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docx
《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村镇建设必须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桂北16个村庄的田野考察
龙海平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谐村镇应该是政治和谐、文化和谐、利益和谐、人际和谐、生态和谐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新型村镇。
推进和谐村镇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村镇的创建中应当是既有地位且大有可为的。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们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职能、特点、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等相继展开了研究。
从发表的专著看,南俊英(199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回顾、思考、研究》系统介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任务、对象、内容、原则、决策过程、教育方法、教育网络、教育队伍及管理等问题,作为学术界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关于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通史性的学术专著,李德芳、杨素稳(2007)《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任务、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中共独创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观点、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弥补了已有的中共的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成果的不足。
此外,余玉花(2005)《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廖小明(2006)《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马奇柯(2007)《增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郭彩星、阎占定(2008)《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张红霞(2008)《新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李志强(2008)《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刘京雷(2009)《论构建和谐农村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王学俭、宫长瑞(2009)《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探析》等论文就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客体、环境、过程、方法等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即主要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整体研究,鲜见实证性的微观研究。
学术界现有的关于三农问题关注的焦点,偏重于从社会学、经济学等显性层面进行相关的分析和阐释,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学角度对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微观层面进行专门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文献搜集和借鉴比较困难。
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的任务要求极不适应。
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复杂化、农民思想多元化、教育人员素质层次化、内容陈旧化、方式简单化等新情况和新问题。
鉴于以上形势和农村实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之一,是要关注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真实地认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取得了哪些进步,农村最需要什么内容和什么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在和谐村镇创建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村镇的创建能起何种作用?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必须探讨和回答的新问题。
笔者以2008年暑假和2009年“五·一”假期及暑假于广西柳州、桂林2市所属的8个县、12个乡(镇)、16个村庄所获取的调查资料为分析蓝本,以期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借鉴与启迪,为社会主义和谐村镇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以开展农户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田野考察为主要方法,调查问卷设计25个题目,主要内容包括理想信念、道德风尚、民主管理、教育状况、民间信仰、乡村文化、政策引导、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等方面。
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政治生态、文化底蕴三种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在确立调查样本时,调查组以高、中、低的三重维度,分别选择了三类相应层次的桂北地区16个村庄(见表1)。
调查组走访村民300余人次,共发放了调查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25份,有效回收率97.6%。
问卷由调查员现场发放和回收,被调查对象自已填写。
若被调查对象在填写过程中对问卷有不理解的地方,由调查员作解释。
访谈资料则采用访谈时当场记录,当日当晚整理,调查结束后进行系统归类与分析。
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大圩镇(熊)雄村、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是南方古村落的典型,历史悠久,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北洞源村、南山桥村、灵川县大圩镇毛洲岛村、阳朔县古板村、临桂县大雄村、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保江村、香粉乡雨卜村是桂北新农村的典型,现代乡村文化的浸润非常明显;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乡龙脊村、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村、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具有浓厚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项目
内容
性别
男(56.8%);女(43.2%)
民族
汉族(67.7%);少数民族(32.3%)
年龄
分布
11-20岁(9%);21-30岁(41.8%);31-40岁(18.2%);41-50岁(15.2%);51-60岁(9%);61-70岁(3.4%);71岁以上(3.4%)
文化
程度
3年及以下(3.4%);4-6年(21.2%);7-9年(24%);10-12年(42.4%);13年及以上(9%)
区域
文化
特性
灵川县青狮潭镇江头洲村、大圩镇(熊)雄村、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是南方古村落的典型,历史悠久,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北洞源村、南山桥村、灵川县大圩镇毛洲岛村、阳朔县古板村、临桂县大雄村、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丹洲村、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保江村、香粉乡雨卜村是桂北新农村的典型,现代乡村文化的浸润非常明显;龙胜各族自治县平安乡龙脊村、兴安县华江瑶族乡高寨村、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村、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具有浓厚的广西少数民族村寨特色,民间文化丰富多彩。
二、和谐村镇建设的成效和困境
(一)桂北地区和谐村镇建设进展及成效
近年来,广西桂北地区在推动和谐村镇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和谐政治建设方面
在桂北乡村调查时,我们经常看到树立在田间地头、村口路边的巨大牌幅: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男生女一样好,人口素质最重要”,“争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等等。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国家政治的一些术语的认知情况不够理想,但农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民主管理意识日益增强。
其典型表现在:
第一,调查显示,85%以上的农民高度认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赞同党和国家推行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
第二,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已经逐步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老百姓愿意通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出自己满意、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
村民各项自治制度日臻完善,遇重大事项,先在党员和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然后再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审议。
67%的农民认为自己是农村社会的主人,对自己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积极角色、施加有效影响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第三,实行村委办事公开制和跟踪制。
村委办事做到三公开:
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年度工作目标执行情况、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集体经济、重大事项的招投标、党员发展、财务使用、帮困扶贫等及时公示,让群众了解、靠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
有的村把村干分管的工作和联系点户向村民公布,让村民跟踪监督,促使村里事事有人管、有人办,办而有果。
(2)村镇经济和谐发展方面
调查得知,桂北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个体、私营经济(占70.6%),集体经济弱化(仅有门面出租、鱼塘出租、碾米厂等),剩余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经商(占32.7%)。
其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
其一,利用地理和资源优势,大搞人文生态旅游。
如红岩村以种植月柿,古板村以种植金橘,丹洲村以种植柚子为主,四季花果飘香,每年由村里举办大型的柚子节、桃花节、月柿节,农民自己经营“农家乐”生态旅游示范点。
其二,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干冲屯“千户侗寨”是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侗寨,有侗戏演唱队、芦笙队等文化艺术团,侗族大歌等尤为有名。
少数民族村寨举办芦笙节、“抬官人”节、“踩歌堂”节、姑娘节,有舞狮、桂剧、彩调、舞蹈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其三,注重发挥自身特有的生态优势,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以生态型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生态经济。
如红岩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恭城模式),毛洲岛村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的生态旅游,古板村种植的金橘,大雄村栽培的蘑菇、丹洲村种植的沙田柚、保江村种植的八角、梅林村的菜篮子基地、干冲村的茶叶基地等,既保持了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桂北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生态农业占65.6%(主要是种养业),个体经营占25.2%(主要是生态旅游、餐饮业),还有从事手工业和外出打工收入。
(3)和谐村镇文化建设方面
近年来,桂北乡村不断推进“和谐村镇”、“卫生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创建工作,一些村庄通过“文明户”、“敬老好儿女”、“和谐家庭”评选等活动,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以社会公德来制约个人行为,以文明乡风来加强村民和谐。
调查显示,村民对本村的人际关系状况较为满意,认为“群众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占56.8%),选择“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占32.9%)。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意识也有所增强。
注重构建温馨和谐文化家园,桂北有“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盛誉的江头村、有广西“紫禁城”之称的水源头村等,其深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
(4)农民最为关注的六个问题
序号
选项
比例
关注内容
1
三农问题
52%
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增收、合作医疗、农村养老
2
金融危机问题
48.6%
涉及物价上涨,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扩大内需政策
3
和谐社会建设问题
46.3%
社会公平正义、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44.2%
农民子女上学、农村教育质量、传统文化、基层组织建设
5
社会腐败问题
42.7%
经济腐败、权利腐败、党的作风、民主监督
6
贫富差距问题
38.5%
城乡差距、农民合作、城乡一体化
(二)和谐村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表征
桂北地区和谐村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但因对和谐村镇工作认识的欠缺以及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也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在队伍建设、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效果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困境。
困境一:
认识上的偏颇,造成和谐村镇建设工作的“疲软”
“文明村镇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创建”是党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对村镇建设赋予的不同内涵。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三大系列创建活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
由此可见,和谐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们既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侧重的领域。
调查中却发现,相当部分的村镇干部群众对三个基本概念混淆不清。
一些村民把“新农村”、“和谐社会”仅理解为“新房子”、“新环境”,所以只要未住进新房子之前总感觉创建活动的力度不够大、速度不够快。
当问及如何进行和谐创建时,部分村镇干部会反问:
“就是新农村建设吧?
”从和谐创建经验的介绍中,也不难发现多数村镇干部谈的内容多涉及村容整治、增加农民收入等,而忽略和谐创建最突出的思想教育内涵。
对于党和政府倡导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7.6%的村民认为“初衷美好,但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虽然一些农村逐步实现了道路硬化和村屯绿化,改善和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和居住条件,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仍需加强,要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栏舍和沼气普及化,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实现村庄净化、绿化、美化。
困境二:
村民的素质有待改善与提高
村民是和谐村镇创建活动的主力军。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老百姓的素质缺陷已成为和谐创建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
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遇事找政府,解决问题靠政府,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意识。
一些农民在实现富裕后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在新的致富门路面前,等待观望的多,主动尝试的少。
二是村民集体意识弱化。
随着绝大多数乡村以分散经营替代集体经营,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乡村建设合力弱化,削弱了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集体主义观念淡化,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缺乏使农村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的隐患。
三是一些农民由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不正确理解或者对某位基层干部工作产生的误会等种种原因,产生了对基层政府和基层组织的逆反心理和对立心态,对基层干部产生了不信任感和疏远感。
调查表明,当前影响农村社会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分别是计划生育、税费征收、土地山林侵占、集体资产的量化、乡村选举以及乡村不良风气等,这些因素最终体现在农民与乡村干部之间发生的冲突上。
目前,在干群关系总体趋向融洽的同时,有时也会引发干群矛盾。
困境三:
村级文化建设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各级政府都在努力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但受到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薄弱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其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缺失严重。
据调查,不少村镇都存在宣传阵地、文化设施落后,图书室、电教室、活动室和宣传栏、阅报栏等三室两栏建设不齐全,不规范的现象。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地方政府也把它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
笔者调查的村大都有农家书屋(或称农村文化图书室),但不是大门紧锁,就是无法看书,村民说基本上没发挥作用。
其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普遍缺乏。
调查发现,村里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文化或集体活动,热闹一点的就是村委会选举了。
“希望村里有文化活动,可以聚在一起热闹热闹”,这是被调查村民们的真实心声。
调查中也发现,农民空闲时间基本上用于看电视、聊天、打牌(占82%)。
缺乏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地区,群众打牌赌博、购买地下“六合彩”、封建迷信抬头等现象影响和谐。
其三,对传统文化缺乏保护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不少村庄都开始了“撤老村建新村”的行动。
由于基层政府和干部对传统古民居、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缺乏认识,广大群众缺少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加上文化资源开发措施不完全对路和保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盲目拆毁、放弃古民居现象发生。
如,笔者调查的某村,一些百姓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用来圈牛、养猪。
既不利于环境卫生,也影响旅游开发,那些古老的木结构民居建筑一旦没有人居住,三五年后就会生霉生虫腐朽甚至倒塌。
困境四: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缺乏新意和活力
由于近些年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缺乏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农村中也曾出现“经济繁荣,精神失落”的现象,表现出“丰裕中的贫困”。
调查表明,社会不公、腐败问题和社会上一些不道德的现象会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乡亲们希望看到反映民间疾苦、农村生产生活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撼动群众心灵的艺术创造,体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调查还表明,52.9%的村民认为本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太切合实际,效果一般。
73.5%的村民认为当前农村最需要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55.8%的村民认为“文化下乡”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方式。
群众的需求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现实情况却是:
一些基层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缺乏现实针对性。
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一些地方停留在一般号召上,满足于开大会、发文件、提口号、做表面文章。
一些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回答和解决农民思想中存在的疑问,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
还有的地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分类指导,对农村的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农民等采取统一的要求,搞“一刀切”。
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跟上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困境五: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政府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务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较少,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差距。
调查发现,村民希望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城区的优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逐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
和谐的要义首先是公平与公正。
各级政府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包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令人欣喜的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新农保政策通过试点完善推开后,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1]
三、和谐村镇创建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和谐村镇创建困境的成因分析
(1)部分基层领导对和谐村镇创建工作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调查得知,当前和谐村镇创建工作存在几种误区,其突出表现为“五论”:
一是“先后论”,桂北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的乡村干部片面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抓经济建设,待经济发展了,再抓村镇建设工作。
二是“无关论”,一些乡村干部认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是上级党委政府的事,与村镇无关,自己无责任主管。
三是“盲从论”,部分基层干部不了解和谐村镇建设工作的内容、方法,不重视提高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对上级的政策法规钻得不深、吃得不透,教育指导群众工作能力欠缺。
四是“贴钱论”,认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是花钱的事,而且周期长,见效慢,不如经济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搞。
五是“畏难论”,认为和谐社会创建工作是个系统工程,单凭一个部门、一个村镇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难度太大,又受经济条件制约,不如放弃算了。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工作不到位
调查显示,桂北一些地方和谐村镇创建工作机制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还存在着靠领导重视、靠上级督促来保证落实的状况,随意性很大。
主要表现在:
一是一些地方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些村级班子软弱涣散,工作不力。
少数基层干部自身形象不好,难以令群众信服。
二是领导体制不健全。
不少乡镇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专职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强有力的领导。
三是缺乏协调机制。
各部门之间组织协调得不够,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是工作不到位。
有的基层干部重视经济建设,而把和谐创建作为软任务,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3)基层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表明,桂北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和专兼职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
主要表现在:
一是理论水平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一些干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法,加上服务不到位,管理跟不上,缺乏争上游、创一流的信心和勇气,事业心、责任感不强。
[2]二是公仆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处理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不恰当。
三是贪图安逸享受,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强。
四是法制观念淡薄,工作方法简单,作风不过硬。
五是党性观念不强,组织纪律性差。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口头上讲得头头是道,行动上却变了样。
(4)和谐村镇建设工作的投入不足
目前,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的村庄、试点村和共建村可以依靠不同渠道获取资金,我国绝大多数乡村资金缺乏已经成为和谐村镇创建的主要障碍,村镇若无创建资金,就无法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调查得知,不少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党组织调控农村各种组织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减弱,其作用往往只停留在基本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事务上。
许多地方没有把和谐村镇创建工作纳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增加财力投入,在思想政治工作上舍不得投入,资金难以保障,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陷入窘境,“无钱办事”现象突出。
(5)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缺乏自我更新的能力与农民群众发生的新变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文化水平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开会、宣读文件等老一套方式,把群众中存在的大量的、新的思想问题的疏导和解决浓缩到偶尔、临时突击一下,而非结合新形势,运用新观念去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收不到以往的效果了,甚至会引起一些人的逆反心理。
第二,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群众也日益分化为个体私营业主、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等等,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
出现了一些不平衡发展的势头。
这种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性,农民收入的多层次性的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上就是思想的多层次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针对性,因区而异、因人而异。
但是农村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一统”、“一锅煮”,对所有的人进行同一模式、同一腔调的教育。
(二)化解和谐村镇创建困境的基本对策
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的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因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发展的基础。
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经济发展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以及由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的新形势下,经济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如同车之两辙,缺一不可,不可分割。
它们之间的协调,共生发展将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具体而言,农村和谐村镇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功能”。
(1)发挥凝聚功能,促进政治和谐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信息传播媒介的现代化,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他们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参与愿望。
事实上,民主法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过程中承担的任务:
一是强化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创新。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大胆探索研究新时期新环境下和谐村镇建设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解决农村管理问题的新思维新路径,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3]二是针对基层农民“我种我的田,闲事都不管,民主不民主,干部说了算”的心态和普遍民主意识不强、文化水平较低、民主法制观念较为淡薄的实际,开展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树立民主参与和民主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