忆:

是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6、记忆表象:

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

(1998年填空题)

7、工作记忆:

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之加以存储,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

(2004年选择题)

8、情景记忆:

是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

9、语义记忆:

是关于世界各知识的记忆。

10、程序记忆:

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它与意识相分离。

11、外显记忆:

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臆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2、内陷记忆:

是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3、机械识记:

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面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4、意义识记:

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及把握材料的内容进行的识记。

15、保持:

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

16、遗忘:

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1999年、2002年名词解释)

17、回忆:

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18、再认:

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的时候能识别出来。

19、联想:

是指由一事物的映象、观念想到另一事物的映象、观念的心理过程。

20、识记:

就是去记,即与所要记忆的事物接触,接受它的刺激作用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

21、复习:

多次的识记称之为复习。

(2000年名词解释)

22、衰退理论: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

23、干扰理论:

遗忘是由于多种痕迹之间相互引起抑制而产生的,抑制被解除,记忆还可恢复。

六、名词解释:

思维与想象

1、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简介的反映。

(1998年填空题)

2、动作思维:

又叫直觉行动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3、形象思维:

又叫直观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4、抽象思维:

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主要是借助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又叫语词逻辑思维。

5、聚合式思维:

也叫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005年名词解释)

6、发散式思维:

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者假说的思维。

(2004年填空题)

7、常规思维:

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着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8、创造思维:

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9、分析:

就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或将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过程。

10、综合:

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的过程。

11、比较:

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

12、分类:

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他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13、抽象:

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

(1998年选择题)

14、具体化:

同抽象和概括相反,将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知识运用到具体对象上去。

15、概念:

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

(1999年名词解释、2000年和2004年选择题)

16、变式:

是事物的变换样式。

(2001年名词解释)

17、想象: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999年选择题)

18、有意想象:

又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19、无意想象:

又称不随意想象,无预定目的、不自觉进行的想象。

(2002年选择题)

20、再造想象:

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998年填空题)

21、创造想象:

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001年选择题)

22、幻想:

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999年选择题)

23、概括:

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24、思维的广阔性:

是指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

25、思维的批判性:

能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

(2001年和2004年简答题、2003年名词解释)

26、思维的深刻性:

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

(2001年、2004年简答题)

27、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1998年选择题、2001年和2004年简答题)

28、思维的敏捷性:

能够在很快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意见。

(2001年、2004年简答题)

七、名词解释:

情绪与情感

1、情绪: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2、情感:

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3、需要:

个体与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4、心境:

一种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

(1999年选择题、2005年名词解释)

5、激情:

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2000年名词解释)

6、应激:

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景所引起情绪状态。

(2001年填空题、2002年名词解释)

7、道德感:

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1998年填空题、1998年选择题,需掌握道德感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友谊感、同情心、怜悯心、责任心、眷恋心等)

8、美感:

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

9、理智感:

对认识活动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

(1999年、2000年、2001年选择题,需掌握理智感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好奇心、成功感、怀疑感等)

10、表情动作:

简称表情,是情绪在有机体上的外显表现,或者指有机体通过自身的外显行为来表达感情。

11、叶克斯-道得生定律:

它说明了作业效益与激奋水平之间得关系:

前者先随后者得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得提高而降低。

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又以作业得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越简单,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越复杂,这种适中得激奋水平应偏低。

(2003年填空题、2005年选择题)

12、激奋水平:

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与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谓之激奋水平。

13、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个体以体验得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

14、情绪情感的调节功能:

情绪或情感对行为活动具有支配的作用,并指引和维持活动的方向。

八、名词解释:

意志

1、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

2.动机:

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人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

3.双趋冲突:

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

4.双避冲突:

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5.趋避冲突:

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6.意志的自觉性:

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

7.意志的果断性:

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8.意志的自制性:

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

9.意志的坚韧性:

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10.归因: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功或失败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探究的愿望。

这种对导致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称之为归因。

11、自我效能感:

阿尔伯特●班杜拉把个体对自己是否能胜任某种任务的判断和知觉,称为自我效能感。

通俗地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个体根据以往成败的经验,相信自己对于处理某一方面的任务,具有较高的能力或水平。

(2005年填空题)

九、名词解释:

注意

1、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005年名词解释)

2、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4、定向反射:

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5、注意的范围: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同样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

(2002年选择题)7±2

6、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7、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目而言。

8、注意转移:

人们把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

9、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

10、爱好:

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11、好奇心:

是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

12、过滤器理论:

过滤器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着过滤器,它以某种方式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选择。

一些信息能通过过滤器被识别和进一步的加工,其余的信息则被阻断在人的认知系统之外。

十、名词解释:

言语和技能

1.语言:

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2.言语:

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

(1998年、2003年名词解释)

3.内部言语:

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4.技能: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2004年名词解释)

5.习惯:

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

(2005年选择题)

6.动作技能:

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

7.练习曲线:

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

8.高原现象:

是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9.技能的迁移:

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

10.技能的干扰:

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相似的新技能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阻碍新技能的学习和形成,称作技能的干扰,也称作技能的负迁移。

11.智力技能:

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系统。

(1999年、2001年、2003年名词解释)

十一、名词解释:

能力

1.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000年名词解释)

2.才能:

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2000年选择题)

3.天才: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称为天才。

4.一般能力:

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2001名词解释)

5.特殊能力:

是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6.模仿能力:

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活动,再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7.创造能力:

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8.液态能力:

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2000年简答题、2002年选择题)

9.晶体能力:

是指与知识以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2000年简答题题)

10.认知能力:

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2001年填空题)

11、操作能力:

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12.信度:

是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程度,也称为可靠度。

13.效度:

是指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4.测验的标准化:

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就叫测验的标准化。

15.常模:

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1999年名词解释、2001年选择题)

十二、名词解释:

气质与性格

1.气质:

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2.性格:

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998年名词解释、2002年选择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