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372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8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docx

学生偶发事件心理因素初探

一、课题大体情形

课题名称

学生偶发事件的心理初探

研究方法

A、D

E、F

A、行动研究法B、调查法C、观察法D、经验总结法

E、个案研究法F、其它

姓名

职称职务

组内分工

赵曾桂

中学一级

全面负责课题的实施

肖光美

中学高级

八年级17、18班的实验

王玉林

中学一级

七年级17、18班的实验

严龙跃

中学二级

七年级11、12班的实验

姓名

职称职务

指导内容

李继光

中学高级

课题理论

完成时间

2013年11月30日

成果表现形式

A

B

A、研究报告B、论文C、专著D、案例分析报告

E、工具书F、其它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本课题是我在十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现并深思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接触得最多的问题。

学生偶发事件是每个老师每门学科都会遇到的,但老师们在处理学生偶发事件时存在一些应该引起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处理问题受定势思维影响。

学生偶发事件分课堂上和课堂外。

课堂偶发事件,老师大多以会认为是对该学科不感兴趣,对老师不尊敬,处理时难免带有个人情绪,多以“压”为主。

课堂外发生的偶发事件主要是班主任在面对,一般就会将问题移交给德育处、校警务室或者是家长,很少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缺少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沟通,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因素的了解、分析和疏导,治标不治本。

二是分析问题时归因简单。

课堂上发生的偶发事件,任课老师较多归因为“成绩差”、“坐不住”、“没自控力”、“不尊重老师”等。

课堂外发生的偶发事件,则大多归因为“道德品质有问题”、“差生出风头”、“从小没养成好习惯”、“管理力度不够”等。

老师们往往给这些学生贴上理所当然的标签,却忽略了寻找真正偶发事件背后必然因素的机会,丧失了引领学生正视自我健全人格的良机。

三是处理问题时缺乏角色意识。

科任老师遇到课堂偶发事件时往往忘记了自己也有教育学生的责任和权利,多会移交给班主任,放弃了自己与学生交流的权利和机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狐假虎威”和“告状”的错觉,而班主任为了照顾科任老师的情绪,大多会以高压的手段令学生屈服认错,再次放弃了了解事件背后必然因素的机会,只注重学生的“口服”,而忽视了学生是否“心服”。

班主任面对比较容易出状况的学生往往抱怨自己运气差,给他们贴上“差生”的标签,缺乏冷静思考智慧处理问题的耐心,以尽快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为快,忘记了班主任的职责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为没有弄清偶发事件背后存在的必然因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即使通过各种方法解决了问题,也是只顾眼前,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还有可能增加学生的不良情绪,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状况不断,从而坐实了“差生”“不可救药”的恶名。

介于以上情况,我组确定对部分学生课内外偶发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形成书面材料,对学生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和心理状态加以研究,以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组一致认为,在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能引导教师冷静理智地对待学生偶发事件,调整心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积累教育智慧,关注所谓的差生,优化师生关系。

通过我们的研究,以期达成与解决运用教育智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我们预期能够实现:

一是转变教师角色意识,为智慧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提供保证。

二是调整教师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给学生贴标签。

三是帮助学生审视自我,悦纳自我,寻找和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正能量。

四是掌握倾听艺术,在与学生充分共情的前提下探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是如何打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从而实现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

二是怎样引领审视自我,悦纳自我并做到自我开放,学会沟通与交流,释放不良情绪。

三是在探寻偶发事件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利用“黄金规则”与人交往,减少“绝对化”观念。

四是解决教师对“后进生”的偏见,利用“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对待学生偶发事件,去掉“过分概括化”“糟糕之极”等不合理信念,重新审视学生偶发事件,减少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对偶发事件案例中学生的访谈和调查,了解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学生心理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2、观察法。

跟踪观察个案中的学生,记录其学习、生活、性格、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变化,并寻找变化原因。

3、量表测量法。

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量表、汉密尔顿抑郁和焦虑自评量表等简单的心理测评工具,检测个案中学生人格类型和抑郁、焦虑程度,探讨心理因素与偶发事件之间的关系。

4、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采用的实验研究法,针对研究对象,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实验因子相伴随的现象变化,以此来确定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5、经验总结法。

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不断深化研究成果。

6、文献资料法:

充分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相关的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巫峡中学七年级17、18班;八年级17、18、、15、16班

六、成员情况与分工

赵曾桂:

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负责课题的研究方案制定、管理、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相关理论学习与全面总结。

肖光美:

中学高级教师,本科。

负责课题的基础材料收集、个案剖析与解决方案的制定、实践,阶段性总结,课题材料的收集与装订,侧重于八年级17、18班的实验研究。

严龙跃:

中学二级教师,本科。

负责课题的基础材料收集、个案剖析与解决方案的制定、实践,阶段性总结与统计,侧重于七年级11、12班的实验研究。

王玉林:

中学一级教师,本科。

负责课题的基础材料收集、个案剖析与解决方案的制定、实践,阶段性总结与统计,侧重于七年级17、18班的实验研究。

七、课题成果的形式

本课题的成果形式计划以两种方式呈现,一是经验论文,二是总结出学生偶发事件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与技巧。

八、研究程序预设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与准备阶段

本阶段,我组将组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期不断提高组内成员的理论素养,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并做好书面文字记录,作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提高的基础。

第二阶段预设探究情况及处理策略的实验

根据前面学习的相关知识,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制定偶发事件中学生心理研究方案,修改后加以实施,探讨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与技巧,同时总结试验成果。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阶段

在理论学习,个案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学生偶发事件的心理因素,教师处理学生偶发事件的策略与技巧。

2013年3月13日完成研究方案制订。

参加研究方案讨论的人员有:

赵曾桂、肖光美、严龙跃、王玉林等四位同志。

课题组负责人签名:

 

巫峡中学关于校本小课题立项的通知

为稳妥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搭建以学校问题教学模式为大体框架,以问题教学模式各环节为研究内容,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的教育科研平台。

依照巫山县教育学会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课堂改革的实际,通过学校校本小课题评审领导小组认真评选,决定同意吴凤鸣等同志,围绕学校问题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19个小课题立项。

希相关小课题负责人与要紧研究成员,依照打算认真实施研究,总结功效。

学校将依照《巫峡中学小课题治理方案》严格考核。

 

巫山县巫峡低级中学

2013年3月1日

 

附件:

巫峡中学2020年春小课题立项统计表

编号

课题名称

课题

负责人

参研人员

督导

行政

wxzxwtjxmszkt201101

语文课堂交流方式之小组合作与分享的研究

吴凤鸣

吴凤鸣万培燕

谢芝选李旻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02

思想品德课自主学习教学实践与研究

曹桂银

谭发东邱信慈

祝凤英黄媛

李继光

wxzxwtjxmszkt201103

数学复习课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陈科清

陈科清高天文

马晓梅

肖光美

wxzxwtjxmszkt201104

问题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黄媛

刘鸿雁张少华

谢之选张频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05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出示问题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游庆红

游庆红彭青平

何景春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06

初中数学课堂反馈练习的设计研究

邓龙清

邓龙清陈科清

王元军冯学东

肖光美

wxzxwtjxmszkt201107

生物教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学法指导研究

金少波

金少波周林

张维彩

陈朝辉

wxzxwtjxmszkt201108

语文教学问题出示操作要领研究

侯发雄

侯发雄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09

“问题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王光怀

王光怀汪桂兰

梁经军

wxzxwtjxmszkt201110

在问题教学中英语科任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之探索

杨元琼

黄俊黄绪兰

吴瑞荣漆道霖

陈朝辉

wxzxwtjxmszkt201111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交流操作要领研究

肖光美

肖光美柳教伟

饶友炎邱治慧

肖光美

wxzxwtjxmszkt201112

初中物理易错题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研究

叶林

叶林张科华

谭文良胡永胜

陈朝辉

wxzxwtjxmszkt201113

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研究

马振波

马振波聂必兴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14

初中学生英语口语日常化策略研究

夏春华

夏春华董素勤

吴光勇骆煌

梁经军

wxzxwtjxmszkt201115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袁发安

袁发安李旻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16

小说阅读教学训练模式研究

赵争桂

赵争桂彭崇国彭清平胡进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17

语文课堂学情反馈有效方式的研究

万培燕

吴凤明李旻谢之选谭雷琼

张世平

wxzxwtjxmszkt201118

激励性课堂评价与课堂参与率研究

赵争桂

赵争桂年陈朝辉胡进

龚清年

wxzxwtjxmszkt201119

如何应对历史开卷考试

王宏

谢云忠赵礼玲谭宏

龚清年

4、课题开题论证记录表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开题会主持人

赵曾桂

主持人职务或职称

中学一级教师

开题论证时间

2011年4月3日

开题论证地点

小会议室

参加论证的

主要人员

姓名

单位

职务(职称)

李继光

巫山县巫峡中学

校长

张世平

巫山县巫峡中学

副校长

陈朝辉

巫山县巫峡中学

教科室主任

赵曾桂

巫山县巫峡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肖光美

巫山县巫峡中学

教导主任

王玉林

巫山县巫峡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严龙跃

巫山县巫峡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开题论证结果

摘要

本课题是巫峡中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从实践到理论的系统盘点、归纳整理,从实践中总结,然后又投之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良心循环。

参加开题的成员认为,对本课题研究,能积极影响学校德育方向和教师处理个案的方法与技巧,能积极地引导教师调整心态,关注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

预期能够实现:

一是转变教师角色意识。

二是调整教师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三是帮助学生审视自我,悦纳自我,寻找和利用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正能量。

四是掌握倾听艺术,在与学生充分共情的前提下探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专家签字

是否同意开题(专家组组长签字):

专家组成员签字:

五、课题研究打算表

时间

研究的主题内容

主持人

参加人

理论学习:

一是学习《发展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二是查阅有关青少年不良情绪对学习生活的影响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后继研究做准备。

赵曾桂

肖光美

严龙跃

王玉林

搜集整理课堂内外学生偶发事件案例,从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角度探究学生在事发前的心理因素。

赵曾桂

肖光美

严龙跃

王玉林

探究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用问卷法调查学生面对教师不同处理方式的心理状态,跟踪了解预后效果。

肖光美

王玉林

严龙跃

赵曾桂

肖光美

王玉林

严龙跃

月底

总结研究成果,总结出处理学生偶发事件的策略与技巧。

赵曾桂

肖光美

王玉林

严龙跃

六、课题组研讨活动记要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第1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题

课题开题会

时间

2013年4月17

活动形式

会议

参加人员

张世平陈朝辉赵曾桂肖光美王玉林严龙跃

一、张世平副校长

1、祝贺“学生偶发事件的处理策略与技巧”小课题开题。

2、课题的研究要着眼于学校、学生的发展,体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长足发展。

3、研究过程要实,一切结论的得出要有事实依据,不搞花架子,不凭空臆造。

4、注意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材料,建立规范的课题档案,学校将严格按照《巫峡中学课题管理办法》实行奖惩。

二、赵曾桂

1、组织学习学生偶发事件初探操作要领。

①课题论证(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目的、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课题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对象、研究成员的基本情况与分工、研究成果形式等)。

②课题研究的程序安排(第一阶段:

理论学习与准备阶段;第二阶段:

案例搜集整理,研究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第三阶段:

在研究教师不同处理方式的预后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出处理学生偶发事件的策略与技巧;第四阶段:

全面总结。

2、定时召开课题组会议,没有特殊的情况,每月召开两次会议,地点定在教导处,主要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与讨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要求每个研究成员按照分工,出色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

4、对于个案研究一定要实在,要反复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校正,以免影响最后结论的得出。

5、课题组成员要团结协作,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频繁交流。

经过本次开题会,研究组成员明确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分工,同时,参研人员都认为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使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唤醒学生的自尊意识。

下一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理清思路,从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目前教学的班级中发现问题,跟踪调查研究,做好个案分析。

六、课题组研讨活动记要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第2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题

学生偶发事件背后的必然因素

时间

2013年5月7

活动形式

讨论学习

参加人员

赵曾桂肖光美王玉林严龙跃

一、肖光美主任提出:

偶发事件背后一定隐藏着必然的因素。

1、学生偶发事件并不真正是偶然的。

2、学生偶发事件是情绪控制不住的一种碰撞释放。

3、课堂上发生的偶发事件不一定与当堂老师有关,很可能原因在课外。

4、用道德品质去涵盖学生的行为是片面的。

课题小组成员对上述交流形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学生偶发事件背后的心理因素更值得老师们关注,这样才能做到在处理问题时,教师不受个人情绪影响,尽量在接纳学生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决定。

二、王玉林老师提出:

了解学生心理应该从家庭入手。

1.问题家庭造就问题儿童。

2.关注学生心理应该从了解其家庭教养方式开始。

3、对学生的心理要以疏导为主。

4.处理偶发事件不能急功近利,应考虑预后。

课题组认为上述观点很有价值,对今后的课题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

课题组成员认为,在今后处理学生偶发事件中,不能只关注事件表象,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

教师应深入调查了解事发近一周或者更远一段时间,发生在学生身上的负性生活事件,及其对学生身心的影响。

下一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选择典型案例,深入了解当事人事前一周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研究事件发生的触发点以及事后学生的心理状态。

六、课题组研讨活动记要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第3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题

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时间

2013年5月22日

活动形式

案例交流讨论

参加人员

赵曾桂肖光美王玉林严龙跃

赵曾桂老师出示一起因父母打架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案例,课题组成员根据案例分讨论:

案例梗概:

一男生刘某,父母打架要离婚,刘某劝说无效,很害怕家庭破裂。

心理烦躁,焦虑,却想不出解决办法。

平时很要好的一个同学开玩笑说他的数学作业错题太多,江山一片红。

于是刘某恼羞成怒,便大打出手。

事后很后悔,觉得不该对好朋友动手,主动承认错误,向同学道歉。

这个案例,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起学生打架的偶发事件,刘某承认了错误,也道了歉,好像可以结束了。

可是,这与刘某平时的个性相去甚远,所以追查背后的原因就有必要了。

近一周内发生在刘某身上的负性生活事件有父母要离婚,自己数学题错误较多。

这都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上没有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心理压力没有缓解,不良情绪没有释放。

不知情的朋友一句无心的玩笑便让刘某情绪失控。

所以,处理刘某这个案例,只是停留在承认错误和给同学道歉的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引发刘某焦虑的压力源依旧存在,最好的解决办法时与家长联系配合做好刘某的心理疏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

在课题负责人的指导下,明确了处理学生偶发事件不能只停留在事情表面,探究背后的心理因素,做好心理疏导才能达到良好的预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

下一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研究单亲家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单亲家庭孩子偶发事件发生的概率。

六、课题组研讨活动记要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第4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题

单亲家庭孩子心理特点

时间

2013年6月13日

活动形式

案例交流讨论

参加人员

赵曾桂肖光美王玉林严龙跃

一、肖光美主任出示案例:

七年级学生李某,父母离异,他跟着母亲。

因母亲再婚不顺利,几次失败给李某造成了严重心理阴影。

当母亲经人介绍再次外出相亲时,他开始逃学进网吧,还偷走了网吧老板的手机。

讨论:

严龙跃:

父母离婚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母亲再婚遭遇多次失败,伤害更大。

他逃学上网,偷手机等行为看起来好是道德品质不好,其实只是他向引起母亲关注自己的存在的一种方式。

王玉林:

如果纯粹把李某当做贼来处理,他势必背上更重的心理负担,也许就次走上堕落的道路,最终毁了自己的人生。

赵曾桂老师:

很多时候学生的异常行为的确只是为了引起更多的关注,母亲在再婚路上的失败让李某备受伤害,再次外出相亲更让他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

这一行为应该是心理因素多于道德品质因素。

二、赵曾桂老师组织讨论不同类型的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点。

1、父母离异单身

2、父母离异再婚

3、父母一方死亡单身

4、父母一方死亡再婚

通过案例讨论和对不同类型单亲家庭的研究,知道了孩子心理的脆弱和对被关注的渴望。

下一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偶发事件的影响。

六、课题组研讨活动记要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第5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题

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

时间

2013年6月28日

活动形式

案例交流讨论

参加人员

赵曾桂肖光美王玉林严龙跃

赵曾桂老师出示案例:

罗某,暑假与母亲为一件小事争吵,父亲回家询问情况,罗某态度恶劣。

父亲打了他22耳光。

从此与父母形同水火。

开学后,同班一男生给花浇水,不小心把水弄到他身上,罗某便将一大桶水泼到同学身上,后来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扭打。

这一反常行为与他平时友善和蔼的性格大不相同。

事发后,从罗某的家长出了解到:

从暑假事件发生后,罗某凡事都与父母反其道而行之,明知道父母规定上学期间不准上网,他偏要一回家就开电脑。

几乎每天都与母亲或者父亲吵架。

周末更是黏在网上不下来,父亲以断绝父子关系相威胁,他也毫不在乎。

事后与罗某交谈得知,其实从暑假事件后罗某一直很痛苦,为父母的专制蛮横很不服气,心里窝着一团火无处发泄。

有事甚至想到了用死亡来报复父母,又舍不得老师和同学,心理很矛盾。

同学不小心洒水在他身上,触发了他积郁在心里的不良情绪,于是不自觉地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同学身上,事后很觉得对不起同学,也为自己记恨父母而影响学习而愧疚。

可是回到家,父亲批评他不该和同学打架,他又与父亲对着干了,拒绝承认打架的错误。

其实,罗某与同学打架后明白自己错了,可是面对父母,逆反心理又占了上风。

这时期的孩子,父母用家长的身份来压制时很不科学的。

他们渴望被人尊重认可,渴望独立,渴望自我价值的彰显。

压迫得越很,反抗得就越厉害。

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后达成共识: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父母老师应该在完全接纳孩子的基础上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被认可被尊重,进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下一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从实际案例触发,探讨教处理偶发事件的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六、课题组研讨活动记要

(依照会议内容整理)

第6次研讨活动

研讨主题

教师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时间

2013年7月20日

活动形式

讨论交流

参加人员

赵曾桂肖光美王玉林严龙跃

一、严龙跃出示案例:

初一学生王某,中午在操场打球,与初三男生丁某发生冲突,被丁某强迫跪在操场上,而且还被当众打了两耳光。

下午第一节课,王某上课迟到。

被班主任罚站办公室一下午。

王某从此精神恍惚,不敢上学,后来发展到不愿意出门,成天上网玩游戏。

有时暴怒,有想要杀人或者自杀的倾向。

不得已退学。

讨论:

肖光美主任:

班主任没有调查王某迟到的原因,罚站办公室,让原本因被人欺负受到伤害的王某再次受伤,是导致王某后来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

王玉林:

由于老师的疏忽,堵塞了王某向人倾诉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不良情绪累积起来,造成了心理压力,社会功能受到了损坏。

赵曾桂:

学生的每一反常行为都存在着原因,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出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其实这件事情,如果班主任当时能够追问一下迟到的原因,找到丁某,进行调解,对王某进行心理疏导,王某应该就不会发生后来的心理异常行为,以至于休学。

严龙跃:

事实上,王某的家长后来请了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矫正,王某才逐渐好起来。

但对他的班主任依然有很大的成见。

可见,处理学生偶发事件的确不能大意啊。

通过这个案例,课题组成员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

在处理学生偶发事件时,一定要认真探寻事情发生的原因,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下一步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与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