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4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word版)《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公开课).doc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

里水小学

执教教师

林友纯

课程内容

人教版第45、46页内容

课程学时

1课时

所属学科

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读写方法及计算方法上,分数与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相对于整数而言,分数概念较为抽象而且有多种理解方式。

分数并非是可以通过计数活动得到的一个数,而是一个代表了两个量关系的相对量,并且可以从部分—整体、测量、比、算子和商等多个角度加以理解。

从整数到分数,学生的数学学习将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概念,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

学生学习分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整套教材将分数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让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和五年级下学期分别学习。

三年级上册主要是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借助操作、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感受和直观认识分数的含义,并通过简单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五年级下册则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在“部分—整体”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测量、比和商等角度认识分数的含义;探索分数的性质及四则运算的方法。

“分数的意义”是整个教学内容的主干,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历史的角度、从现实生活中等分量的需要出发,生动形象地呈现了分数的现实来源,从揭示产生分数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概念。

这一部分内容还引入了两个新的概念,即单位“1”与分数单位。

本课内容是学习了三四位数的加减法的估算和一位数乘除法的估算后学习的,是属于估算学习教学中综合运用结构的教学。

本课内容是属于数的概念的教学,教育价值是让学生经历聚类分析的过程,即通过大量的材料感知—寻找不同中的相同—归纳提炼和抽象命名,从而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也为数的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教学模式参考。

2、学生分析

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借助操作、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

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从“部分—整体”的角度感受和直观认识分数的含义。

这一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结合实例理解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

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对于顺利开展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本班的学生具有自学的经验,他们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能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习惯于与人交流,习惯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积累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

课前思考是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及时抽象分数的意义?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单位“1”,分数单位?

如何让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构数学的概念?

基于以上思考,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先借助3分钟的常规积累回顾已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接着出示书P46五幅图,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一放)→汇报交流(一收)→变单位“1”,让学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二放)→单位“1”可以是不同的数,但每次取的都占单位“1”的4个等份中的1份,都可以用来表示(二收)→改变分的份数,探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三放)→每份占“1”的分数变了(三收),从而构成了数学教学过程结构的“三放三收”教学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抽象、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难点:

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激发需求

1、微视频播放分数的产生;

2、书P45第二幅图,说说分数的含义;

3、回忆三年级对分数有哪些认识?

师: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分数(板书课题)

1、看视频

2、说一说对分数的一些初步的认识。

利用微视频播放分数的产生,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回忆三年级对分数的初步认识,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

一放一收:

探究分数的意义?

出示书P46五幅图

一放:

师:

结合例子说说的含义,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一收:

师:

谁来汇报你的想法?

师:

不管是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单位“1”)。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都是把一个或一些物体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3、尝试概括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特点之一是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

引导学生将课本提供的和自己所举的例子加以概括,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重视及时抽象,让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构数学的概念。

二放二收:

改变单位“1”的数量,探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Ppt演示8个面包,12个面包,16个面包,20个面包,并和学生一起圈出其中的。

二放:

师:

仔细观察,说说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二收:

师:

单位“1”的数量变了,每份表示的数量变了;

但是分的份数不变,每份占单位“1”的分数不变。

1、圈出8个面包,12个面包,16个面包,20个面包的。

2、思考:

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3、交流汇报:

预设

通过这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单位“1”的数量可以是不同的数,但只要每次取的都占单位“1”的4个等份中的1份,都可以用来表示。

在变中感受不变,加深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三放三收:

改变分的份数,探究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师:

刚刚我们看到,这个神奇的单位“1”一直在变,现在我们让它不变。

Ppt出示活动要求:

请你取出学具盒里12块正方体,先在操作纸上摆一摆、画一画、想一想,并完成学习单。

三放:

师:

并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了?

三收:

师:

单位“1”不变,分的份数变了,每份占单位“1”的分数也变了。

1、动手操作,完成学习单;

2、思考:

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3、交流汇报:

预设

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从而积累活动经验:

单位“1”不变,平均分的份数变了,每份占单位“1”的分数也变了。

分数的应用

1、师:

完成课本P46做一做。

2、知识拓展:

分数单位

3、师:

你能举例说说什么是分数单位吗?

4、师:

单位“1”相同,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

小结:

分数单位是由分的份数,也就是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

1、独立完成练习

全班汇报

2、阅读文本

3、举例说明分数单位。

4、汇报(预设):

因为分的份数不同,所以分数单位不同。

通过分数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的认识。

巩固练习

1、教材P47第3-5题,P48第7题。

2、拓展题:

1、独立完成练习

2、全班交流汇报

3、错题反馈

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通过错题反馈,了解学生对分数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师:

你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都学会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

有什么收获呢?

生汇报今天的收获。

让学生把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与梳理,畅谈知识方面、方法方面的收获,然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补充。

通过学生的反思,培养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并在课堂上让生生活动、师生活动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分数: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分数单位

教学反思

学习单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