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921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1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docx

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

倒U假说

第四章运动活动的情绪与意志

情绪是一个人人都有着切身体验且天天都会遇到的词。

情绪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由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生理三种因素结合而成。

情绪既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阻力。

情绪还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工作的成绩。

情绪控制能力的高低,也是区分优秀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练员通常说的训练型运动员和比赛型运动员,主要的区别也正在于比赛中情绪的适应性和控制性。

第一节情绪概述

一、什么是情绪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情绪包括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的体验,狭义的情绪是指人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强烈的态度及其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由现实事物引起的,例如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金牌而非常高兴,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十分沮丧等。

情绪和情感又是以态度的体验形式表现出来的,人们对事物总是先有一定的评价,而后产生不同的态度。

可以是满意的态度,如获得金牌而满意;也可以是不满意的态度,如成绩不及格而不满意。

与此同时,产生一种带有特殊色调的内心感受和体验,如高兴或者沮丧等,这就是情绪和情感。

(二)情绪和需要的关系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

依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

凡是能满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进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肯定的情绪,如满意、愉快、喜爱、赞叹等;相反,凡是不能满足这种需要或可能妨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便引起否定的情绪,如不满意、苦闷、哀伤、憎恨等。

事物总是复杂的,它与人的需要的关系也是复杂的。

一种事物可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而不能满足另一种需要,甚至和第三种需要相抵触。

因此,不少事物可能引起很复杂的甚至相矛盾的情绪,所谓百感交集,啼笑皆非即是。

在日常生活中人往往有各种不同的情绪。

它们常常不是彼此毫无联系地发生,而是相互影响的。

其中有的起着主导作用,有的只具有从属的性质,有的短暂,有的持续时间很长。

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

当主导需要获得满足或没有满足时,所产生的肯定或否定情绪往往会冲淡甚至抑制与此同时发生的其他情绪。

事物是否符合于个人的需要有赖于认知的评估作用。

同一事物,由于人们认知上的差异,对它的评估可能不同:

如果把它判断为符合于自己的需要,就产生肯定的情绪;如果把它判断为不符合于自己的需要,就产生否定的情绪。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知,评估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也不同。

例如,同是一杯酒,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唤起的情感可能不同: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愉快的情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不愉快的情感。

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

有些感觉使人愉快,有些感觉使人不快,这种伴随感觉过程同时产生的情绪称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

“见景生情”,是知觉过程中的情绪。

“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是记忆中的情绪情感;发现问题时的惊讶,分析问题时的怀疑与坚信,想象到祖国未来的美好前景时的心花怒放等,是思维和想象过程中的情绪情感。

(三)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与人的特定的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的,历史上曾统称为感情。

人们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包括感情发生的过程,也包括由此产生的种种体验,因此用单一的感情概念难以全面表达这种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

在当代心理学中,人们分别采用个体情绪和情感来更确切地表达感情的不同方面。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原始的,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人在饥饿时吃到食物就很高兴,这是一种情绪,但不能由此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

情绪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却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

猿猴普遍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伴有相应的表情动作,而情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例如,民族自豪感是与对本民族的爱相伴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

(2)在人类个体发展中,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在后。

婴儿出生不久就产生了对身体舒适状态作反应的“笑”等情绪反应,而情感则是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情感就是在不断受到爱抚关怀的过程中,愉快的情绪体验持久而稳定下来,从而逐渐培养起来的。

(3)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一般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随着情境的改变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情绪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而情感则是具有较大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心理体验,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构成个性或道德品质中稳定的成分。

(4)情绪的表现形式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而情感则比较内隐,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

一个人高兴时可以手舞足蹈,愤怒时咬牙切齿,这些是情绪的外显表现。

但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是一种内心的深刻体验,不轻易外露,而主要是在行动中表现。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有一定区别,但它们都是对需要满足情况的心理反映,是同一类特殊的心理体验,彼此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这表现在:

第一,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第二,情感又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另一方面,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绪表现的形式,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

心理学主要研究感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较多地使用情绪这一概念。

(四)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怕的呼救,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

婴儿出生时,还不具备独立的维持生存的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得到成人的抚养。

成人也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及时为婴儿提供各种生活条件。

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地反映着人们生存的状况,是人们心理活动的晴雨计,如通过愉快表示处境良好,通过痛苦表示处境困难;人们还通过情绪、情感进行社会适应,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移情维护人际关系,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以便采取适当的、相应的措施或对策等。

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各种情绪、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2.动机功能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研究表明,适度的紧张和焦虑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情绪对于生理内驱力也具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

如人们在缺氧的情况下,产生了补充氧气的生理需要,这种生理内驱力可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激励行为,但是,这时人们产生的恐慌感和急迫感就会放大和增强内驱力,使之成为行为的强大动力。

3.组织功能

情绪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

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情绪的组织功能还表现在人的行为上,当人们处在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时,易注意事物美好的一方面,其行为比较开放,愿意接纳外界的事物。

而当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状态时,容易失望、悲观,放弃自己的愿望,有时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

4.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

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在许多场合,只能通过表情来传递信息,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

表情也是言语交流的重要补充,如手势、语调等能使言语信息表达得更加明确或确定。

从信息交流的发生上看,表情的交流比言语交流要早得多,如在前言语阶段,婴儿与成人相互交流的唯一手段就是情绪,情绪的适应功能也正是通过信号交流作用来实现的。

二、情绪的种类

(一)情调

情调是一种伴随着感觉而产生的情感。

例如,当我们感知到红橙黄绿、酸甜苦辣、冷热痛痒、气味香臭、光线明暗、乐音噪音等等的同时,往往也体验到某种情感。

这种情感是伴随着感觉的情感,似乎感受物本身就带有特殊的情感负荷。

当我们说到,“甜蜜的嗓音”、“凄怆的夜晚”、“愤怒的波涛”、“厌恶的气味”等等的时候,这里人所感知到的“嗓音”,“夜晚”、“波涛”、“气味”都带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色调。

情调产生的原因是很复杂的。

它的产生首先与刺激物有关。

刺激物性质不同所产生的情调也不同。

例如,不同颜色所引起的情调是不同的:

红色——兴奋、愉快、热情、活跃感,白色——洁白、威严、清晰感,绿色——安静、沉着、亲切感,蓝色——沉静、冷酷、悲伤感,黑色——沉静、忧闷、苦闷、恐怖感,紫色——严肃,神秘,不安感。

情调还因刺激强度而变化,例如,温暖的感觉令人愉快,而太冷太热则是令人不愉快的。

再者,情调的产生更主要是与人的生活经历、需要等特点有关。

有的情调是人与生俱来的,例如,对疼痛刺激以及像尿素之类气味等刺激,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情调。

多数情调与人们的过去经验有关。

例如,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对于各种颜色所引起的喜爱情调是不同的(见表4-1)。

颜色的喜爱度还有时代、性别、年龄、所受教育特点及地区上的差异。

还有研究表明,情调的产生,儿童比成人表现得更明显,艺术家比普通成人表现得更明显。

表4-1各人种颜色喜爱度的差异

喜爱度顺序

人种

1

2

3

4

5

6

7

白人

绿

黑人

绿=蓝

美洲印第安人

绿

菲律宾人

绿=黄=白

日本人

紫=红

绿

墨西哥人

红=绿

中国人

绿

阅读资料4-1

噪音强度与情调变化

噪声达到一定的强度会引起不愉快的情调。

何存道对不同居民区的噪声进行了测定,并请当地居民对本区噪声所引起的烦恼作五级评定:

安静、比较安静、闹、很闹、不可容忍。

结果表明,如果以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感到“闹”为烦恼度的起点,则白天(7:

00—19:

00)为60分贝;晚上(19:

00—23:

00)为55分贝。

资料来源:

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二)按情绪状态分类

人的情绪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按发生强度和时间长短的状态方面,可以分为激情、心境和应激三种状态。

1、激情

激情指爆发式的、非常紧张的、时间短的情感状态。

狂喜、激怒、绝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在激情状态下,有机体有强烈的内部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表现。

如在狂喜的状态下,往往手舞足蹈,或捧腹大笑;在恐怖状态下,往往脸色苍白,浑身战栗;在愤怒的状态下,往往面红耳赤,横眉怒目,呼吸短促,有时一切运动器官都好像停止活动,呆若木鸡。

激情的产生取决于多种原因。

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突然发生意外的变化,都容易促发激情。

例如愤怒,往往是遇到挫折,或出现自认为不合理的情况,尤其在受人恶意中伤时最容易爆发。

激情也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神经兴奋和抑制不平衡的人,特别是兴奋占优势的人容易产生激情;缺乏教养,不讲礼貌,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就能引起激情的爆发。

激情对人的生活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人处在激情状态,常常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与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力有一定程度降低,容易“义气用事”,缺乏“三思而后行”,做出平时不应该做的事。

激情状态可能损伤人的健康,据研究,激情过于强烈或时间过长,能够引起心因性疾病,如高血压症和胃肠溃疡等等。

但有些激情具有积极意义,为人民利益,舍生取义而冲锋陷阵的激情,具有积极意义。

激情的意义,要依据一个人由于激情引起的社会效果如何来衡量。

对于消极的激情,要防止与控制。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意志的自我修养。

当激情爆发时,依靠理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感。

一个运动员要经常“陶冶性情”,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和文明习惯的人,就能够善于控制不必要的激情发生。

2、心境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心情。

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使人的整个生活活动都染上某种情感色彩。

例如,一个人兴高釆烈的时候,对称心如意的事固然表现出满意、愉快的情感体验,对平常漠不关心的事情,也会引起新鲜亲切的情感体验。

反之,当一个人心灰意冷、百无聊赖的时候,良辰美景也仿佛有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平时爱好的东西,一时也等闲视之,无动于衷。

引起心境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

从客观原因说,它可能是周围大自然的变化,如春暖花开或雨雪纷飞,也可能是某件令人不愉快或失望的消息,都可以使人处在愉快或不愉快的心境之中。

心境的产生,有时也决定于人的主观因素。

同一种外界影响,引起人们的心境可能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

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人,善于利用理智去调节自己的心境,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改变心境,甚至在不利的情况下,也保持着旺盛的朝气。

许多优秀运动员,能够在比赛失败,甚至遭到挫折时,能保持愉快的心境。

从失败中找到教训,“卧薪尝胆”,积极投入新的训练。

心境对生活、工作、学习和运动训练影响很大,良好的心境能使人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楚,提高活动效率。

消极的心境使人消沉,降低人们的活动效率。

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训练,必须主动地控制心境,不为消极心境所左右,经常保持积极的心境,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十分重要的心理品质。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的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可谓应激情景的情绪状态。

在这一情绪状态下,惊动了整个机体,它很快地改变有机体的激活水平,使心率、血压,肌肉紧张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引起体内多种激素分泌,引起情绪的高度应激化和行动的积极化。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有人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大胆而勇敢的行为,急中生智,动作准确,头脑清醒;另一种表现则是有的人惊慌失措,目瞪口呆。

例如,有的人在地震发生的时刻,不知所措,乱了手脚,发生乱推、乱撞房门的错误行为(房门应该向里拉)。

有机体有动员自身的资源(首先是内分泌的资源)以回答强烈的与超强的外界影响的机体防御性反应,这是应激的生理学基础。

但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将损害身体的健康,因为应激可以引起机体内部平衡失调,致使机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发生紊乱。

如应激使激素的分泌增多;造成神经介质反应;儿茶酚胺增加;心理活动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

在现代社会中,除了紧急的不良事件外,噪音、拥挤、污染等亦为对机体的应激源。

(三)按情绪的社会内容分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社会性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给人以愉快、满意、幸福等肯定的情感。

这种情感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们属于高级的情感。

高级情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并且显示出他的个性。

这种情感可划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

1、道德感

道德感是从社会形成的道德规范出发,人的行为是否合乎一定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用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衡量别人和自己的举止行为,如果发现自己或别人举止行为合乎公认的道德准则,对这种行为就会给以肯定的表示,产生满意、欣慰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不满意、责难的情感。

例如,我们为祖国荣誉做出巨大成绩的中国女排歌颂、赞美,产生敬慕爱戴的情感;对破坏安定团结、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举止行为,产生义愤,这都是依社会道德准则衡量人的举止行为时而产生的道德感。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道德感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感、责任感、义务感、集体的荣誉感、同志间的友谊感、对敌人的仇恨感以及国际主义感等。

道德准则是在人们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总是属于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一阶级的。

因此,道德感总是带有一定的集团性和阶级性。

道德感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是人们精神状态的重要心理结构。

它可以促进人们把自己的精力用于有益的活动,作出高尚的举动。

人们道德感是高尚的、丰富的,可以促进人的精神文明,修养良好,行为端正。

丰富、培养运动员的道德情感应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2、美感

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人的道德行为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

如赏心悦目、称颂、赞美、迷恋等体验。

凡是符合个人美的需要的艺术作品,社会上的美好和谐的现象,自然的景物、景象和人们精神上美好的东西,都可以产生美的体验。

美感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是具有愉快的体验,总是伴随着某种快感;二是带有倾向性的体验。

美感常常促使人去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地多次欣赏,达到迷恋的程度。

但美感不等于快感,快感也不等于美感。

美感比快感所具有的内容丰富得多,深刻得多,高超得多。

美感由某种现象美的形式决定,它与人的知觉相联系,这可谓形式上的美感。

例如,优美的艺术体操和舞蹈、鲜艳漂亮的运动服装、有韵律动听的音乐、秀丽的黄山风光等。

复杂的美感是由对人有美的内容的领会所产生的内在的美感。

这种感受和人的想象与思维密切相关,因而产生深刻的情感。

美感和人的鉴赏能力及必要的知识经验有关系。

如果一个人对于某种事物缺乏鉴赏能力和有关的知识经验,那么,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不可能深刻地感受它。

我们应该培养自己在艺术上有修养,发展丰富多彩的美感。

美感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一个人的美的需要总是反映一定社会关于美的标准。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对客观事物美的标准,因而对美的感受体验也是不同的。

3、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情感。

它与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

对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中的新发现,产生喜悦感、愉快感;对科学研究进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产生的怀疑感或惊讶感;当不能作出判断时产生的犹豫感以及对真理的确信感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表现形式。

理智感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起重要作用,只有在丰富的理智感的激励下,一个人才有可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求知欲,从而不懈地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热爱事业、勇于进取。

所以,理智感是人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能激励人们积极地去从事智慧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并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并能克服一定困难。

运动员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对他所从事的专项运动的热爱、感兴趣,不断拼搏进取,并能体验到艰苦的训练和竞赛的乐趣。

三、情绪理论

探讨情绪产生和发展的机理,主要是为情绪的调节控制寻找依据和方法。

因此,尽管情绪心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释情绪的理论,但我们只介绍少数几种同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有较密切关系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

情绪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身体变化,伴随着血液循环、肌肉、脑部以及外部动作表情的改变。

詹姆士——兰格理论就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1884年和1885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先后提出了一种相似的理论,即认为情绪是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

他们把情绪的产生归因于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因此,这种理论又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詹姆士说:

“我们悲伤,因为我们哭泣;我们恐惧,因为我们战栗;我们高兴,因为我们发笑。

”他认为哭泣、战栗、发笑就是产生情绪的原因。

兰格说:

“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

”他还说:

“植物性神经支配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就产生愉快;而植物性神经支配减弱,血管收缩和器官肌肉痉挛的结果,就产生恐怖。

假如把恐怖的人的身体症状除掉,让他的脉搏平稳,目光坚定,脸色正常,动作迅速而稳当,语气强有力,思想清晰,那么,他的恐怖还剩下生么呢?

”他认为情绪就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的变化的认识。

詹姆士——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间的联系,但却片面地夸大了外周变化对情绪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但这一理论也提醒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既然情绪状态同人的机体状态有密切关系,那么,采用某种方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机体状态,如心跳、呼吸、面部表情等,就可能达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的目的。

(二)巴甫洛夫学说

巴甫洛夫把情绪的生理机制建立在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暂时联系系统的基础上,认为大脑皮层在情绪的产生中起着主导作用,它可以抑制皮层下中枢的兴奋,直接控制情绪。

大脑皮层中所建立的暂时联系系统,包括了个体与其生活条件的各种各样的关系,它表现为个体的生活习惯,生活态度,及每个人的观点、信念、立场和思想体系等。

它的建立、发展和改变,受当前事物与过去经验的影响并和人的愿望意向联系着。

这种系统得到维持,便产生积极的情绪;这种系统遭到破坏,便产生消极的情绪。

(三)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说

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情绪认知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状态的感受有三种信息来源,即认知因素(认知过程)、生理因素(生理状态)和刺激因素(环境影响)。

其中认知因素在情绪情感的产生中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情绪归因实验。

他将大学生被试分为三组,各组一开始都同样接受肾上腺素的注射,但不告诉他们药物名称。

然后给甲组以药物效应的正确资料,告诉他们会产生心悸、手颤,脸面发热等现象;给乙组以药物效应的错误资料,告诉他们注射后身上稍感发痒,手脚有点发麻,此外无兴奋作用;第三组则不给以任何说明。

然后,三组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性的休息情境:

一个是惹人发笑的情境(有人作滑稽表演),另一个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迫回答一些繁琐的问题,加上吹毛求疵,横加指责)。

结果发现,虽然三组被试都因药物激起同样的生理变化,并处于同样的两种刺激情境中,但第二组与第三组被试大多感到或表现出更加欢快或愤怒,而第一组被试由于已经预知药物的效应则不显示出愉快或愤怒。

研究者因此认为,外界情境或生理变化,虽然也是产生情绪的因素,但人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对于情绪反应起着决定作用,或说是主要因素。

(四)阿诺德的认知——评估理论

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情绪认知——评估理论。

该理论认为认知和生理变化相结合,才能说明全部情绪。

单凭认知不行,单凭生理变化也不行。

从生理上讲,情绪既不全是大脑皮层的事,也不全是皮层下中枢的事。

按照平常讲法,认识到一个东西有危险后才害怕。

如在公园还是在森林见到老虎,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这种学说认为认识在情绪中起主导作用。

认知与情绪的关系问题由于它直接关系到在运动训练竞赛中如何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问题,因此,在此做简要的评述。

认知代表一个人关于环境、自我或行为的知识、意见或信仰。

有的人认为,在许多心理现象中,如偏好、决策、态度等,情绪常常先于认知出现。

比如,在我们确切地了解到一物为何物之前,可能就产生了喜欢它或害怕它的情绪。

这一早期的情绪反应尽管是粗糙的、朦胧的,但仍能对随之而来的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情绪——认知顺序可能会从理论上和经验中得到支持,但韦纳认为,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特殊的认知诱发了情绪状态。

而且,情绪状态很容易因认知的变化而改变。

再者,情绪——认知顺序并没有解释人为什么体验到了“特殊的”情绪。

由此看来,人的认知先于情绪并决定了许多情绪反应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这种认知——情绪顺序所遵从的原则是:

人们按照自己的思维来体验事物。

比如,人们不是先体验到了焦虑,然后再确定心脏怦怦跳动是因面临输掉一场比赛而发,恰恰相反,人们是先确定了存在输掉一场关键比赛的实际可能,然后这种认知导致心率加快,再将心率加快标定为焦虑。

巴甫洛夫学说、沙赫特的三因素学说以及阿诺德认知——评估学说都重视大脑皮层的认识功能对情绪产生和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

人的认知参与了情绪产生的过程,尤其是当情绪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时更是如此。

这三种理论给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启示是,既然人的认识是情绪产生和发展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