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宋陈谏议[注]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曰:
“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 陈谏议:
姓陈,谏议是官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2)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
(3)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4)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参考答案:
(1)名词用作动词,踢
(2)责问 (3)通“值”,钱
(4)称赞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因诘仆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是移祸于人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而偿其直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①戒仆养之终老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
选C A项,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表凭借。
B项,①介词,到;②介词,表被动。
C项,二者都是连词,表承接关系。
D项,①代词,代指马;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诘仆: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译文: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译文:
参考答案:
(1)于是责问仆人:
“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注意:
“何以”为宾语前置;“为”表判断,可译为“是”)
(2)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
(注意:
“为”表判断,可译为“是”,“制”后省略“之”)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
一天,陈谏议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
“那匹马怎么不见了?
”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陈谏议马上召唤来儿子,说:
“你是朝廷的重臣,家中的手下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好它呢?
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陈尧咨)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
“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范雎闻,使人召之。
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范雎让之曰:
“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请闻其说!
”蔡泽曰:
“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
”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
“何为不可!
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
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蔡泽曰:
“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
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
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
身与名俱全者,上也。
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
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于是范雎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
行厨炊具。
②三子:
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蔡泽乃西入秦
(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
(3)则揖范雎
(4)及见之,又倨
(5)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
(6)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7)名在戮辱而身全者
参考答案:
(1)名词作状语,向西
(2)使动用法,使……窘迫 (3)名词作动词,作揖 (4)倨傲 (5)诡辩 (6)怨恨(7)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②子犯请击之
B.①其卒然亦可愿与②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C.①岂不期于成全邪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①乃延入坐,为上客②遂乃研核阴阳
解析:
选D 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代指秦军。
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介词,和、跟、同。
C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与、和。
D项,皆为副词,于是、就。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
游学干诸侯。
去之赵,见逐。
译文:
(2)何为不可!
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注意:
干,求取;“……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
(2)为什么不可以?
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注意:
“何为不可”为宾语前置句;固,本来;“……者,……也”表判断)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
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
到赵国,被驱逐。
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的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
“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
”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
蔡泽进见,却只作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
范雎于是责备他说:
“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
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
”蔡泽说:
“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
”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
“为什么不可以?
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
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
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
”蔡泽说:
“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
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
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
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
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
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保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
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魏庞涓伐韩。
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
“蚤救孰与晚救?
”成侯曰:
“不如勿救。
”田忌曰:
“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孙膑曰:
“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王曰:
“善。
”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围魏救赵》,有删改)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
(3)乃阴许韩使而遣之
(4)韩因恃齐,五战不胜
参考答案:
(1)灭亡
(2)没有毛病、害处,即士气正盛
(3)暗中 (4)依仗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不如蚤救之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①受重利而得尊名也②黑质而白章
C.①顾反听命于韩也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①韩因恃齐②罔不因势象形
解析:
选B A项,①代词,代韩国;②助词,的。
B项,皆为连词,表并列,不译。
C项,①介词,引出对象,不译;②介词,在。
D项,①介词,因为;②动词,依据。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
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
“蚤救孰与晚救?
”
译文:
(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
“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
”(注意:
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
(2)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注意:
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
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
“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
”成侯(邹忌)说:
“不如不救。
”田忌(不同意,)说:
“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
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
”孙膑说:
“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
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
”齐威王说:
“好。
”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
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
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
秀曰:
“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寻、邑[注]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
诸将喜曰:
“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
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
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
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
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士卒奔走,各还其郡。
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
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 寻、邑:
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2)诸部共乘之
(3)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4)汉兵乘锐崩之
参考答案:
(1)通“阵”,列阵
(2)掩袭,追逐 (3)主要营垒
(4)使动用法,使……溃散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 ②为击破沛公军
B.①且复居前,请助将军②不出,火且尽
C.①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②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D.①士卒奔走,各还其郡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解析:
选C A项,①动词,做、当;②介词,替、给。
B项,①副词,还是;②副词,将要。
C项,皆为副词,就。
D项,①代词,自己的;②副词,表祈使,相当于“一定”。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
译文: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译文:
参考答案:
(1)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
(注意:
“如为所败”,被动句;“何财物之有”宾语前置句;“首领”一词属偏义复指,头)
(2)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注意:
“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为定语后置句,可调整为“赴水溺死士卒以万数”;股战,腿发抖;为,因此)
参考译文:
刘秀到了郾、定陵等地,调发各营的全部军队。
将领们贪惜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
刘秀说:
“现在如果打垮敌人,有万倍的珍宝,大功可成;如果被敌人打败,头都被杀掉了,还有什么财物!
”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先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
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
将领们高兴地说:
“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
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让我们协助将军!
”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一同追逐过去,斩了数百上千个首级。
汉军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水岸边攻击王莽军的主要营垒。
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终于杀了王寻。
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
王莽的军队大乱,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
适值迅雷、大风,屋瓦全都被风刮得乱飞,大雨好似从天上倒灌下来,水暴涨,虎豹都吓得腿发抖,跳入水中溺死的士兵上万,河水因此不能流动。
王莽军的士兵逃跑后,各自回到自己的故乡。
于是海内豪杰一致响应,都杀掉当地的州郡长官,自称将军。
一个月之内,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
“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权勃然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选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2)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3)若事之不济
(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参考答案:
(1)访问,拜访
(2)大体,简要 (3)成功
(4)抵挡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亮见权于柴桑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B.①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②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C.①愿将军量力而处之②蟹六跪而二螯
D.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解析:
选B B项,皆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同、和。
C项,①连词,表顺承,不译;②连词,表并列,不译。
D项,①代词,……的人;②助词,表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亮谓刘备曰: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译文: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诸葛亮对刘备说:
“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
(注意:
急,危急;遂,于是;诣,访问,拜访;“求救于孙将军”为状语后置句)
(2)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
(注意:
举,拿;制,控制;计,主意;“受制于人”为被动句)
参考译文: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发,诸葛亮对刘备说:
“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访孙权。
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
“(现在)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中原)大致已稳定,(他)于是攻破荆州,声威震动天下。
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
如果(您)能拿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面朝北向曹操称臣呢!
现在将军(您)外表上假托服从的名义,但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离)大祸临头没几天了!
”孙权说:
“假若像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说:
“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他,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样。
如果抵抗曹操的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怎能再成为曹操的属下呢?
”孙权发怒说:
“我不能拿整个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被外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
除了刘豫州就没有(能同我一起)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刚打了败仗,怎能抵挡得住这个大灾难呢?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齐晋相与战。
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
谓路人曰:
“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路之人曰:
“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
”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
“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叔无孙曰:
“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
”平阿之余子曰:
“嘻!
”还反战。
趋,尚及之。
遂战而死。
叔无孙曰:
“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令此处人主之旁,亦必死义矣。
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离俗》)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却而去,不自快
(2)岂亢责也哉
(3)趋,尚及之
(4)今死矣而无大功,其任小也
参考答案:
(1)退下
(2)担当 (3)赶得上 (4)官职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高唐之孤叔无孙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岂亢责也哉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①今死矣而无大功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D.①其任小也②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选C C项,皆为连词,表转折,却。
A项,①助词,的;②音节助词,用以调整音节或表示停顿,没有实在意义。
B项,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②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D项,①代词,他的;②表揣测语气,大概,可能。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
译文:
(2)叔无孙曰:
“吾闻之,君子济人于患,必离其难。
”疾驱而从之,亦死而不反。
令此将众,亦必不北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
(注意:
兵,兵器;去,丢失;归,回家;“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为判断句;“何为不可以归”,宾语前置句)
(2)叔无孙说:
“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
”(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
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注意:
济,救济;离,通“罹”,遭受;从,跟随;反,逃走;北,失败;“君子济人于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齐国和晋国互相征战。
平阿(地名)的余子(官名)丢失了戟捡到只矛,退下战场离去,心里不痛快。
问路上的陌生人说:
“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
”陌路人说:
“戟是兵器,矛也是兵器,丢失兵器又捡到兵器,有什么不可以回家的?
”他往回家的路上走着,心里还是不痛快,碰到高唐(地名)的孤(官名)叔无孙,就挡在他的马前,说:
“今天打仗,丢失了戟捡到只矛,可以回家吗?
”叔无孙说:
“矛不是戟,戟不是矛,丢失了戟捡到只矛,他们难道可以相抵吗?
”平阿的余子说:
“是啊!
”反身回去参战。
一路奔跑,才赶上了战斗。
于是战死了。
叔无孙说:
“据我所知,君子在患难中救人,必须同甘共苦。
”(于是)跟随他快跑回去参与战斗,到死也没逃走。
要是让他(叔无孙)领兵,肯定不会打败仗的。
让他成为国王的左右,也必然是为义而死。
这次的死却没有什么大的功绩,是因为他的官职(权力)小啊。
(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杨士奇,泰和人。
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
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
永乐五年,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
帝阅无士奇名,召问。
对曰:
“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
太子喜文辞,王汝玉以诗法进。
士奇曰:
“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
诗小技,不足为也。
”太子称善。
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
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
既而不得立,怨望。
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
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
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
士奇以孝敬对,且曰:
“殿下天资高,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
”帝悦。
十二年,帝北征。
士奇仍辅太子居守。
汉王谮太子益急。
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
士奇后至,宥之。
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
初,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
士奇曰:
“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
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
”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
帝怒,降一官。
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
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
士奇曰:
“谦应诏陈言。
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
”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英宗即位。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
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
士奇以老疾在告。
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
士奇感泣,忧不能起。
卒,年八十。
赠太师,谥文贞。
(选自《明史·杨士奇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B.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C.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D.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
解析:
选A “臣适病弗预”意为臣恰逢得病没有参加(赠行),句意完整,且与“以故独不及”构成因果关系,“以故”前应断开,排除C、D两项。
“今受否未可知”意为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句意完整,而且后文“且”意为“况且”,与前句形成递进关系,“且”前应断开,排除B项。
选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文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位皇帝所用年号可多达十几个。
B.太子指古代帝王的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儿子,封建时代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
C.六经指经过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古籍,具体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
D.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掌管典礼事务与科举、赋税等事,长官称礼部尚书。
解析:
选D 赋税由户部主管而非礼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杨士奇史才出众,而不看重诗才。
他凭借史学才华被举荐进入官场,参与辅佐太子时,曾经劝诫太子不要学习诗法小技。
B.杨士奇力辅太子,卷入宫廷斗争。
汉王和赵王联手挑拨皇帝和太子的关系,杨士奇坚决维护太子,因此下狱并被关押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