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8404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docx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5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概述文章内容。

2.积累文中大量的摹状词并能抓住关键词解析文本内涵。

3.理解题目“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学生课前准备】

1.10分钟之内读完全文(每分钟500字左右的阅读速度),勾画出描写人物身体和心理状态、描写风雪和他们遭遇的困难的句子,画出感人的细节。

明确斯科特一行人的名字:

斯科特、威尔逊、奥茨、埃文斯、鲍尔斯。

2.根据要求在练习本上摘录出相应词语。

3.了解南极的气候样貌及人类挑战南极的历程。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

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

最低气温曾达-89.8℃,为世界最冷的陆地。

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南极洲每年分寒、暖两季,4~10月是寒季,11~3月是暖季。

在极点附近寒季为极夜,这时在南极圈附近常出现光彩夺目的极光;暖季则相反,为极昼,太阳总是倾斜照射。

【教学流程】

2013-4-18第八周周四上午第一节七年一班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积累摹状词,理清情节、复述故事

检查预习:

梳理,文章描写人物心情的段落:

2、3、5

描写返程途中危险的段落:

4、6、7、8、9、11

感人的细节:

一、摘选摹状词

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找出有关事物的摹状词(解释:

摹(描述、描写)状(样子、情形)词,作者用来对记载对象的性质、特征进行描述的词语。

描摹南极的“风雪”:

凛冽、吞噬、阴森森、呼啸、狂吼怒号、凶猛。

描摹南极的“冰原”:

荒无人迹、无垠、毛骨悚然、单调、茫茫无际、白雪皑皑、白茫茫、寂寞。

描摹“探险人”:

焦急、坚持不懈、癫狂、风餐露宿、夺眶、精疲力竭、拖、闷闷不乐、洋洋得意、怏怏不乐、忧心忡忡、小心翼翼、精打细算、疲惫不堪、畏缩不前、鲁莽、语无伦次、踉踉跄跄、羸弱、蹒跚、僵硬、哆哆嗦嗦、遗孀。

描摹其他的事物:

耀武扬威、猎猎作响、冷酷无情、履行、姗姗来迟。

二、解释重点词语

1.无垠:

垠,际也,界也,无垠就是无际无界。

2.毛骨悚然:

毛,指头发和汗毛。

骨,指脊梁骨。

这是一个成语,指人在感到恐惧时毛发乍竖,脊梁骨透寒。

3.皑皑:

洁白,“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4.癫狂:

癫,就是精神不正常,疯疯癫癫。

5.忧心忡忡:

忡,忧愁不安的样子。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6.怏怏不乐:

怏怏,就是不服气的意思;怏怏不乐,是因为不满不平而产生的不高兴的情绪。

在文本当中这个词语很有意味。

7.鲁莽:

鲁,迟钝,“敏者日鲁”,本来聪明的人变呆了,这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情景;莽,粗疏,不精细,“播种甚莽卤,苗稼安能起”。

同样“教学甚莽卤,人才安能育”?

由此,大家可以揣摩鲁迅先生笔名“鲁迅”二字的含义了,这是一个矛盾对立的笔名,也许先生希望人们由“鲁”而“迅”,也就是说由思维迟钝而反应敏捷吧!

这就是先生弃医从文之心愿吧!

8.冷酷:

冷,凉也;酷,残忍的意思。

冷酷,可理解为冷漠而残忍。

在文本当中,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极言对斯科特等人的心理打击。

9.姗姗来迟:

姗姗,很缓慢的样子。

10.遗孀:

遗,留下,“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孀:

名词,死了丈夫的女人,“吊死问疾,以养孤孀”;形容词,寡居,“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三、以摹状词为关键复述斯科特等人探险概况。

选择恰当的摹状词以填空的形式完成对斯科特等人南极之行情况的概述:

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一行5人(坚持不懈)地走了许多许多天,他们怀着(焦急)的心情盼望早一点儿到达南极点。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然而遗憾的是挪威的国旗已经(耀武扬威)地插在了那里。

他们那兴奋而近于(癫狂)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泪水(夺眶而出),几个月(风餐宿露),艰辛跋涉成为徒劳。

面对阿蒙森留下的请求转交给挪威国王的信,斯科特尽管感到(冷酷无情),但还是承担下来。

他们(怏怏不乐)地向大本营折返。

回程更为可怕,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地沿着原来足迹行走,否则会错过补给贮藏点。

长时间不得休整,身体十分(羸弱)。

在(茫茫无际)的冰原上,他们(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迈着(艰难)的(步履)(蹒跚)地走着。

最后,终因风雪阻遏,被(凛冽)的狂风(吞噬),牺牲在归途之中,使他们的妻子成为(遗孀),演绎了一场人类探险史上伟大的长幕悲剧。

四、理清情节,找出时空对应点,画出斯科特一行人的行进路线图。

要求要素:

具体的日期、地点、人员数量、事件思考:

作者如此具体地交代时间和地点,意义何在?

引导学生阅读练习材料上的第一页内容。

与第一名有关的成语:

独占鳌头、拔得头筹、摘得桂冠在这个表述中,“伟大”是修饰语,“悲剧”是核心,对于大家来说,是“伟大”容易理解,还是“悲剧”容易理解?

2013-4-19第八周周五下午第一节七年一班励耘讲堂

第二课时分析“伟大”“悲剧”的含义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预热:

昨天我们说到几个表示拿到第一名的成语,都有哪些?

荣膺桂冠。

桂冠是什么意思?

用月桂树的树枝做成的王冠,罗马帝国时代的君王通常以此作为冠冕。

这个词怎么来的呢?

故事就要追溯到太阳神阿波罗了。

有一次,他为人间除害,射死了一条毒蛇,返回途中遇到丘比特。

丘比特在玩自己的弓箭,看到阿波罗,笑说:

“你的箭可以射死毒蛇,我也要射你!

”于是取箭射出,阿波罗中了金箭,河神的女儿达弗涅中了铅箭。

阿波罗疯狂爱上了达弗涅,达弗涅拒绝,逃得比风还快。

阿波罗是大神,穷追不舍。

达弗涅最后逃无可逃,变成了一棵月桂树,身体变树干,头发变树叶。

阿波罗伤心不已,大哭不止,用树枝做成冠戴在头上,发誓让树永不枯萎。

阿波罗的爱以悲剧告终,未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人间从此便有了摘取桂冠这种说法。

一百年前,斯科特等人出发到南极探险,本来也是奔着桂冠去的,他们渴望成为征服南极的第一人,但是没有想到却以第二名的身份抵达南极极点,落后于挪威的阿蒙森,在返回的途中,由于遭遇暴风雪,全军覆没。

这个历史事件,被茨威格称为“伟大的悲剧”。

(3分钟)一、解析“伟大的悲剧”之深意

(一)“伟大的悲剧”这一表述是否合理?

为什么?

(7分钟)

“伟大的悲剧”既是标题,又在文末出现,翻开书读最后一段。

这段话既是文章的核心,也是难点。

请大家回顾斯科特等人参加角逐、征服南极却全军覆没的整个事件,思考一个问题:

作者把这个事件称作“伟大的悲剧”,这种说法是否合理?

为什么?

请简单阐述你的看法。

(2分钟)

预设:

合理(理由一:

他们成功地登上了南极,这是伟大,但他们因此而殒命,这是悲剧;过程很伟大,结局很悲惨——伟大指向过程,悲剧指向结局)

(理由二:

角逐失败、梦想破灭、荣誉丧失、生命陨落,这都是悲剧,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未放弃。

——这是对刚才发言的具体阐释。

(理由三:

虽然他们死亡,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非常伟大,坚持不懈、与死亡作斗争、主动走向死亡、至死没有放弃研究、临死之前还在给亲友写信,还在记日记——虽然结果悲惨,但精神永存,很伟大。

好,这是强调了精神的可贵)

你主要是从人性和精神的角度谈“伟大”,能不能从这个历史事件本身谈谈,它究竟“伟大”在哪里。

第一,斯科特等人登上了南极这个人类的未知世界,留下了笔记、标本及影像资料,意味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第二,斯科特等人是落后于阿蒙森第二个到达南极的探险队,这个“第二”意味着后面还会有第三第四批探险队抵达南极,意味着继往开来,意味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不会停止。

不合理(理由一,失败了,是悲剧,但不伟大——这是以成败论英雄,凡是失败了都不伟大,是吗?

这样的评判标准很严苛,容易把自己和他人推入绝境。

让我想起项羽,溃败之时横

刀自刎,不肯过江东)

(理由二,很伟大,但不是悲剧。

追问:

那就是说,你认为这里没有悲剧色彩,只有伟大,只需仰视、折服、钦佩、赞赏,无须感叹、惋惜、遗憾,是吗?

刚才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个表述没有问题,有几位同学有不同意见,我想请这几位同学暂且保留自己的看法,参与我们下面的讨论,也许你会改变看法。

(二)经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伟大”是因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因为人物在这个过程中闪现出来的人性光辉、精神力量,那么,这个事件的悲剧性表现在哪里?

请大家结合文中的细节或情节来具体阐述。

(24分钟)出示PPT。

请大家独立思考2分钟之后进行小组讨论,每个组至少能说出两三个点,大家互相补充并做记录。

(5分钟。

预设:

1.他们角逐失败,梦想破灭,荣誉丧失,而且要为别人的荣耀作证。

一方面内心痛苦绝望,沮丧无比,深感冷酷,一方面又因为科学家的品质要求实事求是,行为越伟大,越能凸显内心之痛,这是悲剧性的典型体现。

是两难抉择,是心灵的拷问。

2.他们失败了。

追问:

失败就一定是悲剧吗?

你为什么认为他们的失败就是悲剧?

提示:

我们不要用世俗的眼光来看问题,不要简单地以成败来论英雄。

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失败,还要看到他们是怎么失败的。

请大家迅速浏览文本,也可以结合这幅行进路线图,具体来分析,为什么他们的失败具有悲剧性?

(1)“千万年”“太古以来”与“一个月”的对比:

突出斯科特比阿蒙森迟到的时间极短,仅仅因为这短短的一个月,就让斯科特“几个月、几年的希望”落空,这表现了现实的残酷以及五人的懊恼、痛苦之情,凸显了悲剧之悲。

(2)时间跨度长,忍耐强度大:

在恶劣的天气下,在失落的情绪中,他们挣扎了73天。

更应该注意的是,1912年3月21日—29日这八天里,他们是如何度过的。

请大家翻开书161页齐读这几句话:

“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

⋯⋯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在这段时期中,还剩下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三个人,他们在距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的地方面对死神挣扎了8天。

这就为读者体验人物的精神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数字。

时间跨度,是事件过程的重要因素。

跨度愈长,愈体现出探险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忍耐及身体忍耐强度,体现出斯科特等人奋斗的力度。

(3)空间距离长,功败垂成,令人扼腕:

请大家看屏幕,根据这两个信息来推测一下,斯科特等人大约走了多远。

1月12日,作者写道,“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经走了14公里”,由此推算,他们一天大约走30公里。

这是情况好的时候,斯科特在日记中写道,“3月5日,上午的行军并不太好,只走了3.5英里,全天走了8.9英里多”,大概15公里。

平均下来,每天走20公里左右。

你们可以换算一下,我们的操场是400米,也就是每天要连续不断地走50圈,而且要加上刚才我们分析过的所有因素:

低温、暴风雪、吃不饱、缺乏热量、精神涣散、身体疲惫⋯⋯

从1月18日到3月21日这62天中,他们大约走了1200公里;而他们经过如此长途跋涉,却死在距离大本营约15天行程(300公里)的地方;更令人痛心的是,他们最终遇难的地方,距离“下一个贮藏点”仅有20公里。

62天的行程与20公里、与15天的路程对比,功败垂成,令人扼腕叹息。

(4)失败是“鲁莽”造成的。

“鲁莽”是相对阿蒙森等人而言的。

同样都是去南极探险,双方的准备和装备有什么不同?

你们认为斯科特等人为什么会失败?

为什么会落后于阿蒙森?

文本没有用明显的文字去表述斯科特的“鲁莽”之处。

这大概是出于对斯科特等人的敬仰。

但又不愿意看到人们蹈他们的覆辙,因而用极其隐晦的手法暗示了斯科特的错误。

请大家细读第2段、第6段、第7段、第8段。

能不能发现,他们所做的准备和阿蒙森等人有什么区别?

文本在叙述斯科特等人在1912年1月16日抵达阿蒙森的营地时,用极其简单的文字交待了阿蒙森营地的遗留——“滑雪杆”、“狗的足迹”、“滑雪板的痕迹”。

同时,文本还交待了有关斯科特这样的线索——“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晚上宿营“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

“狗”与“矮种马”的对比,“滑雪杆”“滑雪板”和“毡鞋”的对比。

可以看到阿蒙森与斯科特两人为南极探险所做准备的不同。

因此斯科特行军速度要慢许多,而这“慢”是致命的,他们未能在暴风雪肆虐之前走出极地圈。

这就是“悲”之所在,“鲁莽”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遗憾的是,读164页。

斯科特把失败完全归结于厄运,这也是悲剧。

小结:

“悲剧”一词其实隐含着作者的惋惜和遗憾,他在暗示,这个事件本来可以不必变成“悲剧”的,也就是说,本来可以避免的失败未能避免,这就是悲剧。

3.他们全军覆没了。

追问:

还是同样的问题,死亡一定是悲剧吗?

死亡本身不是悲剧,死的方式和人们对死的方式的反应,这才是体现悲剧性的地方。

请大家阅读文本,用细节来说明。

精神失常的埃文斯“2月17日夜里1点钟”在“屠宰场营地”死去,斯科特的日记中准确地记载其死亡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想见斯科特等人亲眼目睹战友慢慢死去时内心无限的悲哀。

奥茨因担心自己的病体拖累伙伴行进的速度理性地选择死亡。

这时“谁也不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

亲眼目睹战友的离去,既不能阻拦,又不能面对,这种两难的不可选择对人的内心所造成的煎熬本身就具有悲剧性。

死亡未必是悲剧,在这个事件里,我们之所以把他们的死亡看作悲剧,是因为挣扎时间越长、空间距离越远,死亡的沉重感越强;而一个队伍的领头人不断记录下自己队员的死亡情况,这是巨大的心理创伤⋯⋯这种煎熬才是悲剧之所在。

(三)再读文章最后一段,读斯科特的话“此次灾难的原因并不在于组织工作不当,而在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

(4分钟)

这个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吗?

是“不可战胜的厄运”吗?

斯科特把它归因于“一切必须担当的冒险事业都可能遭遇的厄运”?

你认为是这样吗?

这个悲剧原本是可能可以避免的,我们刚才已经分析过了,他们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更令人遗憾的是,斯科特至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令人悲叹之处。

二、解读作者意图(10分钟)可以说,“伟大的悲剧”这一说法既涵盖了茨威格对斯科特等人的敬仰,也含蓄地传达了他的遗憾。

请大家思考:

阿蒙森作为一百年前征服南极的第一人,永远名垂青史,但茨威格却没有为他作传,而是把在角逐中失败的斯科特作为传记的主人公。

这是为什么?

(2分钟)

学生思考、发言。

(3分钟)(如无时间略去,直接讲解)

斯科特等人的南极之行是一个历史事件,这个事件就像图上的这枝花。

我们看到花枝隐没在黑暗之中,我们看到花朵的倒影。

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经过时间的淘洗,到最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很可能只是这上面的花朵,很美,很灿烂。

我们容易忽略它的倒影,容易忘记它隐没在黑暗之中的部分。

茨威格写斯科特的南极冒险,可能是要提醒我们,在这个事件背后,还有很多精神性的东西,也许比这表面的花朵更为绚烂。

他也同时提醒我们,不要以成败来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出示PPT上茨威格的话语。

他为斯科特等人作传,这是秉持他一贯的写作态度,讴歌人性,赞美坚忍不拔。

第三,再伟大的悲剧终究是悲剧,茨威格把斯科特等人的悲剧展示在世人面前,除了让读者感受其精神的光辉之外,更要让后世之人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茨威格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希望人类能够避免重复历史,能够吸取教训,为自己谋求幸福,更加理性地生活。

PPT:

出示作者绝命书:

“在我自己的语言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沦亡和我精神上的故乡欧洲业已自我毁灭之后,我再也没有地方可以从头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了。

年过花甲,要想再一次开始全新的生活,这需要一种非凡的力量,而我的力量在无家可归的漫长流浪岁月中业已消耗殆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在漫长的黑夜之后还能见得到朝霞。

而我,一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先他们而去了。

——1942年2月22日于巴西彼得罗保利斯(高中甫翻译)谁都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但人类常常会忘记从历史的镜子中窥见自己的容颜。

理性地生活,从前人那里吸取教训,勇敢地寻求幸福,这是茨威格希望后世的人做到的。

要能见到朝霞,就应该拥有穿破黑暗的力量。

所以,茨威格写下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一记录下人类历史上那些人性光辉最为耀眼的时刻,这些时刻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光辉,普照着暂时的黑夜。

引导人们走出黑暗,迎来彩霞。

回头再来看这篇文章,也许大家会有新的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下来,你可以自己拟题,也可以选择上面的任何一个标题。

最后,请再次齐读末段

教学后记:

学生的状态比我想象中好得多,今天下午学生还是很活跃的,发言情况很好,很踊跃,只不过由于自己的原因,很多孩子没有关注到,今天的点评也不够到位。

学生想得多,说得多,讨论得多,但没有落实到笔头,如果引导他们在书上做些批注,引导他们在发言时注意规范,比如我从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了什么,引导他们注意联系其他同学的发言来加以完善、佐证或展开。

课上很深,课下较浅,这个作业可以放在第一课时后完成,第二课时的作业可以设置为让他们回去把写斯科特的这篇传记读完。

《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这是节选部分,约四千余字,原文题为《斯科特:

夺取南极的斗争》。

这篇文章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一是因为词语非常多,二是因为文章长,信息量大,三是深刻的地方很多,可挖掘点多。

这篇文章对初一的孩子是个挑战,学生静下心来读完此文,快的要10分钟,慢的要十五分钟甚至更多,只有少数学生能在预习时静下心来真正去阅读。

本文可深教可浅教,我选择了深教。

第二课时主要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伟大的悲剧”这个表述是否合理,为什么?

要求学生从整体宏观入手,谈直观感受,借机完成对“伟大”的分析;第二个问题,从细部入手,用文本中的细节或情节来说明“悲剧性”;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从文本出来,解读作者意图,这个环节时间很短,过得非常快。

整堂课有不少孩子没有关注到,举手了未能有发言机会的孩子不少。

板书:

成功登上南极,却角逐失败、梦想破灭、荣誉丧失

探索未知、继往开来,却全军覆没

生命陨落,但充满人性光辉⋯⋯

你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蛛丝马迹吗?

斯科特等人的南极探险,是一出长幕悲剧。

独幕悲剧:

斯科特等人的南极之行时间:

1912年1月16日—1912年3月29日地点:

南极人物:

场景:

事件:

以第二位的身份抵达南极极点,返回途中全军覆没追问:

能否用文中的细节或情节具体说明人物精神的伟大?

提示:

如果要让大家分析文章人物的伟大精神,有两个细节可以作为抓手,一是把“我的妻子”改成“我的遗孀”,一是接受阿蒙森“冷酷无情”的重托。

延伸:

由“遗孀”一词看出伟大;由接受阿蒙森的重托看出伟大)从“遗孀”一词看出“伟大”。

课文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

‘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

'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这是斯科特临终前最后的文字话语。

这位探险者竟然是这样理智地面对死亡,那一道划痕虽然是一个简单动作,时间不过就是一瞬,然而这是阴阳两隔心理上的划界,“妻子”马上变成“遗孀”。

“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这是最后的遗言。

这里面的情感是复杂的———愧疚、无奈、爱怜,百感交集。

很显然,斯科特改“妻子”为“遗孀”意味着妻子以后的日子将是“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

写此话时,他的妻子还不是遗孀。

但他知道,妻子马上就成为他的遗孀,因为他自己马上要死了。

所以,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一道短短的划痕,是斯科特心理轨迹的呈现。

从担当“信使”的感受与行动的矛盾看出“伟大”。

把阿蒙森留在南极点的信交给挪威国王,证明阿蒙森是首位抵达南极点的探险家,这本来是斯科特梦寐以求的事,只不过是委托别人把自己的信转交英国国王。

自己的愿望变为泡影,还要承担这个“信使”的职责,这使他感到十分沮丧,并深感冷漠与残忍。

但不管心里有多少不快和抑郁,科学家的品格要求他必须诚实、合作与相互支持。

斯科特还是“忠实地去履行”了“信使”的职责,这种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对立,更显现出承担这一行为的伟大。

人类探究未知的行动是连续的,一个人无法完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需要人类前仆后继,继往开来。

斯科特等人是遗憾的第二,也是伟大的第二。

承前者来,启后人去。

它构成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象征。

(追问一:

既然是“悲剧”,又怎能称之为“伟大”?

在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伟大”这个词通常更多用来形容正面的、光辉的事物,如“胜利”“精神”“光辉”“母爱”,这里用来形容“悲剧”,合适吗?

追问二:

既然“伟大”,又为何是“悲剧”?

换句话说,这个事件为何会演变成悲剧?

斯科特五个人在一百多年前登上南极,虽说之前阿蒙森等人已先于他们征服极点,可是正如我们之前探讨过的一样,南极这个空间点具有特殊意义,它本身就是一个极限,只要登上就是一个超越。

以第二名的身份登上,依然是一种胜利。

可为何他们却覆灭在返回途中?

探讨“悲剧”的成因。

一、分析事件的时空要素

1.时间跨度(1912.1.16—1912.3.29)昨天请大家画出斯科特等人的行进路线图,下面请大家看屏幕,对照一下我画的图。

首先请看翻红的两个日期,1912年1月16日,这是斯科特等人抵达阿蒙森营地,发现自己失去了第一的位置;1912年3月29日,这是他们遇难的时间。

算一算,这期间相距多少天?

73天。

73天似乎不算长,但我们应该把其他要素考虑进去。

首先是心情,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第一个到达时,他们是何种心情?

155页第2段。

朗读。

重点解析“对于人类来说⋯⋯什么也不是”,反复读“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而当他们抵达极点之后,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压力。

156页第2自然段。

所以,返程途中,他们的心情是沮丧的、痛苦的、矛盾的、挣扎的。

板书:

心情沮丧,意志消沉。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身体状况如何?

(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

板书:

身体疲惫、羸弱

文章157页第四段说“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他们在返回途中遇到了哪些危险?

低温(零下40度)、缺少粮食和燃料、狂风暴雪、疲惫、死亡⋯⋯朗读158页第七段“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

板书:

面临种种危险:

低温、缺少粮食和燃料、暴风雪⋯⋯

朗读160页“不过,他们还是⋯⋯”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两个日期,1912年3月21日—29日,请大家翻开书161页齐读这几句话:

“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

⋯⋯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在这段时期中,还剩下斯科特、威尔逊、鲍尔斯三个人,他们在距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的地方面对死神挣扎了8天。

在那样恶劣的天气下,在那样失落的情绪中,他们挣扎了73天,这就为读者体验人物的精神提供了具体的参照数字。

时间跨度,是事件过程的重要因素。

跨度愈长,愈体现出探险者挑战极限的精神忍耐及身体忍耐强度,体现出斯科特等人奋斗的力度,它使读者对斯科特等人在恶劣条件下的顽强拼搏具体化了。

2.空间跨度接下来我们再回到路线图,继续分析空间距离。

如果大家细读了文本,可以大致推测出来,斯科特等人走了多远。

1月12日,作者写道,“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经走了14公里”,由此推算,他们一天大约走30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