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6473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1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地理岩石圈结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程标准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课程标准解读

第一条标准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是要求对各圈层不做深入了解,而是要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一方面是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主要特点;另一方面是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根据第二条“标准”首先要了解岩石的分类。

其次是岩石的成因,这需要涉及各种地质作用,用于说明岩石的形成便于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最后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间的相互转化,这是这条课标的重点,要求学生要熟练阅读并能绘出“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教材先宏观展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铺垫。

然后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重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最后设置活动,让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举例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学情分析

本节涉及到了圈层的物质循环,环节比较复杂,对于思维的连续性和逻辑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本节的学习难度较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三、评价设计

1.通过自主学习学案,课堂师生间回答,90%以上学生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岩石圈的结构,通过学生抢答、小组比拼的方式检测教学目标1的达成情况,要求学生总人数达标率为90%以上。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沉积岩的特征,并有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根据“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全面性”等评价因素进行互评;实现学生总人数达标率为85%以上。

3.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案的问题,会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再通过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训练,实现学生总人数达标率为85%以上。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采取分组,一般一个小组4名同学,每次活动推选小组代表发言。

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促进个性发展。

自主学习法:

通过让学生“自读”、“自议”、“自说”,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理念。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运用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多媒体,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课堂信息容量,改变课堂信息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真实,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设计流程

环节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分钟)

 

展示学习目标(1分钟)

 

自主学习并记忆(5分钟)

 

教师讲解(4分钟)

 

教师展示答案(2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2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二的相关知识(3分钟)

 

教师讲解后学生记忆

(5分钟)

 

合作探究(3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三的相关内容

(3分钟)

 

教师讲解(4分钟)

 

合作探究

(5分钟)

 

小结

 

当堂检测(5分钟)

 

播放一幅鸡蛋内部分层的图片

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们吃鸡蛋了吗?

那你是否留意鸡蛋由外向里分了几层?

对,依次有蛋壳、蛋清和蛋黄。

其实鸡蛋的结构非常类似于地球的内部圈层,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投影展示:

学习目标

v1.结合示意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v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v3.阅读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承转:

那地球内部圈层是依据什么划分出来的呢?

好请同学们对照课本自主学习目标一的相关内容

 

出示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图片,讲解地震波的区别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出示学习目标一答案

 

出示思考题:

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和水中的鱼感觉相同吗?

为为什么?

教师总结并评价学生讨论的结果

 

教师展示思考题中涉及的知识点

 

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

 

展示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图片并讲解

 

播放沉积岩形成的一个动画,让学生思考:

合作探究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该类岩石具有什么特点?

得出沉积岩的两大特征:

层理构造和含有化石,与课本中的文字正好呼应

 

承转:

刚才我们学习了三大类岩石及其代表岩石,那这三大类岩石是否可以相互转化呢?

阅读课本第三部分并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自主学习: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被称为(也称之为)。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地表岩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再生,又形成新的。

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

②;

 

出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边讲解边画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简图

 

让学生探究合作探究3:

除了课本上提供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外,你还能设计出什么形象、简洁的示意图?

三分钟时间,请设计……

 

对学生的图给出评价

 

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基础巩固:

【对应目标一】1、有关岩石及岩石圈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地壳

B、岩石圈主要包括地壳和地幔

C、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D、目前人类对岩石的利用主要是做建筑材料

【对应目标二】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C、玄武岩、大理岩D、花岗岩、页岩

【对应目标二】3、下列几组岩石,属于岩浆岩的是()

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岩、砾岩

C、砂岩、页岩、板岩D、玄武岩、花岗岩

【对应目标三】4、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对应目标三】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

能力提升:

【对应目标三】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A.①-变质作用B.②-风化作用

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侵蚀作用

7.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砂岩

 

生答:

由外向里分蛋壳、蛋清和蛋黄。

 

齐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课本,找出答案

 

和教师一起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对照屏幕订正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并记忆

思考后小组代表发言。

小组内合作交流并展示交流的成果

 

订正并记忆相关内容

 

自主学习

 

记录老师讲解的重点内容

 

通过观察动画组织答案

 

自主学习

 

自主独立思考后订正答案,有疑问老师点拨。

 

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小组讨论其他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画法并上黑板展示

 

 

做当堂检测

 

用与地球内部圈层类似的鸡蛋的分层导入新课,即形象又生动,还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巩固成果

 

提高学生合作能力以及语言描述能力。

 

做学习的主人,培养自学的能力

养成认真记笔记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及语言组织的能力

 

做学习的主人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步步抽丝剥茧,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认识画图的重要性

回扣目标,反思自己目标的达成情况,进一步巩固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标明对应目标方便学生查找问题所在

 

进一步巩固检查本节所学知识

 

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收获的快乐

本节课的反思(2分钟)

学习反思区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评价等级选择ABC(A=好;B=中;C=有待改进)

评价体系:

a学习态度_______

b学习习惯与方法_______

C回答与解决问题________

d学习效果______

●【教师评价】

 

反思本节课的知识

 

通过总结本节的所得与疑惑,发现学习中的不足,同时让学生养成一种每节课都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六、板书设计

岩石圈的组成、结构与物质循环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二、岩石圈的组成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以上板书内容以智慧树的形式呈现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经过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对某些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不过也不能过高估计他们对地理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因为他们的地理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本节课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较多,内容比较抽象。

同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涉及的空间尺度较大,环节比较复杂,加之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空间的思维能力不足,因此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一些学困生需要在课堂上不断的练习、巩固,在课后近距离的观察接触,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的事物从而使自身知识得到不断的提高。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试题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

本测评试题满分100分,选择题20个,每个3分,问答题两个,20个空,每空2分。

最高分94分,最低分56分,平均分78分。

本套题,主要从三个知识点进行考察:

1、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2、三大类岩石成因及类型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其中1、2、3、7、8考察知识点一,4、5、9、10、14、15、16考察知识点二,6、11、12、13、17、18、19、20、21、22考察知识点三,学生失分率较高的题主要集中在知识点三,学生对岩石圈中各类物质的转换关系很生疏。

同时本节课课堂上我还采用了另外两种方式对本节课进行了测评。

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了“比一比”这一环节,主要考察学生对岩石圈内部结构的理解,以小组比拼的形式进行,因为内容较为简单,本环节表现不错,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对该部分知识掌握。

另外一种测评方式是,课堂小测,这种方式考察的本节课的知识点更为全面,并且测评的涵盖面更广,能更加细致的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

从课后批改情况看,基础部分极少数学生出错。

而在能力提升部分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是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部分掌握的不太熟练,对各类物质间的转化仍存在问题,这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强化。

这一情况在学习反思区中也有所体现。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在鲁教版中位于第二单元第一节中,主要从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三部分组成。

本节内容较多,将其分为两课时,我主讲的便是第一课时《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材在单元导言中,以地球的圈层结构为大背景,用精炼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示意图,展示了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宏观上明确了地球是由地表以下的内部圈层和地表以上的外部圈层组成。

而本节的岩石圈正是处于这两部分的中间过渡地带,在空间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必修一课本按照“宇宙环境—地球—各圈层自然环境”这一地理学习思路,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岩石圈作为本单元的开始,进而研究更加抽象、规律性更强的大气圈和水圈,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本节课涉及的基本原理、规律是其他章节乃至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鲁教版和人教版的不同:

人教版在本节课的处理上有所不同,《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节被分到第一章《行星地球》中,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划分到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一章节中。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两个大问题。

教材先宏观展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岩石圈的结构,为学习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做好铺垫。

然后介绍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其中岩石圈内部的物质循环是本节的重点。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设置了学生活动,让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并讲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及岩石圈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岩石圈的组成。

确立此重点的目的在于地球圈层的结构、特点主要是通过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体现出来的。

这些物质循环主要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进行。

而岩石圈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要了解岩石圈就必须先让学生认识各类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主要有: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物质循环、水循环和生物物质循环。

而组成地壳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转移和重新组合中,所以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至关重要。

学法指导:

1、讨论法,通过师生与生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观察学习法:

学生能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地理材料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学习方法。

 

3、阅读法,包括课内、课外阅读。

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自己动手掌握知识的主动者,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4、比较法,对岩石圈中不同岩石的比较和分析,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的理解和记忆。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试题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当堂检测

基础巩固:

【对应目标一】1、有关岩石及岩石圈的说法,

正确的是()

A、岩石圈就是地壳

B、岩石圈主要包括地壳和地幔

C、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

D、目前人类对岩石的利用主要是做建筑材料

【对应目标二】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由此形成的岩石,是下列中的()

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C、玄武岩、大理岩D、花岗岩、页岩

【对应目标二】3、下列几组岩石,属于岩浆岩的是()

A、花岗岩、石灰岩B、大理岩、砾岩

C、砂岩、页岩、板岩D、玄武岩、花岗岩

【对应目标三】4、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对应目标三】5.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查转化的模式图是

能力提升:

【对应目标三】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6~7题。

 

6.图中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A.①-变质作用B.②-风化作用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侵蚀作用

7.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砂岩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练习题

一、选择题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可通过地震波间接测得。

据此回答1~3题。

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界面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内外核之间

2.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

A.下地幔B.内核C.外核D.软流层

3.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大理石(岩)等名贵建材已用于普通家庭的装潢。

据此回答4~5题。

4.就岩石类型而言,大理石(岩)属于(  )

A.岩浆岩B.沉积岩C.侵入岩D.变质岩

5.大理石(岩)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其主要原因是(  )

A.大理石(岩)价格昂贵,用它装潢,显示富有

B.大理石(岩)质地坚固,美观耐用

C.大理石(岩)能放射出对人体有益的稀有元素

D.大理石(岩)能够较好地调节室内气温,使室内冬暖夏凉

6.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8.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9.在中国,石灰岩形成的地貌广布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D.云贵高原

10.下列岩石中,与石灰岩成因类似的是(  )

A.石英砂岩B.板岩

C.花岗岩D.大理岩

读图(图中序号表示地质作用),回答11~12题。

11.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A.①③⑤B.④⑥⑧

C.①②⑤⑥D.⑤⑥⑦⑧

12.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A.沉积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

B.变质岩变成火成岩的过程

C.沉积岩变成岩浆的过程

D.火成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

13.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A.a―→c―→bB.b―→c―→a

C.c―→a―→bD.a―→b―→c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不同的岩石形成的地貌差异很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下列特征属于岩浆岩的是(  )

A.表面有大量气孔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含有动植物化石D.岩石具有片理构造

15.峰林、石芽等地表形态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B.花岗岩

C.玄武岩D.石灰岩

16.右图为花岗岩经破坏后的照片。

按成因分类,该岩石为(  )

                  

A.侵入岩B.喷出岩C.沉积岩D.变质岩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6~7题。

17.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②B.④⑤⑧

C.②④D.③⑦⑨

18.含有金属矿的岩石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②B.⑩C.③⑥D.③④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数字与地质作用相对应正确的是

A.①-变质作用B.②-风化作用

C.③-重熔再生作用D.④-侵蚀作用

20.④过程最终形成的岩石可能是

A.石灰岩B.花岗岩C.大理岩D.砂岩

 

二、综合题

21.请填出框图中字母表示的物质名称和数码表示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①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_。

22.读“某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处为____岩,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除此特征外,该类岩石含有____,能起到记录__________的作用。

(2)B处为________岩,它是由__________活动经过______形成的。

此类岩石常见有两种类型,其中C处为________岩

(3)E处可能会形成______岩,它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条件下形成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C2.C3.D4.D5.D6.B7.C8.B9.D10.A11.A12.C13.D14.A15.D16.A17.D18.B19.C20.B

21.化学元素 岩石 岩浆岩 变质岩 岩浆 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 重熔再生 外力作用(或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 此题把岩石的组成、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查本节的重难点。

前半部分表示化学元素、矿物和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

后半部分表示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C、D、E应分别代表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根据各类岩石高温熔化变为岩浆,确定E为岩浆,根据岩浆与岩浆岩相互转化,确定C为岩浆岩,最后确定D为变质岩。

在正确确定C、D、E表示的物质名称后就能较容易回答各数码表示的地理意义。

22.

(1)沉积 具层理构造 化石 地球历史 

(2)岩浆 岩浆 冷凝 花岗 

(3)变质 高温、高压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A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可判断其为沉积岩,沉积岩中常含有化石,能起到记录地球历史的作用。

B处有明显的岩浆甬道,为岩浆冷凝而成的岩浆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侵入岩主要为花岗岩,而喷出岩为玄武岩。

从图中可看出,E处位于岩浆岩紧邻处,受其高温的影响,可能会形成变质岩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

教学反思

 

岩石圈的结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不断努力想实现的目标。

在本节课设计时我们树立了这样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的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升地理认知能力,形成科学态度的过程,是在教学情境下实践过程与认知过程的统一。

纵观全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得到圆满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提问导学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

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