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1364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docx

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1

2013历史高考冲刺押题小题训练(选择题)

1.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

A.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C.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家主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墨子主要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故A项错误。

孟子和商鞅都是在统治的角度进行思考问题的,故B项错误。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确立,故三者都是为小农经济做考虑的。

故本题选择C项。

2.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

“近许官府抽分(注:

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据此可知

A.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D.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陈伯献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材料“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说明当时存在民间海外贸易,故D正确。

3.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

“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

”这段话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b.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梁启超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

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可知反映的是一种契约精神。

故本题选择C项。

4.造成表1中米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1946年1月-6月中国几个主要城市的米价(单位:

百元/市石)

月份

上海

南京

汉口

1

65

72

110

2

103

79

140

3

225

235

265

4

250

220

242

5

370

240

300

6

390

430

386

A.抗战胜利,粮食丰收B.自然灾害,粮食减产

C.内战在即,通货膨胀D.国共和谈,经济好转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米价表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表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故题目所告诉时间是内战在即,故C正确。

粮食丰收、经济好转不能造成米价上升,自然灾害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B、D不正确。

5.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

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根据所学知识在1992年中共十二大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本题选择A项。

6.“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一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已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上述材料论述了下列哪一观点

A.人民主权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社会契约论D.天赋人权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启蒙运动时期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材料反映了既要保障个人的自由同时强调集体的权利,体现的是社会契约论的思想,故本题选择C项。

7.以下是小明在一次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两幅地图。

据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最合适的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欧殖民扩张c.世界市场形成d.工业革命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读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两幅地图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撰写《共产党宣言》时,曾预言当时资本主义已走上穷途末路,死期临近。

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下列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在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转移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把握材料中的“《共产党宣言》”、“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等即可判断选择A项。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能够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的高度。

9.李大钊说:

“新历史观编成的历史则不然,他教吾人以社会生活的动因,不在赫赫皇矣的天神,不在天直天纵的圣哲,乃在社会生存的本身。

一个智识的发见,技术的发明,乃至把是等发见发明致之于实用,都是像我们一样的社会上的人人劳作的结果”。

与李大钊所说的“新历史观”相符的是

a.全球化史现b.近代化史观c.文明史观d.社会史观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李大钊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对新史观的把握能力

【解题思路】李大钊以社会生活的视角关注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的是社会史观。

10.苏联解体后,执政的德国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说: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避免,而未来一段时间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次中心’的出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不会再有“中心”存在

B.所谓“次中心”,就是多极格局中的一极

C.美国对“次中心”的出现持欢迎态度

D.“次中心”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对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论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两极格局结束后,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而多极化只是一个趋势,世界形成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经济中心,多极化的出现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故本题D项正确。

11.“这场革命对妇女的影响正如几百万年前农业革命对她们的影响一样深远。

总的影响是迫使妇女走出过去的她们以此为生的家庭经济,进入新的、家庭以外的工薪经济。

”对文中“这场革命”理解正确的是

A.女权运动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资产阶级革命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C.工业革命改变了妇女的经济地位

D.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以妇女地位提高的论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的使用,使妇女获得就业的机会,于是妇女从家庭步入社会,进入工厂,获得工资。

因此C正确。

12.汉朝时期,最基层的官吏要把(君主的)诏书抄写在乡亭的墙壁上,后来改为书写在木板上,或直接以“扁书”(成编的简册)悬挂在乡亭市里。

这种现象说明

A.基层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B.汉代基层官吏也拥有很大权力

C.皇帝事必躬亲、亲力亲为D.皇帝通过政令的贯彻来控制地方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以汉代官吏为背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中“直接负责”无法体现;B项中汉官拥有很大权力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来;而C项更是体现不出。

13.近代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评价中国古代某思想家时说:

“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他没有能创造一种思想体系去代替正统的教条,原因不在于他缺乏决心和能力,而在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

和别的思想家一样,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他美术化或神秘化。

”材料中“破坏性强”的含义指

A.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B.提出了“罢黜百家”的思想

C.禁锢了人们的思想D.对正统思想提出了大胆挑战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解题思路】“万历十五年”即明朝时期,在明朝尝试去代替正统教条的人不难推出即是以“异端”自居的李贽。

提出“罢黜百家”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排除B;李贽的著作应该解放了人的思想,排除C;A、D比较,D更切合“破坏性强”。

故选D。

【举一反三】这类题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就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从材料中找出关键字词,加以运用排除法,就可较快做出。

14.美国学者费正清说:

“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答案】A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

“早在1869年,英国一位官员说道:

‘由于在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中国人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后来,中国制造商开始建造火柴厂、面粉厂、纱厂和纺丝厂。

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因为这种统治授予外国商业竞争者以特权。

但他们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因为它既不有效地抵抗外国人,也不去了解现代经济的性质和需要。

”以下对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材料中叙述的企业属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B.材料反映此类企业发展受到本国当政者以及外国人的双重阻碍

C.材料中此类企业凭借技术及管理优势“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

D.“这些新的经济领导人”尴尬处境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考点阅读和理解题干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再认再现教材相关知识考点进行解题思考:

题干时间为1869年;“中国制造商”为“新的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形式);这些企业“不喜欢欧洲的统治”、“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受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压制);这些企业“几乎垄断了商业经营”是凭借其“语言上占优势,拥有市场,开支较低”而实现的。

由此可知选项A、B、D说法符合题意,选项C说法错误。

16.《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蕴含“法治”的精神

C.使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D.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题干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判断应用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体现了法律的非特权性)“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体现了法律的严肃性)的理解解题;从题项而言,选项A、C、D说法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

17.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与发展。

【解题思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故A、D错误;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C项错误;根据“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体现了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故B项正确。

18.下表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姓名

成就

中国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提出“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①中国古代科技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以应用技术为主 ②明清科技发达,领先世界 ③西方科技采用观察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科学 ④西方医学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16、17世纪中、欧科学技术成就。

【解题思路】结合表格和所学可知①、③正确;②中“领先世界”和④中“西方医学落后”明显错误,故选B。

19.“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具有这一特征的文学流派是()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世界文艺中的世界文学的流派。

【解题思路】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在思想上肯定爱情自由、反对封建教会;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象征主义为创作流派,以意象、意识、黑色幽默、荒诞、魔幻为表现手法,以表现现代生活为主要内容。

结合题干中的材料可以判断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符合。

20.下表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项目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A.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起主导作用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起来

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知识。

【解题思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故排除A;国际经济新秩序仍在建立中,故排除C;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利弊共存,发展中国家要趋利避害,迎难而上,故排除D;结合表格可知选B。

【易错点拨】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学生应该注意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1.1958年戴高乐重返政坛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后,支持发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义”。

下列能够体现“戴高乐主义”本质的是

A.强烈的民族主义B.恢复法国欧洲的霸主地位

C.主张东西方联合制美D.挑战美英主导的世界格局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所学知识考点阅读和理解题干材料的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再认再现教材相关知识考点进行解题思考:

注意依据题干材料时间关系1958年“戴高乐主义”再现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主要表现和特点(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欧洲一体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欧洲国家反对美国的控制、掠夺的斗争不断发展,欧洲国家要求“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加强)。

由此可知选项D说法符合题意,选项A、B说法错误,选项C说法不符合题意。

22.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就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展开研讨,并撰写了一组历史小论文,其中有四位同学用带“风”的成语作为文章的标题,你认为最贴切的是(  )

A.风雨同舟B.风调雨顺C.风云变幻D.风平浪静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相关知识考点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时,要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字眼“二战后世界形势”解题,结合所学知识考点再认可知,选项C较为符合题意。

23.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

“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通过谚语考查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

【解题思路】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中“经”的含义是指儒家的经典。

科举制到隋唐时期才出现,显然A项错误;商品经济在两汉时期没有迅猛发展,C项也不符合史实;D项与本题无关。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儒家经典的重视,也就是重视儒家思想,故选C。

24.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B.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D.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明万历年间农业加强与市场的经济联系。

【解题思路】材料中反映佃农早上在田地耕田,晚上在集市卖东西,用米换银、抵租的行为;材料中未反映生产关系,排除A;反封建斗争也未提及,排除B;当时农民并未能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产品,且不符材料,排除C,故选D

【举一反三】做此类题需要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

准确理解史料是选取正确答案的前提。

2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说: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B.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C.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D.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解题思路】题干材料反映了黄宗羲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根据“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可知A项正确;根据“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C、D两项正确;B项与题干材料不符,符合题意。

【举一反三】做此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字理解能力和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准确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是得出正确答案的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