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湖南省汨罗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湖南省汨罗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湖南省汨罗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湖南省汨罗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汨罗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
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
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
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
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
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
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
”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
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
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
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
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
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
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
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其次是将故乡泛化。
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守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
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执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
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
”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
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1.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的内涵之—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当苏轼把故乡当作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当作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时,故乡已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C.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D.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长期过着贬滴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
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C.“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故乡的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
故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
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
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
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
“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
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
“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
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
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
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剩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
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能吃的饭,怎能倒掉?
”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
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
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
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菜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
这一天,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菜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
“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
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
“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
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
“不,不会的。
”
了容道:
“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
罪过!
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
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
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菜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
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
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
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
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
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一粥一饭。
”
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
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
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又是称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
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
“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人惜饭,饭惜人。
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4.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C.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5.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
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动荡而不悔的一生。
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
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
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
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
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
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
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
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
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
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
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
“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
”
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
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
“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
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
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
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
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人。
该学科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
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
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
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
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
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本问题:
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
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
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
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
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
“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
”学生赵津说。
(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
【相关链接】杨敬年说:
“我的年龄是100多岁,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
”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
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
“生命从百岁开始”。
(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
B.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憎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
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
C.“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
面对家国的动荡,他没有过任何抵抗,只是默默工作。
D.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
“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
8.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
9.文中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你对“以义制命”的理解与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
“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
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
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
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
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
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填写下列名句。
①《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②《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③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
(李煜《虞美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受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真是事出意外!
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
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确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
“献丑,献丑!
”
C.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类历史上,许多躁热的过程、顽强的奋斗最终人会组接成一群整体性的无奈和悲凉,教育事业本想靠着自身特殊的温度带领人们设法摆脱这个怪圈,__________结果它本身也陷于这个怪圈之中,对于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来说,自己受苦受难不算什么,他们在接受这个职业的同时就__________接受了苦难;最使他们感到难过的也许是他们为之献身和苦苦企盼的“千年教化之功”,__________成效远不如人意。
21.读表1,请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表1进行比较分析,并各写出一条结论。
每条不超过45个字。
表1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比例
(1)纵向:
(2)横向: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知道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吗?
你家的家风是写出来挂在了墙上,还是在父母的话语里,还是从小就藏在了你心里呢?
……
近日,中央电视台正在进行的关于“家风家规”的新闻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
记者随机采访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被采访者有的从不同的角度对家风家规作了详细的解释,有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着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大家的回答有“做人要诚实”、“吃亏是福”、“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互助互爱”、“勤俭持家”“记住自己的根,不能忘本”、“忠厚老实,不投机取巧”等等。
央视的这一举措,让“家风家规”这个话题进入了公众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这将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家风家规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解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苏轼故乡观”理解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A.B.D项,都是文中所指的内容;C项根据原文第三节“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
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可知“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2.C【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A项根据文本第三节“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
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加引号的“贬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贬低;B项根据文本第三节“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原文说的是“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选项混淆范围;D项“泛化了的故乡”错,原文是“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
3.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本题比较简单。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在根据原文第三节“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
”可知“对故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