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04519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docx

教资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教育广义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4.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5.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6.教育起源学说:

a.生物起源说:

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桑代克、沛西能)

b.心理起源说:

无意识模仿(孟禄)

c.劳动起源说:

(米丁斯基、凯洛夫)

d.交往起源说:

交流需要(叶澜)

7.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a.中国

b.古希腊:

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和武士

c.古埃及: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婆术:

问答法,苏格拉底

2.寓学习于游戏:

柏拉图

3.教育遵循自然:

亚里士多德

4.“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5.培根: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提了出来。

6.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泛智教育

7.卢梭:

《爱弥儿》,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

8.康德:

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讲授

9.洛克:

白板说,绅士教育

10.赫尔巴特:

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

11.杜威: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12.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3.马可连柯:

集体主义教育

14.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15.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

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α.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β.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制约学校结构

Ω.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α.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β.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a.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α.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β.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γ.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b.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用

α.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β.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γ.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文化

a.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α.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β.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

γ.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α.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β.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γ.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e.个别差异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a.内发论:

(遗传决定论)

b.外铄论:

(环境决定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内在因素+外在因素)

3.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a.遗传

b.环境

c.个人主观能动性

d.学习环境

(5)教育制度

1.现代学制的类型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型学制

2.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a.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3.我国的学制

a.壬寅学制:

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b.癸卯学制:

我国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c.壬戌学制:

633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义务教育

特征:

强制性(义务性)

免费性(公益性)

普及性(统一性)

(6)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的理论: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生活本位论

e.教育无目的论

4.教育目的的层次

a.国家教育目的

b.各级各类学习的培养目标

c.教师的教学目标

5.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

(7)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

5.行动研究法

二、中学课程

(1)课程概述

1.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2.课程理论流派

a.学科中心课程论

b.活动中心课程论

c.社会中心课程论

(2)课程组织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教科书编写方式:

螺旋式上升、直线式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教育以人为本。

2.新课改的具体目标:

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b.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c.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d.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e.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f.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课程结构:

小学→综合教程

中学→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分科课程

4.课程实施

a.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b.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c.教师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d.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对待与其它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中学教学

(1)教学概述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a.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

A.教学过程的本质:

a.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b.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士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

认识的交往性

认识的教育性

认识的引导性

认识的简捷性

B.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C.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a.激发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a.备课

b.上课(中心环节)

c.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d.课外辅导

e.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4)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f.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g.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h.量力性原则

(5)教学方法

a.暗示教学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实习作业法

(6)教学组织形式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c.复式教学(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

d.道尔顿制

e.特朗普制

(7)教学评价

实施功能划分: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运用标准划分:

a.相对性评价(学习成绩)

b.绝对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

(8)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认知过程

a.注意

无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无目的注意,不由自主

有意注意:

随意注意,有目的

b.感觉

c.知觉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d.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负加速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e.思维

f.想象

g.问题解决

原型启发

定势

功能固着

(2)学习概述

知识的类型:

陈述性知识:

描述性知识,有意识提取线索

程序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无意识提取线索

(3)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倒U型曲线关系

成败归因理论:

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

任务难以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素

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

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4)学习迁移

(5)学习策略

认知策略: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a.计划策略

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

a.时间管理策略

b.环境管理策略

c.努力管理策略

d.资源利用策略

(6)学习理论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A.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

a.主义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b.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c.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d.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B.智力发展的特点

a.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b.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c.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C.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思阶段

D.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情绪状态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型、功能性、社会性

(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认知风格: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冲动型和沉思型

同时型和继时型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障碍性心理问题:

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

(2)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强化法

系统脱敏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

七、中学德育

(1)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中学生德育概述: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品德形成:

依从、认同、同化

(2)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

可逆性阶段

公正阶段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3)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4)中学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5)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德育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f.知行统一原则

g.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h.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

榜样示范法

陶冶教育法

指导实践法

品德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群体功能:

归属功能

认同功能

支持功能

塑造功能

(2)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

人本主义取向

教师效能取向

课堂纪律的类型:

教师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

自我促成的纪律

(3)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课外活动的类型: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

(4)班主任

班主任的工作:

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指导班级活动的开展

(5)教师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