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13254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docx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教案

教案首页

第1次课授课时间2011年9月19日

课程名称

古代汉语

年级

11中文

08初等

专业层次

高职

任课教师

宋巍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概说

教学

知识目标

1、汉字的起源:

刻画记号与原始绘画。

2、汉字的产生:

汉字的初创期与体系形成时期。

3、汉字的发明者:

多源文字;产生于距今4000至7800年之

间;人民创造的,后经史官整理成为足够记录语言的文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利用这一工具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其他

为学生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汉字的起源:

刻画记号与原始绘画。

教学难点

汉字的发明者:

多源文字,人民创造的,后经史官整理成为足够记录语言的文字。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手段

常规授课

11中文班的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因此本次课除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这门课程,还对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进行了摸底考试。

从掌握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学生测试的摸底情况比较差,需要系统深入的学习。

【导入新课】

任何一种文字都是代表有声语言的,这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共性。

它们都是以语言为基础,依赖于语言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方块汉字,就是以汉语为基础而产生的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紧密相连,可以这样说,没有汉字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授课内容】

一、汉字的起源

(一)刻划记号与汉字的起源

1927年以来,在中国四十多个地方先后发现了五百余个刻划、描画在陶器、甲骨上的符号,它们见于新石器时期到商代晚期的遗址,跟商代的甲金文有的同形、有的近形,时代距今最远者有近八千年,最近者有三千多年。

 

对于这些陶、甲刻画符号的性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

(1)把它们视为早期汉字,这是从其与商周甲金文形体的相同或相似来论定的,如陕西关中地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零口、垣头、长安五楼、合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于省吾先生不仅认为是原始汉字,还直接把它们与商周古文字相比附作考释,释为五,十为七,为示,为矛,为艹,为阜。

(2)不视为文字,只视为对汉字产生有一定影响的符号,认为其一般是孤立地刻画在陶器、甲骨上的,未联缀成文,故只能断定其有形义,是记事符号,而难于认定其已与语言结合,记录语言,有固定的音义,因而用后世的文字去比附是危险的,其中一部分的形体与商周甲金文同形或形近,只能说明后世有些汉字的形体可能吸收、借鉴了部分原始刻画符号,而赋予了它们文字的音义。

(3)认为它们中有的是原始汉字,有的是记事符号。

考察各期陶甲符号,会发现不少有继承关系,起源时代极早,流布地域极广。

如河南舞阳贾湖甲骨刻符曰(距今8000年左右)、青海乐都柳湾陶器刻符目(距今4300年左右)都与殷周甲骨文“户”字形近;

甘肃秦安大地湾陶器刻符“︱+↑↓”(距今7500年左右),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和以后各时期各地都时有发现,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刻符“×”,在临潼姜寨、青岛赵村、杭州良渚、上海马桥、浙江下王冈、甘肃半山、马厂、乐都柳湾、偃师二里头、清江吴城、郑州二里岗、南关外、藳城台北、城子崖、甘肃辛店、永靖莲花台、安阳小屯等地都有出土。

  

并非所有出土的陶、甲刻画符号都是单独刻画于陶器、甲骨等上的,有些资料已有连缀在一起的符号集合体。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的柄形石器上刻符,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刻符,陕西西安长安县斗门镇花园村龙山遗址出土的骨笄和肋骨上刻符,高邮龙虬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圈足上刻符,江苏太湖地区澄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陶罐上刻符,就是如此,很难说它们就不是文字。

古代文献的记载和商代甲骨文的字形反映出的事实表明在夏代初年已有初步的文字体系了。

《尚书·多士》: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商人在灭夏时已经有了记事典册,记载了“殷革夏命”的历史。

甲骨文中屡见“册”、“典”二字,字形象编串好的许多竹简和双手捧简册。

由于简册是用以书写文字之物,因此可以相信,在殷革夏命的夏桀、商汤时代,商民族已经有了文字,并能用来记载民族的历史了。

另外《古本竹书纪年》、《史记》的《夏本纪》和《商本纪》中,对夏商两代的世系、年代、史事和历史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由王国维以来的历史学家对甲骨的研究,已经证明《商本纪》的世系除了个别地方由于讹误以外,与甲骨文反映的世系几乎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相信《夏本纪》系谱的可靠性。

如果没有比较原始的夏王朝谱牒,仅仅凭着口耳相传的材料,就能编造出如此精密明确的夏代帝王世系,是很难想象的。

由此可见,夏之先人也必然是有册有典的,夏代是中国第一个有完整世系流传下来的朝代。

而有典册,就意味着当时至少要有初步的文字体系,只有零散、个别的字符是无法进入应用时期的,那么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初期,至少可以作为汉字起源的下限。

而汉字体系的形成,还应有一个记事图画和刻画符号演变为记语素-音节字符,汉字由零散、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而成为一种文字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会很短暂,因此汉字起源的上限无疑应该从夏代初期再往上推移。

鉴于上述三方面的事实,我们认为全盘肯定原始刻画陶、甲符号是文字或者全盘否定原始刻画陶、甲符号是文字的看法都有偏颇而失之武断,虽然还需要等待地下有更多的出土数据来作进一步的证明,但不能排除它们中有的就是原始汉字的可能性。

从已知连缀成文的陶甲符号多见于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推论,汉字的历史至少应该有五千年,这和仓颉造字传说提供的汉字起源年代的信息是相吻合的。

考察各期陶甲符号,会发现有的符号性强而图画性弱,有的图画性强而符号性弱,风格不同。

据此有的学者推断“在古代的黄河流域,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一种是指事文字或刻划文字,另一种是图画文字或意符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出现都相当早,而且流行于不同的地方。

”把陵阳河、前寨、城子崖下文化层、二里冈、台西、吴城等地陶符划归图画文字系统,把半坡、莘野、五楼、北首岭、姜寨、二里头、马厂、柳湾等地的陶符划归指事文字系统。

有的学者认为“华夏民族是中原地区各民族互相融合的产物,因此,华夏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汉字的来源也可能是多元的。

”“以商文字为标志的大体成熟的汉字,其来源应该是多元。

其中以指事为特征的数字,也许来源于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原始记事符号;而其中以象形会意为特征的汉字主体部分,可能在商民族祖先的少皞氏时代就已经以族徽的形式大量地出现了。

在华夏族形成的过程中,随着东西方民族的融合,民族文化也相互融合,并由此形成早期汉字。

对于古代黄河流域实际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字系统的说法,我们认为是欠妥的。

因为从原始刻画陶符的实际看,同出于一地者中就既有指事系统的也有象形系统的,例如被持此说者归于指事系统的姜寨陶符中有,酷似商甲骨文“岳”字,为层峰叠出之形,不能强分为两种系统。

我们不能忽视一种文字体系中字符由图画式的表意符号演变为符号化、线条化、简单化的字符有不平衡性,由于书写工具、材料、地域和时代的关系,演变的程度会有的强,有的弱。

这一点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的对比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例如“牛”、“止”、“车”三个字。

因此我们说,不能以象形性的强弱来把原始陶符截然分成两种文字系统或两类汉字的来源。

  

我们赞同“华夏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汉字的来源也可能是多元的”这种说法。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作为汉民族前身的华夏族是由古羌人部落、蛮人部落、戎人部落、夷人部落以及越人部落共同融合而成的,那么夏族的文字符号,极有可能来自不同的部族,这从原始刻画陶甲符号分布地域的广阔和形体的差异上都可以得到证明。

另外作家李乔曾把半坡陶符跟彝族文字的偏旁部首比较,发现二者在书写和形状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就教于彝文专家时,一位不懂汉语的彝族老笔摩(大学者)对22个刻划符号竟能按彝文释读出音义,因此提出这些六千年前的符号,可能是古彝文。

(参见19)彝族主要分布在金沙江南北两侧,是我国川、滇、黔三省的主要土著居民。

从20世纪考古发掘出的亚洲人共祖元谋猿人可知,西北甘、青羌戎是从金沙江两侧迁去的。

这也似乎可以作为华夏族的文字符号吸取自不同部族的又一证明。

  

假设现在已经发现的原始刻画陶甲符号都是原始汉字的话,那么从这些数量有限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原始汉字在构形上至少有如下特点:

  

1.一般脱胎于图画,部分来源随意刻画。

2.字形趋于简化、符号化、线条化,但演变的趋势有不平衡性。

  

3.基本上是独字体。

以象形、指事(多为数位)为主:

已有会意字出现,但为数不多,还未出现形声字,可能有大量假借字存在(以族徽符号的形式出现在用作礼器的器物边缘上)。

  

如果联系商周甲金文的构形特点,不难发现上述推测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要真切地了解原始文字的构形特点,还必须等到大量的、可论定为原始汉字的新资料出土的那一天。

(二)原始绘画与汉字的起源

至今为止世界上所见的古文字都起源于图画文字。

古埃及文字。

在神秘的埃及金字塔和神庙的石壁上,绘写着一排排图画般的字符,这就是古埃及文。

古埃及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创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一王朝,距今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

纳西族《古事记》中一段文字:

西南地区纳西族的东巴经文。

1拿蛋,2解开,这里有白云,3风,4蛋,5湖,6蛋破发光,7山崖。

据纳西经师解释是:

把这蛋抛在湖里头,左边吹白风,右边吹黑风,风荡漾着湖水,湖水荡漾着蛋,蛋撞到山崖上,便生出一个光华灿烂的东西来。

这是北美奥杰布华人为了保护渔业权于1849年递呈给美国总统的一份请愿书:

上面画了七个动物(七个部落的图腾)这些动物的眼睛和心都有线互相连接,线的一头指向前方,而另一头连着后边的小湖,表达的意思是,他们一条心,一个意志,希望美国总统还给它们在苏必略湖附近的渔业权。

绳记事和契刻记事,毕竟是原始的、非常简陋、粗略的记事方法,记事范围小,准确性差。

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

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主张“文字的起源是图画。

”《中国文字学》:

“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

”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

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只有在这时,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像”。

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像”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间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关于文字的起源,见于史载多处。

裘锡圭先生《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推测,汉字的形成与原始族徽符号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远在文字产生以前,原始人已经普遍有了刻画族徽的习俗,只要族徽符号还没有纳入成句的书面语言中,就还不能说它已经成为文字,但是由于它在原始社会中的普遍性和音义的明确性,它在文字起源的过程中必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商周朝代的族徽符号,虽有很多单独孤立地出现在器物上,但也有不少出现在成句成段的铭辞中,因而可以肯定商周遗物上的族徽符号,都已具有文字的性质。

显然裘先生认为“用象形符号表示族名,很可能是表意字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很有卓见的推测。

“图腾崇拜”习俗,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武器、工具以及自然现象)当作氏族的祖先,因而把他作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保护神来崇拜。

把此图腾当作氏族的名称和徽号,在日常器物或身上刻画,以维护团结,区别他族。

指图呼名,约定俗成即成文字。

北美洲达科塔人曾用图画记载1800年发生天花、1813年发生百日咳、1840年和外族友好。

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许多地方都有发现。

在中国北方,岩画多表现动物、人物、狩猎,和西伯利亚的岩画有较多的相似处,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

《吕氏春秋·句躬篇》:

“史皇作图。

”《路史》载:

“颗首作画”。

这都是有关我国绘画起源的远古传说。

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遗物中,已发现大量原始人创作的绘画,其时代大约距今六七千年。

与图画很相似的文字,大量出现于商周青铜器上,有时也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特别是作为汉字基础字的象形字,从其字形上可看出图画是汉字产生的先导。

图画记事的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

也许因为这一点,实物记事和文字的产生没有什么联系,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如果把图形简化,一个图形记录语言中的一个语素或词,而且图形的排列顺序和语言中语素或词的排列顺序一致,图画就成了真正的文字。

图画记录的是事件或人物,它不直接用于记录语言而可以构成语言的单词,其含义纯粹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不同语言一一对应,互相结合,至于文字,尽管它起初可能与图画很相似,可是其含义是通过读音来表达的。

因此图画除了有形,还要有固定的音和义时,才算演变成了文字。

二、汉字产生的时代

以严式标准来衡量,文字应是能较完整地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早于殷墟甲骨文的陶器符号虽然发现了很多,但从数量和分布地域的广度上来看,单个的刻划符号均占绝对优势,绝大多数的陶器符号是单独出现的,一般一器只刻一个符号。

单个出现的陶器符号还未能记录语言中最简单的句子,因此无法与语言相对应,因而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

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

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也是寿命最长的一种文字。

  

汉字开始产生的时间,还难以确实断定。

今天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铸在铜器上的文字。

商代的文字已经是很发达的文字了,最初产生文字的时代必然远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于夏代。

距今约四五千年以上,应当在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所出土的陶符中,能够见到许多类似物象的图画文字。

在此基础上,这些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

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

三、汉字的发明者

仓颉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

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

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

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仓颉的考据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北南乐、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等遗迹。

仓颉是中国古代传说人物,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发明者。

传说中仓颉生有“双瞳四目”。

目有重瞳者,中国史书上记载只有三个人,虞舜、仓颉、项羽。

虞舜是禅让的圣人,孝顺的圣人,而仓颉是文圣人,项羽则是武圣人。

仓颉造字“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

“颉有四目,仰观天象。

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

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

仓颉的考据山东寿光、河南开封、河北南乐、陕西长安和白水等地都有仓颉墓等遗迹。

【课堂小结】

总之,要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正确地加以批判继承,就必须掌握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未及升堂,焉能人室?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1、2、3、4

【板书设计】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汉字概说

一、汉字的起源

二、汉字产生的时代

三、汉字的发明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