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教案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8691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美学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旅游美学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旅游美学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旅游美学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旅游美学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美学教案2.docx

《旅游美学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美学教案2.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美学教案2.docx

旅游美学教案2

《旅游美学》课程授课教案

第3次课

授课

章次

项目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

授课

时数

2

1.了解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类型、特征与意义

2.能体会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

3.掌握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

教学难点: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方法在实践中具体应用。

教学内容提纲

项目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

任务一了解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

任务二掌握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审美方法

作业与

思考题

请你选择一处自然风光,告诉大家如何来欣赏这处自然风光的美。

参考书目

王柯平主编:

《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乔修业主编:

《旅游美学》(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后记

学生掌握了自然风光的审美方法,但要具体运用在实践中还很难,还需要后期大量的练习。

第3次课教学过程

项目二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

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人类从远古时期就开始从周围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

在46亿年的演化历史中,地球的变迁造就了现在奇异多彩的地形地貌,也孕育了不计其数的生物种群。

随着时间推移,自然界的无限风光进入到人们的旅游审美视野中。

由于自然风光范围广泛,内容包罗万象、极其复杂,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认识。

本项目首先从旅游业的角度对自然风光的本质类型和特征做出详细分析,进而探讨自然风光的审美原理和方法,最后从自然风光景观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山水景观和动植物景观进行深入具体的审美体验分析,以揭示出其内在审美价值。

模块一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特征

一、自然风光的审美构成与类型

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自然界中群山耸立、江河如织、湖泊棋布,优美、壮观的自然景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把自然风光作为审美对象加以观赏在我国古已有之。

(一)自然风光的审美构成

自然风光,是指在客观自然界中,非人工创造或构成的、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加以观照的自然景物。

它主要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辅之以植被、动物、光照、风云或雨雪等生物气候基本要素,是一种能够表现自然美的不同形态的空间综合体。

作为旅游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自然风光在旅游审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旅游审美客观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在经过漫长的审美发展历程后,自然风光大多已经成为“人化”或“人的本质对象化”了的审美对象,但仍有一些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或风貌。

自然风光不仅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还能同时参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构成。

因此,在当下,自然风光表现为以下几种典型的存在形态:

一是未经人类触动的、纯天然的原始景物,如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洪荒山野、飞禽走兽、未知植物等。

二是直接作为人类劳动生产场所的田园风光,如江湖渔区、水库景区、草原牧场、山坡林场等,这些不仅明显带着人类劳作的印记,而且具有满足人类生活资料需要的目的性。

三是经过艺术化加工构成的自然景观,如杭州西湖、五岳名山、四大佛教圣地等,这类景观以原有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基础,融合了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内涵,在人们观赏其美景的同时还可起到情感陶冶的精神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自然风光的三种形态并不是界限分明的,它们往往交叉融合,在很多方面相互关联。

同时,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相互渗透又不断为它增添了新的魅力。

1.自然风光的构成基础

自然风光的内在结构形式和外部形状面貌是构成其审美特征的物质基础,也是某一风光不同于另一风光的基本物质条件。

地质地貌,是地球在亿万年间运动变化的产物。

地质地貌的外在形态确立了自然风光的宏观结构,记录并展现了大地运动变化的节律,其中相当一部分就具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如高的喜马拉雅山脉、辽阔的东北平原、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平原、科罗拉多大峡谷、黄河壶口瀑布等。

生态状况,是特定气候与地质地貌条件下的动植物生存状态及情况。

生态状况不仅会影响自然风光的形式构成,而且是展现自然审美生命征候的关键因素,对自然风光的美感生成有着重要作用。

2.自然风光的时间性构成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欣赏不同于我们在博物馆或艺术馆中进行的艺术美欣赏,这是因为自然风光并非是绝对静态的审美对象,而是随时间运动变化的、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的存在。

自然风光的构成本质上是一个时间过程———一年四季的变化、每日早晚的变化、晴阴雨雪、风霜雷电的气候变化,都会对自然风光的形式产生影响,使不同的美感效果得以生成。

换句话说,时间是自然风光构成能够多种多样的重要因素之一。

3.自然风光的构成要素

(1)形态。

自然风光的形态,是指自然风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呈现出来的形体线条和外观状貌。

它是自然生成的,是天地造化、鬼斧神工的杰作,是建立在地质地貌、生态植被以及气候状态的相互组合的基础之上的,构成自然风光审美的重要形式基础。

在旅游观赏中最能引起人们审美兴趣的主要有:

山的形态(雄伟奇特、险峻秀丽之美)、水的形态(流动易变、随地赋形之美)、气候形态(变幻莫测,宛如仙境之美)等。

(2)色彩。

自然风光中的色彩是万象纷呈、极其丰富的。

这些色彩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阴云相互作用构成的。

举例来说,山的色彩,主要是由覆盖其上的植被颜色与山石颜色构成;水会呈现出五颜六色,因为它作为大自然的一面镜子,是其色彩的投影;云雾的色彩变化则与阴晴雨雪的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当阳光穿过大气层的时候,受天气和时间的影响,就会出现色彩缤纷的朝霞、晚霞、彩云、雾霭,使天空呈现出蓝、紫、灰、绿、红、橙、黄等色彩的变化。

自然色彩之美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它不仅给旅游者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令人振奋和神往,更激发了艺术家无限的创作

灵感。

(3)动态。

动和静是相对而言的,由于参照系的不同才产生了动静之别。

自然风光中典型的动态美景有激流、飞瀑、流云、飘雾等。

它们有的给人以轻柔舒缓之感,飘逸的形态带给人们诗情画意、仙宫琼宇般的享受;有的则激烈壮观,令人心神震撼,使人们深感大自然的威力巨大无穷。

动态之景赋予了自然风光一种有形可见的生命力,比起静态的艺术品更加富有生气。

(4)声音。

自然风光之所以具有声音,是因为它由自然界中万物声音的发生、变化共同组成,其中既具有某种普遍性,又不乏各自的独特之处。

春日莺啼、夏夜蛙鸣、秋风蝉声、冬雪簌簌,是我们平日常闻之声;钱塘潮涌、惊涛拍岸、两岸猿啼、深山虎啸,则为我们的旅游活动更添一份惊险刺激。

这些自然之声如同各个声部,合成一曲交响曲,作为欣赏者的人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聆听天籁,天人合一,对于久在都市被工业噪音重重包围的现代人来说,不失为一种休息与调整。

(5)气味。

自然万物所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也是自然风光独特的构成部分之一,它常常带给人们以嗅觉上的意外之喜。

鲜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

每到赏花时节,弥散在天地间的花香令人陶醉。

花香品种繁多、风格各异,有的浓烈,有的清淡。

现今世界顶级香水中,有很多款式依然是以不同花香混合作为主香调,足可见人们对于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气味的着迷。

(6)质感。

漫步于沙滩上,双脚可以感受到细沙的松软;掬一捧溪中的清流,双手会触摸到水的柔和与清凉。

自然风光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我们不仅可以观(视觉上的)、听(听觉上的)、闻(嗅觉上的),还可以亲身感受其中一些部分的质地。

岩石的坚硬、泥土的湿软、海水的咸凉……都给我们以直观的触觉感受,使我们对审美对象有更加立体的感受经验。

(二)自然风光的审美类型

总体来说,自然风光主要包括山岳风光景观、水体风光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象景观及一些特异景观。

每种自然风光又可细分为若干具体的景观类型,如表2—1所示。

二、自然风光的审美风格与特征

(一)自然风光的审美风格及其形成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出,其分布也很有特色。

从具体的自然风光景观来看,以名山(如五岳)胜水(如长江、黄河)为主要构成部分,且分布广泛,遍及乡野、边区与沿海,形态各异,自成格局。

(二)自然风光的主要审美特征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风光的美学价值源于人类社会的活动与实践,它与人类社会生活的联系,决定了它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发展着。

但自然风光的审美价值是在人类出现,并且与人发生关系以后才产生的,也就是说,自然风光景观具有社会客观性。

同时,任何自然对象都有它的自然属性。

我们在欣赏自然对象的时候,总是通过自然对象的自然属性去理解其社会属性。

因此,自然属性也就成为自然风光景观审美特征的基础。

人们喜爱梅、兰、竹、菊,把它们称为“四君子”,这与它们自身的自然特征有很大关系:

梅冰肌玉骨,兰秀质清芬,竹虚心有节,菊凌风傲霜。

自然风光景观的自然属性决定着自然对象的形式特征,使它呈现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社会属性则反映了自然对象的社会价值、社会意义以及它同社会生活的种种联系,它建筑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决定着自然风审美的内容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价值。

2.生活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凡是在自然中使我们能联想起人的东西,就是美的。

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会显示出美。

因此,在我们看来,自然风光审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自然景物具有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美相类似的特征。

所以,当人们看到某些自然景观时就感到它美,自然而然地把山水花鸟的形象看作人的生活美的一种显现,或把它作为一种暗示和象征来加以欣赏。

比如,孔子喜欢松树、柏树,因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喻示人的高风亮节;唐代骆宾王借咏蝉表示自身高洁: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可见自然界的事物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多方面的象征意义。

3.形式胜于内容,侧重于形式美

当自然风光之美以符合人的某种审美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有情感的人的形象思维过程中,通过想象达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时,人就会有美感产生。

人在直观自然事物时,判定有些自然事物是美的,有些自然事物是丑的,有些自然事物是不美不丑的中间状态,根据就是自然事物形象的结构形式是否符合人们所追求的美的形式法则。

人们认为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安徽黄山、长江三峡、泰山日出、青岛海滨、沙漠绿洲、长白冬雪等是美的,皆因这些自然事物形象的结构形式符合美的形式法则,能够寄寓人的情感和理想,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向上力,引起愉悦,形成美好的意境,把人的情思解脱出来,使其自由奔放。

4.自然风光综合性审美特征

所谓综合性,即多样性,就是说自然风光的属性是多方面的,自然景观与人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是广泛而复杂的。

所以,自然风光的美,在一定条件下,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特定联系中,会得到不同侧面的显示。

同一自然风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可以发现不同的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去欣赏又可以发现不同的美。

总结起来,自然风光的审美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

雄伟、空阔、险峻、秀丽、奇特、幽深、野趣七种不同的类型。

三、自然风光的审美意义与价值

远古时代,先民们视自然为难以抗拒和征服的对象,如洪水、地震、高山、大江、大河。

其中既有畏惧心理,也有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依附心理,产生了畏惧与崇敬交织在一起的自然崇拜。

到魏晋六朝时期,士族文人雅士游玩山水蔚然成风,在文学艺术中开创了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先河。

现代旅游发展到今天,对自然风光的审美活动已成为大众的一种生活需要,其审美意义与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

自然风光审美使人们获得情操的陶冶。

对自然风光景观的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风光审美能培养人们对美的鉴赏能力。

对自然风光的游览欣赏,可以说是对自然界认识和体验的必经过程,它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情感和精神内涵。

在自然风景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美的事物和元素,无论是形状、色彩,还是声音、气味、质感等,都构成了多样统一与和谐的形式美。

黄山雄伟又不乏奇特;漓江秀美亦充满野趣;大海宽广无边;江潮激荡澎湃……这些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在陶冶我们的情操的同时,更以丰富多彩的形象培养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使我们能真正拥有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

自然风光审美让我们加深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对自然风光的游览欣赏,也是一种对大自然亲身体验与认识的过程。

无论是乘船游览三峡,还是徒步登临泰山,或是骑马观赏喀纳斯风光,或是在北海的海面上畅游,这些对平原、山川、湖泊、海洋的审美感受,使观赏者不仅仅停留在对其形象美的体验上,还会认识到其中地理、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更可以升华为对大自然的深厚热爱。

因此,人们在旅游途中,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放松心境,亦可了解奇闻逸事,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

自然风光审美能促进人们的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不断加深了对自然的了解,加深了对自然的情感,由此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也会逐渐加强,从而激发我们以更大的热情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奇特的自然景观还能激发人们探索与求知的欲望,不断揭示出其背后的奥秘所在,使人类得以与自然和谐共处。

可见,自然风光审美在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任务二 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方法

一、自然风光审美原理

自然风光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旅游主体的意志为转移,但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过程需要旅游主体的亲身体验。

由于每个人的阅历、职业、教育背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审美需求、审美价值、审美标准的差异,因此,在欣赏自然风光时,最终获得的审美感受与领悟也会因人而异。

尽管存在着审美个体差异,但其共同点就是在整个旅游审美活动过程中,作为旅游观赏者的我们都要全身心地感知审美对象,调动审美情绪,运用各种审美方法,并充分展开审美想象,才能从中获得对审美对象内涵的真正理解,甚至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观赏不同于我们对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观赏,它有自身的独特性。

首先,自然风光审美是一种直接、深入的体验。

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观赏,是对现实自然景色及事物的直接的、深入其境的审美活动和体验,这种活动过程不仅仅是视觉上观赏自然的美景,听觉上聆听大自然的天籁,嗅觉上品味大自然的芬芳,触觉上感受不同自然物的质地,更是观赏者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全身心的审美感受与领悟。

身处自然之中,我们随时都有可能发现美的存在。

其次,自然风光审美是一种动态的审美过程。

绘画、摄影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是静止不动的,动态的影视风光也仅仅反映了拍摄者所选取的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角度的自然影像。

而现实中对自然景象的审美观赏则是一个动态的时

间过程。

随着观赏者的位置变换、时间推移,自然景物也随之变换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再次,自然风光审美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审美过程。

对自然风光的旅游审美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如照相般的机械接受过程,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运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观赏者的情感与所观赏的自然景色间相互交融,即由景入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具体说,我们到达一处景点,首先要入景,身心投入到对景观的审美欣赏之中,以五官感觉去感触大自然。

其次是择景,旅游观赏者在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景色中进行选择,将与自己审美心理结构相契合的景观整合接受,在内心形成审美表象。

最后是融景,旅游观赏者超越现实的功利、价值意识,在凝神观照中以全神贯注的情怀投入到审美表象中,展开想象,借助审美理解与情感,在内心塑造出融入了情感理想的审美意象,将物与人交融在一起,达到“神与物游”、“情景和谐”的自由审美境界。

二、自然风光审美方法

大千世界生生不息,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万物各展其态,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

在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中,作为旅游观赏者的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旅游活动发现并欣赏到真正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享受到自然美带来的身心愉悦呢?

这正是我们在旅游中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如果毫无审美方法的指导或者方法使用不当,就可能无法领略所游览之处的佳美,最终扫兴而归。

由此可见,掌握一定的审美和观赏方法,将会从本质上大大提高我们的旅游品质,并且于无形中增强我们对自然美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面对千变万化的自然风光时,我们的审美和观赏方法并非是单一的。

一方面,在旅游活动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知识文化背景,旅游时有着不同的心境和目的,还会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依据个人计划安排不同的游览时间与节奏;另一方面,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风光亦多种多样,同一风景在不同时间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等。

可以说,自然风光的审美方法涉及旅游观赏者的审美状态、审美时机、审美方位、审美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我们就这些方面来进一步具体说明。

1、准备审美心境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一个人有时高兴、愉快,有时忧伤、烦闷,这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也是人的心理状态的一般背景。

一个人如果要进行旅游审美活动,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审美心境。

心境好,会将一切事物染上一层令人愉快的色彩;心境不好,则会使一切事物黯淡无光。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移情”现象。

在游览过程中,自然对象在人的美感意识中之所以会产生移情现象,有许多就是由于自然对象的特征和人的感情、性格、活动存在着某种相似或相近之处,它们在人脑中引起共鸣,形成条件联系的泛化,引起人们丰富的审美想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菊残犹有傲霜枝”等,都是在观赏者感情的作用下,根据自然事物的特征与人的感情、活动、性格的相似而形成的审美联想,对自然对象寄予了自己的情感,使自然的形式获得人类的情感。

在审美活动中,借助移情的作用,主体的感情活动和对象的形象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达到了高度统一,以至于自然对象直接表现着情感,情感也直接寓于自然对象之中,进入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2、进入审美状态

一般而言,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观赏者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观赏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状态:

一种是动态审美观赏状态;另一种是静态审美观赏状态。

这里的动态与静态,主要是针对作为审美观赏对象的自然风光状态的不同进行的区分。

3、选择审美时间

观赏自然风光有一定的时间性,审美时间选不当,不仅会影响审美的效果,更有可能根本无法看到风景的美。

自然风光的审美时间主要指季节、朝暮、晴雨等,因为自然景色会随季节、朝暮、晴雨的变化而变化,人的观赏心情也会随之有所不同。

可见,观赏风景的时间很重要,必须恰到好处,确切地把握观赏时机,才能欣赏到风景的美。

另外,时间的不同也会给观赏者带来完全不同的审美享受,使审美对象呈现出一种美的多面性。

西湖渺渺八千亩秀水,层次丰富,风神飘洒。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们要想看到西湖的浓妆,最好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时是“花点胭脂水泼黛,西湖今日也浓妆”的美景。

若想欣赏西湖的淡妆,最好选择烟雨苍茫、细雨迷蒙的日子。

“诸峰尽在微朦里,今日西湖是淡妆。

”而说到观潮,如果不是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去看钱塘江,就有可能看不到钱塘江潮涌的壮观景象。

清代著名画家辉南田写道: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

”作为一个旅游者,应当了解不同自然风光这种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也应较为清楚地掌握不同风光在哪一时间段最值得欣赏,这样才能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真正享受到旖旎的自然风光。

4、调整审美距离

审美距离包含三种意义:

一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二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时间距离;三是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

距离不适当,往往看不到美。

例如,我们对全景的观赏需要距离远些,才能见其全貌和整体的美。

我们要想看到局部的美,则需要近些。

5、把握审美角度

观赏自然风光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角度不对,有可能就看不到美。

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所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来看庐山,庐山的形象就各放异彩,变幻莫测。

因此,旅游者在观赏自然风光时,要选择恰当的审美角度,可正面观赏,也可侧面观赏;对观赏的对象可以取平视、仰视或俯视的审美视角。

6、控制审美节奏

对自然风光的审美观赏类似于对音乐的欣赏,也有其特定的审美节奏:

一种是观赏速度节奏,表现为审美主体观赏速度的快慢。

观赏节奏的快慢取决于旅游者用以观赏的时间和赖以观赏的媒介。

短时间内完成对自然景观的观赏,则节奏快;反之,则节奏慢。

乘飞机观赏节奏最快,汽车次之,徒步观赏的节奏最慢。

审美观赏的速度决定着审美效果的发生。

旅游者快节奏的审美观赏所获得的,是对自然景观总体轮廓的把握,而慢节奏的观赏所取得的则是对自然风光具体特征的把握。

另一种是由不同风景系列组合形成的审美感受的变化节奏。

在对某些旅游目的地的自然风光的观赏中,往往不是欣赏一处景点,而是对数个景点的序列观赏。

各景点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有强有弱,各不相同。

根据各景点的不同审美特色和景观整体的风貌,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应当通过对不同观赏景点的序列组合以及对观赏时间、观赏重点的安排,形成有开端、发展、高潮和尾声的审美过程,使之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这样方能获得更为隽永的审美体验。

三、自然风光审美领悟

所谓领悟,是指个体在感知客观对象时,在审美感受基础上产生的突然觉醒,也就是指个体因审美感受引起的思索已超越了眼前的景象,进入到对对象本质层次的理解,并引发对生活的重新思考,从而唤起精神意志上的亢奋与愉悦状态,以及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或完善动力。

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因为它体现了个体大彻大悟、从小我进入大我的超越感,体现了个人与对象(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的)的高度和谐统一。

1、知性领悟

所谓知性领悟,是指个体进入审美的最高境界时,景物常以其熟悉、新奇的形象出现,引起人丰富的想象与创造性。

如黄山的奇松怪石、钱塘江的狂潮、庐山的云海,均能激起人丰富的审美想象,使人达到超越阶段,升华自己的人性美,从而引发人们更强大的创造力。

2、道德领悟

所谓道德领悟,就是把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神韵与人的精神状态、思想品格、道德观念、理想信仰联系起来,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暗示和象征。

如屈原以兰花比喻君子的美德,以橘树的绿叶素容、质朴无华、坚挺独立、霜雪不凋的特征比喻人的高尚情操。

一般来说,审美主体的文化程度越高,审美经验越丰富,越能通过欣赏自然景物之美,发现无穷的趣味,悟出无尽的哲理。

3、文化领悟

所谓文化领悟,是指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审美主体通过欣赏审美对象,获得的与审美对象有关的文化内涵,进而引起审美主体文化知识的增加与熏陶,提高审美主体的文化修养,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例如,旅游者在游览名山大川时,往往会回顾与景物相关的文化历史。

这种旅游现象在中国尤为普遍。

众所周知,由于自身文化和历史等原因,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意识。

中国的山水名胜大多具有时间的立体性与历史色彩。

比如我们登泰山,自然会缅怀古代帝王封禅的盛况。

在这些旅游审美活动中,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产生思旧怀古之情,感受到丰富旅游观赏活动的内容及审美体验,并且从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文化历史教育。

作业:

1、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自然风光景区,通过资料搜集,概括出其最具特色的审美特征。

《旅游美学》课程授课教案

第4次课

授课

章次

项目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

授课

时数

2

1.了解山水景观的主要审美类型

2.能体悟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3.能将山水景观与动植物的审美特征和价值运用到具体实践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能体悟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教学难点:

能体悟山水景观的审美精神。

教学内容提纲

项目二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审美

任务三开展山水景观审美体验

任务四开展动植物景观审美体验

作业与

思考题

请你选择一处自然风光,告诉大家如何来欣赏这处自然风光的美。

参考书目

王柯平主编:

《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乔修业主编:

《旅游美学》(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后记

本章内容容易理解,没有过多的理论,但真正理解还需增加实践课。

第3次课教学过程

项目二 自然风光旅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