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868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docx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2

经济地理学复习材料

说明:

以下内容五号字体内容为了解,五号加粗字体内容为重点(个人观点)。

经济地理学重在理解,希望大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下该背的哦!

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一章:

绪论

一: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发展

1.史志描述阶段——17世纪前

特点:

A仅对经济地理现象观察B仅对于各种经济地理历史C各种经济地理知识的积累

2.商业地理学研究阶段——17~18世纪中叶

3.经济地理学研究阶段

了解:

1761年罗蒙诺索夫最早提出经济地理学;1882年葛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的发表真正形成了经济地理学

二:

20世纪后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的变化

1.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2.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3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变化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地域性;系统性;综合性。

相关内容ⅰ、地域性:

核心问题:

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或经济现象,都必然与一定的地表空间相结合,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叫地域性。

ⅱ、经济地理学具有系统性,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交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可调节可控的系统。

ⅲ系统构成的四要素:

组分(元素)、结构、状态、过程。

元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小部分或基本单元。

结构是元素之间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则的联系方式的总和。

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

ⅳ、把握决策的三个重要环节:

①分析背景②排列组合③评价决策

四.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角度一: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关系的学科。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①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规律②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形态:

A经济活动及经济活动体系与地理环境区位相结合B经济活动体系与一定区域地理环境相结合③既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状态(形式,静态,特征),也研究其形成,变化,发展过程(方式,动态,特征)的规律。

角度二: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学科。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的原理,即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应遵循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最基本的规律。

2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两类基本组织(决策)方式:

①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多表现为企业经济活动或个体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决策。

②一定区域经济活动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多表现为代表区域整体的政府进行的区域经济地理空间组织决策。

3既研究经济地理空间组织的状态(形式,特征),特别是合理性特征和标准,也研究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过程(方式、关系)及发展变化规律。

4既要分别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也要分别针对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间和不同特征的地理空间,还要分别讨论经济活动个体和区域整体经济体系的地理空间组织,更要讨论区域系统及系统间以及不同等级区域系统间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方式。

五、要把握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核心问题:

①要把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安排到什么样的地理空间(区域)中(状态)②怎样将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过程)③经济活动组织落实到地理空间中显现出的状态(特征)是什么④相宜和谐的状态(标准)是什么。

六.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

 

第二章经济活动

一.微观经济活动是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活动则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

二.经济活动的一般过程:

生产、流通、交换、消费。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

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废弃物排放。

循环经济:

资源-生产-流通-交换-消费-再生资源。

理解:

在考察经济活动区位选择时,一方面需要根据经济活动各环节对区位条件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经济活动作为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的完整系统对区位条件的需求,即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统筹安排。

三、经济活动特征(22-26页)

①经济活动利益最大化②经济活动的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间的统一协调③经济活动部门分工④地域分工⑤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⑥经济活动集聚与分散⑦经济活动的空间形态⑧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

相关点:

①利益指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与生态利益②经济活动部门分工特征:

是指不同经济活动类型之间及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着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部门分工表现在:

ⅰ不同经济部门之间分工与协作的关系ⅱ同类经济活动的不同部门之间存在的数量、质量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③经济活动地域分工:

是指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域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比较利益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特征。

④经济活动的规模经济特性:

是指经济活动主体为追求规模经济利益,经济活动具有规模扩大的趋势。

规模经济的两种情形:

ⅰ由于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导致平均成本降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即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现象ⅱ随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出现平均成本不降反升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规模不经济现象⑤经济活动的集聚特征是指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活动效率、保护环境和共用基础设施而出现的经济活动的集聚趋向特征。

当集聚地区经济活动因过度集聚而出现空间集聚边际负效应时,就会产生空间扩散

理解:

①在进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及区域经济活动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集聚经济规律,尽量靠近与之有原料、产品、经济、技术、劳动力等方面经济联系的经济活动或增强与之的经济联系,以取得尽可能多的集聚经济效益;同时,也要研究集聚的强度与规模,避免集聚的不经济现象的发生。

②各经济活动主体在最大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有向对经济活动最有利的区位或满足最主要条件需要的区位集聚或靠近的特点,表现为经济活动的布局往往受主导因素的影响,即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呈现出不同的区位指向性特征,如原料地指向、市场指向。

四.经济活动分类

⑴按部门分工特征分类:

①第一产业:

农业②第二产业:

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⑵按区位指向分类:

自然资源指向型经济活动、资金指向型经济活动、劳动指向型经济活动、技术指向型经济活动和市场指向型经济活动等⑶按空间形态分类:

点状分布经济活动、线状分布经济活动、面状分布经济活动⑷按经济活动功能特征分类:

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关联产业经济活动、基础产业经济活动、支柱产业经济活动、潜导产业经济活动。

(重点理解:

27-28页)

五.经济活动联系

⑴经济活动的联系是指经济活动之间在产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依赖性、参与性、互补性等关联关系⑵分类:

①按所需条件分类:

产品或劳务联系、生产技术联系、价格联系、劳动就业联系、投资联系、用地联系和公用物品间的联系等主要方面②按经济活动间技术工艺的联系方向和特点分类:

单向联系、双向联系、多向联系、前向联系、后向联系、横向联系(32-33页)⑶经济活动空间联系的实现形式:

人流、物流、信息流(33-34页)。

⑷空间联系的发生条件:

可转移性、互补性、介入机会。

(34-35页)⑸理解:

人流一般具有方向性特点,其一般由位势高的经济活动区域向经济活动位势低的区域流动,其最直接的表现是劳动力工资,即劳动力有从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的地区向劳动力工资水平高的区域流动的趋势。

第三章、经济活动区位条件

一、区位条件:

区位所特有的属性。

是指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影响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所有因素的总和。

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但一个区位的区位条件是稳定的。

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生产技术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地域分工:

是指为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地的地区优势,满足国家或地区的需要,而使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实现合理的分工,以利于用最小的社会支出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①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②是影响经济活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素③为实行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④是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不同自然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气候因素(气压、气温、日照、湿度、降水、风)、地形地貌因素(主要因素:

海拔高度、地势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坡向)、矿产资源因素、地质因素(地质构造、地震、不良地质现象)、水文因素。

(各方面具体影响:

39-41页)。

理解:

工业经济活动中,工厂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布置厂房和运输线路;同时也要求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排水。

一般,大型项目的基本建设,最有利的坡度是在0.02度以下,当地面坡度为0.02-0.05度时,就不利于布置横越等高线的建筑物,在这种坡度条件下,需建设沿等高线的阶梯,再沿阶梯布置建筑物。

矿产资源质量指标包括矿石品位、矿石伴生有利或有害成分及矿石结构特征等。

三、技术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生产工具等设备、工艺流程、作业方法和技能。

包括硬件和软件方面。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常常是以使用技术状况作为标志。

技术引起经济活动的增加和减少,以及技术条件的改变导致经济活动区位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知识、智力和科学技术因素愈益成为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②影响对自然优势的认识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③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④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趋势,影响到工业布局中对集聚因素作用的再估计⑤引起产业布局出现向若干地区转移的趋势

四、社会经济因素(45-48页):

①人口-劳动力资源:

ⅰ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速度(重点理解45页)ⅱ人口构成ⅲ人口分布和迁移(通过劳动力转移和消费转移)②经济活动布局的历史基础③市场、政策及行为条件

五、人口迁移:

①促进各国各地人民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推动民族和种族的融洽②开发新区的重要动力③大量移民涌入的地区和大量流失的地区人口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都不协调。

六、区位条件的基本特征(49-50页):

①区位条件的唯一对应性②区位条件的系统性③区位条件的动态性④区位条件的开放性和层次性。

基本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区位因素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

区位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即区位条件及其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某个方向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另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有规律的变化。

区位因素的作用距离衰减规律:

经济活动与其活动区位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其相互作用的强度随距离增加而降低的现象。

社会经济条件对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输费用、价格、税收和行政体系等的影响。

七、区位条件评价的原则:

(51-53页)

1.从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实际要求出发。

(不同的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各不相同)

2.在全面综合分析基础上深入主导因素。

(主导因素往往对区位条件其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对主导因素必须进行重点评价)

3.运用辩论的观点。

(即既要看到看到有利条件(优势条件),也必须看到其不利条件(限制因素)对区位条件做综合评价爱。

分析这些因素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是如何相互联系、制约,构成低于组合的)

4.定性、定量、定位和定时分析相结合。

(即要抓住区位条件及其因素的质量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

全面把握和评定区位条件的总体特征)

5.运用发展的观点。

(影响制约区位条件的各种因素本身是变化和发展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故要用发展的观点)

6.运用开放的观点。

7.在技术可能性前提下论证经济、生态合理性。

八、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经济活动对区位条件的不同需求,从经济活动区位条件的各组成要素入手,开展深入的调查、分析与评价,以把握这些组成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主要特征,为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提供决策依据。

具体内容表现在:

1.分析区位条件的组成及其特征(区位条件是一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区位条件的特征包括数量、质量、空间、时间等)

2.分析影响区位条件的主导和次要因素(重点分析主导因素,而次要因素则处在相对次要的位置,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3.分析区位条件的有利与不利方面。

(把握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才能保证区位条件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才能因地制宜地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组织)

4.分析区位条件的多宜性。

5.除了考虑开发利用的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充分估计自然界的反馈作用所带来的不利后果。

(这种预期后果的估计对开发利用区位条件的方案选择往往起着决定性的影响)6.分析区位条件的动态发展变化规律。

7.分析区位条件的区位特色。

(目的是安排和培育特色经济活动)

九、区位条件评价的过程(方法):

1.划定评价单元。

(其中,评价单元的基本要求是:

①单元内区位条件相对均一②单元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单元划分时应遵循的原则:

①主导因素差异的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边界完整性原则)2.评价因素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利用方式和评价目的来选取)3.单因素评价(对每个因素进行评分,分级评分)4.权重的确定与综合评价(常用的权重确定方法包括:

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成对因素比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

常用的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判法、极限条件法)5.评价结果的检验和校正.

第四章、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

一、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所追求的综合目标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状态下的综合效益。

因地制宜:

是指决策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相适宜的办法。

地:

区位地理条件。

因地制宜达到的目标是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呈现相宜和谐且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集聚:

是将资源要素、经济活动集中配置到地理空间中的组织方式。

集聚实质:

61页。

对工业集聚的理解:

61页最后一段。

分散:

指资源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呈分散分布的状态及分散的趋向与过程。

统筹兼顾:

指顾及系统整体各个方面的统一安排,侧重于系统整体及全面。

综合平衡:

是指对统一体各方面的各种关系的统一协调。

劳动地域分工:

是社会分工在地区上的表现形式,即专业化部门在地区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模式,表现为相关专业部门在空间上一定程度的集聚。

地区专门化:

63页。

二、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决策的前提与背景的基本特征:

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

三、经济活动地理空间组织的基本原理包括因地制宜原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理,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理,统筹兼顾与综合平衡原理。

四、因地制宜的匹配过程体现在六个主要方面:

①经济活动与用地条件相结合(位置)②经济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关系)③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利用方式与强度)④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变化相适应(动态性)⑤经济活动与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性与动态性)⑥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区域系统)的相结合要受到更大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开放性/空间层次性)。

五、集聚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集聚使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的形成和发展,但同时也会产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六、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有利于最充分地利用各地不同的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做到地尽其力;有利于更好地积累生产经验,提高生产技能和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加速农业机械的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有利于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

适度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各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提高经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灾害防御能力,有利于满足各方面需求,有利于综合经济的协调发展。

七、五个统筹(65-66页):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第五章、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

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这个决策过程是逐步缩小范围进行选择,直至最后将经济活动落实到最后的用地上

选点:

将经济活动落实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位选择决策(宏观)

区位选择的层次

选址/用地选择:

将经济活动落实到具体用地地区的区位选择决策(微观)

二、表5.1不同范围/层次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特征比较P71

三、在宏观选点时,主要从国家或区域政策出发考虑交通运输和通信因素、劳动力供给和市场因素等。

图5.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区域级因子指标P72。

而在微观选址时,需要详细地分析生产生活运输条件、通信设施、与其他协作配套部门的联系、原料和零部件供应、城市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因素,充分把握住可利用的原有基础。

(图5.2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城市级因子指标P73图5.3经济活动用地选择因子指标体系。

)理解:

P72页最后一段

五、经济活动的区位的区位选择标准:

综合效益最大化,尤其经济效益最大化。

六、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济效益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地域性和完整性。

地域性特征:

由于地域差异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费用或利润。

完整性特征:

指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济效益应体现在产品生产到产品运达消费地(包括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的完整过程中。

七、经济活动最佳区位选择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

(所谓的技术经济论证方法是指……P76)

1.决策标准:

依据经济效益确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主要是生产布局),主要可通过分析经济活动的基建投资、生产成本(经营费用)和产品运费3个方面的地域差异来实现。

基建投资包括:

直接投资或主体投资、相关投资、占地补偿。

2.基本过程---(理解:

以工业用地选择为例P77.)

八、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经典模型

1.农业区位选择模型------杜能模型。

P83

1背景:

农民拥有土地,也可以任意支配。

2理论前提:

P83。

在上述假定的前提下影响农业区位的唯一因素是农业产品的运输费用,若不考虑运输质量,则唯一因素是运输距离。

利润大小成为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利润P=市场价格V—(生产成本E+运费T)

常数常数

P(利润)=a+bs(a.b常数,s距离)

相关点:

①当以市场为中心来布局农作物时,各种作物的种植范围与市场的距离,都不得超过由T=V—E所确定的极限。

②在多种农业生产品类之间,由于其各类所能偿付的区位地租的差异,以致其空间的分布呈现以市场为中心的同心圆。

这种农业各品种的空间组织,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精华。

图5.4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P86(两种作物分布圈的实际界线并不取决于其中任何一种作物的最大种植极限,而是取决于在同一地点种植不同作物的比较利益。

)杜能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向外依次形成6个同心圆结构,即杜能环。

2.生产费用最低决策模型-----韦伯模型P86

⑴决策标准:

工业活动区位应该选择在使其生产费用(成本)最低的地点

⑵区位因子:

一般因子(对所有工业都有影响的因子);特殊因子(对特定工业有影响的因子)。

一般因子中能导致工业向某个区位布局的因子是区域型因子,否则为非区域性因子。

⑶一个工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包括:

①获得区位的位置和设备固定资本②获得原料、动力和燃料③制造过程本身④物品的运输。

每个阶段都要投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支出劳动力,主要包括:

①地皮成本②建筑物、机器及其他固定资本的成本③获取原料、动力、燃料的成本④劳动力成本⑤产品运费⑥利率⑦固定资产折旧率。

(其中①②⑥⑦不是区位因子,③④⑤是区位因子,当出现集聚时土地因素才成为区位因子。

韦伯模型考虑的因子:

运费、劳动力、集聚因子)

⑷理论前提:

①只讨论工业区位的经济因素②已知原料燃料的地理分布③已知产品的消费地和规模④劳动力分布已知、劳动力不移动、劳动力成本固定、假设各地区劳动力可无限供应⑤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⑸确定合理的的区位:

首先是确定工厂的最小运费点,然后加入工资的因素,得到运费和工资之和最小的点,最后考虑集聚或分散因素,得到合理的区位

图5.7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区位图解P88(①如果工业区位偏移所节约的劳动力费用大于因此增加的运费时,即劳动力费用地点布局带来的劳动力费用节约额比由最小运费点移动后产生的运费增加额大时,运费指向转为劳动力指向②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L的劳动力费用节约额相等的那除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3.利润最大决策模型--------廖什理论模型P89-90

⑴决策标准:

工业活动区位选择的最终目标是寻求最大利润地点

⑵区位因子:

需求、生产费用、市场地域

最佳区位:

收入和费用的差值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理解89页最后一段)

⑶假设条件:

①均质平原,运输条件相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质量相等且广泛地分布于各地②平原地区农业人口分布均匀,有共同的爱好,最初阶段是自给自足的生活③平原地区普及的技术知识,所有人都可用于生产上④排除其他一切有关经济的各方面的作用

⑷理论模型:

正六边形

在实现相同需求的前提下,占地最少的是六边形,六边形能容纳尽可能多的企业,因此成为经济区最理想的形状。

六边形的大小取决于制成品的价格和运输费用与消费量关系而规定出的距离。

图5.9货物的需求圆锥体P90

当平原上只有一个加工企业时,企业加工产品供给市场呈圆形廖什称之为需求圆锥体

4.商服业区位选择模型(克里斯塔勒)

1区位选择的决策标准获取最大利润。

2影响区位选择的因子:

销售或服务范围(市场区)

中心地:

为周围居民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通常为城市、城镇。

中心商品:

中心地所能提供的商品,其他场所所没有的。

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为:

①②③P92

中心地的分布要满足2个条件:

一、是提供同一种服务的经营者要尽量少,以保证每个经营者能获得最大利润。

二、是区域的全部人口都能得到同种服务。

⑶三角形中心地分布和六边形市场区是克氏模型的基础。

可以证明,在理想状态下这是最有效率的市场空间结构。

4理论模型(P93-95理解)

1市场原则下的商业布点P93图93

市场原则:

市场最优原则,是从商品和服务供应范围最大的角度出发的商业布点原则。

K=3系统:

较高级别中心地之间的距离是下一级中心地之间距离的根号3倍,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2交通原则下的商业布点P94

K=4系统距离=2倍效率最高的交通网

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倍认为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体系。

3行政原则下的商业布点P94.

K=7系统距离根号7倍效率最差的运输系统

第六章多部门企业区位选择

一、多部门企业(公司)的特点P97

(1)一个发育完善的大企业通常有三层组织机构:

①决策机构(公司总部)②协调机构(公司地区分部或产品分部)③职能机构(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等职能部门)

(2)企业结构有4种基本类型:

①功能部结构。

(即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企业结构)②产品部结构。

(该类企业按生产的产品不同进行部门划分)③区域部结构(即按照区位,生产设施区位或者顾客区位进行部门划分,也就是说该类企业下属分部以区位为单位,而与功能产品无关)④顾客部结构(即根据其顾客类别进行分部划分)

(3)企业空间结构形成P98:

①决策机构在一个区位,协调机构和职能机构同属于一个区位。

②决策机构和协调机构同在一个区位,职能机构则是在不同的区位。

③决策机构、协调机构和职能机构全部分离在各自的地理区位——决策机构位于最主要的城市(一般在公司的诞生地),协调机构位于母国的主要城市或者国外的大城市,职能机构则因不同职能的区位要求而定。

二、多部门企业的典型——跨国公司

1、联合国对跨国公司的定义:

P99指的是两国或者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者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经常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者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要实现。

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舍友权或其他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实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2、上述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标准:

P99

①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