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7467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docx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世说新语假谲第二十七

【题解】假谲,指虚假欺诈。

本篇所记载的事例都用了作假的手段,或说假话,或做假事,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从其中想要得到的结果看,有一些手段是阴谋诡计,而另一些则并非如此。

例如第12则记孙兴公嫁女之诈是事先策划的阴谋,而第7则记王羲之幼年为了保全性命而“诈孰眠”,就只是一种应变之计。

还有一些随机应变的事例,虽然也是所谓谲,但全无恶意。

例如第14则记谢安不喜欢他的侄儿带香囊,“而不欲伤其意。

乃诱与赌,得即烧之”。

又如第2则记曹操让士卒望梅止渴,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于假谲中见机智,这类假谲似不宜加以指摘。

至如第3、4则叙述曹操的奸诈,惨杀别人来保护自己,透露出士族阶层中掌握生杀大权者的虚伪、残忍。

又如第13则记范玄平喜欢玩弄权术,本是有求于人却又心口不一,终于自食其果。

这类假谲就无一毫可取了。

 

(1)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

“有偷儿贼!

”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②。

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③。

复大叫云:

“偷儿在此!

”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④。

 

【注释】①游侠:

重义气、勇于救人急难的人。

 

②青庐:

当时婚俗,用青布做帐幕,设于门旁,叫做青庐,新婚夫妇在里面行交拜礼。

②青庐:

当时婚俗,用青布做帐幕,设于行交拜礼。

③还(xuán):

迅速。

枳(zhī):

多刺的树。

枳树和棘树都多刺。

④遑迫:

恐惧急迫。

掷:

腾跃。

 

【译文】魏武帝曹操年轻时,和袁绍两人常常喜欢做游侠。

他们去看人家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

“有小偷!

”青庐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曹操便进去,拔出刀来抢劫新娘子。

接着和袁绍迅速跑出来,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

曹操又大喊:

“小偷在这里!

”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2)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①。

乃令曰:

“前有大海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②。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汲(jī):

取水。

 

②饶子:

果实很多。

 

【译文】魏武帝曹操率部远行军,找不到取水的路,全军都很口渴。

于是便传令说:

“前面有大片的梅树林子,梅子很多,味道甜酸,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这番话,口水都流出来了。

利用这个办法得以赶到前面的水源。

 

(3)魏武常言:

“人欲危己,己辄心动。

”因语所亲小人曰:

“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

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①。

”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②。

此人至死不知也。

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③。

 

【注释】①无他:

没有别的;无害。

 

②执者:

指被逮捕的人。

 

③挫气:

挫伤了勇气;丧气。

 

【译文】魏武帝曾经说过:

“如果有人要害我,我立刻就心跳。

”于是授意他身边的侍从说:

“你揣着刀隐蔽地来到我的身边,我一定说心跳。

我叫人逮捕你去执行刑罚,你只要不说出是我指使,没事儿,到时一定重重酬报你。

”那个侍从相信了他的话,不觉得害怕,终于被杀了。

这个人到死也不醒悟啊。

手下的人认为这是真的,谋反者丧气了。

 

(4)魏武常云:

“我眠中不可妄近,近便斫人,亦不自觉①。

左右宜深慎此。

”后阳眠,所幸一人窃以被覆之,因便所杀②。

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注释】①斫(zhuó):

砍。

 

②阳:

通“佯”,假装。

所幸:

宠幸的人。

 

【译文】魏武帝曹操曾经说过:

“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一靠近,我就杀人,自己也不知道。

身边的人应该十分小心这点。

”有一天,曹操假装睡熟了,有个亲信偷偷地拿条被子给他盖上,曹操趁机把他杀死了。

从此以后,每次睡觉的时候,身边的人没有谁敢靠近他。

 

(5)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魏武,少下,不著。

魏武揍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①。

剑至果高。

 

【注释】①揆:

揣测。

帖:

通“贴”,紧挨。

 

【译文】袁绍年轻时候,曾经派人在夜里投剑刺曹操,稍微偏低了一些,没有刺中。

曹操考虑一下,第二次投来的剑一定偏高,就紧贴床躺着。

剑投来果然偏高了。

 

(6)王大将军既为逆,顿军姑孰①。

晋明帝以英武之才,犹相猜惮,乃著戎服,骑巴賨马;赍一金马鞭,阴察军形势②。

未至十馀里,有一客姥居店卖食,帝过愒之③,谓姥曰:

“王敦举兵图逆,猜害忠良,朝廷骇惧,社稷是忧,故劬劳晨夕,用相觇察④。

恐形迹危露,或致狼狈。

追迫之日,姥其匿之。

”便与客姥马鞭而去,行敦营匝而出⑤。

军士觉,曰:

“此非常人也!

”敦卧心动,曰:

“此必黄须鲜卑奴来⑥!

”命骑追之,已觉多许里。

追士因问向姥:

“不见一黄须人骑马度此邪?

”姥曰:

“去已久矣,不可复及。

”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注释】①“王大”句:

晋明帝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大将军王敦任扬州牧。

镇守姑孰(今安徽当涂县)。

第二年王敦起兵再反,直指建康,晋明帝事先知王敦将反,便暗中去察看王敦营垒。

②猜惮:

疑惧。

巴賨(cóng)马:

巴州賨人所进贡的马。

賨人是秦汉时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带的民族。

赍(jī):

携带。

 

③客姥(mǔ):

客居此乡的老妇人。

愒(qì):

同“憩”,休息。

 

④劬(qú)劳:

劳苦。

觇(chān)察:

侦察。

 

⑤匝(zā):

一周;一圈。

 

⑤鲜卑奴:

对晋明帝的蔑称。

晋明帝母亲是燕代(今河北一带)人,鲜卑族曾居此地,而明帝相貌也像外族人,黄须。

 

【译文】大将军王敦已经发动叛乱,把军队驻扎在姑孰。

晋明帝纵有文才武略,也还疑惧他,于是就穿上军装,骑着良马,拿着一条金马鞭,去暗中察看王敦军队的情况。

离王敦的军营还差十多里,有一外乡老妇在店里卖小吃,晋明帝经过那里停下来休息,对她说:

“王敦起兵图谋叛乱,猜忌并且陷害忠臣良将,朝廷惊恐,我担心国家的命运,所以早晚辛劳,来侦察王敦的动向。

恐怕行动败露,可能陷于困境。

我被追击的时候,希望老人家为我隐瞒行踪。

”于是把马鞭送给这位外乡老妇就离开,沿着王敦的营区走了一圈就出来了。

王敦的士兵发现了,说:

“这不是普通人啊!

”王敦躺在床上,忽然心跳,说:

“这一定是黄胡子的鲜卑奴来了!

”下令骑兵去追赶他,可是已经相距很远了。

追击的士兵就问刚才那位老妇;“没有看见一个黄胡子的人骑马从这里经过吗?

”老妇说:

“已经走了很久了,再也追不上了。

”于是骑兵打消了追赶的念头就回去了。

 

(7)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②。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③。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

“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④。

于时称其有智。

 

【注释】①“王右军”句:

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

《晋书·王允之传》认为这事属王允之。

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儿。

减,少于。

 

②钱凤:

字世仪,任王敦的参军,是王敦的谋主。

王敦发动叛乱失败后,他也被杀。

屏人:

叫别人避开。

逆节:

叛逆。

 

③剔吐:

用指头抠出口水。

 

④从横:

即纵横,此指到处流淌。

 

【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

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

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

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

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

“不得不把他杀了。

”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

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8)陶公自上流来赴苏峻之难,令诛庾公,谓必戮庾,可以谢峻①。

庾欲奔窜,则不可;欲会,恐见执,进退无计。

温公劝质诣陶,曰:

“卿但遥拜、必无它,我为卿保之。

”鹿从温言诣陶,至便拜。

陶自起止之,曰:

“庾元规何缘拜陶士行?

”毕,又降就下坐;陶又自要起同坐。

坐走,厦乃引咎责躬,深相逊谢,陶不觉释然②。

 

【注释】①“陶公”句:

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庾亮参辅朝政。

苏峻起兵反,庾亮逃到寻阳。

当时陶侃(字士行)起兵东下讨伐苏峻,兵至寻阳,大家认为他要杀庾亮。

参看《容止》第23则及注。

②引咎:

归罪自己。

 

【译文】陶侃从荆州赶来平定苏峻的叛乱,下令惩办庾亮,认为一定要杀庾亮,才可以拒绝苏峻的要求,使他退兵。

庾亮想要逃亡,却不行;想要去见陶侃,又恐怕被逮捕,进退两难。

温峤劝庾亮去拜会陶侃,说:

“你只要远远就向他下拜行礼,一走没事儿,我给你担保。

”庾亮采纳了温峤的意见去拜访陶侃,一到就行了个大礼。

陶侃亲自站起来不让他行礼,说:

“庾元规为什么要拜我陶士行?

”庾亮行完大礼,又退下来坐在下座;陶侃又亲自请他起来和自己一道就座。

坐好了,庾亮于是把罪过承担过来,严格要求自己,狠狠地自责,而且表示谢罪,陶侃不知不觉心平气和了。

 

(9)温公丧妇。

从姑刘氏,家值乱离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属公觅婚①。

公密有自婚意,答云:

“佳婿难得,但如峤比云何?

”姑云:

“丧败之馀、乞粗存活,便足慰吾馀年,何敢希汝比②。

”却后少日,公报姑云:

“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婿身名宦,尽不减峤。

”因下玉镜台一枚③。

姑大喜。

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

“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

”④玉镜台是公为刘越石长史北征刘聪所得⑤。

 

【注释】①有姿慧:

漂亮、聪明。

属:

同“嘱”。

 

②丧败之余:

兵荒马乱后的幸存者。

粗:

大体上;马马虎虎。

 

③玉镜台:

玉制镜座,用以承托圆形的铜镜。

 

④纱扇:

新娘用来遮脸的用具,疑是盖头一类。

 

⑤刘聪:

五胡十六国时期汉的国君,匈奴族。

 

【译文】温峤死了妻子。

堂房姑母刘氏,一家人碰上战乱,辗转离散,只有一个女儿,很漂亮又很聪明,堂姑母托温峤给找个女婿。

温峤私下里有意给自己定亲,就回答说:

“称心如意的女婿不容易找到,只是和我一样的行不行?

”姑母说:

“经过战乱活下来的人,只求马马虎虎保住条命,就足以让我晚年安适,哪里还敢希望和你一样。

”过后不几天,温峤回复姑母说:

“已经找到一户人家,门第还过得去,女婿本人名声、官位全都不比我差。

”于是送上一个玉镜台做聘礼。

姑母非常高兴。

等到结婚,行了交拜礼以后,新娘用手拨开纱扇,拍手大笑说:

“我本来就疑心是你这个老家伙,果然不出所料。

”玉镜台是温峤做刘越石的长史北伐刘聪时得到的。

 

(10)诸葛令女,庾氏妇,既寡,誓云不复重出①。

此女性甚正强,无有登车理②。

恢既许江思玄婚,乃移家近之③。

初诳女云:

“宜徙于是。

”家人一时去,独留女在后。

比其觉,已不复得出。

江郎莫来,女哭詈弥甚,积日渐歇④。

江虨瞑入宿,恒在对床上。

后观其意转帖,虨乃诈厌,良久不悟,声气转急⑤。

女乃呼婢云:

“唤江郎觉!

”江于是跃来就之,曰:

“我自是天下男子,厌何预卿事而见唤邪?

既尔相关,不得不与人语。

”女默然而惭,情义遂笃。

 

【注释】①“诸葛”句:

诸葛恢大女儿为庾妇,参看《方正》第25则。

 

②登车:

指女人出嫁乘车。

 

③江思玄:

江虨,字思玄。

下文又称江虨。

 

④莫:

同“暮”。

哭詈(lì):

又哭又骂。

 

⑤帖:

安定。

厌(yǎn):

同“魇”,做恶梦。

 

【译文】尚书令诸葛恢的女儿是质会的媳妇,守寡后,发誓说不再嫁人。

这个女儿本性很正派、刚强,没有可能改嫁。

诸葛恢答应了江思玄求婚后,就把家搬到靠近江思玄的地方住下。

起初他欺骗女儿说:

“应该搬到这里来。

”后来家里人一下都走了,单单把女儿留在后面。

等她省悟过来,已经再也出不去了。

江思玄晚上进来,她哭骂得更加厉害,过了好些天才渐渐平静下来。

江思玄天黑时来往宿,总是睡在对面床上。

后来看她的心情更加平静了,江思玄就假装做恶梦,好久也没醒来,叫声和呼吸更加急促。

她于是招呼侍女说:

“叫醒江郎!

”江思玄于是跳起来到她床上去,说:

“我原是世上的普通男子,做恶梦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为什么叫醒我呢?

你既然这样关心我,就不能不和我说话。

”她默不作声,感到羞愧,从此两人的情义才深厚起来。

(11)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①。

谋曰:

“用旧义在江东,恐不办得食②。

”便共立心无义③。

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憨度果讲义积年。

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云:

“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④!

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

 

【注释】①伧道人:

指中州和尚。

当时吴人鄙薄中州人为伧。

 

②旧义:

佛家原来的教义。

不办:

不能。

 

③心无义:

佛教的一种教义。

 

④无义:

指上文的心无义。

 

【译文】憋度和尚起初想过江到江南,邀一个中州和尚做伴,两人商量说:

“在江南宣讲旧教义,恐怕难以糊口。

”就一道创立心无义。

事后,这个和尚没有去成,愍度和尚果然在江南宣讲了多年的心无义。

后来有个中州人过江来,先前那个和尚请他传话说:

“请替我问候愍度,告诉他,心无义怎么可以成立呢!

当初想出这个办法,只是姑且用来度过饥寒罢了,不要最终违背了如来佛呀!

 

(12)王文度弟阿智,恶乃不翅,当年长而无人与婚①。

孙兴公有一女,亦僻错,又无嫁娶理②;因诣文度,求见阿智。

既见,便阳言:

“此定可,殊不如人所传,那得至今未有婚处!

我有一女,乃不恶,但吾寒士,不宜与卿计,欲令阿智娶之。

”文度欣然而启蓝田云:

“兴公向来,忽言欲与阿智婚。

”蓝田惊喜。

既成婚,女之顽嚚,欲过阿智③。

方知兴公之诈。

 

【注释】①不翅:

不啻,不止,不仅。

 

②僻错:

怪僻、不近情理。

 

③顽嚚(yín):

愚蠢而顽固。

 

【译文】王文度的弟弟阿智,不仅仅是坏,年龄已大了,却没有人和他结亲。

孙兴公有一个女儿,也很怪僻、不近情理,又没有办法嫁出去;他便去拜访文度,要求见见阿智。

见面后,便假意说:

“这孩子必定合意,很不像人们所传的那样,哪能到现在还没有成亲!

我有一个女儿,还不丑,只不过我是个贫寒之士,本不应和你商量,但我想让阿智娶她。

”文度很高兴地告诉父亲蓝田侯王述说:

“兴公刚才来过,忽然说起要和阿智结亲。

”王述又惊奇又高兴。

结婚以后,女方的愚蠢、顽固,快要超过阿智。

这才知道孙兴公欺诈。

(13)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①。

尝失官居东阳,桓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②。

桓时方欲招起屈滞,以倾朝廷③。

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喜跃非常。

比入至庭,倾身引望,语笑欢甚④。

顾谓袁虎曰:

“范公且可作太常卿。

”范裁坐,桓便谢其远来意。

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损名,乃曰:

“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⑤。

”桓怅然失望,向之虚伫,一时都尽⑥。

 

【注释】①范玄平:

名汪,进爵武兴县侯,东阳大守。

徐、兖二州刺史。

后免为庶人。

智数:

智谋;权术。

会:

时机;机会。

 

②南州:

指姑孰。

桓温曾兼任扬州牧,镇守姑孰。

按:

上文的东阳也属扬州。

③屈滞:

指被委屈、埋没的人才。

 

④倾身:

侧身,表示仰慕。

 

⑤朝宗:

谒见长官。

瘗(yì):

埋葬。

 

③虚伫(zhù):

虚心期待。

 

【译文】范玄平为人处世爱用权术,可是有时因为多用权术而坐失良机。

他曾经失掉官职住在东阳郡,由于大司马桓温在姑孰,便特意前去投奔他。

桓温当时正想招揽起用不得志的人才,以胜过朝廷。

再说范玄平在京都,一向也很有声誉,桓温认为他是远道来投奔自己,格外高兴、激动。

等到他进入院内,便侧身伸长脖子远望,说说笑笑,高兴得很。

还回头对袁虎说:

“范公暂且可以任太常卿。

”范玄平刚刚坐下,桓温就感谢他远道而来的好意。

范玄平虽然确实是来投奔桓温,可是又怕人家说他趋炎附势,有损名声,便说:

“我虽然有心拜见长官,也正巧我有个儿子葬在这里,特意前来看望一下。

”桓温听了,无精打采,大失所望,刚才那种虚心期待之情,顷刻之间全都完了。

(14)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①。

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

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注释】①“谢遏”句:

遏,谢玄的小名。

又晋代的男子有带香囊的风尚。

至于覆手,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说:

“覆手不知何物,恐是手中之类。

 

【译文】谢遏年轻时,喜欢带紫罗香囊;挂着覆手。

太傅谢安为这事很担忧,又不想伤他的心。

于是就骗他来赌,把他的香囊赢过来马上烧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