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智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869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论语中的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论语中的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论语中的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论语中的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智慧.docx

《论语中的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智慧.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中的智慧.docx

论语中的智慧

 

《论语》中的智慧

 

前言

一部《论语》,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心理和思想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秉性。

《论语》作为两千多年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论著,它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焕发出勃勃生机,启迪着我们的智慧,温润着我们的心灵。

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相约巴黎,联袂宣言: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不必讳言,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可以让现代浮躁喧嚣的人类社会归于平静,到达天、地、人和的和谐世界。

一部《论语》不仅蕴涵有丰富的教育智慧,更蕴涵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在今天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愿我们走进这些国学的经典,去慢慢的品味它。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愿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让它充盈我们的心灵,以更加沉着淡定的心态去把握自己的人生。

 

第一章读《论语》学会善待生命

第二章读《论语》学会做人

第三章读《论语》学会认识自我

第四章读《论语》学会学习

第五章读《论语》学会融入集体生活

第六章读《论语》学会如善待友情

第七章读《论语》看自尊无价

第八章读《论语》学会自信

第九章读《论语》学会自立

第十章感悟《论语》的教育智慧

 

第一章读《论语》学会善待生命

为什么说生命是可贵的?

应该怎样珍惜和爱护生命?

每个人生命的独特性体现在哪里?

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

为什么说青春是美好的?

怎样让我们的青春更美好?

我们来一块看一下,《论语》中,孔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

(1)《论语?

泰伯第八》中,子曰: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这则话语中,不仅体现了孔子珍爱生命的观点,而且体现了他如何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的理想。

为了保护生命,就要选择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好的生活环境,就是一个有着良好的生存竞争秩序的环境。

同时自身要积极创造成才的机会,就是要好好学习,正道直行,学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论语?

乡党第十》中,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孔子在季氏手下,曾经做过管理饲养牲畜的官员。

这则论语,大概就是那时发生的故事。

属于孔子管辖的马厩失火,下属在孔子退朝后汇报,孔子首先想到的是人员有没有受到伤害。

可见孔子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的政绩——饲养的牲畜的状况。

也正是由于孔子的这种人本理念和善于经营管理,他在这个职位上做得非常成功,很快得到了执政大臣季氏的提拔。

由此我们看出,孔子在实现自身价值方面,不是一上来就好高骛远,也是从最基层的事情做起的,也是从点滴小事做起的。

(3)《论语?

述而第七》中,子曰:

“富而可求者,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用今天的话说,如果能让我致富,就是干出租车司机类的,我也是非常愿意的。

如果财富是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得到的话,我也要珍惜生命,虽然贫穷,我要干我喜欢干的而且是有意义的事情。

那么孔子喜欢干的事情,是什么呢?

(4)《论语?

述而第七》中,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用我们的话说,就是简单而快乐的活着。

也就是说,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即使没有正常的渠道获得富贵,他也不会去弄虚作假害人害己。

孔子享受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快乐。

(5)《论语?

述而第七》中,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他讲君子不是没有忧愁烦恼,而是善于排解忧愁烦恼。

孔子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烦恼的,而且有很大的危险,但是他坦然面对。

在匡地,他被当地人误认为疯狂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阳虎(孔子长得跟阳虎很像),因此围困他,甚至要把他杀死。

在出游的途中,他与弟子们失散,一个人在郑国的都城东门口,栖栖遑遑。

路人形容他像“丧家之犬”,他乐呵呵的说,叙说的多么形象啊!

他非常珍惜时光,知道时间一去不返。

(6)《论语?

子罕第九》中,子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他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不断的提升自身生命价值。

《论语?

述而第七》中,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珍爱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还体现在他对待子女和弟子们的终身大事上。

(9)《论语?

公冶长第五》中,子谓南容: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以其兄之子妻之。

由此看出,对于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而且善于创造生命价值的人,孔子是非常看重的。

具体来说,孔子接受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做了自己的侄女婿。

孔子珍爱尊重他人的生命,还体现在他不是落井下石的人。

不仅不落井下石,而且大胆主动的伸出自己的关爱和援助之手。

(10)《论语?

公冶长第五》中,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当弟子公冶长,还是一个在押的罪犯的时候,孔子看到他是无辜的,还是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许配给了他。

课堂小结

孔子及其弟子,不仅珍爱生命,而且在有限的生命中,保持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且极大的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向前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有很大的教育启发意义。

 

第二章读《论语》学会做人

人生实际就是四个字——做人与做事!

总是用嘴完美的方法来完成者四个字,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成败之事。

只有精通做人的道理,经受做人的历练,才能胸怀大智、心装大事,才能通过健全的心智、充沛的精力、正确的行动,求得事业的成功。

先做人,再做事。

学做人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塑造,是一种内在的完善。

如何做人呢?

论语教给我们下面这些:

  一反省自我

  儒家倡导“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的真正的勇敢。

孟子曾说“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孟子•公孙丑上》)所谓“大勇”也可以说是真正的勇敢。

君子的这种自我反省的勇气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提升了自我修养,内心完满、富足,而后才能表现出来一种自我反省的勇气。

  古人说“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敢于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甚至错误,敢于作自我批评,并坚决地把它改正,这更是勇敢。

一个人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能够在自己犯错时凡事从自身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在错过过太阳之后,仍能看到美丽的星星,才永远不会给自己留遗憾。

  有句话说的好:

凡事怪别人,路越走越窄;凡事怪自己,路越走越宽。

读了《论语》对这句话的领悟更透彻了。

遇事不回避,不逃避,不企图扭曲事实,善于反省自己,才能使自己一步步向成功靠近。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人生的前进永无止境。

  二把握分寸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孔子给出的答案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你用自己的仁德和宽厚对待不值得的人和事是一种生命的浪费。

珍惜生命,发挥最大的生命价值。

孔子还说: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

一个人说的比做的多,是君子之耻。

人的行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则,把握尺度。

  首先,慎言。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

凡事要多听,多看,多想,三思而后“说”。

哪怕是有把握的话也要谨慎地说,注意说话的语气态度,不要疾言厉色,要让别人易于接受,不能好心做坏事。

就是在你人生最得意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话说七分留三分,要给自己留有余地,为自己以后铺好路。

哪怕是别人对不起你,你也要用一颗包容之心待人,宽容别人就是厚待自己。

一个人如果说话时少了一些指责、抱怨,那么行为中就会少一些后悔的经验,成功也就在其中了。

  其次,慎行。

  子曰: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孔子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在修养,修养高深的人,内心才会淡定,从容,善于听从内心的声音。

为了实现理想,谨慎地选择一种适度的,毫不张扬的方式。

  当步入社会,能以一颗淡定之心,笑看尘世,不迷失自我,找准自己的角色,勇于担当,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当与朋友相处,不会太过苛求,能用一颗宽容和理解之心待人,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

无需把朋友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无需事事关心,时时关心。

给别人造成压力,让别人感到压抑,这反而成了罪过。

在朋友烦躁时给他留下一定的个人空间,在朋友需要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这正是君子之交。

  当与领导相处,能以一颗敬重之心和自重之心做人做事。

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不在背后谈论领导的是非,看到无才无德的人受到重用,不抱怨不喊冤,更不溜须拍马。

坚持自己的原则,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时间证明一切。

  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凡事给自己留点余地,留点想象的空间,让自己内心充满美好的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

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三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做,要养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多为别人着想。

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

从自己内心出发,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理解别人,尊重别人。

  种下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

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消除了水患,最终给社会带来了安宁,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倘若以邻为壑,历史上不会有个贤人大禹。

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

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

  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语录,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尊重别人,爱护别人,一个人才会被别人尊重,爱护。

推己及人,互相帮助,一个团体才能和谐进步。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一个社会才能和谐文明。

  四人生戒斗

  孔子曰: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这里的“斗”是指与人争斗,人被自己的方刚的血气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斗勇、斗气。

人被自己的聪明所迷惑的时候,容易与人争论。

无论何时何地与何人争斗,总会伤人伤己,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

  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

人生壮年以后就走下坡路,所謂“好花看到半开时”,做事就在这个時候,过了这个时候就很难有大成就。

历史上很少有廉颇﹑黄忠之类的老有所为者。

当想要与人斗狠时,要想想不好就在眼前。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什么意思?

有一点,人的度量是非常重要的,你把什么事情都思考清楚、看开,你的度量自然就大。

古人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

”这也要靠长期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那么,就在“戒之在斗”中施展自己的抱负吧。

“不战而胜,不争而得”这样的结果需要更多的处事技巧。

  读《论语》寻找内心的安宁和智慧,做一个胸怀坦荡的智者。

 

第三章、读《论语》学会认识自我

为什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

古人非常注重自我认识,有个成语叫“自知之明”,还有一句话,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具有自知之明,才能防止只看有点骄傲自满,或者只看不足心灰意冷。

才能全面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

只有自知之明,才能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树立符合实际的目标,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塑造一个新的自我。

只有自知之明,才能了解昨天的我,认识今天的我,追求明天的我,更好的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如何全面正确客观的认识自己?

1、自我观察法。

通过自我观察,反省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来认识和评价自我。

2、交流比较法。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通过交流比较,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3、他人评价法。

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认识自己。

《论语?

学而第一》中,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就说自我观察反省法吧。

在通过他人评价的过程中,我们不要绝对化,也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思考。

《论语?

卫灵公第十五》中,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通过自己的学习,与人类历史上自己所崇拜的人作比较,从而确定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

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自我提升之道。

例如,《论语?

微子第十八》中,逸民:

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

“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

其斯而已矣。

”谓:

“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这有些类似我们今天提倡的阅读名人传记或者名著,我们让学生与伟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

从中,我们看出,孔子没有因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选择避世、隐居。

而是选择了坚守,不管什么情况下,都不抛弃不放弃。

从他人评价中认识自己,我们可以看看子路和孔子的交流。

子路对于孔子拜见南子、准备接受叛乱的家臣的邀请等,都提出了诚恳尖锐的批评。

使孔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决策(奋斗目标的确立),从而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少走弯路。

 

第四章读《论语》学会学习

学习是成才的阶梯,学习可以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具备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那么怎样学习呢?

对于学习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论述。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

“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孔子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时常的温习和练习,这样才能把知识记得牢固,才能融会新旧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有自己的发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可以获得新知识。

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对于孔子的这一学说,孔子的弟子曾子可以说是贯彻得最为彻底,这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

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呢?

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曾子三省中的“传不习乎?

”是对孔子学而时习之的生动注解。

孔子的这一思想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学习光有时常的温习和练习是不行的,还得要思考。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有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

”这就告诉我们,学习,是学和思相互结合的思维过程,两者同等重要而不能偏废于一隅,学而不思,只会落得个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结局。

思而不学,同样会陷入空想的结局。

所以,只有让学和思结合,才可以让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更应该重视的是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孔子一直把这一方法贯穿于自己学习的始终,于是就有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的对话。

子曰: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

“然。

非与?

”曰:

“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说:

“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了才一一记住的吗?

”端木赐回答说:

“是啊!

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孔子说:

“不是的。

我是用一个根本的东西把它们贯穿始终的。

”这一个根本的东西是什么呢?

孔子没有明说出来,这个“一以贯之”是什么?

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从而悟出内在的东西。

光有学习和思考,显然不够,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显然看到了社会实践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

子曰: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说:

“对道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义却不能去做,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道德也好,学问也好,都需要自己去做,去实践,课堂是学习的场所,社会实践才是学生成长的平台,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活学的源泉。

前段时间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每个天才都不是在教室中长大的,但有许多天才在教室里死亡。

”这句话似乎有些极端,但它道出了课堂外的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学习,思考,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造,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也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

我们不妨来看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

“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强一些呢?

”子贡回答说:

“我怎么敢和颜回比呢?

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

”孔子说:

“你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你是不如他。

”在这里,孔子问子贡与颜回相比谁在学识上更强一些,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得意的弟子,但孔子最欣赏的是颜回,为什么呢,是因为颜回能“闻一知十”,说白了就是能由一个知识生发开去领悟更多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有探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

只可惜颜回好人命不长,很年轻就去世了,所以孔子感到非常的惋惜,这是题外话。

《论语》中还提到了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

“(教导学生)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在教他了。

”在这里,孔子也是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习创造,做到能够举一反三,以学生的创造精神来衡量人才。

颜回十分尊重孔子,对孔子所讲的知识从不加以反对和疑问,所以孔子认为他很愚蠢。

《论语》上是这样说的,子曰: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

“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一个蠢人。

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蠢。

”孔子不满意那种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问题的学生,他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能够有所创造和发挥。

 

第五章、读《论语》学会融入集体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你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你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卓越!

团队,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的一个团队,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团队。

1、如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如何融入新的集体?

建立淳朴、融洽的同学关系。

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树立主人翁意识,努力为集体添光彩。

我们总揽孔子的一生,知道他是一个心态非常好的人。

别人不理解他,他不生气。

即使对于要害他的人,他也从不放在心上,只是离这样的人远点就好了,而且不是以恶对恶,乃至于批判他的人,说他缺乏斗争精神。

他所倡导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我们可以想见他的为人处世。

不说他自己,就是他三番五次的劝说子路,说话不要那么刚直,就可想而知。

《论语?

学而第一》中,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面,有着具体的很容易做到的目标,如入则孝,出则悌;有中等难度的目标,谨而信,说话做事要谨慎,坚守信用,现在我们说社会上普遍缺少诚信,就是这个中等的目标没有实现;也有终极目标,就是仁,在论述这个终极目标的时候,孔子用实事求是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只要你力所能及的去做了,人人都可以达到——“苟欲仁,斯仁至矣!

”。

至于自我教育管理和约束方面,《论语?

颜渊第十二》中,子曰:

“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

”他就是想通过文化,做到以文化人,让人们自觉用礼仪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不会出现大的差错。

如果说是共同的奋斗目标的话,那么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与人”等就是他本人以及弟子们组成的这个团队共同的奋斗目标。

至于说到融洽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可见一斑,就是不管是朝廷,还是每个家庭,都要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安分守己,承担自己职位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论语?

为政第二》中,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可以看出他对于团队和谐的重要意见和建议,魏书生老师在他的班级学生守则中,写上了“胸怀宽广”、“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等等,是孔子集体主义思想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建立淳朴的同学关系,孔子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起初,我在看《论语》的时候,觉得孔子有些作假,但是真正了解的孔子的一生和他的思想之后,却是深深打动了我。

一件事情,就是颜渊的葬礼。

孔子的爱徒颜渊死后,孔子悲痛欲绝。

颜渊的父亲找到孔子,希望老师帮助颜渊买个好的椁,即外棺。

孔子说自己没有钱,颜渊的父亲说,您可以卖掉自己的马车嘛!

孔子坚定的说,我不能卖,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出门的时候不坐车是不可以的。

我的儿子刚死了,他也是有棺无椁。

后来孔子的弟子们,自己凑钱给颜渊举行了厚葬,并且给他买了椁。

孔子在哭祭颜渊的时候,一边放声大哭,一边数落。

是他们擅自做主给你买了椁的,不是我的主意啊!

我是希望让你和我的儿子一样的啊!

孔子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但是他更注重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死者精神上的尊重。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孔子的弟子公西华到齐国做官。

公西华临行之前,嘱咐冉有照顾自己的母亲。

冉有请示孔子,应该给公西华的母亲送去多少粮食。

孔子说,送4-6斗就差不多了。

冉有觉得少些,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就给16斗吧。

非常偏爱公西华的冉有,最后擅自作主张给了公西华的母亲800斗。

后来冉有发现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不对,孔子给冉有讲了“君子周急不继富”的道理。

详情见《论语?

雍也第六》适当调节,首先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新的学习环境。

总而言之,良好的集体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严明的纪律,有融洽的同学关系。

有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良好班集体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有利于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第六章读《论语》学会如善待友情

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翻看《论语》,让我们看一下,孔子师徒是怎样感知友情的。

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句是,《论语?

学而第一》中“有朋子远方来,不亦乐乎?

”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友情的珍惜和看重。

对于远来的朋友如此的热情高涨,是不是对于朝夕相处的朋友——父母、同学和老师,就已经感觉麻木了呢?

不是的,如果说孔子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巨人有他个人的魅力所在的话,那么他的三千弟子或者说是七十二贤弟子在他的成功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孔子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也希望他的弟子们,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一个优秀的人背后,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座》。

孔子放下架子,诚恳的邀请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

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点都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在《论语》我们也看到,当与鲁国的执政谈论起来的时候,孔子根据弟子们所言和自己的观察,积极进行了推荐。

历史证明,子路、公西华和冉有,都有了自己相应的政治地位。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生的成长。

教师是在自己学生越来越变得优秀的过程中,学到了教育教学的艺术的。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相互激励、启发,谱写了中华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

一、正确交友

《论语?

季氏第十六》中,孔子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