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23930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docx

高中历史总复习提能专训综合试题

提能专训七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45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河南质检)周恩来在《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1949年9月7日)中说道:

“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便是同中央人民政府协议事情的机构。

一切大政方针,都先要经过全国委员会协议,然后建议政府施行。

”这表明(  )

A.中央政府是全国政协下属机构

B.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C.全国政协与中央政府分权制衡

D.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全国人大召开之前,代行人大的职能,因此答案为D项。

2.(2013·石家庄联考)1953年《选举法》规定,我国实行“同票不同权”,即城市选民每10万人可选1名全国人大代表,而农村选民每80万人才可以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

这说明(  )

A.新中国的农民不是国家的主人

B.我国的选举制度已经完善

C.《选举法》结合了我国当时的国情

D.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不能当选代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B、D三项说法均明显错误,排除。

3.(2013·长春调研)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并行使主权

C.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有行政自由权和外交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之间的异同。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实行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

但三者的共同之处是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并行使主权,故选B项。

4.有评论说,20世纪70年代,中国结束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被动局面,打赢了一场“隐形的世界大战”。

这主要是指(  )

A.彻底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两国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

C.赢得第三世界的信任与支持

D.抵制了西方的和平演变,巩固了社会主义政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由敌对走向缓和,随后中日邦交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故选B项。

5.(2013·武汉市毕业调研)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

(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

(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取消外国在中国的“驻兵权”,即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这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相符,故B项正确。

6.(2012·宁波八校联考)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

“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指(  )

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答案:

B 解析:

所谓“武戏”是有关战争的讨论,C、D两项很明显是“文戏”,排除。

A项提出过但未获通过。

在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陷入僵局时,周恩来就此提出合理的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项。

7.(2013·成都市诊断考)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修订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次修宪(  )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表明宪政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C.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D.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国的法制建设。

1978年修订宪法是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进行的,由材料中“继续革命”可知此次修宪并没有完全否定“文化大革命”,因此没有实现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排除A、C两项。

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表明该宪法否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央文革小组”的最高领导地位,因此这次修宪有曲折也有前进,B项正确。

D项与题干无关。

8.(2013·北京东城区统检)下面是1957年和1960年的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十年社会主义建设。

通过识读图片可知,与1957年相比,1960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工业总产值上升。

这与期间发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密切相关。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促使工业产值大幅上升;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强调“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出现了农业总产值的下降。

故选D项。

9.(2013·北京海淀区期末考)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  )

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2年

33.3

30.3

36.4

A.三大改造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B.“大跃进”运动提高了农业和轻工业产值

C.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二五”计划后期我国调整了国民经济结构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的情况。

由表格中数字的变化可知,1962年农业、轻工业的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表明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与此对应的是D项。

故答案为D项。

10.(2013·大连市双基)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

据此判断该教科书的出版时期为(  )

                

A.1949~1956年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D.1978~1988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由“无产阶级”“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革命委员会”等可知,该书出版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11.(2013·郑州预测)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

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

这说明(  )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D.“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执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材料未体现A、B两项的相关信息,排除。

1956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

由材料中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看,“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执行。

故选D项。

12.(2013·北京东城区检测)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农业强调“以粮为纲”;工业强调“以钢为纲”;“三面红旗”迎风飘扬,六亿人民奋发图强;适当缩小基本建设规模,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下列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B.从“左”的冒进到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左”的错误已经得到相应调整。

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分)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前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

《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三十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梁启超等人通过《时务报》把他们的思想诉诸社会,左右舆论,“以笔舌倾动人主”,“借报章鼓簧天下”,在各界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中说:

“自时务报出,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

——摘编自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

材料二 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为此,必须要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

先进知识分子把这次斗争看作是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

——摘编自郑丽平《思想解放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可以说,由于现代化的属性决定,思想解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摘编自杜艳华《思想解放助推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时务报》的特点。

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9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效仿欧洲文艺复兴的,有何历史意义?

(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的认识。

(5分)

答案:

(1)特点:

虽名为“报”,实为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作用:

对传统思想产生了冲击;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的开展做了舆论上的准备;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

(2)效仿:

开展新文化运动。

意义:

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促成了思想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解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促成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

(1)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归纳特点;可从对旧思想的冲击、对新思想的宣传、对戊戌变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等方面去概括作用。

(2)问仿效欧洲文艺复兴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其意义可调用所学知识回答。

第(3)问主要根据《论十大关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等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回答。

14.(20分)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陈嘉庚说: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

黄炎培也说: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今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材料三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四 邓小平在向外宾介绍中国改革开放的由来时说:

“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

——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

联系所学知识,指出此类主张的积极意义和无法实现的原因。

(6分)

(2)指出材料二“城市到乡村”“城市领导乡村”的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

(4分)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据此说明为什么“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6分)

(4)据材料四,分析改革开放与邓小平所阐述的历史经验之间的关系。

(4分)

答案:

(1)主张:

教育救国。

意义:

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是进步的爱国的。

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此类救国主张无法实现。

(2)背景: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内涵:

解放全中国;开展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

(3)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原因:

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4)在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各种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准确联系。

(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惟此方兴之教育”“曰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概括;第二小问积极意义从提高国民素质角度分析,原因结合中国社会性质进行分析。

(2)问时代背景结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进行回答,基本内涵从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第(3)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指数图较易回答,注意从总体上和各阶段两个角度说明;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事件加以分析;第三小问从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分析。

第(4)问根据材料信息“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的经验后制定的”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