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5694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docx

管理学基础教学案13章

教案

课程名称:

管理学基础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学时:

64(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16学时)

学分:

4学分

授课教师:

吴扬

授课班级:

09级会计电算化2班

授课学期:

2009至2010学年第1学期

教材名称:

管理学基础(第三版)

参考资料:

 

【授课题目】

第一章管理系统

【教学目标】

●掌握管理的涵义,熟悉管理的属性

●了解管理系统的构成

●掌握管理者的素质要求,熟悉管理者的基本职能

●熟悉管理对象的构成及管理环境的分类

●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掌握管理机制的涵义、特征与构成

技能培养

●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管理行为

【教学重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基本概念的介绍

【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理解管理的属性和影响管理的环境因素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讨论

【教学引入】

学生自己是如何理解“管理”的?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一节管理与管理系统

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

(一)管理的必然性

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

2、管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得到了强化和发展

3、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的一切领域

4、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极为重要的社会机能

(二)管理的概念

1、管理定义的多样化: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世界各国都没有一种公认和统一的说法。

2、管理的定义

(1)、集体活动

(2)、协调

(3)、共同目标

(4)、有效性

(5)、利用资源

(三)管理的属性与特征

1、管理两重性:

马克思认为,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同时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1)管理是一门科学,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A、不精确的科学

精确科学---把在给定条件下能够得到确定结果的学科称之为精确科学,比如数学,只要给出足够的条件或函数关系,按一定的法则进行演算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管理则不同,几乎不存在什么纯粹的定律,即缺乏严密性。

(Q)为什么?

主要就是因为影响管理的因素太多了,而且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使得人们只能借助于假定或人为的分析,进行定性或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尽管如此,科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性认识。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正因为它是不精确的,所以在实际运用时灵活多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

管理普遍存在,而且涉及到人、财、物、信息、技术、环境等因素,复杂多样,管理是一种手段,工具,为了使得管理有效,必须借助众多的学科,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计算机科学。

要求管理者具有广博的知识。

C、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正是因为管理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运用时具有较大的技巧性、创造性和灵活性,因此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任何一个学校都培养不出“成品”管理者。

你们具备了管理知识,但无管理经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

D、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许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产生了各种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有的还在发挥做用,有的已经过时,但是总的来说,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只有几十年的时间,还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还处于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中。

(2)、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在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就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想结合。

学以致用。

二、管理系统及其构成

(一)管理系统

1、概念:

(1)管理系统由若干要素构成,可看作是子系统

(2)管理系统是一个层次结构

(3)管理系统是整体的,发挥着整体功能,其存在价值在于其管理功效的大小

2、管理系统的构成

(1)管理目标

(2)管理主体

(3)管理对象

(4)管理机制与方法

(5)、管理环境

三、管理职能

(一)管理职能的含义与内容

(二)四大管理职能

1、计划:

对未来行动的安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一般步骤:

估量机会、建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战略方案、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2、组织:

(1)、含义

(2)、部门划分、权利分配、工作协调

3、领导:

管理者利用职权和威信施展影响,指导和激励各类人员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过程。

Eg:

领导者拿破伦,从小有形成成功者的性格;做家政服务的阿姨。

4、控制

(三)正确处理四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管理主体---管理者

一、管理工作与管理者

(一)管理工作

1、广义的管理工作

2、狭义的管理工作

3、管理工作与领导工作的区别

(二)管理者的概念

1、传统观点:

强调组织中的正式职位和职权,强调必须拥有下属。

2、现代观点:

强调管理者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

3、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指履行管理职能,对实现组织目标负有贡献责任的人。

二、管理者的类型

(一)按管理层次的划分

1、高层管理者

2、中层管理者

3、基层管理者

(二)按管理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

1、综合管理者

2、职能管理者

(三)按职权关系的性质划分

1、直线管理人员

2、参谋人员

三、管理者的素质:

指管理者的与管理相关的内在基本属性与质量。

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品德、知识、能力与身心条件。

(一)管理者的基本素质

1、政治素质:

政治作风和思想品德

2、知识素质:

懂得领导者应具备的知识(领导理论)

3、能力素质

4、身体素质

基本素质

含义

内容

政治与文化素质

指管理者的政治思想修养水平

和文化基础

政治坚定性、敏感性;事业心、责任感;思想境界与品德情操

基本业务素质

指管理者在所从事工作领域内

的知识与能力

一般业务素质和专门业务素质

身心素质

指管理者本人的身体状况与

心理条件

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开朗、

乐观的性格;广泛而健康的兴趣等

(二)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

2、人际技能

3、概念技能

4、不同层次管理者对管理技能需要的差异性

基本技能

含义

内容

技术技能

指管理者掌握与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的能力

专业知识、经验;技术、技巧;程序、方法、操作与工具运用熟练程度

人际技能

指管理者处理人事关系的技能

观察人,理解人,掌握人的心理规律的能力;人际交往,融洽相处,与人沟通的能力;了解并满足下属需要,进行有效激励的能力;善于团结他人,增强向心力、凝聚力的能力

概念技能(构想技能)

指管理者观察、理解和处理各种全局性的复杂关系的抽象能力

对复杂环境和管理问题的观察、分析能力;对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处理与决断的能力;对突发性紧急处境的应变能力等。

其核心是一种观察力和思维力

(三)现代管理者素质的核心---创新

1、创新意识

2、创新精神

3、创新思维

4、创新能力

第三节管理客体---管理对象与管理环境

一、管理对象

(一)管理对象的概念

1、管理对象的内涵:

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通过管理行为作用其上的客体。

2、管理对象的外延:

管理的对象应包括各类社会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与职能活动。

(二)、组织的形态

1、社会组织

(1)、含义

(2)、分类

(3)、社会组织内部的单位或部门

2、资源或要素

(1)人员

(2)资金

(3)物质设备

(4)时间

(5)信息

3、职能活动:

管理者最经常、最大量的管理对象是社会组织实现基本职能的各种活动。

 管理者正是在对各种活动进行筹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中,发挥着管理的功能。

◆请指出学校的管理者主要应管理哪些职能活动?

二、管理环境

(一)管理与环境

1、管理环境的含义是指存在于社会组织内部与外部的影响管理实施和管理功效的各种力量、条件和因素的总和。

2、分类

•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环境;社会与心理环境。

•一般环境与任务环境。

•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3、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1)对应关系

(2)交换关系

(3)影响关系

环境决定着组织的管理;管理反作用于环境

(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

1、经济环境的影响

2、技术环境的影响

3、政治环境(台湾社会)

4、文化教育环境

5、自然地理环境

(三)环境的特征

1、复杂性:

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2、交叉性:

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

3、变动性:

各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

(四)环境管理

1、了解与认识环境

2、分析与评估系统

3、能动地适应环境:

对一般环境,无法改变的,只能采取主动适应的办法。

对任务环境,管理者会积极干预,创造条件。

对动态环境,加强监测,灵活应变。

对稳定环境,按正常的程序与规范预测与计划。

第四节管理的作用方式---管理机制与管理方法

一、管理机制

(一)管理机制的涵义与特征

1、含义:

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2、特征:

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

3、重要性:

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推行科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要求。

(二)管理机制的构成

1、管理机制以客观规律为依据

2、以管理结构为基础和载体

管理结构主要包括:

组织功能与目标;组织的基本构成方式;组织结构;环境结构

3、管理机制本质上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

(三)运行机制

1、含义:

运行机制主要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和运行原理。

2、普遍性:

任何组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部门,都有其特定的运行机制。

(四)动力机制

1、含义:

动力机制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管理机制,是为管理系统运行提供动力的机制。

所谓动力机制,是指管理系统动力的产生与运作的机理。

2、构成部分:

利益驱动;政令推动;社会心理推动

动力机制的构成

内容

作用原理

利益驱动

人们会在物质利益的吸引下,采取有助于组织

功能实现的行动,从而有效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

是由经济规律决定的

政令推动

管理者凭借行政权威,强制性地要求被管理者

采取有助于组织功能实现的行动,以此推动

整个系统的运行

社会规律决定的

社会心理推动

管理者利用各种管理手段或措施,对被管理者

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和激励,以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自觉自愿地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是由社会与心理规律

决定的

(五)约束机制

1、含义:

是指对管理系统行为进行限定与修正的功能与机理。

2、构成部分:

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社会心理约束

二、管理方法

(一)管理方法的含义与分类

1、管理方法的含义:

管理方法,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组织和协调管理要素的工作方式、途径或手段。

2、管理方法的分类

3、企业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实现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最优化、文明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二)经济方法

1、含义

2、特点:

利益驱动性、普遍性、持久性

3、形式

(三)行政方法

1、含义

2、特点:

强制性、直接性、垂直性、无偿性

3、形式

(四)法律方法

1、含义

2、特点:

高度强制性、规范性

3、形式

(五)社会学心理学方法

1、含义

2、特点:

自觉自愿性、持久性

3、形式

(六)管理方法的完善与有效应用

1、加强管理方法的科学依据

2、要弄清管理方法的性质的特点,正确的运用管理方法

3、研究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性质和特点,提高针对性

4、了解与掌握管理环境因素,采取适宜的管理方法

◆注意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章小结】

通过讲授、讨论本章内容,学生能掌握管理的含义,理解管理的属性,理解管理者的分类及素质要求,掌握影响管理的环境因素,了解管理方法的分类,能利用管理的基本概念,解释生活当中的一些管理行为。

而管理机制的构成及作用机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加强。

【思考与练习】

案例分析:

试从管理职能的角度分析杨总经理的一天。

材料来源:

《杨总经理的一天》,《管理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文士等主编。

 

【授课题目】

第二章管理思想

【教学目标】

●掌握古典理论的主要思想

●掌握人际关系论的主要思想

●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最新管理趋势

●了解组织文化的构成、功能与类型

●掌握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求与方法

【教学重点】

●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理论

【教学难点】

●现代管理原理与原则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

【教学引入】

电影《摩登时代》的评析(背景)

【教学内容与设计】

第一节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形成

管理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性活动,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管理。

纵观管理思想发展的全部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A、第一阶段---古代的管理思想,人类社会产生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1、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有了集体劳动的分工和协作,但是人们仅仅是为了谋求生存而进行各种活动,从没有对管理活动本身加以认识,提出某些见解,仅有的管理知识都是代代遗传或从实践中得到的,人们凭借经验去管理。

2、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人们开始观察管理的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认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提出了见解。

但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没有进一步系统地、全面地研究。

我们现在能够从历史文献中看到一些零碎的研究,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军事学当中。

说明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管理理论的体系。

B、第二阶段---近代管理思想,始于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过管理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对管理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具体,终于逐渐地形成的管理理论,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真正蓬勃地发展起来,因此产生了一些著名人物以及他们的管理理论和思想。

这一阶段的管理思想主要以泰罗(FrederickW.Taylor)的科学管理、法约尔(HenriFayol)的职能管理、梅奥(EltonMayo)的人群关系理论及巴纳德(ChesterI.Barnard)的组织理论,还有韦伯等的思想为代表。

更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理论的形成与管理的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联的,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才得到的。

C、第三阶段---现代管理思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管理思想百家争鸣,出现了众多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学派,每一学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

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其中有很多经典的管理思想。

◆孔子主张重义轻利,对财富要分配适当;“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富国首先必须富民;田忌赛马,运筹思想;一说到决策与运筹,领导艺术的时候,《孙子兵法》;唐朝1400年前,唐太宗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罗伯特-欧文---成功的英国企业家,最早注意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提出缩短劳动时间、禁止招收童工、设置工人教育设施和住宅,改善了工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产率提高了50~100%,开拓者,后来经过管理学者们的研究这一思想发展成为了行为科学。

亚当-斯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有不少管理方面的论述,其中最具影响的是他的分工理论和“经济人”观点。

查尔斯-巴贝奇---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数学家,到英、法等国工厂实地了解和研究,提出了用科学方法有效地使用设备和原料,主张采取利润分配制。

可以说他是科学管理思想和定量挂历思想的先驱。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之父-----泰罗(简介)

泰罗的科学管理在管理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他最先突破了传统的经验管理思想,管理从此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因此,后来的人们将泰罗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他一生的研究硕果累累,著作很多,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车间管理》、《计件工资制》等,其代表作是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为了提高效率,必须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

每一种类型的人都能找到适合于他的工作,人事管理的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与工作相匹配,作为管理者,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适合的工作。

(1)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的标准化原理。

(2)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根据工时的研究,制定出定额---进行差别计件制---针对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作的实际表现而不是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3)工人和雇主都必须意思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精神革命

(4)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科学工作法代替了经验工作法

(5)实行“职能工长制”

泰罗设计把一个工长变为八个职能工长,四个在计划部,四个在车间,每个职能工长负责某一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就可以了。

事实证明,一个工人同时接受几个工长的领导,容易混乱,所以没有得到推广。

但是这种思想为以后的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参考。

(6)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物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自己只对例外事项做决定和监督。

总之,泰罗和他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和重要的,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了经验管理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使得美国一些主要企业长期得以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的研究范围没有超出车间和工厂管理的范围。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法国人,采矿工程师。

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是他一生管理经验的管理思想的总结,他认为管理理论虽然是以大企业为研究对象,但除了可应用于工商企业外,还适用于政府、教会、军事组织和慈善团体,所以后人将他的管理理论称为一般管理理论或职能管理理论,把他称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或者“管理过程之父”。

(三)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1、韦泊简介:

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

2、主要内容:

1)、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指通过职务或者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者世袭地位来管理,这里的“理想”是指现代社会最有效和合理的组织形式。

2)、存在三种纯粹形态的权力:

理性-合法的权力---理性原则,高效率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是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

传统的权力---世袭得来的,管理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效率差。

超凡的权力---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则制度,而是已经神秘或是神圣的启示。

(四)巴纳德的自觉协作活动系统

1、巴纳德简介:

美国高级经理人,管理学家。

管理领域内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高级经理人员的职能》。

2、组织:

正式组织包含三个因素:

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

非正式组织:

同工作有关并从而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对正式组织有双重作用。

(五)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

1、行为科学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时期,前期叫做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说),开始于梅约的霍桑试验;1949年在芝加哥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行为科学”,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科学家会议上,正式定为行为科学。

2、梅约及其霍桑试验

1)、四个阶段

2)、结论:

1933年《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

主要归纳为几个方面:

A、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

B、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以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

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早期的行为科学。

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以前的管理理论中所忽视的或是处于次要地位的资源要素——人的要素。

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霍桑试验。

3、行为科学理研究内容:

1)、关于人的需要和动机的理论

2)、关于管理中的“人性”的理论

3)、关于领导方式的理论

4)、关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

二、现代管理理论

(一)系统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产生,代表人物巴纳德。

1、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人是主体,其他要素是被动的。

2、企业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企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决策理论

代表人物是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三)权变管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

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子系统内部和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它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数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1、把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具体化,并使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1、权变管理理论就是考虑到有关环境的变数同相应的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能有效地达到目标。

2、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行为科学理论

(五)数理理论

三、现代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人本管理”理论

1、研究目的

2、内容

(二)“组织再造”理论

1、含义

2、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三)、“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二节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系统管理原理

(一)系统与系统原理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管理原理的含义

(二)体现系统管理要求的原则

1、目标明确原则

2、整体发展原则

3、层次清晰原则

4、相互关系原则

5、环境适应原则

二、能级管理原理

(一)能级与能级管理原理

1、能级的含义

2、能级管理原理

3、管理能级的类型

(二)体现能级原理的原则

1、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组织结构的稳定性

2、不同能级应授予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3、各类能级应当动态地对应

三、人本管理原理

(一)人本管理原理及其要求

1、人本管理原则

2、人本管理原理的要求

(二)体现人本原理的原则

1、人力资源开发原则

2、人际关系原则

3、民主管理原则

4、组织文化建设原则

四、动力原理

(一)动力原理及动力构成

1、动力原理

2、动力构成

(二)管理动力的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

2、精神动力

3、信息动力

4、工作动力

第三节组织文化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与功能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与结构

1、组织文化的含义

2、组织文化的构成

(1)、物质文化层

(2)、制度文化层

(3)、精神文化层

(4)、三层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约束功能

5、辐射功能

(三)组织文化的建设

1、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的建设

(2)、制度文化的建设

(3)、精神文化的建设

2、组织精神及其影响因素

(1)、组织精神的含义

(2)、影响组织精神的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组织个性;领导者素质。

3、组织精神建设的基本要求

(1)、要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要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要确立组织精神所追求的战略目标

(4)、要以人的素质开发为主线

(5)、要突出个性原则

(6)、要有循序渐进的过程

(7)、要以制度建设作为塑造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