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3749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34 大小:19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4页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2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第八册

学期总要求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

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

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

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

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

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

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

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课题

1.古诗词三首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描写山水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个最有名的诗人,能“斗酒诗百篇”,他是谁?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

揭示课题。

⒈简介敬亭山。

亭,读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

提出来讨论。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

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

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

诗人听到些什么?

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只有)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上节课大家游览了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出示挂图)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

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

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诗人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

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

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

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师:

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ng,是“曾经”的意思。

谙,ān,熟悉。

“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

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

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

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拓展练习:

1、交流背诵李白不同风格的诗歌

2、搜集摘抄关于描写山水、描写春天的古诗

3、试一试,创作一首赞美春天的小诗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个性调整补充

课题

2.桂林山水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2.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反复诵读课文,勾画欣赏精彩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美丽的家乡仅是我们祖国秀丽河山的一角,在祖国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山大川。

(板书:

名山大川)   你们去过哪些名山大川?

没去过听说过的也行。

   你们听说过桂林吗?

(指地图)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你们中有人去过吗?

桂林山水比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独特的美。

所以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是什么意思?

(板书:

甲)是第一位的,超过其他的。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2.为什么人们都说桂林水册甲天下呢?

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下面我们一同去桂林游览一番,相信你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二、初步感知,进入情境

现在开始我们的桂林之旅吧,请先来欣赏一组精彩的桂林山水图片。

(欣赏同时教师做以下文字说明:

桂林的山美,水也美,瞧!

青山浮水,绿水映山,这山,这水是那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桂林甲天下的美景。

这是螺蛳山,它多像是一只倒扣着的大海螺啊!

象山的夜景多美丽啊!

这是苹果山,它像不像一只又大又圆的苹果。

烟雨朦胧的漓江,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是雪狮岭,一只多么伟武的大狮子啊,仔细看它的眉眼都依稀可辨呢!

绿山绿水,让人觉得好像走进了仙境。

嗬!

一只多么逼真的大骆驼!

美丽的象山,它可是桂林的象征哟!

三、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1)了解桂林的水

1.让我们从桂林的美景中回来,回到课文中,先来了解美丽的漓江。

介绍漓江:

如诗如画的漓江是桂林山水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桂林市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它如同一条秀丽的玉带般一路流经桂林、阳朔,一直到桂林东南部的平乐县,全长有170多千米。

2.如诗如画的漓江之所以这么美丽,是因为它有三个特点,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出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静、清、绿)]

3.学生找出描写三个特点的句子。

4.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

(指名读)找到静的感觉了吗?

指名学生说后,那你能读得更“静”吗?

(课件)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感觉得到它在流动吗?

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

多静啊!

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水平如镜的漓江水吧。

5.指名生读“清”的语句。

刚才我听你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轻,为什么呀?

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到底清到什么程度呢?

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演示“水中倒影”(通过这幅图片的欣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漓江水的清。

朗读指导:

齐读,让我们由衷地发出赞叹:

漓江的水真清啊……

6.(生读“绿”的句子)怎么样?

读出绿的感觉了吗?

(1)“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

(2)演示图片。

桂林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所以山上长满了绿色植物,山是绿的,把水也映绿了,看,多绿的水,像不像无瑕的翡翠?

7.连读描写三特点句子。

第二课时

(2)了解桂林的山

1.过渡:

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不过你可别只顾了低头看水,而望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桂林山的特点是什么呢?

[板书:

(奇、秀、险)]

2.你对哪个特别印象最深刻?

(生读“险”的语句,并谈感受。

)这么险的山峰高高的矗立着,课文中用了哪一个词来形容?

能把这个词读好吗?

想象一下,你站在山脚或山顶是什么感觉?

(生答:

好象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能把这句读好吗?

3.(生读“奇”的语句,并谈感受)

演示“桂林的山”:

“象山”、“骆驼山”、“苹果山”、“雪狮岭”。

这就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能读好它吗?

课文中好象就写了三种形状啊?

(请大家联系我们看过的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形态说得具体些!

“像老人,像巨象,……示意学生说下去。

语言补充:

朝板山、九马画山、八仙过海、月亮山等等。

  其实又岂止是这些,桂林奇特的山看也看不完,说也说不尽。

此时此刻在我们的心中只有七个字,那就是——(齐读)“桂林的山真奇啊!

4.(生说“秀”)在你们的眼里,那些山都活了,能把自己的感悟读出来吗?

5.连读三个特点的句子。

四、理解“连绵的画卷”,总体了解桂林山水

1.教师接读:

(这样的山......连绵的画卷) 

“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哪样的山、水?

(围绕、倒映)再加上......,真是美上加美,秀中添秀,像走进这哪儿?

2.理解“连绵的画卷”。

[板书:

连绵的画卷]

什么是“画卷”,“连绵不断”是什么意思?

演示:

地图。

由桂林到阳朔83千米的漓江,像一条青绸,如一条绿带,盘绕在两岸万点峰峦之间。

一路上风光奇丽,奇峰夹岸,青山浮水,碧水萦回,真犹如一幅百里的画卷。

说它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一点也不过份。

3.齐读全段。

五、总结升华。

1.本文写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2.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练习

1、练习有感情读文,背诵全文

2、搜集描写山水的成语

3、为桂林山水设计广告语

4、片段仿写:

公园里的花真……

 

板书设计:

水:

静清绿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

奇秀险

 

总------------------分-------------------总

 

个性调整补充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3.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关于溶洞的资料,勾画作者的路线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我们就随着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一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板课题)  齐读课题

“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记录)  “金华”是一个地方。

本文记的是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经过,因而是一篇游记。

请打开课本,让我们随同作者一起去游览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作者一路上非常高兴,欣赏了沿途的优美景色,作者都见到了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

“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

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

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2.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A.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

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B.引导学生用“时而……时而……时而……”介绍一处景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⑴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⑵“突兀森郁”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⑶“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教师点学生回答,师生概括)

⑷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⑸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⑴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这两位同学合适吗?

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教师点两位较胖的学生上讲台)

⑵船怎样进出孔隙呢?

(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象,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

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进孔隙,你的心情怎样?

(教师放录像,配录音介绍)

⑶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

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以黑板为小船做动作,师生评价)

⑷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

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

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3.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4.谁知道石钟乳、石笋?

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

(教师出示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学生畅所欲言)

五、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2.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小结: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

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

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六、畅谈感想,编写导游词。

1.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学生踊跃发言)

2.谁来当一回小导游?

(编导游词)

拓展练习:

1、背诵精彩片段

2、搜集描写景色的成语

3、编写导游词

板书设计:

 

个性调整补充

课题

4*七月的天山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语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自学感悟文中精彩景色描写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说到新疆,你们会联想到什么?

想不想走进新疆的天山,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碧野描写的阅读课文《七月的天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明确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板书课题《七月的天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3.自主学习生字。

4.自主了解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三、理清顺序,理解内容

1.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天山,你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用波浪线勾出相关的句子,也就是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

2.有同学骑过马吗?

你什么时候骑过马?

骑马时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一边骑马,一边欣赏美丽的风光,你的心情会怎样?

(开心、愉快)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愉快的心情,骑着马,和老师一起进入天山欣赏美丽的风景。

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

边游边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它们有什么特点?

(1)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物?

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如此令人陶醉?

它有什么特点?

(2)看到这高耸巨大的雪峰、飞泻而下的雪水、清澈见底、五彩斑斓的溪水,你想做些什么?

(拍照留念、写诗赞美……)马上要离开这里,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依依不舍)

3.让我们再往里走,看看下一处风景是什么?

(出示课件)(抽生读)第三自然段写了天山的什么?

(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原始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1)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2)以“密密的塔松”、“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4.皑皑白雪、密密丛林、斑斑日影、哗哗水声是这样如诗如画,让我们一起扬鞭策马,以朗读代替漫行天山。

5.游完了原始森林,我们将走进天山深处,去看看那里又有什么样的风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这写得最美的是什么景物?

(板书:

野花)

(1)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花的美?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2)“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绵缎……像……彩霞那么耀眼……像彩虹那么绚烂”──绘其色艳。

(板书:

色艳)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把它写得如此令人陶醉?

(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么美好的溪流两岸,想策马观赏的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吗?

齐读片段。

(3)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了野花的美?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4)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马,这么美的天山你想骑马到花海中去走一走吗?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6.游玩了天山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板书:

美)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赞美天山的。

请同学们齐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赞美天山?

四、小结:

天山美如画卷,大家从文字上就可以欣赏到天山的美,犹如漫步天山,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请同学们再次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拓展练习:

1、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2、选一处景物模仿课文写下来。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雪峰、雪水、雪水溪流   (水)

移步换景    密林                   (树)

天山深处               (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