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笔记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778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笔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笔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笔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笔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运动生理笔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笔记1.docx

《运动生理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笔记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理笔记1.docx

运动生理笔记1

绪论

1.名词解释:

内环境

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功能:

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桥梁

2.名词解释:

稳态

概念:

内环境理化性质(温度、酸碱度、渗透压、PO2和PCO2等)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概念延伸:

细胞、器官、系统乃至整个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和调节。

举例:

正常情况下,人体动脉血压、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3.稳态调节好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神经调节___、__体液调节___、___自身调节__。

4.名词解释:

兴奋

兴奋(excitation):

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5.名词解释: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膜电位(membranepotential):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峰电位(peakpotential):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暂时迅速的电位倒转,并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6.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_反应____和长期运动训练的__训练___性规律。

第一章

关键术语:

能量代谢、生物能量学、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基础代谢率、能量代谢的整合、最大摄氧量、运动节省化

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

ATP(Adenosinetriphosphate,三磷酸腺苷):

细胞内能量获得、转换、储存和利用的联系纽带,体内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体内主要产能结构为线粒体。

基础代谢率(basalmetabolicrate,BMR):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以kcal/m2.h表示。

磷酸原系统:

由ATP和CP分解反应组成的供能系统

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

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有氧代谢能力:

最大摄氧量

⒈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⒉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⒊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⒋试述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5、100m跑的主要供能系统有哪些,如何发展100跑供能能力的训练?

6、长时间运动中糖脂供能的顺序如何?

减体脂时应选择何种运动?

运动强度对能源利用的影响

7、简述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维持运动的时间较磷酸原系统长,不需要O2,产生致疲劳物质乳酸。

供能项目:

在速度耐力项目如:

400m或800m跑、100m游泳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篮球、足球等非周期性项目的加速、冲刺时发挥重要作用。

供能意义:

在氧供不足时仍能维持较长时间地快速供能,以应付身体急需。

8、简述ATP生成的过程。

(一)ATP生成的无氧代谢过程

(1)磷酸原系统

磷酸原供能过程

运动强度越大,骨骼肌对磷酸原的依赖性也越大。

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特点:

贮量少,持续时间短,输出功率最大,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等。

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一切短时间(数秒内)、高功率运动(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足球射门等)的供能系统。

简述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2)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酵解供能系统:

糖原或葡萄糖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输出功率次之,维持运动的时间较磷酸原系统长,不需要O2,产生致疲劳物质乳酸。

(二)ATP生成的有氧代谢过程

有氧氧化系统:

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供能特点:

贮量大,能量输出功率较低,无乳酸产生,需要O2,能够持续地长时间供能。

供能项目:

长时间耐力运动。

9、简述磷酸原供能系统的供能特点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磷酸原供能过程

运动强度越大,骨骼肌对磷酸原的依赖性也越大。

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特点:

贮量少,持续时间短,输出功率最大,不需要O2,不产生乳酸等。

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一切短时间(数秒内)、高功率运动(如短跑、投掷、跳跃、举重、足球射门等)的供能系统。

 

第二章

关键术语:

兴奋、兴奋性、动作电位、肌小节、运动单位、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缩短收缩、拉长收缩、等长收缩、肌电图

兴奋(excitation):

可兴奋组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

兴奋性(excitability):

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峰电位(peakpotential):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细胞膜两侧暂时迅速的电位倒转,并可传播的电位变化。

肌小节:

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2明带+暗带+1/2明带=2条Z线间的区域

运动单位(motorunits):

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的全部神经末稍支配的肌纤维所形成的一个肌肉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

将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与以机械变化为基础的肌细胞的收缩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

肌丝滑行理论(slidingtheory):

肌肉的缩短或伸长都是由于肌小节中粗肌丝和细肌丝相互滑行,而肌丝本身结构和长度不变。

(一)缩短收缩(shortenedcontraction)/向心收缩(concentriccontraction)

1.概念:

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的收缩形式。

2.作用:

人体实现各种位移(加速)运动的基础。

(一)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概念: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然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特点:

张力﹤阻力,肌肉被拉长。

作用:

实现人体运动中减速、制动和克服重力

举例

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

跑步过程中大腿抬高时伸髋肌群的收缩。

(二)等长收缩

概念: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变化的收缩形式。

特点:

张力=阻力,长度不变,静力性运动。

作用:

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举例:

如站立、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悬垂和武术中的站桩等。

肌肉酸疼

肌肉做退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损伤。

大负荷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肌纤维超微结构以及收缩蛋白代谢的变化。

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

了解这些有何意义?

⒉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1、神经-肌肉接点的结构

神经肌肉接点:

运动神经末梢与肌纤维膜上称之为终板模的部位相接处。

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

神经冲动传到接头处轴突末梢

末梢释放递质Ach

ACh与终板膜上受体结合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⒊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⒋比较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缩短收缩(shortenedcontraction)/向心收缩(concentriccontraction)

1.概念:

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负荷)时,肌肉缩短,牵拉它附着的骨杠杆做向心运动的收缩形式。

2.作用:

人体实现各种位移(加速)运动的基础。

屈肘和高抬腿时分别由哪些肌肉做缩短收缩?

3.类型

(1)等张收缩

(2)负荷(外加阻力)恒定不变;

(3)张力随关节角度而变化;

(4)收缩速度在不同关节角度也有所不同。

(5)等动收缩

(6)概念:

肌肉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以恒定速度进行最大收缩。

(7)特点

(8)张力=阻力,

(9)收缩速度恒定。

(10)在整个关节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收缩能力。

(11)等张收缩与等动收缩的区别

收缩形式

负荷

速度

训练程度

等张收缩

相等

不等

不等

等动收缩

不等

相等

相等

(三)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概念:

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地收缩但仍然被拉长的收缩形式。

特点:

张力﹤阻力,肌肉被拉长。

作用:

实现人体运动中减速、制动和克服重力

举例

如下蹲时,股四头肌在收缩的同时被拉长,以控制重力对人体的作用,使身体缓慢下蹲,起缓冲作用。

跑步过程中大腿抬高时伸髋肌群的收缩。

(四)等长收缩

概念:

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虽积极收缩但长度并不变化的收缩形式。

特点:

张力=阻力,长度不变,静力性运动。

作用:

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

举例:

如站立、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悬垂和武术中的站桩等。

肌肉酸疼

肌肉做退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损伤。

大负荷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引起肌肉酸疼和肌纤维超微结构以及收缩蛋白代谢的变化。

⒌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一)肌肉收缩的张力—速度关系

张力—速度关系

随着后负荷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力量增加,但肌肉收缩的速度和缩短的长度减小,反之亦反之。

肌肉产生的张力和当时的缩短速度成反比。

张力—速度关系的应用

运动实践中,用于确定最佳作业的最适负荷或速度,以及发挥最大爆发力(功率)。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要使收缩有较大的速度,负荷必须做相应地减小;

如果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则收缩速度将不可能维持原有的数值;

如果要完成最大的物理功,以中等负荷较为理想

(二)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

长度—张力关系

前负荷:

肌肉收缩前施加于肌肉的负荷。

肌肉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的长度。

长度——张力关系:

最初,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随着其初长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当初长度增大超过其最适初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

简述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

最适初长度

人体中该长度稍长于肌肉在身体中的“静息长度”;

此长度被认为接近在人体内自然条件下最大可能的伸长。

⒍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心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一、人类肌纤维的类型

二、通常根据组织化学染色法分为两类:

三、

(1)Ⅰ型(慢)肌纤维(slow-twitch,ST):

收缩速度较慢

四、

(2)Ⅱ型(快)肌纤维(fast-twitch,FT):

收缩速度快

五、①快b纤维(Ⅱb):

典型的快肌纤维

六、②快a纤维(Ⅱa):

收缩速度和力量同快肌,代谢特征兼有快肌和慢肌的特征,抗疲劳能力也介于慢肌和快肌之间。

七、两类肌纤维的代谢和生理特征

(一)代谢特征

快肌纤维:

无氧代谢能力高;

慢肌纤维:

有氧代谢能力高,如慢肌纤维氧化脂肪的能力为快肌纤维的4倍。

快a纤维:

快氧化糖酵解型,既具有中等程度的氧化能力,又具有高的无氧酵解能力。

(二)生理特征

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快于慢肌纤维。

收缩力量:

快肌纤维大于慢肌纤维。

抗疲劳能力:

慢肌纤维比快肌纤维强。

快a纤维弱于慢肌,大于快b纤维

八、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分布

1、肌纤维类型的百分组成:

不同肌纤维在同一块肌肉中所占的数量百分比。

2、2、正常值:

一般成年人肌肉中慢肌的百分组成为44-58%,而快肌中以快A占绝大部分,其次是快B。

3、3、影响因素

4、功能特征:

以维持身体姿势或紧张性工作为主的肌肉中,慢肌百分组成较高,如比目鱼肌;而以快速位相性工作为主的肌肉,其中快肌的百分组成较高,如肱三头肌。

5、年龄:

青少年时期无年龄差异,20-29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肌肉的快肌百分组成减少,而慢肌相应增加。

6、遗传:

男性遗传度为99.5%,女性遗传度为92.2%。

九、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从事短跑、跳跃等力量、速度为主项的运动员,快肌百分组成占优势;

从事马拉松、长跑等以耐力为主项的运动员,慢肌百分组成占优势;

从事中距离跑等项目的运动员,快肌和慢肌百分组成差不多。

简述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7、简述肌肉收缩与舒张的过程。

(1)肌肉的收缩过程

终池内的Ca2+进入肌浆

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

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

横桥摆动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

肌细胞收缩

(2)肌肉的舒张过程

肌膜电位复极化

肌浆网膜Ca2+泵激活

肌浆[Ca2+]↓

Ca2+与肌钙蛋白解离

原肌球蛋白重新覆盖横桥结合位点

粗、细肌丝退回原来位置

骨骼肌舒张

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物

8、屈肘和高抬腿时分别由哪些肌肉做缩短收缩?

屈肘:

肱肌

高抬腿:

股四头肌中的股直肌,髂腰肌

第三章

⒈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

⒉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运动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

1、大脑皮质的运动调节功能

2、

(1)与运动有关的主要脑区及其功能

3、①主运动区/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motorcortex,MI)

4、定位: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回,相当于Brodmann4区。

5、功能:

负责运动的执行,控制肢体远端的肌肉。

6、特点:

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总体安排是倒置的(面部除外),代表区面积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密切相关;对躯体运动的支配呈现交叉,但头面部肌肉呈双侧性支配。

7、②第二运动区(Secondarymotorcortex,MⅡ)

8、定位:

Brodmann6区包括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motorarea,SMA)和前运动区(Premotorarea,PMA)

9、功能:

运动策划,参与制定复杂运动的顺序;调控躯干和肢体近端的肌肉。

10、皮层运动区神经元的组构原则:

解剖学方法证明,运动区皮层具有一种柱状模块的组构,该结构控制着同一块肌肉的有关传出和传入信息。

邻近的模块组构之间有相互重叠的部分。

11、

(2)运动传导通路(motropathways):

12、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人类脊髓中最大的下行纤维束,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和其他一些皮质区域,下行到延髓锥体,纤维大部分交叉到对侧(锥体交叉)。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3、皮质脑干束:

从大脑皮层到脑干颅神经核的神经纤维,支配面、舌、咽喉部肌肉和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

14、2、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15、

(1)结构:

由尾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位于间脑)和黑质(位于中脑,参与运动调节的重要皮质下中枢)构成。

16、其中尾核、壳核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

17、

(2)与大脑皮层之间的回路

18、直接通路:

从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新纹状体——苍白球内侧部——丘脑——大脑皮层运动前区和前额叶。

19、间接通路:

在直接通路中的新纹状体与苍白球内侧部之间插入苍白球外侧部和丘脑底核两个中间接替过程。

可部分抵消直接通路对丘脑和大脑皮层的兴奋作用。

20、(3)功能

21、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与条件反射和复杂的非条件反射功能有关。

22、哺乳类动物:

退居皮层下中枢的地位,具有控制肌肉运动的功能,与丘脑、下丘脑联合成为本能反射的调节中枢。

但在人与猿猴中,纹状体及其以下的神经结构不能保证运动功能的协调,必须有大脑皮层的参与。

23、其他功能:

24、①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将一个抽象设计转换为一个随意运动;

25、②与随意运动的产生与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等可能都有关;

26、③基底神经节中某些核团还参与自主神经活动调节、感觉传入、日常行为和学习记忆等功能活动。

3、小脑对运动的调控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运动的协调、肌紧张的调节以及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等活动。

小脑的分区及功能

①前庭小脑:

控制躯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②脊髓小脑:

调节正在进行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层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

③皮层小脑: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

⒊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为什么既有化学性突触,又有电突触?

从功能进化的角度考虑它有何积极的意义?

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的整合

中枢运动控制系统的三个等级

最高水平:

以大脑新皮层的联合皮层和大脑基底神经节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运动策略;

中间水平:

以运动皮层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准确地达到预定的目标;

最低水平:

以脑干和脊髓为代表,负责运动的执行,即激活发起目标定向性运动的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池,并对姿势进行必要的调整

⒋请分析反射运动、节律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区别。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各有何作用和意义?

躯体运动:

人类和高等动物全身和局部的肌肉活动。

反射性运动:

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

如肌腱反射,屈肌反射等。

形式化运动:

主观意识只控制运动的起始与终止,而运动期间多可自动完成,运动形式固定,具有节律性与连续性,如步行、跑步、呼吸等。

意向性运动: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如跳高

⒌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应用状态反射规律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①迷路紧张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时,内耳迷路耳石器官的传入冲动对躯体伸肌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②颈紧张反射:

颈部扭曲时,颈椎关节韧带和颈部肌肉受刺激后,对躯干与四肢肌肉紧张性的调节反射。

反射规律 

①头部后仰:

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②头部前倾:

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性相对加强,四肢弯曲; 

③头部侧倾或扭转:

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6、简述肌梭与腱器官的适宜刺激

本体感受器:

肌梭与腱梭

本体感觉:

刺激本体感受器而产生的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和状态的感觉。

1、肌梭(neuromusclespindle)

适宜刺激:

肌肉受牵拉时其牵拉长度和速率变化。

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了解肢体或体段相关位置的结构。

2、腱器官(tendonorgan,腱梭

适宜刺激:

肌肉主动收缩(主要)或被动牵拉时张力变化。

腱器官发挥安全机制:

当肌肉收缩缩短,过度屈或伸可能损伤关节时,腱器官可抑制主动肌同时兴奋佶抗肌的工作,从而防止肌肉的损伤。

7、名词解释:

姿势反射、状态反射

、视野、前庭稳定性

姿势反射(posturalreflex)

概念:

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不同部位骨骼肌张力进行调控,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身体各部分位置的反射活动。

状态反射(attitudinalreflex)

概念:

头部空间位置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的反射活动

视野

概念:

单眼注视正前方不动时,该眼能看到的整个空间范围,可反映视网膜的整体感光能力。

前庭稳定性

概念:

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锻炼对其影响

经常从事某些运动项目的锻炼,有助于提高其稳定性。

8、试举体育运动中应用状态反射的实例、并说明该反射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状态反射规律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体操运动员进行后手翻、空翻、跳马或在平衡木上做动作时,若头部位置不正,会使两臂伸肌力量不一致,身体可能失去平衡, 会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动作。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

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能更好地完成动作。

其他应用

棒球运动员接球时,头转向接球手侧,使接球臂尽量前伸;

背越式跳高空中过杆时头部后仰,引起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以形成“反弓”的空中姿势。

9、试举体育运动中应用牵张反射的实例、并说明该反射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1)动态牵张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适宜刺激:

快速牵拉刺激。

特点:

时程较短、产生较大的肌力,发生一次位相性收缩。

生理意义:

在收缩前快速牵拉肌肉,可以增强其收缩力量。

运动中的应用:

对于需要较大力量的运动,在一定范围内,收缩前需尽可能快速牵拉肌肉。

举例:

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前的屈膝下蹲等。

注意事项:

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2)静态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适宜刺激:

缓慢持续牵拉刺激。

特点:

肌肉收缩力量不大,不表现出明显动作、反射活动能持久维持而不易疲劳。

生理意义:

调节肌肉紧张度,维持躯体姿势尤其是站立姿势。

2、屈肌反射(flexorreflex)

概念:

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屈曲回撤的反射。

意义:

保护肢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和损伤的保护性反应。

10、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过程。

反射弧:

反射的结构基础。

第四章

⒈试述激素的分类以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激素的主要作用:

促激素可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生长激素可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

⒉试述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⒊试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⒋何谓激素分泌腺及其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⒍简述运动时激素对体液平衡的调节。

⒎简述肾上腺髓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⒏简述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五章

⒈简述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红细胞

血细胞白细胞

血小板

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

颜色:

红色

比重:

正常人全血比重约为1.050-1.060

(二)粘滞性

正常值:

成人全血为水的4-5倍,血浆为水的1.6-2.4倍。

(三)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由电解质所形成,主要来自于Na+和Cl-。

胶体渗透压:

由蛋白质所形成,主要来自于白蛋白。

对于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四)Ph值

正常值:

7.35~7.45;

最大耐受范围:

6.9~7.8

⒉试分析血液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式。

血液的运输作用

运输O2、CO2、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

1.运输形式:

①物理溶解:

约占1.5%

②化学结合:

主要运输形式,约占98.5%

2.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氧合)

3.氧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运输方式

 

4、氧与血红蛋白解离(氧离)

⒊试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运输O2、CO2、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

⒋氧解离曲线的特点有何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

促进氧的运输,肺换气中使肺静脉血的载氧量增加,组织换气中有利于组织对O2的摄取和利用

⒌试分析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

在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肉代谢增强,CO2和H+产生增多,体温上升,PCO2升高,PH值降低,2,3-二磷酸苷油酸也增多,这些都会导致氧解离增加,以满足机体代谢增强对O2需求的增加。

⒍运动训练对血液组成成分有何影响?

Hb与运动员机能状态

1、Hb与运动能力

Hb是决定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其值明显影响运动能力;

运动员Hb理想值:

男性160-170g/L,女性:

150-160g/L

2、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