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921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docx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寄生虫理论考试复习资料

题型:

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问答。

(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70%)

复习原则:

1、重点以生活史为中心,向前掌握典型的,区别性大的形态,向后掌握寄生部位,及异位寄生造成的疾病。

,前后对比,不要混淆。

2、医学节支动物以绪论为重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3、简答题

线虫:

钩虫、丝虫;

吸虫:

肺吸虫、血吸虫;

绦虫:

猪带绦虫;

原虫:

疟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

节肢动物:

概论中有关危害和虫媒病判定标准的内容。

4、问答题

集中在五大寄生虫病。

(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钩虫)

 

寄生虫

形态

生活史

致病及主要诊断方法

流行与防治

似蚯蛔线虫

蛔虫

Ascarislumbricoides

成虫:

圆柱状。

头尖尾钝圆,长15—35cm,口孔为品字型唇瓣.尾部有交合刺,交合伞

虫卵:

卵壳有波浪状蛋白膜,卵壳较厚

受精蛔虫卵:

内含受精卵

未受精蛔虫卵:

大小不等折光性颗粒

感染期蛔虫卵:

内含幼虫

蛔虫以肠内容物为食

成虫(人小肠)→虫卵(体外)→感染期虫卵(体外)→幼虫(小肠,循环系统,肺,咽)

宿主:

不需要中间宿主

感染虫期:

感染期蛔虫卵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

小肠

排出阶段:

受精或未受精蛔虫卵

致病阶段:

幼虫、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

①幼虫:

肺蛔虫症。

过敏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出血性肺炎,移行:

小肠内幼虫—肠粘膜和粘膜下层—经肝、右心至肺,2次蜕皮—经支气管,气管至咽—回到小肠

②成虫:

营养不良(主要)。

变态反应。

并发症(严重):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胰腺蛔虫病

直接生理盐水涂片法(简便)

沉淀法和浮聚法(检出率高)

定量透明法(定量,定性)

广泛流行的因素:

a.传染源多;产卵量大b.生活史简单(不需中间宿主);c.虫卵卵壳的抵抗作用;d.粪便管理不当

驱虫治疗: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米唑、肠虫清、伊维菌素

手术:

并发症

 

钩虫科线虫

{钩虫}

Hookworm成虫:

细长,约1cm,半透明。

十二指肠钩虫:

C形,背辐肋二三分。

2对钩齿。

有尾刺。

美洲钩虫:

S形,背辐肋二二分。

一对板齿。

无尾刺。

杆状蚴:

丝状蚴:

虫卵:

椭圆形,卵壳薄,无色透明。

卵壳与卵内细胞间有明显空隙,内含数个卵细胞。

钩虫以宿主淋巴液、血液及脱落的肠上皮细胞为食

成虫(肺,人小肠)→虫卵(体外)→杆状蚴(体外,自由生活期)→丝状蚴(体外)→经皮感染,入静脉或淋巴管→肺泡→沿呼吸道至咽,吞咽入胃,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体内移行过程与蛔虫类似)

感染阶段:

丝状蚴(口孔封闭,不能进食:

高温、直射阳光不利其生存;向温性和向湿性)

寄生部位:

小肠(多为上段)。

感染途径:

经皮肤感染{口,胎盘,母乳}

致病阶段:

成虫、幼虫

检验阶段:

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为确诊依据

钩虫与蛔虫生活史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寄生部位2.体内移行过程

不同点:

1.虫卵在体外的发育2.感染方式与途径

幼虫:

钩蚴性皮炎{Ⅰ型超敏反应,俗称“粪毒”或“地痒疹”},呼吸道症状

成虫:

腹泻,消化道出血,贫血是最主要的危害,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异嗜症:

吃木屑,瓦块,服铁剂后可自行消失。

实验诊断:

饱和盐水浮聚法,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钩蚴培养

在痰中可检获幼虫

药物:

阿苯达唑、甲苯咪唑

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处理

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

粪类圆线虫

1.成虫:

雌虫1.0~1.7×0.05~0.075mm,雄虫0.7~1.0×0.04~0.05mm。

2.幼虫Larva杆状蚴丝状蚴

3.虫卵Eggs:

形似钩虫卵,但较小,部分卵内含胚幼

自生世代,寄生世代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粘膜

感染期和感染方式:

丝状蚴

感染方式、途径:

经皮肤钻入人体(体内移行与钩虫相似),体内、体外自身感染。

1、皮肤损伤2、肺部症状3、消化道症状4、中毒反应5、弥散性粪类圆线虫病(丝状蚴移行扩散至心、脑、肺、肾、淋巴结等处)

从粪便及痰液中查到杆状蚴或丝状蚴即可确诊,腹泻患者有时可查到虫卵。

噻苯达唑、阿苯达唑

丝虫

 

Filaria两种成虫外部形体及内部结构相似,乳白色,细长如丝线,1cm,体表光滑。

雌大于雄

丝虫,子宫甚粗大,几乎充满虫体。

在向生殖孔移动的过程中,幼虫伸直,卵壳随之伸展成为鞘膜(sheath)而被于幼虫体表,称微丝蚴(microfilaria),鉴别虫体。

微丝蚴:

220×5~7µm。

体内有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班氏微丝蚴: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头间隙较短,长:

宽(1:

1或1:

2)体核排列整齐,清晰可数。

无尾核。

马来微丝蚴:

体态硬直,大弯有小弯。

头间隙较长(2:

1)。

体核排列紧密不易分清。

尾核2个。

生活史:

1.在蚊体内蚊虫叮咬带有微丝蚴的患者—进入蚊胃—脱去鞘膜—穿过胃壁—血腔—胸肌—活动减弱—腊肠期幼虫—发育为感染期幼虫(丝状蚴)--离开胸肌—蚊下唇。

(此阶段,幼虫仅发育无增殖)

2.人体内移行途径—进入淋巴管—进入大淋巴管或淋巴结—成虫。

雌雄交配产生微丝蚴—随淋巴经胸导管进入血循环—白天滞留在肺血管中,夜晚出现在外周血,W.bancrofti:

10:

00pm—2:

00amB.malayi:

8:

00pm—4:

00am

称为夜间周期性(nocturnalperiodicity)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蚊叮咬时经皮肤感染

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致病阶段:

成虫(微丝蚴,丝状蚴)

诊断阶段:

微丝蚴和成虫

终宿主:

班氏丝虫:

人{唯一}

终宿主:

马来丝虫:

人或其它脊椎动物

中间宿主:

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中华按蚊)。

马来丝虫(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东乡伊蚊)

致病:

成虫为主。

马来丝虫多侵犯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班氏丝虫多侵犯深部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囊,腹股沟,肾盂等部位。

1.微丝蚴血症(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血液中微丝蚴阳性)。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机理:

虫体代谢产物等刺激淋巴管,介导引起变态反应,致使淋巴管内膜肿胀、内皮增生,淋巴管周围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最终引起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受损

淋巴结炎:

颈部、锁骨、腋窝和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压痛。

急性淋巴管炎:

逆行性,呈离心性发展的红线(“流火”),好发于下肢。

丹毒样皮炎:

局部出现一片弥漫性红肿,有压痛和灼热感,状似丹毒。

精索炎、附睾炎等:

主要由寄生在此处W.bancrofti成虫引起,常反复发作。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机理:

急性炎症反复发作、死亡成虫和微丝蚴形成肉芽肿等导致局部淋巴回流受阻,受阻部位远端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1)象皮肿(elephantiasis)机理:

从淋巴管破溃流出含高蛋白淋巴液积聚在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

好发于下肢,出现压凹性水肿—最后为非压凹性水肿,局部皮肤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如象皮。

象皮肿局部可继发感染。

上下肢象皮肿可见于两种丝虫,生殖系统象皮肿仅见于W.bancrofti。

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的最常见体征,皮肿患者血内一般不易查见微丝蚴。

(2)睾丸膜积液(hydroceletestis)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形成积液、阴囊肿大多由W.bancrofti引起。

积液中可查见微丝蚴

(3)乳糜尿Chyluria机理:

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发生阻塞,腰干淋巴压力增高,导致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侧支流入淋巴管并经肾乳头粘膜破损处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

“小便白如米汁”。

乳糜尿中含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静置易凝结,沉淀中可查见微丝蚴。

(4)隐性丝虫病(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机理:

微丝蚴抗原引起的I型变态反应

患者出现夜间阵发性咳嗽、哮喘、持续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

肺和淋巴结中可查见微丝蚴

病原学诊断

依据:

从患者外周血、乳糜尿、抽出液或活检物中查出微丝蚴或成虫

方法:

血内微丝蚴检查:

以厚血膜法最常见

体液和尿液查微丝蚴:

组织活检成虫:

适用于淋巴结肿大或乳房等处有可疑结节,查丝虫性结节

防治:

主要是海群生。

马来优于班氏,微丝蚴优于成虫。

呋喃嘧酮。

防蚊灭蚊

旋毛形线虫

旋毛虫

Trichinellaspiralis人体的最小线虫,微小,雌虫3-4mm,雄虫1.4-1.6mm

咽管长,杆状体,生殖系统均为单管型。

雌虫为胎生。

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称之为幼虫囊包。

一个囊包内通常含1~2条幼虫。

必须通过吃不熟的肉,才能更换宿主使虫种延续。

感染阶段:

幼虫囊包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吃了活幼虫囊包的肉类及其制品

寄生部位:

成虫在小肠,幼虫在横纹肌

检验阶段:

幼虫囊包

致病阶段:

幼虫、成虫

保虫宿主:

猪、鼠等

主要传染源:

生活史:

食入含活幼虫囊包的肉制品—胃中逸出—在小肠经4次蜕皮发育为成虫—雌雄交配新生幼虫侵入淋巴管,小静脉—血循环—横纹肌—形成囊包—钙化或侵入新的宿主。

侵入期(肠型期):

肠道广泛性炎症,十二指肠和空肠症状类似急性肠胃炎

幼虫移行期(急性期):

新生幼虫随淋巴或血循环到达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导致血管炎和肌炎的过程,横纹肌疼痛。

囊包期:

受损肌细胞修复过程

致结缔组织增生。

患者全身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但肌肉疼痛仍可持续数月。

人体旋毛虫流行有地方性,群体性,食源性等特点

询问病史,活检法(腓肠肌,肱二头肌),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SIA

动物源性疾病;猪是人感染旋毛虫的主要传染源;幼虫囊包抵抗力强。

不吃生的或未熟透的猪肉(关键)

扑杀鼠类、野犬等保虫宿主

阿苯达唑

丙硫咪唑

特性

寄生虫

形态

生活史

致病及其主要诊断方法

防治

成虫

虫卵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ClonorchisSinensis成虫:

长10-25mm、宽3-5mm;体狭长,前端较细后端圆;背腹扁平,似葵瓜子状。

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

肠支无波浪状弯曲。

虫卵:

为常见蠕虫卵中最小的一种。

外形似芝麻或电灯泡,卵壳中等厚,棕黄色;有卵盖、肩峰;后端有一小疣;卵内含一毛蚴。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

肝胆管

中间宿主:

淡水螺

(1),淡水鱼虾

(2)

终宿主:

人,狗,猫等

•成虫(胆管)~虫卵(粪便)入水~毛蚴(螺)雷蚴尾蚴~囊蚴(鱼、虾)~童虫(十二指肠)

幼虫经体内移行才能达寄生部位,感染后一月左右,发育为成虫。

机制:

致胆管扩张,胆管上皮增生

阻塞性黄疸→胆汁性肝硬化→→胆结石(虫体、虫卵)胆管癌。

肝胆系统疾病

1. 轻度感染:

一般可无明显症状,粪检可查见虫卵。

2. 中度感染:

可常见腹痛、腹泻、肝区疼痛等。

3.重度感染:

肝肿大,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2,卵可引起胆管结石

3、直接涂片法、胆汁引流(难以推广)、定量透明法,集卵法、免疫,B超,CT

吡喹酮、阿苯达唑,手术

不吃鱼生,烫鱼片,生鱼佐酒

疫苗

并殖吸虫

 

肺吸虫

卫氏

分布广

Paragonimuswestermani

1、虫体肥厚,似咖啡豆。

有睾丸1对,左右并列。

卵巢与子宫并列。

肠管分2支,波浪状

2、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左右不对称,有扁平卵盖。

卵内有1个卵细胞和10个卵黄细胞

3、囊蚴乳白色,球形,具有两层囊壁,内含后尾蚴

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成虫

第一中间宿主:

川卷螺

第二中间宿主:

溪蟹(或蝲蛄)

转续宿主:

野猪,兔,猪等

终宿主:

人、虎、豹等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

肺,异位寄生(皮下、脑、胸腔等)

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

致病机制:

童虫,成虫移行损伤组织

致病阶段:

童虫移行、游窜

童虫:

肠道和肝的损伤,

成虫:

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疤痕期

主要症状:

烂桃样血痰,咳血,肺部囊肿

外周血检测: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0~40%

临床分型:

胸肺型,腹型,脑脊髓型,皮下结节型

虫卵检查、包块活组织切片检查,ELISA,血常规,CT和X光片

痰和粪便中可查得虫卵

SuppurativeStage 脓肿期

隧道样病灶,内有血液、童虫,中、酸性细胞浸润—肉芽增生形成脓肿。

CysticStage囊肿期

炎症细胞死亡、液化,赤褐色粘性液体,内含大量夏科雷登结晶、虫卵,囊壁肉芽更为肥厚;多房性囊肿。

Fibrous-scarStage纤维疤痕期

虫死或转移;囊肿内容物排出或吸收,病灶纤维化。

不生吃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

(吡喹酮)

斯氏

分布窄

Pagumogonimusskrjabini

虫体狭长,前宽后窄,两端较尖,最宽处在腹吸盘的水平,腹吸盘位于体前三分之一处,

卵壳虫体与卫氏相似

虫卵:

椭圆形,大多形状不对称,其它与卫氏肺吸虫卵类似,但“三特点”均不及卫氏并殖吸虫卵显著。

人是其非正常终宿主~~~童虫

中间宿主:

拟钉螺、溪蟹(或蝲蛄)

终宿主:

果子狸,家猫,犬

感染阶段:

童虫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

幼虫移行症(皮下、脑、胸腔等)

转续宿主:

野猪、兔、鸡、棘腹蛙等,生食或半食其肉也可能感染

1、活组织检查皮下包块

幼虫移行症(eg,游走性皮下包块)

痰和粪便中查不到虫卵

病原学检查

痰、粪便虫卵

皮下包块或结节活检童虫

2.免疫学试验

皮内试验

ELISA

CAg现症、疗效考核

不吃生鱼虾,溪蟹

吡喹酮

布氏姜片吸虫

 

亚洲大型肠吸虫

Fasciolopsisbuski

1、硕大,椭圆,扁平前窄后宽,体表有皮棘;睾丸高度分支,卵黄腺发达。

肠支呈波浪状弯曲

2、最大的蠕虫卵。

卵壳薄而均匀,有一不明显卵盖

中间宿主:

扁卷螺

终宿主:

人,(野)猪

感染阶段:

囊蚴致病阶段:

成虫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

小肠上端

传播媒介:

菱角,荸荠,茭白,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

变态反应;溃疡脓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变多,肠粘膜分泌增加。

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姜片虫成虫的致病作用,包括机械性损伤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

虫体的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使被吸附的粘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以至形成溃疡或脓肿。

感染轻度者可无明显症状。

寄生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甚至发生肠梗阻。

在营养不足、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浮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

粪便中查虫卵或成虫(定量透明厚涂片法)

少数的患者的呕吐物中可见成虫

ELISA、IFA

吡喹酮

日本

血吸虫

S.Japonicum成虫:

雌雄异体,呈合抱状态

雄虫:

镰刀状,虫体前端为口吸盘,腹吸盘后为抱雌沟。

肠管在腹吸盘前有两支,至体后1/3后汇为一支,7个睾丸,串状排列

雌虫:

细长,虫体色深。

吸血量大。

口,腹吸盘较小,卵巢为椭圆形,位于虫体中部。

虫卵:

椭圆形,无卵盖。

成熟卵内含一毛蚴,卵壳薄,有侧棘

尾蚴:

分体部和尾部。

尾部分叉。

胞蚴:

无口、无咽,体内有胚细胞和正在发育的尾蚴

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感染阶段:

尾蚴(无囊蚴期)

感染方式:

经皮肤感染(接触疫水)

寄生部位:

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成虫)。

虫卵主要沉着于肝

中间宿主:

钉螺(唯一)

终宿主:

人,牛,狗,猪,野兔等

伴随免疫Concomitantimmunity对象:

童虫

卵毛蚴钻入钉螺成母胞蚴

子胞蚴尾蚴经皮肤进入血管或淋

巴管,随血流经右心到肺,再由左心

进入人体循环,到达肠系膜动脉的童

虫可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肝门静脉。

育到性器官初步分化后,即雌雄合

抱。

血吸虫病为免疫病理性疾病

虫卵是血吸虫最主要的致病阶段。

病理变化:

虫卵沉积在局部静脉内,卵内毛蚴释放SEA(可溶性虫卵抗原)引起虫卵肉芽肿(IV超敏反应),肉芽肿的急性期易液化而出现嗜酸性脓肿。

何博礼现象。

而卵内毛蚴死亡,SEA释放停止,虫卵破裂或钙化,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纤维化,导致干线型纤维化

尾蚴~~~尾蚴性皮炎:

瘙痒,丘疹,全身水肿,多形红斑(I与IV超敏反应)

童虫~~~脉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

以肺部为明显

成虫~~~静脉内膜炎或静脉周围炎。

(轻微)

免疫复合物~~~血吸虫性肾病(蛋白尿、水肿、肾衰)。

临床症状:

急性血吸虫病:

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血便,肝、脾、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等。

慢性血吸虫病:

无临床症状,占90%以上。

晚期血吸虫病:

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结肠增殖型。

异位血吸虫病:

肺、脑等多种器官和组织。

粪便检查:

毛蚴孵化法

环卵沉淀试验(COPT)。

尾蚴膜反应(CHR)

消灭传染源:

治疗病人和家畜(牛、狗、猪等),首选药物为吡喹酮。

切断传播途径:

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接触疫水

保护易感者:

青蒿琥酯,疫苗

特性

寄生虫

形态

生活史

致病及主要诊断方法

预防

成虫

虫卵

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成虫:

长达1m,头节细小,呈指状,有吸槽,成节有发育成熟的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睾丸成泡状,卵巢分两叶,子宫肉眼可见。

虫卵:

呈椭圆形,两端稍尖,有卵盖,里面有一个卵细胞和若干个卵黄细胞

裂头蚴plerocercoid:

头端膨大,体不分节,但具不规则横褶皱。

成虫(猫等)→虫卵→钩球蚴(水)→原尾蚴(剑水蚤)→裂头蚴(蛙)→<裂头蚴(蛇鸟兽)→>

第一中间宿主:

剑水蚤.

第二中间宿主:

转续宿主:

蛇,鸟类,猪(人可作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甚至终宿主)

终宿主:

猪,有时可以为人

感染阶段:

裂头蚴

感染方式:

局部敷贴或生食含裂头蚴的蛙肉,或误食感染的剑水蚤或原尾蚴

寄生部位:

眼,四肢躯体皮下,口腔颔面部和内脏。

致病阶段:

裂头蚴及成虫

检验阶段:

裂头蚴

传播媒介:

食用蛙类或转续宿主

虫爬行感,肿胀

裂头蚴:

广泛,危害性较成虫大

眼裂头蚴病,皮下裂头蚴病,口腔颔面部裂头蚴病,脑裂头蚴病,内脏裂头蚴病

病原诊断:

成虫感染可查粪便内的虫卵;裂头蚴病主要靠局部检出虫体。

不用蛙肉贴敷,不食生的或未熟的食物,不饮生水。

成虫寄生:

槟榔、南瓜子联合疗法,或阿苯达唑、吡喹酮。

裂头蚴寄生:

手术摘除,或吡喹酮,或酒精奴夫卡因局部杀虫。

带绦虫

(猪肉绦虫和牛肉绦虫)

Taeniasolium猪带绦虫:

圆叶目,长2-4m,头节上四个吸盘,圆球形。

有1000节片。

头节上有顶突及小钩.孕节中子宫分支每侧约7~13支,各分支不整齐,且可继续分支而呈树枝状

Taeniasaginata牛带绦虫:

1000-2000节片,4-8米,较厚,,头节略方形。

孕节中宫分支每侧约15~30支,分支整齐,支端多有分叉。

虫卵中含六钩蚴猪囊尾蚴内充满透明囊液。

头节,颈部,链体(幼节,成节,孕节)

人是其唯一(或最主要)终宿主

猪或人可作为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但人不可作为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感染阶段:

猪带绦虫-囊尾蚴和虫卵

牛带绦虫-囊尾蚴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寄生部位:

成虫寄生于小肠,囊尾蚴?

有性生殖

 

肠绦虫病,粪便中发现节片是常见的求医原因,消化道症状为主。

多无显著症状。

囊尾蚴病,囊虫病。

危害远较成虫为大,部位:

皮下组织>肌肉>脑>眼>心>舌、

皮下包块肌肉酸痛癫痫,头痛,失语瘫痪,痴呆视力障碍,炎症,视网膜脱离

猪带绦虫:

粪检+活检+免疫诊断+辅助检查(影象、眼底镜)+检查剩肉

牛带绦虫:

肛周检查(透明胶纸法和棉拭子法)

囊虫病患者:

活检:

手术摘除,镜检。

剁生、过桥米线、生片火锅、沙茶面。

刀和砧板生熟食不分

囊虫病:

手术,(吡喹酮、丙硫咪唑和甲苯咪唑)。

肠绦虫病:

驱虫。

槟榔、南瓜子联合疗法,灭绦灵(氯硝柳胺)、吡喹酮、甲苯达唑和阿苯达唑

细粒棘球绦虫

包生绦虫

 

Echinococcusgranulosus

成虫:

体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

虫体分头节、颈部和链体。

虫卵:

与猪、牛带绦虫的虫卵基本相似,难以区别。

幼虫(棘球蚴echinococcus):

囊壁分外层和内层。

囊内含原头蚴,由生发层内侧生成许多球状生发囊,子囊,孙囊及囊液。

棘球蚴砂:

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中脱落漂浮于囊液中。

原头蚴protoscolex无色透明,椭圆形或圆形,为向内卷曲的头节,可见内陷的吸盘、小钩和顶突。

成虫→孕节→虫卵→棘球蚴→六钩蚴→

终宿主:

犬等食肉动物的小肠(空肠)。

中间宿主:

人,羊、牛、猪等

感染阶段(对人):

虫卵,另外原头蚴、育囊等也具感染性

常见寄生部位:

肝、肺、腹腔等。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继发感染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棘球蚴病(包虫病):

棘球蚴震颤

致病机制:

以机械损害为主,但棘球蚴的破裂将危及生命(过敏性休克,继发性腹腔感染)

临床症状:

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相应器官功能障碍

过敏症状:

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全身中毒症状:

消瘦、贫血、发育障碍等

包块:

棘球蚴震颤

病原学诊断(确诊):

手术或镜检

注意:

禁止以诊断为目的的穿刺

免疫学诊断:

ELISA、对流免疫电泳等

新疆、宁夏、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四川等

绵羊感染最严重,猪的包虫病流行面积最广。

以手术治疗为主。

药物:

阿苯达唑、吡喹酮、甲苯达唑等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histolytica

滋养体:

大小在12~60μm之间,细胞核为泡状核,核膜边缘有单层均匀分布的核周染色质粒。

常含有摄入的红细胞。

具有宽大、手指样的伪足

包囊:

大小在10~12μm之间,未成熟包囊含糖原泡和棒状拟染色体,

成熟包囊:

含4个核,是感染阶段。

宿主:

人(适宜),猫,狗,鼠(偶尔)

滋养体和包囊:

在同一宿主内完成包囊-滋养体-包囊是基本的发育过程

寄生部位:

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

感染途径与方式:

经口吞入含有4核成熟包囊的水或食物而感染

感染阶段:

四核包囊

致病阶段:

滋养体

诊断阶段:

滋养体与包囊

口小底大的三角烧瓶样溃疡

无菌性、液化性坏死脓肿

结肠病变;阿米巴痢疾、肠炎、阑尾炎和阿米巴肿。

腹泻果酱色粘液血便

肠外组织病变:

肝、肺、脑脓肿。

以阿米巴右叶肝脓肿最常见。

肝脓液呈巧克力样

查滋养体:

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查急性患者粘液脓血便;肠粘膜活组织;肝脓肿穿刺液

查包囊:

碘液涂片染色法查慢性患者、带虫者成形粪便

流行:

呈世界性分布,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预防:

对粪便进行物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食物免受污染;搞好环境卫生;加强健康教育等

治疗:

阿米巴痢疾:

口服甲硝唑、巴龙霉素等。

肠外阿米巴病:

口服甲硝唑配合外科穿刺引流;氯喹

结肠内阿米巴Entamoebacoli滋养体:

细胞核内含大而偏位的核仁和大小不一、排列不齐的核周染色质粒。

胞质内含颗粒、空泡和食物泡,多含细菌但不红细胞。

成熟包囊:

含8个核。

在结肠寄生,不侵入组织,无临床症状。

哈氏内阿米巴Entamoebahartmanni该虫对人不至病,滋养体不吞噬红细胞。

布氏嗜碘阿米巴Iodamoebabüts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