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构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414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4.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能源构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能源构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能源构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国能源构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国能源构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能源构成.docx

《我国能源构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能源构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能源构成.docx

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

煤炭探明储量1500Gt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位居世界第一。

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

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

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

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

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

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能源资源的构成%

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

华北43.9641.814.498.21.30.52680

东北3.83.11.848.354.614.231.2293

华东6.06.54.418.272.922.54.6141

中南5.63.79.52.544.551.83.7142

西南28.610.770.02.525.274.70.11218

西北12.112.012.514.066.731.32.01216

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

原煤产量到达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到达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到达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

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给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

/十五0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16%,平均差率为614%,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614%、718%和713%。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

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一次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

2000年,我

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

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0%。

截至2005年底,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513%。

探明可采储量70亿吨,占探明储量的2711%。

剩余可采储量为2419亿吨。

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

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

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同样匮乏。

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1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1613%。

探明可采储量约为31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218万亿立方米,储采比为55年,仍低于世界天然气58年的储采比水平。

与石油、天然气相比,中国的煤炭资源状况要好的多。

截至2005年底,探明可采储量为10430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3326亿吨。

假设保持目前原煤开采强度,大约可继续开采150年。

探明可采储量的开采条件差,有相当比例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21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各种资源的占有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人均可采矿物能源资源,200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55%、11%和4%。

人均能源资源总量约为3193吨标准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814%。

其中人均原煤资源和人均原油资源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12%和9%。

31能源供给结构过度依赖煤炭。

从能源供给结构看,长期依赖煤炭,石油供给缺口不断扩大。

2005年,我国原煤产量达22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7614%,比1978年提高了611个百分点。

而石油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仅有118亿吨,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为1216%,比1978年下降了1111个百分点。

能源供给过度依赖煤炭,不仅加重了环境和运输的压力,而且导致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41部分能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

我国能源生产基本可以保障国内市场供给,总体能源当量对

外依存度不到5%。

但是品种结构矛盾比较严重。

/十五0时期,各年石油进口依存度分别为31%、3218%、3913%、4715%和4319%。

由于资源储量相对不足,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我国石油进口又以国外油轮运输为主,因而增加石油进口的脆弱性。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明显加快。

十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0%,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尤其是2003年和2004年,增速高达1513%和1611%。

200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2213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煤炭

第一大消费国、石油和电力第二大消费国,石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212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313亿吨,煤炭从1312亿吨提高到2117吨。

资源对经济发展

的制约作用重新显现。

21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偏高。

1990)1995年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高达76%左右,近年来,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在68%左右同世界各国相比,200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

中,煤炭占比为6717%,大大高于世界2712%的平均水平,OECD国家平均为2111%,美、英、法、日分别为2412%、1618%、418%和2315%,巴西、墨西哥分别为611%和612%。

31终端能源消费以制造业能源消费为主。

目前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

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中,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居主导地位,2004年制造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全部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316%。

从2004年工业分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前15位行业排名来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量位居第一,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21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终端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到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1419%和1314%,三项合计终端能源消费量占工业行业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超过50%。

1煤炭等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仍然较快。

受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高能耗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见表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能源变化,

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经济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2.3%上升到2008年的7.2%,并维持了年均9.9%的罕见高增长率。

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能源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纵观三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的经济效率是极低的,是一种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不协调、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经济增长进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能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并趋于激化,已经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从能源供给角度来进行分析。

首先,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一个能源资源大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总地质储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俄罗斯,主要能源产量也都已居于世界前列。

其次,从人均角度来看,中国能源占有量则较少。

据统计,2007年底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探明可采储量分别为87吨、1.86吨,2270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69%、7.5%、8.3%;水电资源人均技术可开发量1900千瓦时/年,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4%,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我国又是个地道的“资源小国”。

再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煤炭资源主要集中于华北、西北地区,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重要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

然而,中国主要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分布与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对资源配置和能源运输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能源开发难度较大、优质资源相对不足等问题更是使得当前的能源供给根本无法满足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能源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加速的进程之中,长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中国能源消费量由1953年的0.54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07年的26.84亿吨标准煤,增加了接近50倍。

2004年中国就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急速增长,我国的重工业化特征开始显现——钢铁、冶金、水泥及电解铝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50%急速上升至2005年的69%,由此导致能源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已经超过经济增长速度,2002-2004年连续三年中国的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均大于1,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持续。

所以,未来我国能源需求增速仍将处于较高水平。

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使得我国能源供给状况不断恶化,“油荒”、“电荒”和“煤荒”接踵而至,中国经济发展开始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能源约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

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

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到达3.9%,仅次于印度〔4.8%〕。

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

IEA预测:

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

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

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

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

 

一中国石油供求现状

〔一〕中国石油分布及构成

中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

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等八大盆地以及部分海上石油资源。

下面分别从陆地和海洋两个角度来论述中国石油的分布及构成。

1.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

〔1〕中国东部产油区。

中国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给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

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

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

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

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该地区下一阶段石油发展

的重点,一是深化老区精细勘探,以富油气凹陷为主要勘探对象,以寻找可动用

优质储量为目标,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寻找新的含油区块、含油层系,

重点搞好松辽、渤海湾盆地的滚动勘探和二次勘探工作,扩大含油面积和勘探成

果,增加油气储量;二是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已开发油田的综合调整和改善二次

采油为手段,积极探索和采用三次采油技术,增加经济可采储量,提高难采储量

的动用率,延长油田稳产期。

〔2〕中国西部产油区。

西部地区的油气资源分布较为集中,主要盆地的石

油地质条件复杂,决定了储量增长具有阶段性。

现有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

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是东部石油资源重要战略接替区。

加快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

陆地石油大多数已经处于开采的衰退期,在产油质量和数量上都无法和以前相比,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的背景下,各国和地区都加快了对海洋

石油的勘探和开采,关于海上石油权益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

中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

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

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到达157%,特别是蓬莱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

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要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中国主要油田分布及产能状况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

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

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中国第一大油田。

现在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

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辽河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

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

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

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

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

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中国第一大气田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

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

1978年原油产量到达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奉献。

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000万吨,达10年

之久。

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目前,发现了千米桥

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中原油田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

现已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

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到达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河南油田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

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长庆油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

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中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是中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

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

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

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

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

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和内陆盆地。

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

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

3万平方公里。

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

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

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到达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

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20世纪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

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海洋油气田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

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

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70-2006年中国原油产量〔单位:

千桶/天〕

从国内以万吨标准煤统计的角度来看,1978-2005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总

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1978年中国能源总产量为2.7亿吨标准煤,1993年为11.1亿吨标准煤,增幅高达311.1%,2005年中国能源总产量为20.61亿吨标准煤,与1993年相比增幅为85.7%。

1978-2005年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2006年中国原油产量18367.6万吨,比2005年增长1.7%,增幅同比回落

2.2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30650.6万吨,同比增长6.3%,比2005年回落0.2

个百分点;成品油产量18204.8万吨,同比增长4.5%,增幅比上年回落2.6个

百分点。

其中汽油产量5591.4万吨,同比增长3.7%,柴油产量11453.4万吨,同比增长5.5%,煤油产量960万吨,同比下降2.9%

 

美国能源结构:

美国一直是“新”型能源方面先驱者,最早商业化开发石油、天然气和核能。

虽由于其他国家后发跟进,出现能源产量占比下降的局面,但无人能撼动其能源第一大国的地位。

1.煤炭

1900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就超越英国成为第一大国,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其产量占全世界产量50%以上,并将煤炭第一大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起中国才超越美国成为煤炭生产第一大国。

美国2010年产量在全世界占比14.8%,仅次于中国48.3%,遥遥领先于排

名第三的澳大利亚6.3%。

2.石油

自1859年美国进行商业化开采石油之后,到1923年世界石油产量达10亿桶,美国产量占比60%以上,整个5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石油产量占比均50%以上。

此后1960年OPEC成立,其产量迅猛增长,美国产量占比逐渐下降,只在石油危机期间产量占比有所上升,其他时间均逐步下降。

美国2010年产量占全世界石油产量比例8.7%,全球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

3.天然气

直到1960年左右,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生产、运输和消费大量天然气的国家。

1950年,美国天然气产量占世界天然气产量的90%,1960年为75%。

此后前苏联的天然气产量迅速增加,1970年美国和前苏联产量之和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到1983年前苏联产量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美国。

到2010年,前五大天然气生产国〔依次美国19.3%、俄罗斯18.4%、加拿大5%、伊朗4.3%和卡塔尔3.6%〕产量之和占全世界总产量50.7%。

4.核电

核能作为发电能源始于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

核能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显著发展,推动了世界上许多国家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核电站的建设和核工业的发展。

由于美国在核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70年代晚期之前,核电在全球占比直线上升。

1979年三里岛事件之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对压力,自1978年后美国就没有批准新的核电站。

随着其他国家新建的核电站投产,美国核电占比逐渐下降。

最近几十年来,多数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态度有所转变。

主要核电大国发电量都基本稳定。

美国核电发电量基本维持30%左右。

5.水电

美国利用水电较早,六七十年代美国水电发电量全球占比20%以上,由于适合建设大坝的地点是有限的,到70年代以后水电发电量增长缓慢,而巴西、中国这增长迅猛,所以美国水电发电量到目前下降至8%左右。

美国能源生产使用情况

50年代以前,美国能源需求能够自给自足。

50年代晚期,需求超过自给能力,开始进口能源。

60年代末开始,国内能源产量增幅缓慢,需求增加部分主要靠进口来弥补,对外依存度直线上升,1977年上升至23%,上升趋势被第二次石油危机中断,进口才大幅下降至危机前水平,80年代初下降至10%左右。

此后恢复主要由进口来弥补需求缺口的模式,对外依存度直线上升,2005年到达30%,此后有所回落,因国内经济增长失速,需求下降,对外依存度下降至22%。

进口能源当中90%~95%是石油产品。

美国的能源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气和石油。

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分别于1952年和1958年超过煤炭。

20世纪60年代,煤炭产量开始恢复生产,80年代中期,煤炭的产量重新上升到第一的位置。

70年代开始,油气资源产量开始下降。

石油产量下降趋势不可恢复。

而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使得天然气产量出现缓慢增长,并有加快增长的趋势,产量几乎赶上煤炭产量。

70年代核电开始快速增长,但由于1978年以后几乎无新的核电站批准,21世纪以来核电奉献平稳。

2001—2010年,生物质能产量增长64%,并在工业应用中超过煤炭。

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水电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