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926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实验心理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实验心理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实验心理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实验心理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复习.docx

《实验心理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心理复习.docx

实验心理复习

1.所谓心理实验是指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心理现象的关系。

2.心理实验的一般模式:

实验条件(刺激)、对象、心理过程和外部表现。

3.科学的特点:

客观性、一致性、可证伪性、可预见性。

4.心理实验特点:

主动性、重复性、验证性、精确性

5.冯特(WilhelmVundt)1879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6.艾宾浩斯(HermanEbbinghaus)1实验法可以研究高级心理2创造性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研究材料3首次提出节省法(隔一段时间再学习,重复比较记忆保存量)4遗忘曲线

7.费希纳定律:

物理量不断增加,心理量的增加速度逐渐减慢。

8.韦伯:

差别阈限随着标准刺激的增大而增大。

对于某一特定感觉,差别阈限相对于标准刺激的值是恒定的。

△I/I=K等比

9.内隐联想测验(IAT),Greenwald等人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方法。

程序上采用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

以反应时为指标。

反应时范式。

10.脑功能成像技术:

1核磁共振(空间精确到毫米)2脑电erp时间上精确到毫秒。

11.实证的研究方法:

相关法(研究相关关系)/实验法(研究因果关系)

12.强化物:

不是自变量也不是因变量,是一种条件刺激。

斯金纳行为主义食物强化。

13.正强化:

刺激-反应-奖励-反应增加。

14.负强化:

刺激-反应-避免伤害-反应增加。

15.惩罚:

刺激-反应-不愉快情景-反应减少。

16.实验设计:

自变量的种类:

1)环境变量:

各种环境因素充当的自变量,如地区、学校、班级等。

2)课题变量(实验作业、任务):

各种可以操纵质和量变化的

3)被试变量:

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及其他方面的个体差异都可作为自变量,但通常为无关变量。

4)暂时的被试变量:

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特性、机能状态等方面产生一时的变化,由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自变量的被试因素,就叫暂时的被试变量,如疲劳、焦虑、恐惧、奖励、惩罚、饥饿等。

17.按照变量的载体分:

主体变量、客体变量

18.按照变量的性质分:

存在变量:

指预先已经存在的、并非研究过程中引起的变量,如性别、智力、职务、学校类型、地区经济状况等。

引发变量:

指在研究过程中由研究者施加或引起的变量,如刺激呈现方式、不同阅读

例:

在“饥饿对攻击性的影响”研究中,如果到自然情景中选择本身已经处于不同饥饿程度的被试,那么饥饿程度就是存在变量;但是,如果随机选择一批被试,然后控制他们进食时间,根据进食时间的不同,将他们分成饥饿程度不同的几组被试,这时饥饿程度就是引发变量。

例:

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直接用学习动机量表测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则这时学习动机是存在变量;如果通过强调任务重要性的程度来引发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动机,

则这时学习动机就成了引发变量。

19.凡是存在变量的研究都属于相关研究

20.凡是引发变量的研究都属于因果研究

怎样证明5个月的婴儿能否区别成人发出的声音?

(北大考研题)

怎样判断婴儿是否有爱美之心?

测谎技术可以采用哪些指标?

肌电、皮肤电、心血管指标(心率、血压和血流量)、呼吸、脑电、内分泌指标、生化指标、眼动模式、功能性神经成像、脑磁图等。

21.因变量的种类

反应速度、反应的正确性、反应的难度、应的次数或机率、反应的强度、语记录眼动模式、脑激活区的位置与大小

22.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又叫干扰变量或额外变量,是指除了实验规定的自变量外,一切能够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23.控制变量:

是相对于具体的研究目的而言的。

同一个变量既可以做自变量,又可以做因变量,还可能成为控制变量。

24.无关变量的种类:

1环境变量:

1、环境的物理特点具体包括:

实验场所的物理特点(温度、噪音和灯光等),研究材料、实验仪器以及指导语。

几乎在任何实验中都可能存在。

2、实验者的特点和行为具体包括:

实验者的动机、期望、个性、社会交往的技能、性别、年龄、民族等。

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实验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被试的典型心理,如敏感、有强烈地了解主试意图的动机等。

(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聪明”的白鼠)

2程序变量:

实验程序因素包括:

设计方法的选择、被试的分派、被试反应的测量、实验日期的安排、实验的顺序。

顺序效应:

由实验刺激的呈现顺序不同导致不同实验结果的效应。

次序效果(练习效应与疲劳效应)、遗留效果(ABBA法和拉丁方法)

3被试变量及暂时的被试变量:

1)霍桑效应:

主试和被试的人际关系影响实验结果的效应

2)安慰剂效应:

由暗示引起的使被试行为向暗示方向发展的效应。

3)德西效应:

本来能够由内在动机激发的行为,会因为外部强化的介入而受到损害。

练习

1汽车制造商想知道刹车灯多亮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后面的司机意识到前方正在停车的时间.

答:

自:

刹车灯的亮度,因:

司机意识到前方停车的时间。

2训练鸽子绿灯亮时啄键,红灯亮时停止。

对做出正确反应的鸽子给予玉米的奖励。

答:

自:

灯的颜色,因:

鸽子啄键的反应

3社会心理学家想知道,当六个人挤在一个电话亭里时,是男人还是女人感到更不舒服

答:

自:

男女比例因:

被试的感觉

25.无关变量的具体控制方法

消除法:

双盲程序:

是指使主试、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假设和目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存在的问题:

可能使实验失去“真实性”;反而会导入新的无关变量。

恒定法:

(1)采用同一地点,同一仪器,同一主试,同一时间段;

(2)主试态度要保持恒定;

(3)按同一实验程序或步骤进行实验;

(4)选择智力、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相同的被试。

平衡法:

使无关变量所产生的作用在所有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效果都保持平衡的控制方法。

抵消法:

(1)当研究中只有两个处理时,采用ABBA法抵消顺序效果。

(2)当研究中有多个处理时,可采用完全抵消平衡法,

不完全抵消平衡法和随机抵消平衡法。

例:

一个研究者在做4种生字密度的文章对学生阅读理解影响的研究时,从4个班随机选取32名学生,每个班8人,实验在星期三、四、五、六下午分4次进行。

自变量:

生字密度a1、a2、a3、a4无关变量1:

班级b1、b2、b3、b4

无关变量2:

时间c1、c2、c3、c4

随机化法、匹配法、兼作组法(重复测量法)、无关变量纳入法(系统变化法)、统计控制

匹配法(不懂):

研究课题:

某车间工人,原来使用一种旧的操作法,现改用另一新的操作法,该新操作法有两种不同的操作顺序,问哪一种顺序操作效果好?

存在原有操作水平影响的问题,如何克服?

工人编号

匹配分数

工人编号

匹配分数

1

2

8

9

9

10

18

19

3

4

10

10

11

12

22

23

5

6

11

12

13

14

24

24

7

8

13

13

15

16

26

28

a)把旧的成绩相等的被试分别分到实验组和控制组中。

实验组操作新的方法,控制组操作旧的方法,比较两者效果。

28.实验设计:

题目

论文的主要观点的概括性总结,包括所研究的变量(即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摘要

最多用300个字说出对谁做了什么,并概括出最重要的结果

引言

说出你想要做什么及原因(在此可能需要回顾有关的研究结果)说出你对结果的预测

方法

提供充分的信息,便于其他研究者重复你的研究,详细清晰地说明被试、仪器或材料、程序等,还需要明确交待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结果

用图或表概括最重要的结果,尽量详细地报告所有相关数据以验证研究目的

讨论

说出研究结果与引言中的假设或预期是否一致,对结果做合理的推论和理论阐述

结论

以条文的形式说明本实验结果证实了或否定了什么问题

文献

列出那些在报告中被引用过的文献

附录

列出实验的全部原始记录

26.真实验设计:

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

实验设计。

其特征在于对影响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

了严格的控制,能有效地控制研究中自变量的不同取值

和因变量的指标,以及被试的分配情况,并可应用统计

方法帮助分析实验结果。

按统计检验力分:

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实验设计(区别在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实验结果的检验精度逐级提高)

按自变量数量分:

单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

按被试的分配程序分:

被试间设计:

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

这种设计中的变量为被试间变量、

被试内设计:

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的设计(被试带来的无关变异减到最小的程度)、

混合设计:

是指在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的设计,是重复测量设计的一种复杂形式,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实验设计。

研究题目:

文章的生字密度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

研究假设:

阅读理解随着生字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实验变量:

自变量:

生字密度,含有4个水平(5:

1、10:

1、15:

1、20:

1)因变量:

阅读测验的分数

实验设计: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

被试:

32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阅读一种生字密度的文章。

数据:

a1:

36435752

a2:

46424533

a3:

89875676

a4:

988712131211

32.随机区组实验设计:

考虑一组被试的智力水平差异。

首先给32个学生做智力测验,并按测验分数将被试分成8个组,每组4人(智力水平相等),然后随机分配每个区组内的4个被试阅读一种生字密度的文章。

33.被试间设计:

品酒实验:

酒的颜色与个体的饮酒量的关系

自变量:

颜色:

暗红色、深绿色

因变量:

5个喜欢程度

事先控制的因素:

温度、照明、品酒顺序、被试经验、气氛和同伴影响

两组被试:

实验组:

组1:

被试接受的是加工后变色的酒

控制组:

组2:

被试接受的是原色酒

每组至少8个被试··总共16个被试

独立样本T检验,红绿喜欢程度显著差异。

34.匹配组被试设计:

控制组的每一个被试都与实验组的某一个被试相匹配。

被试内设计:

每一个被试都品尝了两种酒。

缩减被试量;提高实验效率,实验处理互相“污染”(顺序效应)8个绿红8个红绿

35.因子设计:

可以同时操纵两个或多个自变量,并评估自变量在因变量上的效应和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

因素12

B1

B2

被试内

(一被试一因素所有水平)

A1

S1

S1

S2

S2

A2

S3

S4

类型

被试间

(一被试一因素一水平)

27.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测定方法:

减数法(减法反应时)加因素法(加法反应时)

唐德斯ABC反应时任务

A反应:

简单反应

B反应:

选择反应

C反应:

辨别反应

A基线时间

C-A辨别时间

B-C选择时间

28.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按照这种说法,低于绝对阈限的刺激强度我们总是感觉不到的,而高于绝对阈限的刺激强度我们总是能感觉到的。

有50%的次数能引起感觉,50%的次数不能引起感觉的那一种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阈限值也称最小可觉差

有50%的次数能觉察出差别,50%的次数不能觉察出差别的刺激强度的差别。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最小变化法(极限法、系列探查法)

“有”和“无”时,相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值。

在每个系列的阈限值的基础上,计算出递增系列与递减系列的两个平均值,这两个平均值的平均数就是一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值。

●恒定刺激法(正误法、次数法)

●平均差误法(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

信号检测论:

有无法:

有信号,无信号

选定SN刺激和N刺激之后,事先规定SN和N呈现的概率(先验概率),然后以随机方式呈现SN或N,要求被试判断所呈现的是SN还是N

评价法

反应

y

N

SN

击中f1

漏报f2

击中P(y/SN)=f1/(f1+f2)

N

虚报f3

正确否定f4

虚报P(y/N)=f3/(f3+f4)

信号s

是否出现

被试

报告情况

判定概率

及表示方法

击中

有(SN)

有(y)

击中条件概率,P(y/SN)

虚报

无(N)

有(y)

虚报条件概率,P(y/N)

漏报

有(SN)

无(n)

漏报条件概率,P(n/SN)

正确

否定

无(N)

无(n)

正确否定条件概率,P(n/N)

 

被试在不同条件下的判断标准会发生改变,但其感受性不变

 

实验分组控制举例

1梅丽莎·史密斯等人(2005)对盲人与视力正常个体的大小知觉感兴趣。

招募了盲人被试后,研究者基于性别、教育水平和年龄(2岁以内)为每个盲人被试匹配了一个视力正常的被试。

在实验中,所有被试都被蒙上双眼,要求用双手去抓握并感受10个物体(如奶瓶、汽水瓶、面包块、鸡蛋盒等,所有物体以随机的顺序呈现给被试),每种尝试时间为6秒。

实验使用了什么方法进行分组?

匹配法

2索帕他们让盲人在一个有障碍物(纤维板屏障)的大屋子中行走研究中有两种实验处理,一种是让盲人戴上面罩和手套(消除“面部视觉”),第二种处理是让被试戴上耳塞(消除听觉线索)。

控制组被试在未接受任何实验处理的情况下在屋子里正常行走。

实验中设置控制组的作用是什么?

用于对比的实验对象组一般称为对照组。

我们不难发现对照组起到一种衬托作用、实际上它就相当于物理学中参照物的作用,既然作为衬托作用的对照组其实验过程、结果、现象对实验者已经有感性上或理论上的认识,也就说在未真正做实验之前,实验者对对照组的结果已经知道。

3保罗(Paul,1966)通过实验检验两种疗法在治疗演讲恐惧上的效果。

一组为15人,接受行为疗法;第二组为15人,接受认知领悟疗法;第三组为15人,让他们吃无害但也无效的安慰剂药片;第四组为22人,不接受任何处理,但要和其他组一样回答研究者的问卷。

实验中设置安慰剂组的作用是什么?

可以排除心理作用对治疗客观效果的影响和对治疗客观效果的评价,从而真正评判治疗对被试试验的效果。

实验中设置无处理组的作用是什么?

结果显示:

行为疗法组的被试100%都取得了进步,而认知领悟疗法、安慰剂组和无处理控制组进步的比例分别为60%、73%和32%。

实验中是如何控制实验者偏差的?

因变量用每个人在第二次演说时提高的程度表示,由4位不了解实验分组情况的临床心理学家进行评定。

双盲。

实验设计的评价

1自变量是什么?

有几个水平?

或是否使用了控制组设计

2自变量是被试变量还是可操纵变量?

3因变量是什么?

如何进行测量?

4无关变量如何控制的?

5实验使用了哪种设计?

1真实验设计:

按统计检验力分:

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实验设计

按自变量数量分:

单因素设计、多因素设计

按被试的分配程序分:

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

2准实验设计、3非实验设计、4相关设计。

1有个研究者想要研究饥饿对猫的攻击性的影响。

她选用了10只猫,将它们单独关在笼子里,并使用一个食物剥夺程序控制猫的饮食。

两周后,所有的猫的体重降为正常体重的80%。

她将这些猫配对放在一起15分钟,观察是否发生攻击性或打斗行为。

在所有案例中都发生了打斗行为。

研究者因此得出结论,认为饥饿增加了猫的攻击性。

答:

自:

饥饿,只有一个水平,没有控制组来对照实验,结果也不能因此实验断定。

自变量是可操纵,因:

打斗行为。

观察得出的。

无关变量:

都单独关在笼子里,有一致的环境,避免被试间本来的关系产生,配对放在一起15分钟,实验时间的一定,使用了配对法,但没有说根据什么去选取配对被试。

准实验设计。

2有个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的思维加工有关,而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

他切除了20只随机取样的大鼠的海马结构,让其中的10只学习一个非常简单的迷津,让另外10只学习一个非常复杂的迷津。

第一组大鼠通过10次尝试就学会了走迷津(完全没有错误反应),而第二组大鼠则需要至少30次实验才成功。

根据这些实验结果,他认为该研究假设得到了证实,切除海马的大鼠在学习复杂任务时比学习简单任务更困难。

答:

自:

无海马。

一个水平,是可操纵。

没有基线组也可以说是控制组,应设置一组没有切除海马10只大鼠,记录实验成功次数。

因:

学习复杂和简单任务达到成功的实验次数,简单记录统计得到。

不存在实验设计,自变量只有一个水平。

3在食品或饮料公司工作的心理学家通常在产品开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有一个消费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测量了被试对两种品牌可乐的喜好程度。

该公司发现,它的可乐在某个市场的销售情况明显差于其竞争对手A。

这是一个让人困惑不解的现象,因为这种A可乐在全国范围内的业绩要显著优于其竞争对手的可乐。

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地域因素引起对这种B可乐的抵制,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这种假设。

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每个被试都要品尝两种可乐。

一种可乐标志为Q(竞争对手的品牌),另一种标志为M(自己的品牌)。

从14~62岁的市民中随机取样,所有被试先品尝Q品牌的可乐,再品尝M品牌的可乐,然后进行喜好评价。

出乎意料的是,被试的报告表明他们对M品牌的可乐有着绝对的喜好。

研究者推断被试喜欢该公司的可乐,其竞争对手的可乐在该地区的消费必然是广告的作用。

于是,他们建议公司开展一次数百万美元的广告活动,以扭转该地区的销售形势。

答:

自:

可乐品牌,两个水平,自变量属于可操纵变量,因变量:

喜好评价,两水平,存在无关变量中的程序变量的顺序效应,如要消除这种效应,就要设置ABBA设计,实验使用了准设计实验。

4一个研究者想要检验无意义音节学习时集中与分散练习的效果。

他使用了三个处理组,将被试随机分派给这三个处理。

第一组只练习了一天无意义音节表,第二组连续练习两天,第三组连续练习三天。

无意义音节共20个,各组的练习时间均为30分钟/天。

研究者使用自由回忆法评估被试的学习效果。

结果显示,第一组的回忆平均数为5.2个,第二组为11.0个,而第三组为14.6个,各组平均数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显著。

研究者因此认为分散学习比集中学习的效果更好

答:

练习的时间均有三十分钟,可是却被分为一天、两天、三天,这样不好控制无关变量,分散学习就应该设置总的学习时间一定,但在一天之内分割为三个时段,每个时段中间有一定的休息时间,集中学习便是总的学习时间一定,而是一天之内连续学习。

5某个研究者想要探究大学生失败的原因。

她选取了一组因表现不佳而被迫退学的“前”学生和一组在大学中成绩优异的学生。

她让这两组被试完成一份自尊测试,结果发现,退学组学生在自尊测试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成绩优异组。

她得出结论认为,低自尊是大学生失败的原因之一;低自尊的学生很可能会预期失败并表现出失败主义者的行为,并最终导致了失败。

答:

被试选择不妥当,因为被试的自尊有可能是因为被迫退学之后才有所降低,而不是因为本身就低自尊,也有可能在退学之后发生的什么事情使之产生低自尊。

6有个研究者设计一个研究,旨在确认高血压患者是否可以通过生物反馈技术控制自己的血压。

有一个血压记录装置与每个患者相连,当血压水平上升时,记录装置会发出逐渐增高的声音作为反馈;当患者血压水平下降时,则以逐渐下降的声音反馈。

患者的任务是尽可能让这个反馈声音保持在安静状态。

五个高血压患者接受了10次生物反馈实验(每次为半小时)。

在10个阶段的训练之后,所有5位患者都明显降低了自己的血压水平。

研究者因此宣称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答:

无关变量:

被试的紧张没有设置控制组在安静状态下自己的血压就会有所下降

7这个实验是要验证高动机被试对简单任务的学习比低动机被试更快的假设。

进一步的假设认为,在困难任务的学习中将出现相反的情况,低动机的被试将学习更快。

研究者对“动机”的操作定义是被试在显性动机量表(ManifestDriveScale)上的得分。

20个高分被试(高动机)和20个低分被试(低动机)需要完成一个困难的学习任务。

结果显示低动机组比高动机组的学习速度更快,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该假设成立。

8有个研究者选取了20位相信占星术的被试,根据占星术推算各个被试前一天的遭遇,让他们在一个6点量表上评述这一推算的准确程度,6点量表的范围从“极其准确”到“极不准确”。

所有20位被试都报告这一占星术推测有一定程度的准确性。

因此该研究者得出结论,认为占星术是准确的。

9临床心理学中的一个有趣争议是:

精神疾病是遗传的还是由环境和经验引起的。

有个环境决定论者假设:

和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一同居住的儿童,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现同样的问题。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他选取了1000名成人精神疾病患者

和1000名正常成人,并考察这些人的父母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只有不足1%的正常成人的父母患有精神疾病,而超过30%的精

神疾病患者的父母也患有精神疾病。

研究者因此得出结论,精神疾病并不是遗传的,而是受

到儿童期与精神疾病父母的生活经验的影响。

相关、独立样本T检验、匹配T检验、

练习:

为下列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检验方法

1一位新老师决定在班级中测试一些不同的教学方法

的效果。

他随机选择了班级上的一半同学,在这些同学

做课业任务时,他每隔很短的时间就会对其中的每名同

学进行赞扬。

而对于另外一半的学生,他只在他们完成

课业任务后给予表扬。

他想知道前一种表扬方法是否能

激发学生完成更多的课业任务。

2某个需要预约的心理诊所会随机安排五位临床医师

进行短期的咨询门诊治疗。

其中一位临床医学家擅长精

神分析治疗,一位擅长人本主义治疗,一位擅长行为治

疗,还有一位擅长认知治疗,第五位属于折中派,他会

使用以上所有治疗的技术。

所有的来访者都将在不同的

量表上对自己经过咨询得到的改善进行等级评定。

我们

要比较不同医师接待的来访者的平均改善水平。

一位统计学教授想了解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金融学

专业的学生数量是否大致相同。

对此,她对每个课程中

的学生数量进行了汇总。

首因效应如何用实验来证明?

阿希使用了两组被试,给两组都阅读一系列用于描述某个

人的形容词。

不过其中一组先接受正面信息而后接受负面信息,

另一组的接受顺序则相反。

随后阿希让这些被试写下他们对于这个人的总体印象。

一组被试把这个人描述为一个有一些缺点但是有能力的人;另

一组则把这个人描述为一个由于各种严重的问题而能力受损的

人。

阿希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什么?

普兰特和佩鲁陈(2005)对警察遇到危险的嫌疑人时,如

何迅速判断要不要开枪感兴趣。

尤其是,警察的判断是否受到

对方种族的影响。

他们招募了一些警察作为被试进行一个计算机模拟实验。

屏幕上呈现黑人或白人的面孔,伴随出现的还有一件物品(一

支枪或某种中性物品,如手机),警察的反应任务是当面孔伴

随着枪支出现时按“A”键——“开枪射击”,面孔伴随着其

他物品出现时则按“L”键——“不射击”。

结果发现当面孔伴随中性物品出现时,黑人面孔比白人面

孔更容易被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