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869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docx

美苏争锋知识精讲及习题训练含答案

第1节美苏争锋

1、两极格局形成原因:

1、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期,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对比。

①欧洲中心地位发生动摇;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军事头号强国;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大。

3、美苏同盟关系破裂(意识形态、国家利益)

4、美苏实力均衡: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和军事头号强国;

苏联:

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2、两极格局的含义:

1、“冷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手段,以“遏制”共产主义。

2、“两级”: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个旗鼓相当、界线分明的力量中心,双方全面对抗,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3、两极格局特点:

(1)美国、苏联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两个阵线都服从于美苏战略利益大局。

(2)美国、苏联及其盟国阵线分明,以美苏为中心全面对抗。

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

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经济上的割据),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

(3)相互对峙过程中不诉诸战争,即“冷战”是其对峙的主要方式。

(4)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

三、序幕:

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的序幕。

四、表现:

1、美国的“冷战”措施:

①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实质:

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这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政治上)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实质:

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以便共同遏制苏联。

)(经济上)      

③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美、英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组织(军事政治集团)。

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

)(军事上)

2、苏联应对“冷战”的措施:

①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政治上)

②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经济上)

③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苏联领导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军事政治集团))(军事上)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5、冷战下的国际关系:

1、国家分裂:

(1)德国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分别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西德和东德。

(2)朝鲜分裂:

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

1948年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分裂状态。

2、局部热战:

(1)朝鲜战争;

(2)二战后法国美国先后发动侵略越南战争;

(3)苏联入侵阿富汗;

3、核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苏联为改变美苏核力量对比不利地位,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

美国发现后武装封锁古巴。

经过紧张对峙和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

它说明,当时战略优势在美国一边。

6、两极格局的动摇解体:

1、20世纪50年代中到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2、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多极化趋势演进(西欧、日本、第三世界);

3、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彻底瓦解。

7、两极格局的影响:

积极:

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对方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消极:

①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两强相争使世界处于具有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长期不得安宁

②导致国际关系不断恶化。

美苏冷战促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造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形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1节美苏争锋练习题

1.海外媒体提出,“一带一路规划就是确定让中国过剩产能‘走出去’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而中国学者对此基本持反对观点,其原因有可能是马歇尔计划实际上

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B.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C.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

D.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抗

2.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曾发表评论说:

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

下列说法能够佐证该观点的是

①古罗马的自然法精神吸收了斯多亚学派的主张

②欧洲的浪漫主义继承了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

③《德意志帝国宪法》学习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④冷战时期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美、英、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英国试图维护英帝国的传统利益,并打算利用美苏矛盾从中渔利,对苏持强硬态度;美国因为需要苏联出兵打败日本,还想适当照顾苏联的利益与情绪。

美、英两国的一致意图是

A.紧密团结打败日本法西斯

B.均衡划分欧亚非势力范围

C.将苏联逐出国际体系之外

D.以利已方式实施国际协议

4.1947年3月,上海出版的《世界知识》杂志发表文章说,它“的确是使美国的外交政第开始了攻势的行动。

这影响是全世界意义的”,它“的确是一颗炸弹,在这颗炸弹的威力圈里,遭到波及的是全世界

的人民,连美国人民也不能逃避。

”该文章评价的“它”是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约组织D.柏林危机

5.出现下表的原因

A.九十年代是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

B.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

C.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

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6.1948年苏联提出莫洛托夫计划,与东欧各国缔结一系列双边经济协定;1949年在此基础上组建经济互助委员会,随后阿尔巴尼亚、蒙古、越南、古巴也陆续加入。

上述历史事件

A.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B.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向

C.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

7.1950年美国开始实施“第四点计划”:

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

到1953年底,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已达40亿美元。

该计划

A.推动了马歇尔计划提出

B.强化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C.冲击了美苏的两极格局

D.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崛起

8.《联合国宪章》规定安理会在形成重大决议方面,中、法、苏、英、美五国具有否决权;对于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安理会可决定采用武力之外的各种方法对其实行制裁或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

材料反映安理会

A.有效避免了战争的威胁

B.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C.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D.突出了大国的责任和作用

9.有学者指出,“冷战是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就实现这个世界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最好的道路问题而展开的竞争,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

由此可知

A.意识形态分歧是美苏冷战的重要原因

B.冷战的实质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竞争

C.冷战下的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

D.冷战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10.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

这意味着

A.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

C.美国侵略方式由军事变为经济

D.马歇尔计划在中东地区重演

1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互会B.推行杜鲁门主义C.发表“铁幕演说”D.实施马歇尔计划

12.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

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

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崛起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D.欧洲走向联合

13.1948年,苏联针对美、英等国分裂德国的措施,切断西柏林与其他美英法占领区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向西柏林大规模空运物资。

这一局面持续近一年之久。

这次柏林危机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A.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B.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C.两德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D.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14.1950年蔚拉·迪恩在《欧洲与美国》一书中指出,马歇尔计划“与他们(美国人)作为20世纪最大的债权人、最大的生产商和最大的消费者所担负起的新的责任是一致的。

”“新的责任”实质上是指

A.稳定欧洲以遏制苏联的扩张

B.帮组欧洲恢复发展经济

C.操纵联合国推行称霸世界战略

D.对新中国实行敌视和封锁政策

15.杜鲁门说:

“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

我认为我们的帮助首先应该是经济和财政援助,这是达到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所必须的。

”材料中社鲁门的本质意图是

A.促使西欧经济复兴

B.攫取战后世界霸权

C.抵抗苏联对外扩张

D.稳定欧洲政治秩序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提出“中心一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

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一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材料中关于¨中心一边缘”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7.国际关系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却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后,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

材料三2009年,美国副总统乔·拜登为美国外交“新规”定调。

“新规”否定了前总统布什所谓“不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的外交政策。

拜登说:

“我们将交往,我们将倾听,我们将磋商。

美国需要世界,正如我相信世界需要美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乔治•凯南发出上述论调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是指什么?

有哪些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概括美国的外交“新规”反映了什么?

试卷答案

1.A

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促进了欧洲国家的发展,同时也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计划,造成欧洲的分裂与对峙,故A正确;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B错;马歇尔计划意在控制西欧,“把欧洲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表述错误,排除C;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故D与材料无关,排除。

【名师点睛】

解题关键知道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结果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

2.B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塞罗的自然法精神不是一种具体的法令律内容,而是一种法律的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它高于所有的具体法律和权力,这与斯多亚学派的主张有一致之处;故①正确。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矛盾,故②错误。

《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于1871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875年,故③错误。

美苏冷战一方面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并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不利于整体世界的发展;另一方面,冷战又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教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①④,正确,②③错误,排除ACD,所以选B。

3.D

根据材料可知,无论是英国主张对苏联强硬还是美国顾及苏联的利益和情绪,两者的出发点是以利已方式实施国际协议,维护自身利益,故D项正确。

A项“紧密团结”的说法错误,美国具有利用的苏联出兵打败日本的想法,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均衡划分欧亚非势力范围,而是强调英美以利已方式实施国际协议,排除B。

C项说法错误,二战后,苏联和美国等国共同筹建联合国,排除。

4.A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即杜鲁门主义。

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故答案为A项。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排除B项;北约组织在1949年成立,排除C项;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于194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5.C

【解析】材料表格反映了1949年到1996年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峰在二战后,故A错误;两极格局导致地区分裂加剧,与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大幅增加没有直接联系,故B错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发生改变,故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大幅增加,故C正确;经济全球化趋势与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增加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数据变化,1949年到1996年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大幅增加。

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联合国大国操纵的局面发生改变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6.D

材料反映的是美苏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冷战,从而加剧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领域的冷战而非经济全球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莫洛托夫计划针对的是马歇尔计划,并不是经济区域集团,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华约的成立才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相关知识点。

根据题干信息“第四点计划”的时间“1950—1953年”信息,而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提出的,A项表述有误,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支出,透过现象看本质,其目的在于强化其霸主地位,B项正确;美国的经济援助,有助于美国地位的巩固,C项表述有误,排除;美国经济援助的背后是对这些不发达国家的控制,D项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美国的的相关措施

8.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联合国的职能,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安理会规定五大国具有否决权和对威胁、破坏和平及侵略行为有制裁权等,这突出表现了大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D项,A项中“有效避免了“表述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到美国的霸权政策,排除B项;C项中的“多极化也没有涉及到,排除。

9.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冷战时两个远房表兄弟之间”,即指的是美苏之间,强调的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与题干不是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朋友与敌人之间的竞争不符,排除;C项“各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之中”,表述绝对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故选A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概况及认识

10.D

【解析】根据“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联系所学,1947年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意在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来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艾森豪威尔主义与马歌尔计划有异曲同工的作用,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美苏争霸重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A;材料只是反映了美国的政策,无法体现美国在美苏争霸中是否处于优势,排除B;1961年美国曾发动越南战争,因此,美国侵略方式由车事变为经济”表述错误,排除C

点睛:

紧扣关键信息“1957年美国国会授权艾森豪威尔总统动用2亿美元,给中东地区国家以经济和军事援助,美国可在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的内容和目的分析解答。

11.D

抓住材料中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可知是经济政策,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故D项正确。

A是苏联实施的;B项是政治政策;C是英国丘吉尔提出的。

点睛:

材料“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是解题的关键。

12.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认识能力。

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两极格局为特点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在这种格局下,尽管美苏长期冷战,双方有时甚至剑拔弩张,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分析选项,A、B都是原因,但不是主要的;C符合题意;欧洲走向联合只是因素之一,D亦不合题意。

所以应选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原因

13.D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冷战指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

材料反映了苏联与美英之间的对抗,以“切断交通”、“空运物资”的形式进行,这体现了双方既对抗又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特征,故选D。

考点: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苏交锋·冷战

14.A

从材料“1950年”“马歇尔计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实质上为了稳定欧洲,遏制苏联,故A项正确,B项包含在A项之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歇尔计划是美苏对峙经济方面的措施,故CD项排除。

点睛:

关键信息是材料“1950年”“马歇尔计划”。

15.B

由材料“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在他们身上的奴役”并结合杜鲁门主义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杜鲁门的本质意图旨在遏制苏联,谋求战后世界霸权,B符合题意;A与美国战后诉求不符;C是目的,但与题干“本质意图的要求不符”,其抵抗苏联的目的在于确保自身的霸主地位,C不正确;D不是美国本质意图的体现。

16.评分标准(观点,表态,阐述,小结

【示例1】

观点:

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阐述:

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定,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

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

观点:

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阐述:

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二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者,同等给分)

本题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信息从“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提取观点或者从“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分析观点。

第二问论证结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过程从“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等归纳论证。

点睛:

全国卷比较注重中西思想的交流,考查该知识点主要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命题,尤其是新思想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共和和新文化运动则是命题的重点。

17..

(1)原因:

二战结束,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苏势力膨胀,积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存在根本对立。

(2)含义:

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

表现:

西欧、日本重新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影响力日益强大。

(3)反映:

美国霸权主义政策受到挑战;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1)结合二战后国际力量的变化及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图回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西欧各国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可见为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多种力量中心重新崛起;第二小问结合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回答。

(3)外交新规“美国需要世界”正表明了美国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局势变化的影响。

点睛:

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所涉及的题材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多,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强,是目前高考中测试能力考查较好的一种题型。

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中信息进行解读并获取信息的能力。

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

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