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6078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docx

《宏观经济学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

《宏观经济学:

马建工程教材》第10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第01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讲)

《(西方经济学下篇)宏观经济学:

马建工程教材》

第九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

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十一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共同均衡

第十二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第十四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十五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短期经济波动模型:

产品市场的均衡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二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消费需求和储蓄

第三节短期国收收入的决定因素:

投资需求

第四节短期国收收入的决定因素:

政府需求

第五节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国外需求

第六节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乘数

第七节本章评析

 

在第九章介绍了观察和衡量宏观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及度量指标之后,我们从本章开始说明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及其整体产出水平如何决定和变动。

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结果的衡量,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则是对国民收入决定原理和决定因素的理论阐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是对一定时期宏观经济活动结果的表达,而宏观经济运行的均衡公式则是为达到事后均衡结果所要求的实现条件。

以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凯恩斯主义短期经济波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

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凯恩斯认为,只要解决了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就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本章介绍的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是以产品市场为代表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和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说明总需求不足的必然性。

在第十一章将其扩展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结合,从更为贴近实际的角度说明总需求的不足,并在分析需求影响因素的同时,寻求解决需求不足的出路。

在第十二章从总供求的角度阐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进而在更全面的角度上说明总需求变化的作用。

 

第一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三、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经济萧条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

供求决定

 

一、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原理

(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

(二)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生产

(三)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

供求决定

 

(一)宏观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

在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是个泛指的总量概念,前一章所提到的GDP、GNP、NNP、NI、PI等都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将其总量看作国民收入,但通常更多情况下是将GDP等同于国民收入。

在了解均衡国民收人(也就是实际GDP)的决定过程之前,我们必定会提出一些问题:

一国的总收入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企业生产了多少?

谁会从生产中获得收人?

工人的报酬是多少?

资本所有者的报酬是多少?

家庭购买了多少消费品和服务?

家庭和企业购买了多少投资品?

政府购买了多少公共物品?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相等?

又是什么因素保证了生产的水平与意愿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支出水平相等?

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了解一下经济中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用一个封闭经济条件下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图(如图10-1所示)加以说明。

 

10-1封闭条件下经济各部分的循环流程

图10-1表明了从不同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角度来看的货币流动以及同时发生的产品与服务、生产要素的流动。

家庭通过向生产要素市场提供劳动得到收入,再以其收入购买消费产品和服务以及向政府缴税的形式支出其收入,并通过货币市场进行储蓄;企业通过出售产品与服务获得收入,再以购买生产要素和向政府纳税的形式支出其收入;政府通过向企业和家庭征税获得收入,再以政府购买来支出其收入。

同时,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家庭、企业、政府都会通过货币市场进行借贷。

图10-1中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箭头的相反方向代表产品与服务、生产要素的流向。

在正常情况下,图10-1反映了收支两个方面的均衡。

当循环流程的某个部分遇到障碍时,就会发生局部的失衡。

如果其他部分的活动能够对其加以补救,则总体经济不会出现失衡;如果其他部分的活动不能够对其加以补救,则总体经济就会发生失衡。

 

(二)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生产

一般说来,一国所生产的全部产品和服务,就是该国的国民财富,同时也是该国的国民收入。

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接生产出来的绝大部分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借助于市场交易,才能真正成为国民收人和财富。

第九章所介绍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概念,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另一种表述。

它强调了一国直接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为国民收人和国民财富的条件。

不过,国民收人一般会以一定的时期作为考察的范围,而国民财富通常不强调时间概念,因而可以从累计的数量上考察。

 

(三)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

国民收人和国民财富的分配首先决定于一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及生产关系体系)和生产方式。

一般说来,除国家通过强制手段获得税收收入外(有时国家的收人也被理解为政府向社会提供的特定公共服务的代价),占有主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手段(包括技术专利)者通过利润获取国民收人中的一大部分,而在生产和销售中提供劳动的人通过工资获得国民收入中的另外一大部分,其余部分则通过薪金和劳务费的方式为提供社会服务的人所获得。

微观经济学的分配理论认为,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按照各自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获取国民收人中的相应部分。

宏观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和国民财富的分配理论只是将微观变量汇总为宏观变量而已,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原理:

供求决定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即实际GDP,有时也指均衡的产出)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一致时的产出。

从事前角度(即一定时期的经济活动尚未开始时)看,它是指计划达到的,或者说想要达到的,能使经济社会的收人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情况下的国民收入。

从事后角度(即一定时期经济活动的结果)来看,国民收人核算账户所计算的就是实际的(或者说实现了的)均衡国民收人。

在一般情况下,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均衡国民收人已经包括了经济中总供求相等和总储蓄等于总投资的含义。

对于事后已实现的国民收人而言,其均衡的性质不言自明。

至于事前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条件,则在原理上要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必须相等。

 

二、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一)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供给决定需求一“萨伊定律”

(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供给在长期中的决定作用

 

(一)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供给决定需求一“萨伊定律”

在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中的不同供给品在交换时可以相互创造出各自的需求来。

这就是经济学理论中著名的“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最简单而明确的含义就是“供给总是会创造出它自身的需求”。

由于古典经济学所处时代整体上处于物品匮乏的情况,这种情况被当做普遍现象,在某种角度上(即物品直接交换或等同于物品直接交换的条件下)反映这种情况的“萨伊定律”也因此被看作普遍有效的“规律”。

于是,在古典经济学里,均衡国民收入主要就由经济中的总供给水平决定了。

 

(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供给在长期中的决定作用

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完全接受了古典经济学的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考察对象的背景祁条件是经济萧条时的情况。

在经济萧条时,主要问题在于需求不足、供给过剩。

所以,凯恩斯经济学认为,经济中的供给是毫无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效总需求的水平。

由于在供给过剩的条件下,需求总是有效需求,所以,总需求水平能够达到多高,均衡国民收入就会达到多高。

这样一来,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均衡国民收入主要就由总需求水平决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国家长时间里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主流经济学,因而人们也就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将它看作一般性的均衡国民收人决定理论。

不过,凯恩斯在其《通论》中所提出的理论,同样也被事实证明是一种特例,而不是一种通行于所有经济情形中的“通论”。

实际上,古典学派的理论和凯恩斯的理论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和环境。

在关于国民收入决定原理方面,后来的新凯恩斯主义似乎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之间走了一条折中的路线,既不完全依赖凯恩斯主义关于短期中“有效需求”是决定国民收人最重要因素的观点,也不完全依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关于长期内国民收入主要由供给决定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认为经济在短期内主要由有效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而在长期内主要由供给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人的水平。

实际上,新凯恩斯主义还是更多倾向于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图10-2和图10-3分别表示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观点。

其中,总供求的含义和前面关于国民收入核算问题所讲到的相同,即总需求是社会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几部分总价值量之和,总供给是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总和。

图10-2表示,在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非常旺盛时,任何供给水平总能找到相对应的需求,从而形成均衡的国民收入。

所以,该图表示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而图10-3表示,在经济萧条和生产供给相对过剩的#况下,任何需求水平都能找到相对应的供给,从而也会形成均衡的国民收人。

所以,图10-3表示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则同时接受这两种情况。

关于总供求模型的情况,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给以专门讨论。

图10-2和图10-3中,

都代表总需求,

都代表总供给,

都代表国民收入。

总需求充分,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取决于总供给。

总供给充分,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取决于总需求。

 

图10-2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图10-3凯恩斯经济学中均衡学中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国民收人的决定

 

(一)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和框架:

有效需求的结构和框架

为了更好地理解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我们从其均衡国民收人决定原理人手进行说明。

凯恩斯主义的均衡国民收人决定原理是:

均衡国民收人决定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相等,但在短期内或经济萧条中,总供给处于充裕状态或基本无法变动状态,因此,在总供求共同决定均衡国民收人的格局中,总需求就成为唯一的决定因素。

所以,凯恩斯主义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是:

总需求水平决定均衡国民收人水平。

在这一原理下,凯恩斯主义理论将总需求分为四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或者说,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框架由四个部分构成:

消费、投资、国外净需求(净出口)和政府支出。

对此,下面将进行具体分析。

这也是本书宏观经济学部分最主要内容之一。

 

(二)凯恩斯关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原理:

“有效需求决定供给”的理论—“凯恩斯定律”

为了进一步具体分析凯恩斯模型中均衡国民收人的决定,需要先做为方便分析而必需的假设,从而使经济关系得到简化。

(1)假设经济活动中不存在政府,也不存在对外贸易,只有居民(家庭)和企业。

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都发生在居民方面,生产和投资行为都发生在企业方面。

假定企业投资是外生变量决定的,即不随利率和产量变化而变动。

(2)假设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社会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也就是说,当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这一含义在西方经济学中有时被称为“凯恩斯定律”。

由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就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的价格上涨,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就能保持不变。

“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它分析的是短期内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

因为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或者说具有刚性(或黏性),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或者说不考虑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

这样,GDP以及与之相关的NNP、NI和PI就都可以被当做均衡国民收人来处理。

(4)只考虑短期内的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经济社会中的均衡产量或者说均衡国民收入就决定于总需求水平。

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人(产出)就是均衡国民收人(产出)。

这里所说的均衡,是指一种不再变动的经济情况。

当国民收入(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

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所不愿意保有的存货量就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的库存量就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

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它就一定会把生产规模确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

由于这里考察的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总需求就只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两方面构成,于是,均衡国民收入(等于总需求水平的产出或收人)就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这里,

分别代表除去价格因素变动后的实际产出或国民收人、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但现实中,

代表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而不是均衡国民收人构成公式中实际达到的消费和投资。

例如,我们假定企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

亿美元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

亿美元的产品,于是就有

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的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为非计划存货投资。

这部分存货投资在国民收人核算中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所以,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国民收人(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

但在均衡国民收人决定理论中,均衡国民收人(产出)却是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实际产出正好相等;非计划存货投资就等于零,或者说就不存在。

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说,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假定企业生产

亿美元产品,居民和企业要购买产品的支出也是

亿美元,那么这

亿美元的产出就是均衡产出,或者说是均衡的国民收人。

对此,也可以说,社会经济要处于甸衡的收人水平上,就必须使实际收人水平对应一个相等的计划(或者意愿)支出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该收人水平继续被维持下去。

如果以

代表支出,

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就是五(这和

其实是同一个意思。

因为

表示支出,两部门的经济中

)。

假如产出大于

亿美元,非计划的(或者说,非意愿的)存货投资就大于零,企业就要削减生产。

假如在相反的情况下,企业就会扩大生产。

所以,经济总会趋于

亿美元的产出水平。

再假如总需求为

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定为

亿美元。

如果总需求为

亿美元,则均衡产出必定为

亿美元。

图10-4叫做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以45°线表示与实际总收人相等的所有实际总支出的点的集合。

计划总支出的所有的点(计划支出函数),以另外一条线表示。

计划总支出线与45°线的交点代表所有具体的计划总支出中等于实际总支出(实际总收入)的均衡点。

 

图10-4凯恩斯主义交叉图

两线之间的差距表示非计划的存货量,这个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只要非计划的存货量不为零,经济就不会处在均衡的位置上。

 

(三)投资等于储蓄

实现两部门经济中均衡产出或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

,可用

表示,因为这里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投资,也就是

而生产创造的收入则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即

(这里,

也都是剔除了价格变动后的实际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储蓄),所以,

就是

,从等式两边消去

,就会得到:

这里仍然需要再次说明和强调,此处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而国民收人核算中的

,则是指实际已经发生了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前者是均衡的条件,也就是说,要想让经济达到均衡,就必须让投资等于储蓄。

但是,实际上,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也就是说,设想的经济均衡,不一定就是实际已经实现了的均衡。

只有投资和储蓄二者在计划上和实际上都相等时,收入才真正处于均衡状态。

而国民收入核算中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的相等,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事后的状态,所以,二者必然相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