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8719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docx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

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笔记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是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和经常思考的重要问题问题之一。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总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由此可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关注和研究的。

  如在课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小猴子下山的童话故事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问:

“听了故事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我想知道先下山有几只猴,后下山有几只猴?

”“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猴?

”……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探索新知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在教学“6+8”时,我没有把自认为较好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己的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算法上,我告诉学生:

“小猴不会算,你能帮它想出好办法吗?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举起了小手。

我先把机会让给了性格内向的生1,他说:

“我是摆小棒算出:

8+1+1+1+1+1+1=14。

”灵活敏捷的生2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

“把8凑满10,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胆小不爱说话的生3也坐不住了,他兴奋地说:

“想8+6=14,所以6+8=14……”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探究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学生交流思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独立探讨“6+8”的计算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

首先,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作好准备。

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式,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

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培养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四、让学生发现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教学中充满规律。

让学生积极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中挖掘规律,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将发生“质”的飞跃。

  如在“做一做”中,每组两个加法算式,它们的加数调换了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我创设了“加法宫殿”运砖的情境,要求把写有算式的砖头运到相应的地方。

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一块块“运砖”,可我并不满足。

“除了一块块地搬以外,你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搬得又对又快吗?

”经过短暂的沉默后,课堂又恢复了生机。

“我知道了,上下两块可以一起搬,因为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学生兴奋地嚷道。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找出了上下两道题的关系,获得了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会“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灵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是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和经常思考的重要问题问题之一。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总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由此可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关注和研究的。

  如在课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小猴子下山的童话故事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问:

“听了故事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我想知道先下山有几只猴,后下山有几只猴?

”“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猴?

”……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探索新知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在教学“6+8”时,我没有把自认为较好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己的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算法上,我告诉学生:

“小猴不会算,你能帮它想出好办法吗?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举起了小手。

我先把机会让给了性格内向的生1,他说:

“我是摆小棒算出:

8+1+1+1+1+1+1=14。

”灵活敏捷的生2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

“把8凑满10,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胆小不爱说话的生3也坐不住了,他兴奋地说:

“想8+6=14,所以6+8=14……”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探究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学生交流思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独立探讨“6+8”的计算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

首先,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作好准备。

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式,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

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培养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四、让学生发现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教学中充满规律。

让学生积极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中挖掘规律,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将发生“质”的飞跃。

  如在“做一做”中,每组两个加法算式,它们的加数调换了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我创设了“加法宫殿”运砖的情境,要求把写有算式的砖头运到相应的地方。

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一块块“运砖”,可我并不满足。

“除了一块块地搬以外,你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搬得又对又快吗?

”经过短暂的沉默后,课堂又恢复了生机。

“我知道了,上下两块可以一起搬,因为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学生兴奋地嚷道。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找出了上下两道题的关系,获得了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会“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灵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是我们每个教师面临的和经常思考的重要问题问题之一。

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让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总是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由此可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关注和研究的。

  如在课堂中,我从学生喜欢的小猴子下山的童话故事引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问:

“听了故事后,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我想知道先下山有几只猴,后下山有几只猴?

”“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猴?

”……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进一步燃起把一个个问号转化为句号的热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二、让学生探索新知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因此,面对新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独立探究,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获取成功,使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在教学“6+8”时,我没有把自认为较好的方法直接教给学生,而是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经历自己的探索算法——在交流中比较、体会不同的算法——选择算法上,我告诉学生:

“小猴不会算,你能帮它想出好办法吗?

”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举起了小手。

我先把机会让给了性格内向的生1,他说:

“我是摆小棒算出:

8+1+1+1+1+1+1=14。

”灵活敏捷的生2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

“把8凑满10,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胆小不爱说话的生3也坐不住了,他兴奋地说:

“想8+6=14,所以6+8=14……”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探究的火花被点燃了,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让学生交流思路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说”的环境,变“听众”为“主人”,在同思共想、互说互议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独立探讨“6+8”的计算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

首先,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作好准备。

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式,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

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不仅拓宽了思路,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也培养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好习惯。

  四、让学生发现规律

  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教学中充满规律。

让学生积极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中挖掘规律,总结规律,学生的认识将发生“质”的飞跃。

  如在“做一做”中,每组两个加法算式,它们的加数调换了位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我创设了“加法宫殿”运砖的情境,要求把写有算式的砖头运到相应的地方。

学生开始兴致勃勃地一块块“运砖”,可我并不满足。

“除了一块块地搬以外,你能想出其他的方法,搬得又对又快吗?

”经过短暂的沉默后,课堂又恢复了生机。

“我知道了,上下两块可以一起搬,因为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

”学生兴奋地嚷道。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他们很快就找出了上下两道题的关系,获得了简单的数学规律。

  教师只有相信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就会“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加灵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