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007035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38.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docx

最新二年级下自然教案全

第一单元--常见材料

单元目标:

1.识别木材、橡胶等材料,了解它们的来源、基本特点和用途。

2.识别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知道对一些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而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

3.识别一些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单元重点:

1、比较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

2、认识橡胶制品的特点。

3、为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4、认识木板、瓷砖的基本特点。

单元难点:

1、比较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

2、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如何进行包装。

4、结合它们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

教学措施:

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

课时安排:

4课时

 

木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木制品,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培养“合理开发树木,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

3.初步了解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并能够以小档案的形式如实记录操作结果。

二、教学重点:

比较几种常见木材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操作结果的记录。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生活中的木制品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木制品。

2.

知道常见木制品的基本用途。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1页大图片。

2.讨论:

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有哪些物品是用木材做的?

3.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用木材做的?

4.小结:

生活中许多物品是用木材做成的,它们有的用来存放东西,有的用来观赏,有的用来玩耍,各有各的用途。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活动二木材的来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木材的来源。

2.培养合理使用木材、保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木材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

木材来源的照片。

3.阅读:

木材是一种天然材料,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

4.小结:

树木要经过“砍伐——切割——干燥”等过程才能变成木材。

树木的生长期较长,我们要合理开发、节约使用。

 

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木材形成的不易,从而培养“合理开发树木,节约使用木材”的意识。

活动三不同木材的特点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对不同木材的特点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木材具有不同的特点。

2.学习制作“木材小档案”。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学具:

桐木条、铁木筷、红香木筷、胡桃木筷每组各一,图钉。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木材的特点进行比较?

怎样比较?

2.分组活动:

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掂一掂、刻一刻等方法,比较桐木、铁木、红香木、胡桃木等几种木材在外观、气味、轻重、硬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3.记录:

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一部分。

4.交流:

各人制作的“木材小档案”。

5.阅读“小资料”

奇特的木材。

 

*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认识木材的不同特点,将探究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上。

橡胶/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识别一些典型的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

2.初步了解橡胶的来源。

3.初步了解几种橡胶制品的特点,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认识橡胶制品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生活中的橡胶制品

活动目标: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橡胶制品,了解它们的用途。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3页上半部分。

2.讨论:

这些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3.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用橡胶做的?

小结:

生活中有许多用橡胶制成的物品。

*学生可能对“橡胶”一词比较陌生,教师可举一两个例子加以引导。

活动二橡胶的来源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橡胶的生产过程和简单分类。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橡胶是从哪里来的?

2.观察:

橡胶来源的照片。

3.小结:

橡胶要经过“割胶——收集——晾干”等过程才能用来制作橡胶制品。

阅读:

橡胶的简单分类。

活动三橡胶制品的特点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橡胶制品的特点和用途。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学具:

橡胶手套、一次性塑料手套每组各一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橡胶手套的特点进行认识?

怎样做?

2.操作:

通过拉伸和摩擦等方法认识橡胶制品具有有弹性、防滑、耐磨等特点。

3.讨论:

自行车和汽车轮胎为什么要用橡胶来做?

4.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

5.小结:

橡胶制品具有有弹性、防滑、耐磨的特点,因此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6.讨论:

你还认识哪些橡胶制品?

它们分别利用了橡胶的哪些特点?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设想方案并付诸实施、得出结论。

*进行摩擦操作时两手用力应尽可能一致。

*要求学生结合对橡胶制品特点的认识,对“车胎为什么要用橡胶来做”展开讨论。

*结合教材第3页上半部分图片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包装材料/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常见商品的包装材料。

2.初步了解包装的主要作用,知道对物品进行适当包装的必要性。

3.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4.知道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培养节约材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为不同的物品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三、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包装。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认识包装材料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常见包装材料的名称和特点。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5页上半部分。

2.讨论:

这些物品分别使用了哪些包装材料?

这些包装材料有什么特点?

讨论:

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用来包装物品?

活动二、选择包装材料

活动目标:

1.知道包装的必要性。

2.根据不同物品的特点为它们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5页下半部分图片。

2.讨论:

商店里的散装饼干和包装饼干你更愿意选择哪一种?

为什么?

3.小结:

经过包装的饼干与散装饼干相比,具有卫生、防潮和美观的优点。

4.观察:

活动作业第2页左侧照片。

5.讨论:

(1)这些物品如果作为礼物送给朋友,是否需要包装?

为什么?

(2)你认为对它们进行怎样的包装比较合适?

为什么?

6.完成活动作业第2页。

7.小结:

对一些物品进行包装后能够起到防潮、防震、卫生、安全、方便、美观等作用,因此对物品进行适当包装是必要的。

8.观察:

教材第6页下半部分照片。

9.讨论:

这样的包装好不好?

为什么?

10.小结:

适当的包装是必要的,但是过度包装是一种浪费,我们要节约材料。

 

*这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应鼓励学生充分讨论,自主选择。

只要学生能说出选择的合理理由,教师都应予以肯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选出最合适的包装材料。

 

装潢材料/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识别一些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

2.初步了解木板、瓷砖等常见家庭装潢材料的基本特点,并结合它们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

二、教学重点:

认识木板、瓷砖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

结合它们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装潢现象。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家庭装潢材料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常见的家庭装潢材料。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7页照片。

2.讨论:

家里经常能看到哪些装潢材料?

交流:

家里不同地点选用的不同装潢材料。

*学生可能对于常见装潢材料的名称不熟悉,教师应予以指导。

活动二比较木板和瓷砖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方法,观察、比较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点。

2.结合较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点解释一些家庭装潢现象。

3.感受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总是和它们的特性密切相关。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学具:

木板、瓷砖、水、滴管、小刀、抹布。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为什么卧室的地面多选用木地板,而厨房和浴室的地面多选用瓷砖?

2.设想:

怎样比较木板和瓷砖的特性?

3.交流:

小组交流自己设想的方案。

4.操作:

运用自己设想的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对木板和瓷砖的不同特性进行比较。

5.完成活动作业第3页第一部分。

6.交流:

(1)说说木板和瓷砖各有哪些特点。

(2)解释木地板多用在卧室而瓷砖多用在浴室和厨房的原因。

 

*可运用滴水、刻画、去污等方法对木板和瓷砖的渗水性、硬度、易清洁程度的性能进行比较。

 

*因为是比较活动,要提醒学生控制好相关变量。

 

第二单元---地球的外表

单元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初步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3.初步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4.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5.初步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是高低不平的。

6.初步知道地形图中颜色与地形的关系。

单元重点: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认识地球表层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以及大气层。

3、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单元难点: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学会看地形图。

3、学习测量的方法。

教学措施:

教师演示,学生分组练习。

课时安排:

3课时

 

我们生活的地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2.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3.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三、教学难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2.初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教学VCD。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交流:

说说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阅读:

(1)教材第10页,了解人类探索、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以及所做出的努力。

(2)观看教学VCD,补充认知。

小结: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更全面地了解了地球的形状特点,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要求其说出自己是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如有学生知道,可让其向同学介绍。

活动二地球的外形

活动目标:

初步知道地球的形状近似球体。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篮球、地球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地球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吗?

2.介绍:

南北极之间的距离和赤道的直径。

*讨论时,教师可利用1只篮球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和讨论。

*可借助地球仪进行介绍。

活动三去美国可以怎么走

活动目标: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地球形状特点的认识。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地球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调查:

认识中国和美国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

2.讨论:

如果我们到美国去旅游,可以怎样走?

*当学生提出去美国可以选择往东,也可以选择往西走时,要提醒学生思考:

往这两个方向走都能到达美国,这是什么道理?

 

地球的表面/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2.知道地球表面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组成。

3.知道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4.初步学习测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表层生活着各种生物,分布着陆地和海洋以及大气层。

三、教学难点:

学习测量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地球表面的自然景物

活动目标: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12页图片。

2.讨论:

地球上有哪些自然景观?

除了教材上看到的,你还知道哪些?

3.讨论:

地球上生活着哪些动物?

生长着哪些植物?

还有什么生物?

4.阅读:

“小资料”。

小结:

地球表面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各种各样的生物。

活动二地球上的陆地和水域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差异。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地球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仔细观察地球仪,比较地球上陆地和海洋面积的大小。

介绍: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差异。

*出示地球仪辅助学生观察。

活动三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大气圈的存在。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地面上空还有东西吗?

2.观察:

教材第13页照片。

3.交流:

大家有什么发现?

小结:

地球周围包围着大气。

认识地形图/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是高低不平的。

2.初步知道地形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陆地和海洋,而颜色的深浅则表示高度(或深度)不同。

3.初步学会看地形图。

二、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三、教学难点:

学会看地形图。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地面和海底都是平的吗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陆地和海底的表面是高低不平的。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地形横截面模型。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地形横截面模型。

2.讨论:

陆地和海底表面的基本形状是怎样的?

3.阅读:

“小资料”。

小结:

陆地和海洋的表面都是高低不平的。

*以一些代表性地区的海拔高度数据,帮助学生生成认知。

活动二认识地形图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地形图上是怎样表示不同海拔高度的。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15页上半部分。

2.讨论:

为什么这些数据要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呢?

阅读:

图中颜色与海拔高度的关系。

重在帮助学生了解用不同的颜色可以直观地表示出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

活动三给公园地形图上色

活动目标:

在学习不同的颜色可以表示不同地形的基础上,能用不同的颜色给公园一角的地形图上色。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彩笔。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思考:

可以用哪些颜色表示公园地形图中不同的地形?

2.交流:

各自上色的理由。

涂色:

完成活动作业第8页第一部分。

 

第三单元---小帆船

单元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2.初步认识常见船只的外观特征及用途,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

3.初步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4.初步培养动手制作能力。

单元重点:

1、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2、收集各种船只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初步认识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3、认识帆船主要由船体、桅杆和帆组成,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单元难点:

1、动手制作。

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选择制作帆船的材料。

教学措施:

教会学生动手制作,学习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物体的沉与浮/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初步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

三、教学难点:

动手制作。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猜猜沉与浮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

2.知道预测有时与事实不一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学具:

竹片、螺丝钉、橡皮、泡沫塑料、塑料瓶、积木、铅笔、橡皮泥、水、水槽。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实验材料。

2.预测:

(1)思考: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哪些沉,哪些浮?

(2)在活动作业第11页上记录预测。

3.实验:

分组实验。

4.记录:

记录实验结果,完成活动作业第11页。

小结:

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会浮起来。

 

*只要求学生认识现象,不要求弄清沉浮原因,也不出现“浮力”、“重力”等概念。

活动二做个小小救生圈

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救生圈。

2.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体会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学具:

竹片、螺丝钉、橡皮、泡沫塑料、塑料瓶、积木、铅笔、橡皮泥、水、水槽。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制作:

选择一些材料,做一个“小小救生圈”。

2.实验:

把一些原本沉入水中的物体绑在你的“救生圈”上,这些物体浮起来了吗?

3.讨论:

你的“救生圈”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4.交流:

比较各种材料的“救生圈”。

谁做的“救生圈”效果最好?

5.讨论:

真正的救生圈可能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从材料、外形、坚固程度、安全等方面,联系实际生活,讨论真正的救生圈应该是怎样的。

船的发展/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的船只,了解船的发展史。

2.初步认识各种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3.培养学生在课外通过不同渠道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在课前收集各种船只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初步认识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三、教学难点: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船的发展与演变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船的发展史,体会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2.收集各种关于船只的资料,初步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19页。

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给各种船排序,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2.交流:

排序的结果。

3.讨论:

把收集的关于船只的各种资料记录在活动作业上。

根据资料说一说:

这些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它们分别靠什么力量在水中航行?

哪种船最原始?

哪些船是古代就有的?

哪些是现代才有的?

4.修正:

根据大家的讨论修正自己的排序结果。

交流:

修正后的排序结果。

*明轮船、内燃机船的概念可由教师介绍。

活动二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现代常见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2.感受科技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收集的相关资料。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20页。

2.讨论:

说一说各种现代船只的外观特征和用途。

3.交流:

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种船只,向大家介绍。

记录:

完成活动作业第12页。

 

制作小帆船/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帆船主要由船体、桅杆和帆组成,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初步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认识帆船主要由船体、桅杆和帆组成,并初步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三、教学难点:

选择制作帆船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认识帆船的结构

活动目标:

初步了解帆船的基本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观察:

教材第21页上半部分照片。

2.讨论:

帆船由哪几部分组成?

这些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缺少某一部分可以吗?

活动二制作小帆船

活动目标:

根据自己对帆船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材料,根据要求制作小帆船。

活动器材:

实物投影仪,活动作业,学具:

泡沫塑料、竹丝、薄纸、铁垫圈(或螺丝)、橡皮胶布、剪刀、铅笔刀、水槽、水。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观察教材第21页。

选用哪些材料作小帆船比较合适?

为什么?

2.制作:

根据教材第22页的要求制作。

3.实验:

在水槽中试航。

航行存在什么问题吗?

4.讨论:

小帆船怎样才不容易翻倒?

制作:

改进小帆船。

*引导学生从制作方便的角度进行选材。

 

*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让小帆船在航行中不容易翻倒。

 

第四单元---小车运动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知道使小车运动可以利用不同的动力。

3.初步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的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单元重点:

1、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组织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认识橡筋能产生动力,使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

单元难点:

1、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2、初步知道风帆的角度影响小车运动的距离。

3、将小车改造成一辆橡筋车,然后利用这辆橡筋车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措施:

师范讲解,学生操作。

课时安排:

3课时

 

小车的运动与静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2.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二、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从静止到运动或者从运动到静止都需要力。

三、教学难点:

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例。

四、教学设计:

活动一做小车(p.24)

活动目标

1.利用一定的材料制作一辆小车。

2.培养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器材:

制作材料:

瓦楞纸板、铁丝、车轮等;实验器材:

制作好的小车、细线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怎样用瓦楞纸板、铁丝、车轮等材料做一辆小车?

2.制作:

会滑动的小车。

*讨论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有关图片或观看制作活动的录像,以帮助学生了解制作的方法和过程。

*在学生进行制作时,应要求学生对做好的小车进行滑行试验,以保证小车的质量。

活动二小车靠什么动起来(p.25)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发现小车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流程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怎样使小车从静止变为运动?

2.小组讨论:

还有哪些方法可以使小车动起来?

3.小组实验:

利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

4.交流:

实验方法和结果。

5.讨论:

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6.小结:

小车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力。

*要引导学生对每辆小车的运动加以讨论。

*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想出多种方法让小车运动,例如用扇子扇、用小球碰撞等。

*交流时,应要求学生以演示操作配合自己对实验方法和结果的说明。

*要引导学生关注:

无论是推还是拉,或是利用风来吹小车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都要对小车用力。

活动三使开动的小车停下来(p.26)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发现小车从运动到静止也需要力的作用。

学生活动流程

学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1.讨论:

有哪些方法可以使正在平面上开动的小车停下来?

2.小组实验:

利用不同的方法使正在平面上运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