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750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41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docx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

一、项目简介1

二、建设基础1

(一)建设依据1

(二)建设条件4

三、建设目标7

(一)建设思路7

(二)建设总体目标8

(三)建设具体目标8

四、建设内容10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10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5

(三)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18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22

(五)实训实习条件改善23

(六)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28

(七)专业群建设30

五、绩效考核建设进度表32

六、资金投入预算和项目建设进度52

(一)经费预算52

(二)重庆市财政经费分项预算54

(三)项目建设进度55

七、项目预期效果55

八、主要保障措施57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方案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重点,辐射带动电气自动化技术、自动化设备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

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改革教学组织与管理、专业群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项目。

本项目建设期两年,建设资金总投入147万元。

其中:

重庆市财政投入100万元,学院自筹47万元,其中7万元用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36万元用于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3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万元用于现代信息应用技术与数字化校园建设,66万元用于实训实习条件改善,2万元用于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6万元用于专业群建设。

本项目的建成,将使学院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高素质高级技能型机电类专门人才培养基地,为重庆市打造西部制造业高地提供人才保障。

二、建设基础

(一)建设依据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我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院开设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鲜明的服务地方经济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急需的机电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1.建设背景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近10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中心,先进制造技术及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

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以及其他机电一体化设备和产品的设计、开发、编程和操作的高级应用型创新技术人才。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

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就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不断地深入发展时期。

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技术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

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

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

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随着国家开始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布局,各项扶持政策陆续出台,未来十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可能迎来黄金增长期。

包括节能减排、高速铁路、通信设备、智能电网、国防军工、航空工业等等都可能会是未来十年快速增长的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正当其时。

高职学院进行装备制造业相关专业建设,促进产学结合,培养出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的机电类专门人才迫在眉睫。

(2)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重庆直辖以来,以交通能源、市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2010年,重庆建成了“二环八射”高速公路,形成“一环八线”铁路构架,“一环六线”轨道交通建设,形成“三主三干”叶脉型骨架水运网和发达港口体系,成为功能完备、服务大西南的长江航运中心,将构起更加完备的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

重庆装备制造业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库区新兴产业的构造对装备制造业产品有巨大需求;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是国家投资的重点,铁路、公路干线及城市交通,以及水利、电力、通信、三峡库区等工程建设都需要大量机械装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实施“446规划”,把重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规划将建设4个国家级装备研发生产基地——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军事装备;发展4个优势装备制造行业——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船舶及配套产品;培育6类重点产品——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及大型结构件,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模具,医疗成套设备,优质材料。

规划装备制造业重大建设项目130项,总投资240亿元,2011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再超1000亿元。

2.重庆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分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也成为紧缺人才培养专业。

当前及未来十年,我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装备制造工业、汽车摩托车工业、能源重化工业等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并将重点发展风力发电、轨道交通、输变电、内燃机、仪器仪表、船舶、环保设备、齿轮箱、铸锻和核电装备等十大产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提档升级。

这意味着重庆市将急需大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正是适应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要,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因而有着长远而广阔的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

3.专业定位

本专业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第一线,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牢固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机械及电子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知识,熟悉机械维护维修、电气维护维修、数控操作、数控编程、CAD绘图等专业技能,能够胜任机电设备及生产线的操作、维修和管理工作,机械产品加工的工艺及零部件设计和编程以及机电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工作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建设条件

1.专业概况

2013年9月开始招生,首批招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职学生58人。

现有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市的在高职学生校学生119人。

五年一贯制学生42人,成教学生399人。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建设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关键能力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动态,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创新

“专业教育与行业定制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与重庆重庆理纹、德昌机电和深圳斯比泰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工作委员会,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加强了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机械设计基础、单片机接口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在推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切实做好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开展了“岗前培训”、“顶岗实习”等合作项目。

3.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已初步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比例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学院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研究生学历教师13人,考核招聘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人,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

并且通过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及职业技能等级培训等20多人次的培训,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人数17人,来自行业的兼职教师2人。

表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师资结构表(单位:

人)

项目

正高职称

副高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合计

备注

专任教师

-

3

11

3

17

硕士13人,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背景4人

兼职教师

-

1

1

-

2

小计

-

4

19

3

19

4.实训条件建设

本专业现已具有较完备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电工电子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柔性制造、维修电工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训练中心、钳工实训中心、PLC实训室等。

可以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

目前正在筹建机械基础实训室、维修电工实训室和液压与气压实训室,来更好的满足实践教学。

依托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初步搭建起了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

建立了重庆重庆理纹、德昌机电和深圳斯比泰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满足本专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的需要,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为高素质高级技能型机电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专业群现状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辐射带动了电气自动化技术、自动化设备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专业群师资、实训基地、课程建设也能够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业群建有重庆重庆理纹、德昌机电和深圳斯比泰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6.社会服务现状

近两年,本专业有100多人次学生组成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团,先后开展了“带薪实习”、“三进三同”、“村官挂职”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厂、农村体验和工作,感受重庆新变化,参与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在社会实践中成长锻炼,得到用人单位及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三、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教职成〔2011〕11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和《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国家及地方装备制造业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二)建设总体目标

经过两年建设,进一步加强与装备制造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使行业主导校企融合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的“1234”型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深化校企合作,建成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增强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校园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构建运行管理机制,使先进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运行模式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本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从而带动专业群建设;培养一批用人单位满意度高、区域服务能力强、装备制造业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三)建设具体目标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

以引导学生掌握高端专业技能和终身可持续发展为主线(1条主线);实行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毕业证书与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二个结合);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综合应用知识模块(三个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社会发展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四种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将学生的素质积分纳入能力评价体系。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目标

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为指导,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参照职业岗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校本特色教材,加强专业与行业企业共享的教学资源建设;加大优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力度,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3门专业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并按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

3.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目标

按照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要求,建成具有基础实训(如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CAD实训室)、专业实训(如PLC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金工实习车间)、专业综合实训(如数控车间、自动生产线拆装实验室)和工程仿真实训(如数控仿真室)四大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校内实训中心,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环境,实现功能系列化、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成为区域资源共享中心。

新建2个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加大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完善实习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建设;大力推行学生技能大赛。

4.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目标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打造理念先进、教学和项目实施能力强,形成以双师教师为基础,骨干教师为中坚,专业方向涵盖面广,知识结构优、教学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教学团队。

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1名来自行业);新培养骨干教师2名,达到6名;聘请具有两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中青年教师6名,建立规模达17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

专兼职比例达到1:

1,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引导教师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合作企业联合进行产品设计研发;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培训企业员工、农民工等各类社会人员;对口支援永川地区2所中职学校,并帮助其培训师资。

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以教学为中心,能够满足校内各种信息化应用需求的数字平台。

6.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目标

本着合作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师资培训、顶岗实习、课程改革、质量评价等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共建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外,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法、综合训练教学法、以赛促学法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7.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建设目标

按照重点突破与整体带动相结合的原则,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突破口,通过建设优质课程、新建实训基地和培养专业群教学团队,带动

数控技术、通信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等专业的建设,形成师资共用、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专业群结构。

四、建设内容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平台,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管理、质量控制,机电设备及生产线操作、装调、维护与管理,机电产品技术服务等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按照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基于工学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装备制造行业对接

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设置上,通过调研,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明晰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职业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委员会指导下,建立与装备制造产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以满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动态性、可持续性和多样性。

同时,以学院“校企一体,产学结合,职业导向,立体培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1234”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效地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装备制造行业对接。

加大订单式人才培养力度,切实做好专业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将专业课程与企业现场真正的工程项目、社会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同时,注重培养准员工。

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装备制造企业需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依据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确定核心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相应工作的应知、应会相衔接,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装备制造行业企业职业岗位所需求的知识、技能紧密结合,努力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

●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具有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工程仿真实训4大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校内实训中心,把职业实践过程转换为学习过程,在职业模拟情境中展开学习过程,使学习情境与岗位情境对接,让学生在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同时,就获得本专业具体可感知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同时聘请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全程参与学校教学过程,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并积极开展应用技术推广与咨询,不断吸收与消化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

,有效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拓展现有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功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中高级普通车工、中高级维修电工、中级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等职业技能鉴定条件。

深化“双证书”制度,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融通,使学生在取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素质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必然要求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终身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变化。

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采取人文素质一体化全面评价体系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激烈竞争中能够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学生通过相关的课程考核,获得规定的学分和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可毕业。

辅导员、专任教师等根据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工作表现、人际交往、心理承受能力、礼貌礼节、参与公共活动、开展创业项目以及职业态度、进取精神等方面的表现评定学生的素质学分。

根据学生素质学分的高低来确定推荐参加顶岗实习面试的顺序,同时未达到学院规定的素质学分者继续留校强化学习直到达标,方能离开学校参加顶岗实习。

2.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1)“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为教学实施主体,以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主要实践教学环境,有机融合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教学,形成以“项目导向”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专业课程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以项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集中实践类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

借鉴德国的项目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要求实施项目教学。

在进行项目教学时,其过程包括准备、实践、实施、项目报告及报告评估。

首先,需要广泛开展以项目教学为形式、工学结合为目的、企业需求(包括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内容的各种项目)为出发点的调研工作;第二,与企业共同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在现实环境中可行的项目;第三,学生在老师引导(老师在学生有需要时才出现)下完成项目方案或报告;第四,报告评估。

(2)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

对于以项目教学为主的核心专业课推行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将课程的教学时间集中到时段,每个时段为连续的2—3周。

由企业能工巧匠、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学地点在企业工作现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教室交替进行。

(3)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全面推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外,分别采用现场教学法、实训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与手段。

核心课程采用双讲师授课,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企业讲师参与核心课程与顶岗实习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①教学方法改革

现场教学法:

对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技能,在校内综合实训基地或合作企业等生产现场来实施。

实训教学法:

部分操作技能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式、竞赛式等教学

项目教学法:

对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则采取项目教学法,通过完成相关项目来掌握核心技能。

②教学手段改革

充分运用科技化、信息化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在线学习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灵活,学习的效率更高。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室,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4)教学评价方法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方法。

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多元化:

行业企业代表、教师、小组成员、学生本人,都是教学评价的主体。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考核改变以往单纯用笔试评定成绩的片面做法,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

在项目实施中,对学生能力进行过程评价或竞赛评分,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学分的评定和登记,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评价环境多维度:

课程考核和能力评价的环境保持多维度。

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内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主要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考核和评价主要方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并以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职业技能竞赛的评价主要放在竞赛场地进行,以竞赛的结果和竞赛风采展示为主要评价要素。

②建立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学生学业学分的获取,即要进行日常出勤、课堂参与、作业质量等过程性考核,也要进行期末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