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421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docx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5篇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1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

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分数与除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

而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之所以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绝不仅仅是知识演绎的结果,而是具体的模型、图形、情景等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的角度分析,彭老师的这节课具有以下两大优点: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

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建议:

  1、在总结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最好让学生说清楚分数与除法是否完全相同,然后利用表格说清楚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从而让学生体会分子、分母、分数线只相当于被除数、除数、除号,不是等于。

  2、为了语言表达清楚,学生听得明白,建议把3块饼的“块”改为“个”,平均分成的每一份就说“块”。

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晰。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2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它们的商。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是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的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学生能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计算3÷4=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把一张饼平均分给四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让学生拿一张圆形纸片代表一张饼,亲自动手分一分,唤起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接着出示要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

四人一小组想办法把3张圆形纸片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并让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分的过程。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每人分得1张饼的四分之三,也可以说是3张饼的四分之一,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2、使学生清楚为什么要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结果

  在学生理解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我有意识的设计了这样几道练习题。

1÷3=8÷9=2÷6=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比比看谁先算完。

结果有的学生一两秒钟就举起了手,而有的学生费了很长时间才写出了计算结果。

汇报之后,引导学生思考:

1÷3=0.333……与1÷3=1/38÷9=0.88……与8÷9=8/9有什么区别?

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

用循环小数表示商计算太麻烦,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

这时告诉学生,以后计算两个整数相除的商,除不尽时或商里有小数时就用分数表示他们的商,这样既简便又快捷,而且不容易出错。

  3、借机引申,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次向学生介绍分率与数量的区别。

如①“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分得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每份分得多少张饼?

”②"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每段长多少米"③"把4千克盐平均分成5份,每份重量是盐的总数的几分之几/每份重多少千克?

先让学生明白这三道题第一问求的都是“分率”,分率没有单位,都是把总数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的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一,都是用单位“1”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如前三道题的分率分别是1÷4=1/41÷7=1/71÷5=1/5。

而第二问都是求每份数量是多少,每份数量是有单位的,都是用总数量除以平均分的份数得到,得数一定带单位名称。

前三道题第二问的算法分别是1÷4=1/4(张)2÷7=2/7(米)4÷5=4/5(千克)

  此处学生理解了分率和每份数量之后,为后面学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做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4、让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

  当学生发现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后,引导学生把数字换成它们的名称: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这时候,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字母a、b表示除法与分数的关系。

多数学生写下:

a÷b=a/b,老师拿一名稍差学生的板书出来,故意表扬这位同学。

正表扬却突然转身给这名学生作业后面一个大叉号。

正当同学们都诧异的时候?

问为什么错了?

这时几个思维灵活的先叫起来,说到:

“b不能等于0!

”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追问:

“为什么b不能等于0?

”。

我继续用课堂中的例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这块蛋糕的1/4为例,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中的‘4’表示什么?

”“如果把‘4’换成‘0’呢?

”学生恍然大悟:

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平均分成“0”份就没有意义了。

在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a÷b=a/b(b≠0)”学生经常会忘记,这里的b不能为0。

通过这样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所以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这里并不直接告诉学生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也不能为0。

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的道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虽然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来。

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种运算,是一个算式,而分数既可以表示分子与分母相除的关系,又可以表示一个数值。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起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本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教师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恰当地选择了教学的切入点,教师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把6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

把1块饼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几块?

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3个算式和3个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和分数。

在这教师还注意制作课件,说明一块饼的1/3也就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领。

2.在解决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几块?

这一重难点问题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充分展示和交流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充分展示了学生思维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注意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数学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在课堂上让学生经历了操作、发现、迁移、归纳,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发现、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课堂上实现了师生的交往互动。

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个同学应分多少张饼?

"时,我让学生借助圆形纸片在小组内合作进行分一分,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才发现有的同学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分,圆纸片拿在手上束手无策,只是眼巴巴地看着其他的同学分;小组的同学分完后,演示汇报时,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么分,但说的不是很明白。

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

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关于“分母不能为0”这个环节,教学中如果能放缓脚步,通过分析一个分数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中的分母表示平均分的分数,或是启发学生发现在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母,所以分母不能为0。

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效果会更好。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带分数与假分数互化。

难点还是理解除法与分数的关系,虽然在复习旧知,如:

把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两段,每段长多少米?

简简单单的复习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可课件呈现课件呈现把一块蛋糕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能得到几块蛋糕?

学生把刚才复习的除法计算的知识进行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2来计算,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二分之一表示,我引导:

既然都是正确,就说明可以用等于号了。

  接着从课本的例子:

如果有7块蛋糕,要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又能得到多少呢?

学生很快就能列式表示,并用分数表示结果。

然后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看看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同组交流讨论,再全班反馈交流,学生能说出分数和除法有关系,就是说不出所以然,我只好问:

这个分子和除法的什么好像相当?

总算是把这些关系理清,可学生提出疑问:

“能不能说分子等于被除数?

”我说不行,只能用“相当”更恰当。

  对于假分数化带分数,我从上次作业的一个图形引导,二又八分之六等于八分之二十二,完整一个单位“1”有八份,那么2个单位就是十六加上不完整的6就是22,看来分子除以分母后的商是整数部分,余数是新的分子,反过来是带分数化假分数,可以引导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这样学生就很明朗。

  特别强调的是:

在带分数和假分数互化时,一定要演算,培养演算的习惯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

  本节课遗憾的是讲得太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虽然学生认真听讲,但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值得注意。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反思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

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发挥了主体作用。

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个学生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这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教学把3块饼平均给4个人,每人应分多少饼?

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样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

我让一个人说了后再请其他同学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遍,这样长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德能力。

而叠在一起分的方法没有出现,我只好亲力亲为了,边演示边说明,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

课后想来,如果我在一块一块的分时,追问一句:

这种方法单位一是什么?

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可以把一块饼看做单位1也可以把三块饼看做单位1啊!

也许后面的方法就可以由学生说出来,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会更有共鸣,更能理解。

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把课堂预设充分考虑周全。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6

  “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呈现的直观的情境图:

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

分饼的情境,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相当熟悉,不但生活中有,以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生活、学习的经验体会到和以前分饼的问题有相同之处,都是用饼分给一些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多少个饼的问题,算式是3÷4=?

,有直观的情境图帮助学生思考,有学生知道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4块。

借机可以让全体学生直观地体会结果不满1时可以用分数表示,直观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

  验证“3÷4是否是3/4块,也就是每人分得是3/4块饼吗”是这堂课的难点,操作能帮助学生理解。

方法一是一个饼一个饼地分,将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分得1/4个饼,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将第二、第三个饼也分,每个小朋友还是分得1/4块饼,三次一共分得3个1/4块饼,合起来是3/4块饼;方法二是三个饼叠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其中的一份,也就是每人分得3块的1/4,有3个1/4块饼,即3/4块。

操作、图像都是直观的不同手段和形式,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4块饼”得到的过程,形成丰富、准确的表象。

  观察等式3÷4=3/4、3÷5=3/5可以发现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有了板书的直观支撑,学生很容易知道除法与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四则运算之一,而分数是一种数,相对于自然数、小数而言的另外一种形式的数。

在理解、掌握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沟通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形成相应的技能。

如,先将被除数改写成分子,后将除数改写成分母来的比较简单,且不容易出错等等。

板书是可以一直留在学生视线中的直观媒体,便于学生反复观察、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结论。

  情境图、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板书这些形式和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

“试一试”是让学生把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单名数,题目:

7分米=()/()米23分=()/()。

学生交流中有两种思路,一是运用分数的意义来解决问题的,把1米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10份,7分米是这样的7份,所以7分米=7/10米;二是低级单位换算成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和除法教学反思高级单位时,用除以进率的方法解决问题,即7÷10=7/10(米)。

运用分数的意义和规律准确完成单位之间的换算,学生在思考时是离不开直观的支撑的。

直观是学生理解的基础,直观是沟通知识的桥梁。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

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

如果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

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

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

  生1: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2: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8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理解:

  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让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理解:

  1、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分数不等同于除法,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

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2、一个分数,不但可以从分数的意义上理解,也可以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上理解。

如:

四分之三可以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3份的数;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记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我还设计了顺口溜:

  分数、除法关系妙,记忆方法有诀窍。

  两数相除分数表,弄清位置很重要。

  除号相当分数线,分子、分母两数担。

  位置顺序不能调,相互关系要记牢。

《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9

  一、教学内容:

分数与除法,教材第65、66页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

1.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具准备:

圆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把6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

板书:

6÷2=3(块)

  

(二)导入

  

(2)把1块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几块?

板书:

1÷2=0.5(块)

  (三)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65页的例1。

  

(1)如果把1块饼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又该得到几块呢?

1÷3=0.3(块)

  

(2)1除以3除不尽,结果除了用循环小数,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通过练习,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即两个数相除的商有可能是整数)也有可能是小数。

进而提出当1÷3得不到一个有限的小数时,又该如何表示?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指名让学生把思路告诉大家。

  就是把1块饼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一份就是块。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

1÷3=块)

  (4)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

(块)怎样看出来的?

  通过这样的练习,为下面的操作打下基础。

  2.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

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引出课题:

分数与除法

  3.学习例2。

  

(1)如果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同学,每人分得多少块?

(板书:

3÷4)

(2)3÷4的计算结果用分数表示是多少?

请同学们用圆片分一分。

  老师:

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

(把3块饼看作单位“1”。

)把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你想怎样分?

请同学到投影前演示分的过程。

  通过演示发现学生有两种分法。

  方法一:

可以1个1个地分,先把1块饼平均分成4份,得到4个,3个饼共得到12个,平均分给4个学生。

每个学生分得3个,合在一起是块饼。

  方法二:

可以把3块饼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一份,拼在一起就得到块饼,所以每人分得块。

  讨论这两种分法哪种比较简单?

(相比较而言,方法二比较简单。

  两种分法都强调分得了多少块饼,让学生初步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含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

借助学具,深化研究。

  (3)加深理解。

(课件演示)

  老师:

块饼表示什么意思:

  ①把3块饼一块一块的分,每人每次分得块,分了3次,共分得了3个块,就是块。

  ②把3块饼叠在一块分,分了一次,每人分得3块,就是块。

  现在不看单位名称,再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还可以表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4)巩固理解

  ①如果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

2÷3=(块)

  ②刚才大家都是拿学具亲自操作的,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想像出5块饼平均分给8个人,每人分多少块吗?

(生说数理)

  ③从刚才的研究分析,你能直接计算7÷9的结果吗?

()

  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的呈现层次清楚,逻辑性强,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足够的操作经验。

  4.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l)观察讨论。

  请学生观察1÷3=(块)3÷4=(块)讨论除法和分数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充分讨论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

可以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除号相当于分数中的分数线。

(课件出示表格)

  用文字表示是:

被除数÷除数=

  老师讲述:

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2)思考。

  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除数不能是零,分数的分母也不能是零。

  (3)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老师:

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

  老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a÷b=(b≠0)

  明确:

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

(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法,分母相当于除数。

  5.巩固练习:

  

(1)口答:

  ①7÷13==()÷()()÷24=9÷9=0.5÷3=n÷m=(m≠0)

  ②1米的等于3米的()

  ③把2米的绳子平均分3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解释0.5÷3=是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出来的,但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

  

(2)明辨是非

  ①一堆苹果分成10份,每份是这堆苹果的()

  ②1米的与3米的一样长。

()

  ③一根木料平均锯成3段,平均每锯一次的时间是所用的总时间的。

()

  ④把45个作业本平均分给1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45本的。

()(3)动脑筋想一想

  ①把一个4平方米的圆形花坛分成大小相同的5块,每一块是多少平方米?

  (用分数表示)

  ②小明用45分钟走了3千米,平均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

每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