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4375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3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永春一中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语文科试卷(2017.06)

命题:

学校指定老师审题:

陈启民

班级:

姓名:

座号:

(试卷共6页,22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切勿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

1.古诗文默写。

①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心远地自偏。

③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⑤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___________________。

⑥战争关乎国运和民生,总会引起诗人极大的关注。

杜甫在《春望》中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表现了战乱中亲人的相互思念;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争的残酷。

⑦我国的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正如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描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无案牍之劳形

(2).②问君何能尔(3).③独怆然而涕下(4).④瀚海阑干百丈冰(5).⑤濯清涟而不妖(6).不蔓不枝(7).⑥烽火连三月(8).家书抵万金(9).角声满天秋色里(10).塞土燕脂凝夜紫(11).⑦忽如一夜春风来(12).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传统的记忆类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而理解类默写则摒弃了死记硬背,要求考生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难度要大一些。

注意“牍”不要写成“读”,“怆”不要写成“创”,“阑”不要写成“澜”,“燕”不要写成“雁”。

2.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永春县城东南yú()的留安山,是登高俯瞰桃源形胜的佳地。

山上的留安塔,始建年代不详,几经风雨,于八十年代海外侨胞捐资重建。

现有七层,皆为八角塔檐(),塔身由花岗石彻成,夹以钢筋混凝()土柱,全高25米,每层饰以斗拱,仰托上层,层层出檐。

桔红色琉璃瓦与浅灰色花岗岩形成强烈反差,四周衬拥绿树,显得格外雅丽而雄伟。

留安塔就像个忠诚的哨兵,又像颗璀璨的明珠,更像位爱拼的永春人,①凝聚着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之心,②闪烁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辉煌,③守护着永春秀丽的山山水水。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东南yú(________)②塔檐(_______)③混凝(______)土

(2)找出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

(3)文末三处画线句顺序错了,正确的排列顺序应是(_______)

A.③②①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①③

【答案】

(1).

(1)①隅

(2).②yán(3).③níng(4).

(2)彻(5).砌(6).(3)A

【解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题。

(1)小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

注意“隅”不要写成“偶”。

(2)小题考查学生对错别字的辨析能力。

其中“彻成”应写作“砌成”。

第(3)小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的能力。

根据前面的三个比喻,“哨兵”对应“守护着……”,“明珠”对应“闪烁着……”,“永春人”对应“凝聚着……”。

据此分析应排序为③②①,故选A。

3.名著考查。

(1)根据《鲁滨逊漂流记》内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

A.荒岛上,鲁滨逊最初主要的食物是野山羊,由于担心弹药用完,就把它们捉住饲养。

B.救了“星期五”,鲁滨逊知道在另一个岛上住着十五个葡萄牙人,是海船失事后逃上去的。

C.鲁滨逊用近两年的时间造了一只小船,还挖了一条六尺深的运河,把船运到半里外的小河里。

D.鲁滨逊在岛上生了病,后来找到了烟叶,用烟熏等方法治好了病。

(2)阅读《水浒》选段,按要求作答。

不觉红日西沉,安排得酒食果品海味,摆在桌上,抬在各人面前。

柴进亲自举杯,把了三巡,坐下叫道:

“且将汤来吃。

”吃得一道汤,五七杯酒,只见庄客来报道:

“教师来也。

”柴进道:

“就请来一处坐地相会亦可。

快抬一张桌来。

”……只见那个教师入来,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来到后堂。

……柴进道:

“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便是,就请相见。

文段中的“教师”是谁?

“林武师”又是谁?

简要介绍接下来发生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B

(2).

(2)洪教头(柴进的师傅)林冲柴进建议洪教头和林冲两位教头较量一棒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流露出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C.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4.B5.示例①(含义角度):

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示例②(内容角度):

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示例③(表现手法):

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作者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示例④(修辞角度):

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轻松做出选择。

A项“次”是“停留”的意思;C项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D项《次北固山下》是五言律诗,不是“绝句”。

5.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二)比较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①,十日不进②。

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

”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释】①师襄:

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

②不进:

不再学新的内容。

③习:

熟悉,记住。

④数:

规律。

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⑤穆然:

严肃的样子。

⑥几然:

高大的样子。

“几”通“颀”,长。

⑦羊:

通“洋”,远方。

⑧《文王操》:

古琴曲名。

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卒逢暴雨________

(2)乃援琴而鼓之__________

(3)可以益矣_____________

(4)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_________

7.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更造崩山之音”相同的一项是()

A.当求之于上流B.何陋之有

C.于厅事之东北角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8.翻译句子。

(1)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2)师襄子辟席再拜。

9.[甲][乙]两文都与弹琴有关,但蕴含的道理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1).通“猝”,突然

(2).拿,拿过来(3).增加(指增加新内容,学习新的内容)(4).高兴(愉快)的样子7.C

8.

(1)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像我弹琴时心里所想象到的。

(2)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行了两次礼。

9.

(1).甲: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友谊的基础是相互理解。

(2).乙:

只有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解析】(甲)选自《列子》作者:

列御寇年代:

战国

(乙)选自《史记》作者:

司马迁年代:

西汉

参考译文:

(甲)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

“好啊!

高耸的样子像泰山!

”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

“好啊!

宽广的样子像江河!

”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

“好啊,好啊!

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乙)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

“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

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

“我知道他是谁了:

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

”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

“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6.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卒”是通假字,通“猝”,突然的意思。

7.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例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A项是“代词”,B项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是结构助词“的”的用法;D项是“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其中“志”是“心志”的意思,“犹”是“像”的意思,“再”是“第二次”的意思。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9.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结合时代背景,概括即可。

通译两篇文章,可以看出甲文表达的是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道理;乙文告诉人们只有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循序渐进,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米树香香,糖树甜甜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

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

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

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

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

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

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

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

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

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

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

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

是这样:

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

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

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

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

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

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

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

大自然超级给力!

加拿大真有糖树。

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

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

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

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

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

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10.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有什么好处?

1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1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13.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D.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答案】10.易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吸引力;并由此引出说明对象之一的“米树”。

11.米树:

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

或答糖树:

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12.作比较、列数字。

将米树叶子同双人伞作比较,突出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并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这一特点,给人直观的印象。

13.C

【解析】

10.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文的生动性的作用。

用生动的文字写食品安全问题,这样写生动有趣,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说明文的语言过于平实,会倒读者的胃口的。

11.试题分析:

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此题找到答案区域是答题的关键。

2、3段介绍的是米树:

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

而4段解释的是糖树:

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此题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即可。

12.试题分析:

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10年就可长到20米……足足有6米”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运用的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两种说明方法都给人直观而具体的印象,突出了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

答作用要考虑到具体语境。

13.试题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最”表程度高,起修饰限制作用。

在句子中说明米树树干里的淀粉是当地土著居民第一重要的食物来源,如果删去,则不能强调出其重要程度,所以不能删去。

答词语的表现力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语境。

点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简洁性。

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

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

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逻辑性。

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

“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14.试题分析:

A“有10年的寿命”错。

原文“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

B原文是“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C原文为“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

阅读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孤独的老乡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

“你干吗?

”他捏着衣角,嗫嚅道:

“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

“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

“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

“不是吗?

”他失望地答道:

“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

“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

”我安慰他说:

“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

“回家?

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

”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

“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

”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

“老乡?

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

”小吴说:

“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

“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

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

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

“你找到老乡了?

”小吴说:

“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

“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

“你?

”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4.概括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表。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被“我”盘问。

发展

(1)

高潮

(2)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15.“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__________)→(__________)→认同

16.结合语境,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

“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17.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18.小说结尾有何妙处?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1)小吴找到了邻县人,但不认为是老乡。

(2)小吴找到了同县老乡,却遭到对方的拒绝和辱骂。

15.

(1).理解

(2).关心(或关爱、挂念)

16.

(1)“汪”极言小吴眼中蓄满了泪水,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小吴因“我”的理解而深受感动的情态。

(2)“黯然”写出小吴情绪低落的神情,表现出他没找到老乡时的极度失望。

17.运用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吴惊愕、尴尬、痛苦、绝望等心理。

18.结尾收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