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989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docx

心理学研究方法复习

心理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发展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方法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和原则

1、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进行的有系统的、有控制的研究。

(1)系统的理论框架与目的

(2)控制的机制

(3)严密的分析

2、科学研究的目的与一般过程

(1)描述对象的状况这类研究的层次一般比较低,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2)解释对象的活动过能对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作出更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

(3)预测对象将来的发展属于较高层次的研究目标

理论:

一组相互联系的概念与命题,它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系统、具体说明,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从各种事实中归纳出一定的理论,即从个别或特殊的知识概况出一般性的原则、规律和定理;根据这种理论演绎出各种有关假设,即从一般的知识出发,对特殊和个别现象作出推论和假设;以进一步的事实验证这些假设,从而进入科学研究的高一级水平。

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方法论也叫方法学,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与学说。

科学方法论:

关于所有科学方法的理论,它以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方法研究,改进、加强和发展科学方法,为科学研究提供最佳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1、增加心理学研究的知识

2、开阔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3、提高评价研究的能力

4、加强心理学的应用

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内容与分类

(一)主要内容

1、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理论思路心理系研究的特点

方法的作用与分类;方法的历史发展;研究的主要范式;研究理论思路;理论模型的构建等。

——提供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总体框架。

2、研究的设计与评价

研究的类型;设计步骤与研究的计划;研究效果的总分析与评价;研究的取样方法与研究效度的分析;实验与准实验的设计。

3、心理测量的理论与方法

经典与现代的心理测量理论;心理测验的方法;心理物理学方法;各种常用的用于收集心理数据的特殊方法,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口语报告法、社会测量法和心理分类法。

4、研究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结果的报告

其中研究报告与论文的撰写,也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内容。

(二)主要分类

观察法、实验法、模型法、测量法、统计方法和其他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一、早期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古代到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思辩与猜测

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科学方法得到新的发展;

2、费希纳提出了心理物理法,揭示了客观测量刺激量和主观感觉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3、艾宾浩斯运用实验方法,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4、比纳和西蒙运用测验方法,编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

(二)1879至二战前:

学派时期

表1学派时期的研究程序和方法

学派

研究程序和方法

研究领域

构造主义

内省方法

意识、经验、心理结构

机能主义

内省和客观观察

(非正式观察)

心理过程的功能

精神分析

临床分析方法

心理异常、潜意识

行为主义

实验方法

客观测定

外显行为

格式塔学派

现象学方法、主观报告、

行为测定演示

知觉组织、主观体验强调知觉、记忆、思维

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1、大样本研究范式

1925年,费歇尔在其著作《研究工作者的统计方法》中,将其引进心理学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与分析的重大突破。

大样本范式以随机化程序选择大量被试,对他们进行较少量的心理学测试,从而检验与分析有关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过程。

费歇尔的贡献:

(1)运用随机化程序选择被试;

(2)对被试进行实验控制;

(3)运用统计方法检验研究的结果

2、小样本研究范式

基本思路:

对少量的被试进行大量的心理测定,能够对其心理活动展开有效的研究。

小样本研究范式是由斯金纳在其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中提出的。

对小样本范式应作更多的验证性研究。

三、定性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还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两种方式。

所谓定量研究,是指从数量化的思路出发,运用心理量表或其他手段,对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作定量测定,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统计分析。

所谓定性研究,则是采用书面的、言语的和观察的方式,取得有关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的描述性资料,并对这些资料作出定性的分析。

目前最流行的定性方法有两种:

个案分析法与文献综合法。

个案分析法是指选择少量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分析。

四、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特点

1.研究的现场化与多分支特点

2.研究手段的综合化、数学化和计算机化

第三节现代科学方法与心理学研究

一、信息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949年,米勒(Miller,G.A.)和弗里克(Frick,F.C.)发表了“统计行为论和反应顺序“一文,第一次明确论证了信息论与心理学的关系。

二、控制论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维纳(Wiener,N.)所创立的控制论,是研究生物、机器、社会中通讯和控制的共同规律的理论,是一门新的横向科学,对于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三、系统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系统方法是一种思路,是一种认识和分析整体及其不同水平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是认知系统的分析、人-机系统的研究、组织的社会技术系统分析、人与计算机界面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四、计算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1.计算机的基本用途

(1)研究数据的处理

(2)心理学实验的操作与控制

(3)心理过程的模拟和模型化

第二章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思路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与因果关系分析

一、因果关系分析的意义

心理学研究中的一项中心任务,就是对各种变量与因素进行因果关系分析。

典型的心理学实验,往往要求恒定或控制某些情景条件与变量,以便使所研究的因果关系能明确地显现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实验就是检验因果关系地手段。

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以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作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

因果关系分析的水平,实际上涉及到研究所包含的控制程度,即排除或恒定无关因素、操纵关键变量的程度,在心理学研究中,“控制”可以包含三种含义:

一是指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景的控制能力。

二是指研究对于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三是指研究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通过研究设计的总体安排、研究程序的规范化以及测量的可靠性与有效性等方面,排除影响因果关系推论的各种因素。

二、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分析

1.可以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因果关系分析的一些原则。

2.因果关系的可检验性

3.因果关系的层次性

4.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5.因果关系的动态特点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构思

一、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路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思路,是指整个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基本路线。

1.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理论观点

静态观点和动态观点

静态的观点把心理学研究看成一种提供系统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事实、增加新信息的活动;这种观点还把研究作为一种对所观察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的方式。

因此,静态的观点强调现有的知识、理论、假设或原则,并设法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知识。

动态的观点承认现有知识的重要性;但主要把它作为进一步科学研究与理论发展的基础。

这种观点又称为启发式的观点,它强调理论和相互关联的概念图式,并以此开展进一步研究。

以静态的观点从事心理学研究,就比较忽视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理论基础的构建,缺乏清晰的理论思路。

采取动态启发式的观点则不一样,在心理学研究中比较重视理论基础的构建,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形成进一步研究的明确思路。

归纳与演绎

采取归纳思路,主要关心的是数据。

采取演绎思路的心理学研究则强调理论解释的重要性。

2.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假设

假设是有关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关系的猜测性陈述。

二、相互作用心理学的理论思路

传统心理学研究中,主要采取了三种理论思路和概念模型,即特征论模型、心理动力模型和情境论模型。

特征论模型只重视人们的个性与智力特征;心理动力模型则主要强调人的“动态心理场”。

这两种模型都强调以人的自身因素决定其行为,在研究思路上,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基本的个性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作用方面。

情境论模型则主要通过环境的考察来寻找决定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从外部刺激的类型和强度出发,分析行为反应的一般规律。

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形成一种较新的思路,即相互作用心理学,其基本思想,集中于行为发生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多向性交互作用,并且认为,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人和情景是相互依存而非单方面所决定。

相互作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四个方面。

三、测量理论

心理测量理论,即对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过程的数量化测定与分析的理论原则。

经典的测量理论与方法,起源于本世纪初期斯皮而曼。

潜特征理论中比较具有影响的是“项目反应理论”,它指出了个体的项目反应类型与某些个体特征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理论模型的构建

一、理论模型的一般问题

1.什么是理论

理论可以粗略地定义为一组解释某些现象地相互关联的陈述。

它主要有两种功能。

第一,理论起着组织数据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框架,使得能够系统地、有顺序地表示各种数据,从而帮助我们组织研究的结果;第二,理论发挥着预测功能,它使我们得以对其它未曾获得数据的情境作出预测。

2.心理学理论构建的类型和方式

四种理论构建类型或方式是:

归纳式理论、演绎式理论、机能式理论和模型。

(1)归纳理论

归纳理论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应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2)演绎理论

演绎理论从理论解释出发,寻求数据以检验理论的预测。

(3)机能理论

机能式理论综合了归纳与演绎两种成分,既强调数据,又重视解释

(4)模型

3.理论的评价

在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标准:

(1)简洁性

(2)精确性(3)可检验性

二、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研究表明,产生没能解释的变异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研究中运用了无关的或关系很小的自变量,因而不能解释因变量的变异;

(2)在研究中没有考虑较多的、正在起作用的变量,所以没能作出比较准确的理论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变量;

(3)虽然在研究中正确的选择与变量,却由于对变量的测量不准确而产生了差误变异。

差误变异式自变量无法加以解释的。

三、因果模型的构建

4.构建因果模型的基本步骤

(1)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2)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3)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4)实际数据与结构模型相拟合

70年代以来,一些统计学运用了电子计算机。

在传统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方法――验证型因素分析。

第二编研究的设计和评价

第三章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研究的类型

一、自然观察

自然观察通过自然发生的活动的系统观察或调查,分析和研究有关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

自然观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研究的对象是在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并非人为地创设的情景;二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干预或操纵某些因素,使所进行的观察尽可能不引人注意而影响正常活动。

1.个案研究

一般来说,个案研究是对于单一案例或有限数目的事例所进行的全面、深入和详尽的考察和研究。

2.对个案研究和抽样调查的评价

近年来,不少心理学研究中采用了一种个案研究的变式,称为“偏差个案分析”。

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根据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对象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的研究。

最常见的研究指标是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

相关系数本身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三、实验和准实验

实验是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操纵,从而观察这种操作对于行为的效应的研究形式。

实验的另一个特点是实验者必须进行两种水平的变量操纵,有时甚至是以操纵与不操纵作为两种水平。

因此,只是有因变量和实验者控制的自变量,并不能算是一项实验。

实验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对研究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决定自变量的变化是否引起了因变量的差异,作出有关心理现象的因果解释。

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被研究对象的随机化和实验程序的某种随机化,从而使各组被试的条件尽可能相等,保证实验的周密性和严格性。

准实验是在现场条件下经常运用的研究设计。

四、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是从心理活动或事件的过程研究它们的发展变化、影响事件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发展研究多半是描述性的,着重于说明和解释心理活动与事件发展及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和条件。

1.发展研究的类型

发展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

纵向研究、横切面研究和趋势研究。

(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从时间纵深的发展过程来考察研究对象。

(2)横切面研究

横切面研究是指在较短时间间距中对不同的对象样本进行观察和测定,从而对各类对象作出总体分析的研究类型。

(3)趋势研究

趋势研究又称预测研究,它是在有关对象的先前情况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某种预测模型,并在进一步的多次观察与测量中作出检验。

第二节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一般说来,心理学研究包括以下步骤:

课题与变量的选择,研究设计的确定,研究方法和程序的制定,研究的实施,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结果的总结与报告。

一、研究课题与变量的选择

1.课题的选择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的第一步。

判断研究课题的优劣,有几条标准:

(1)所研究的问题应该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的关系;

(2)所研究的问题应该尽可能明确具体;(3)具有通过实际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2.概念和构思

3.常见的变量

(1)自变量、中介变量和因变量

自变量是另一变量变化的原因,因变量是自变量作用的结果。

自变量是由实验者操纵的变量。

如果自变量无法改变或控制因变量,我们称之为“虚无结果”。

常见的问题是“底层效应”和“顶层效应”。

底层效应是指被试在因变量上的测量得分普遍很低,或者在某项测验中都没有能通过;顶层效应则是指被试在测量中得分都相当高,或者某些测验的结果几乎外面无缺。

还有一类变量称作“控制变量”,这是指实验期间保持恒定的某些潜在的自变量。

(2)干涉变量

当一个变量的系统变化可能改变其它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这个变量就称为干涉变量。

4.变量的操作定义

变量的操作定义是有关构思的可观察指标的具体陈述。

作出操作定义包括两个程序:

(1)确定与心理学构思有关的具体测量指标;

(2)在实际研究或实验中产生并观察该变量指标的变化,进行测定与检验。

二、确定研究设计

按照研究设计的目的和控制原则,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控制变异的方法;根据研究设计标准,检验和决定研究方案;制定具体研究计划。

1.研究设计的目的和控制原则

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由两个方面:

一是回答所研究的问题;二是控制研究中的变异量。

控制的统计学原则是:

(1)使系统变异最大。

(2)控制外源的系统变异。

(3)使差误变异最小。

2.研究设计的标准

应注意使设计方案达到下列标准:

(1)研究设计回答了研究问题并准确地检验假设;

(2)研究设计通过不同程度地随机化,较严格地控制自变量;

(3)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3.研究的计划

研究的计划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研究目的和理论框架。

(2)以往研究的考察。

(3)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1.研究的方法。

在确定研究方法时,需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方法:

(1)研究被试的取样方法。

(2)实验处理的方法。

(3)收集数据的方法。

(4)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在作出结论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单一研究的局限性

2.作结论时的决策差误

(1)Ⅰ类差误:

从样本的统计结果推论诸变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而实际上没有关系。

(2)Ⅱ类差误:

从样本推论变量间没有关系而实际上存在关系。

因此,在作出研究结论时应注意避免上述决策性差误。

3.研究的结果与理论的发展

4.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四章研究的取样

第一节取样的理论

一、取样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研究的取样问题就成为心理学研究的关键环节,即确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并决定如何选取具有足够代表性的样本。

由于大量人员参与调查活动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操作性的差误和数据加工方面的差误急剧增多,从而使研究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明显降低。

这类差误又称为“非取样差误”。

二、总体和样本的特征

1.总体与样本

总体使指具有某些共同的、可观察特征的测量值的完整集合,它也可以是个体或者某种客体的总合。

总体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的总合。

样本是总体的子集。

2.样本的代表性

样本的基本条件是能够代表它所属的总体。

所谓代表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样本是其总体的缩影,不要求样本具备总体的所有特征,而是在统计意义上获得的。

三、取样的置换性和随机化

1.取样的置换性

所谓取样置换,是指取样过程中取样的样本成分是否返回总体,继续参加取样,这在随机取样中特别重要。

取样置换可以分为两类:

置换取样和非置换取样。

第二节取样的程序和方法

一、取样的一般程序

取样过程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

(1)规定总体,对总体作出明确的定义;

(2)选取样本,运用适当取样方法抽取样本;(3)统计推论,从样本的统计数据估算出总体的有关参数。

二、几种主要的取样方法

1.简单随机取样法在随机取样中,用随机取样方法所选取的样本称为“随机样本”。

随机取样的一种方法是采用“抽彩法”。

随机取样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随机表取样法”。

2.分层随机取样法

分层随机取样法是先把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子总体,然后独立、随机地从每一层次选取样本。

所谓层次,是指不同类型的个体。

3.系统取样法

系统取样法是从总体中取一随机起点,从该起点开始选取每K项元素(个体或分数等),直至取满所需样本量。

4.聚类取样法

系统取样法即先把总体分成若干群类,然后在各群类内进行取样。

5.非随机取样

非随机取样是某些研究为了某种研究目的或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

6.方便取样法

方便取样法是以志愿者或容易招聘的人员作为样本。

第三节取样的误差和影响因素

一、取样的误差

2.均值的标准差误

均值的标准差误是指样本均值分布的标准差。

二、样本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1.样本的大小

2.影响样本大小的一些因素

准确性是指样本均值与总体均值的一致程度。

第五章研究的效度

第一节研究的内部效度

二、内部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1.内部效度的定义

效度常常是指一项测验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也有人叫作真实性。

研究的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

三、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1.历史因素

历史因素可以分为前摄历史因素和后摄历史因素两类。

前摄因素包括被试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后摄历史因素是指在研究测量以外可能影响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差异的因素。

2.选择因素

3.成熟因素

4.研究被试的更换和淘汰

5.测量和测试手段

6.统计回归效应

7.实验处理和程序

8.多种研究条件和因素的交互作用

第二节研究的外部效度

一、外部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1.外部效度的定义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和研究的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通化到其他的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

2.外部效度的条件

二、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

1.总体效度

2.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定义和测试方式

3.对测量的敏感化

4.多重实验的干扰

5.特异性效应

6.实验者效应

7.研究与实际情景的相似性

8.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第三节条件结论效度和构思效度

一、统计结论效度

1.统计结论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统计结论效度是有关决定实验处理效应的数据分析程序的效度检验。

研究的统计结论效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条件:

一是数据的质量,数据的质量差的研究是谈不上统计结论效度的;二是统计检验的假设。

2.影响统计结论效度的因素

(1)统计功效低

(2)违犯统计检验的假设

(3)测量信度低

(4)实验处理实施的可靠性

(5)研究背景中随机的无关因素

(6)被试的随机异质性

二、研究的构思效度

1.构思效度的定义和条件

研究的构思效度涉及到研究方案和测量指标的理论构思及其操作化问题,即理论构思及其转换的有效性。

2.影响构思效度的因素

三、四种研究效度之间的关系

统计结论效度实际上是内部效度的特例。

第六章实验和准实验

第二节准实验设计

一、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交叉滞后相关系数的比较,找出交叉滞后相关差异的方向,然后,根据差异的方向,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回归间断点设计

这种准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处理与事后测量回归线的间断点的特征,确定准实验处理的主效应。

三、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不等同对照组设计是经常采用的准实验设计之一。

所谓“不等同”,主要是指参加研究的各组之间至少有一种特征的“总体期望值”不相同。

四、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间歇时间序列设计是在实施实验处理前后的一段设计里对研究对象作出多次重复观察或测定,并通过对整个时间序列的测定结果的比较,确定实验处理的效果。

第三节实验室实验设计

一、实验室实验的一般问题

1.实验室实验的特点

实验室实验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1)实验者创设情景并操纵事件或变量;

(2)通过控制手段确认变异源,包括实验操纵和统计控制两种方式;(3)实验室环境中能最有效地运用实验控制策略。

2.实验室实验的形式

实验室实验主要有两种形式:

标准实验室实验和模拟实验。

3.实验室实验的程序

实验室实验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和策略,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以下三点:

(1)有关实验程序的描述和说明。

(2)训练被试。

(3)实验背景的设置,背景条件的设计、实验用品的配置、观察记录仪器的安装等都应考虑到使被试能够更大程度地介入实验活动。

二、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

在心理学实验设计中,有两种常用地分配被试的方式,一种方式是把不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或水平,称为被试间设计;另一种方式把相同的被试分配到不同的条件或水平,称为被试内设计。

三、因子式实验设计

1.原则式实验设计的一般问题

所谓“因子”,是指构成实验设计的基础变量,它不同于“因素分析”里所说的“因素”。

因子主要有两种类型:

顺序型和称名型(非顺序型),每一类型又具有不同水平。

称名型因子可以是能够操纵的变量,也可以是不能操纵的类别变量。

在进行因子式实验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因子与水平的组合

如,在研究三种教学方法与四种奖励的组合(3×4)。

每一种包括实验者可操纵因子的组合称为“处理”。

(2)随机化

四、小N实验设计

反转型设计又称为“ABA设计”,其基本思路是:

先取得被试行为的基线值;然后引入自变量,并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最后,把实验条件反转到原来基线状态,再一次测量行为。

五、拉丁方和希腊拉丁方设计

希腊拉丁方设计是以正交方式结合了两个拉丁方,使每一因素的各种水平交错在一起。

第三编测量理论和方法

第七章心理测验理论与测量方法

第一节经典和现代测量理论

一、经典测验理论

经典测验理论包括一些不同的理论模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斯皮尔曼提出的分数模型。

1.斯皮尔曼分数模型

X=T+es+ec

2.经典心理测验理论的主要局限和问题

经典心理测验理论主要有以下局限和问题。

(1)测量结果特定于具体测验

(2)测量参数特定于具体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